资源简介 (共21张PPT)20222022年中考科学复习浙教版第3讲 生物与环境1.下列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松花江中所有的鱼B.扎龙自然保护区C.长白山景区全部的植物D.内蒙古草原上所有的生物B2.(2021,黑龙江)下列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A.阳光→植物→鼠→蛇→鹰B.水草→草鱼→水鸟→细菌C.土壤→草→羊→狼D.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D3.(2021,常州)自我调节能力最弱的生态系统是( )A.草原生态系统 B.湖泊生态系统C.城市生态系统 D.雨林生态系统4.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它的范围是( )A.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B.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C.大气圈的顶部、水圈的表面和岩石圈的全部D.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大部CB5.(2021,邵阳)农民在农田里喷洒一种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杀虫剂。如图为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图中方框面积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体内所含杀虫剂的多少。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食物链可以表示为丁→丙→乙→甲B.乙以丙为食C.四种生物中含能量最多的是丁D.图中的乙就是要喷杀的害虫D6.(2021,青岛)下列诗句和谚语中所蕴涵的生物学知识,叙述错误的是(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包含的食物链是:蝉→螳螂→黄雀B.“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体现动物的繁殖行为C.“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使水变绿的主要是藻类植物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A7.(2021,河南)苏辙有“苦寒坏我千竿绿,好雨还催众笋长”的诗句。下列选项中,与该诗句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一致的是( )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B.全球变暖致珊瑚虫死亡C.蚜虫滋生造成小麦减产D.野兔泛滥加速草场退化B8.袁隆平院士被国内外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所培育的高产水稻品种已在世界多地种植。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稻田中生物数量多,所以稻田是一个生态系统B.稻田要人工除草,说明该生态系统没有自动调节能力C.“阳光→水稻→害虫→青蛙”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D.杂交水稻的高产性状是可遗传的变异D9.(2021,河南)郑州市龙湖湿地公园遍布芦苇、菖蒲等植物,有天鹅、鸳鸯等多种野生禽鸟在此栖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上述植物和动物就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芦苇、菖蒲等绿色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C.天鹅、鸳鸯在湖中捕食,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D.湿地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A10.(2021,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自觉保卫蓝天、碧水和净土。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为减少害虫危害,加大农药施用量B.为减少环境污染,实行垃圾分类C.为减少纸张浪费,倡导无纸化办公D.为减少尾气排放,推广电动汽车A11.(2021,潍坊)如图是生物学家记录的某海岛上中地雀鸟喙宽度年平均尺寸的变化曲线。其中1977年和2001年发生了2次旱灾,2005年以大型种子为食具有大鸟喙的大地雀入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1977年的旱灾诱发了中地雀的变异B.干旱环境中具有较大鸟喙的中地雀更加适应环境C.中地雀与大地雀之间存在竞争关系D.2005年以后中地雀很可能主要以小种子为食12.(2021,南充)请阅读相关资料,回答以下小题:资料一:南充市嘉陵江湿地公园是一个景色优美的湿地生态系统,这里芦苇青青,江水澄碧,鱼翔潜底,白鹭翩飞……它就像一座神秘的宝库,吸引着人们去遐想和探究。某校七年级一班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嘉陵江湿地公园进行研学旅行。他们利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对该湿地公园的生物与环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绘制了该湿地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如图一所示。资料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嘉陵江湿地公园游玩,部分游客乱扔垃圾,导致某种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并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影响了该湿地生态系统。为此同学们对某条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进行了检测,并绘制了统计图,如图二所示。(1)观察图一,在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2)若图一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3)图二是五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则戊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__________。(4)通过观察图二,可以看出甲在图一中对应的生物是_______。由此可见,人类活动影响了生态环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4非生物成分分解者水生植物鹭13.(2021,福建)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关系。请回答。(1)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的能量最初来源是__________。(2)图中生物属于生产者的是草本植物和__________。太阳能乔木(3)图中所示食物网有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杂食性鸟数量减少,短时间内蜘蛛的数量将________(选填“增多”或“减少”)。(5)人为因素的过度干扰使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生态平衡难以恢复,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是有限的。4草本植物→蝗虫→蜘蛛→杂食性鸟增多自我调节能力14.下面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只能单向流动。能量只能单向流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合作用大部分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3)2016年4月22日将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意义非凡的“世界地球日”,170多个国家在联合国签署了全球性的气候新协议——《巴黎协定》,要求于本世纪下半叶实现碳的净零排放。要降低碳的排放,其重要措施之一是要大量减少途径________(用图中序号表示)的碳排放量。(4)作为签约国,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发展与生活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应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以下做法符合绿色、低碳要求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①购物时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②选择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③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交换、捐赠旧的书籍和衣物④②③④(共55张PPT)20222022年中考科学复习浙教版第3讲 生物与环境考点扫描1.种群(1)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___________个体的总和。(2)特征:种群是由同一物种的许多个体组成,但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简单相加,而是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一些特征,如____________、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2.群落(1)概念: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________________的总和。(2)结构: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同种生物种群密度所有生物种群考点一 种群和生物群落(九下教材P47)(3)植物群落:概念: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___________的总和。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_______。所有植物植被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适应①适应性:生物只有________环境才能生存,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②举例:植物的向光性、仙人掌的叶刺;动物的保护色、拟态。③适应的相对性: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而不是永久的。当环境条件出现较大的变化时,适应就变成了不适应,有时还成为有害的甚至致死的因素。适应考点一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九下教材P42)(2)影响:某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会对环境中其他多样性生物产生影响。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1.概念:一个生物群落和它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生物部分a.____________:绿色植物、自养型细菌。b.消费者:动物、寄生细菌、真菌。c.____________: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腐生动物。②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生产者分解者考点三 生态系统(九下教材P56)(2)生物间的食物联系①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由于____________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的起点是__________。②食物网:有许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成的网状结构。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1)能量流动①途径:沿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流动。②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食物网中下一级的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大约10%~20%的能量。食物关系生产者单向流动逐级减少(2)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地出现和循环。(3)能量流动特点的形成原因:①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生物的吃与被吃关系不可逆转,因此能量不可倒流,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以细胞呼吸产生热能的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无法再利用的。(4)应用:人们定期给农田除草是主动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方向,使之更多地流向有益于人类的方向。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自动调节能力①概念: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________。②特点a.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________,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b.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稳定越强(2)影响稳定性的因素①自然因素:火山喷发、火灾、台风、地震、海啸、泥石流等。②人为因素:过度砍伐森林、污水污染河流海洋、过量开采资源,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和弱化。5.生态系统的多样性(1)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__________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层、水圈的大部分和岩石圈的表面。全部生物(2)多样性①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②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1.人口过度增长的危害:过度消耗地球资源(森林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等),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气候变化),破坏地球生态,引发各种灾害和生态危机。2.自然保护的意义:人类要改造自然,更要保护自然。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使生物圈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3.自然保护的措施: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环保机构。考点四 人类与生态环境(九下教材P67)重点突破1.种群和生物群落种群强调同一“物种”,另外要突出“同一物种的总和”。因此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青蛙、蝌蚪等均属于同一种群,但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不是一个种群。一个群落是由许多个种群组成的,群落的概念应突出“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则由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但这个自然区域可大可小,没有一定的限制,种群所在的自然区域不一定比群落小。例1 科研人员在云南省高黎贡山确认了一新物种,命名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这是目前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唯一一种类人猿。生活在该山区的所有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构成一个( )A.生物圈 B.生态系统C.群落 D.种群D变式1 香港首次在汀角红树林发现树栖蟹,取名“汀角攀树蟹”(如图),为全球新品种。对于汀角攀树蟹认识错误的是( )A.在生物分类中,它属于无脊椎动物B.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它属于消费者C.该红树林中所有的汀角攀树蟹构成一个群落D.汀角攀树蟹的栖树习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都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动物的器官也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这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例2 下列哪项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A.企鹅皮下有厚厚的脂肪B.蚯蚓的活动疏松土壤C.鸟类在不同地域的迁徙D.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B变式2 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下列有关动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鲫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适于生活在水中B.青蛙的呼吸器官是皮肤,适于生活在湿润的环境中C.蜥蜴的体表覆盖有角质鳞片,适于生活在干燥的陆地上D.家鸽的前肢变成翼,适于在空中飞行B3.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有四大基本成分,书写食物链的时候要从生产者开始直到顶级消费者。能量通过食物链单向流动,由于各营养级自身要储备或消耗化学能,因此能量的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从而形成金字塔结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复杂性,生态系统中物种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例3 (2020,陕西)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的示意图,有关该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草属于生产者B.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C.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代表的成分外,仅缺少非生物成分D.假如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则食物链“草→野兔→鹰”中,鹰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最多C变式3 2020年初,数十年一遇的沙漠蝗灾在非洲爆发,并向南亚蔓延,影响了约20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沙漠蝗虫聚集成团危害作物,每天可迁飞150千米,给防治带来严重困难。如图表示蝗虫所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____。(2)该食物网中含蝗虫的食物链有______条。(3)图中蝗虫与鼠的关系是________。(4)蝗虫聚集成团会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破坏,导致生态危机,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是有一定限度的。(5)与利用杀虫剂治理蝗虫相比,利用鸭子消灭蝗虫是一种更好的选择。用鸭子灭蝗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太阳能2竞争自动调节能力不污染环境诊断自测1.金华是国家级旅游城市,有许多著名景点。以下关于景区内生物的描述属于种群的是( )A.双龙景区内所有的植物B.浦江仙华山上所有的鸟类C.诸葛八卦村内所有的人D.武义牛头山上所有的生物C命题点1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区别2.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发出“剿灭劣V类水”的动员令,推动“五水共治”向小沟、小渠、小溪、小池塘等小微水体延伸。这些小微水体属于( )A.种群 B.群落C.生态系统 D.生物圈C3.(2021,绍兴)盐地碱蓬是一种耐盐碱的植物,能高度吸纳盐碱集聚于体内,实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1)某地种植的所有盐地碱蓬构成一个______________(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2)盐碱地中的盐分进入碱蓬细胞,受细胞中的________(填细胞结构)控制。(3)碱蓬能适应高浓度盐碱环境,这是长期___________的结果。种群细胞膜自然选择4.丽水白云山森林公园内,大树林立,物种丰富。其中部分生物的关系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要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应添加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该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草→鼠→蛇→鹰命题点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5.如图为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结构示意图。(1)甲代表的生态系统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根据图中提供的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写出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稻→蝗虫→青蛙→蛇6.微藻是一类体型微小、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低等植物的总称。如图是以微藻为核心的某生态系统模型。请回答:(1)该模型中“微藻→虾幼体→虾→人”不能算作一条食物链,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虾幼体与虾之间没有捕食关系(2)该模型中共有______条食物链。(3)若人类大量捕捞牡蛎,则该生态系统中虾的数量将________。(4)该生态系统除上述模型中所涉及的成分外,还应具有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6增加分解者7.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减少的。在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下列生物群体中,构成一个“级”的是( )A.所有的鱼类B.所有的动物C.所有的生物D.所有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D命题点3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8.湖州农民将桑林附近的洼地深挖为鱼塘,垫高塘基、基上种桑,以桑养蚕、蚕丝织绸,蚕沙(蚕的粪便)喂鱼、塘泥肥桑,从而建成了有特色的桑基鱼塘生态系统。2018年4月19日,该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由于人为调整了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结构,使能量较多地流向蚕和鱼,发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吃了蚕沙后,鱼将蚕沙中的有机物转变成自身的有机物,这一过程属于鱼的______________。其中新合成的有机物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消耗,另一部分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塘中鱼群处于幼年期时,每摄取100千克的蚕沙可以使鱼群增重X千克。当鱼群长到成年期时,每摄取100千克的蚕沙可以使鱼群增重Y千克,则Y________X(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食物链(或食物网)同化作用个体生长(或生长发育)小于9.(2021,丽水)2021年5月1日,位于丽水市区的华东药用植物园正式开园,该园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药用植物园。园内的美女樱、柳叶马鞭草、孔雀草等近2000种植物多数可入药,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药学植物库。请回答:命题点4 生态系统的综合考查(1)柳叶马鞭草常用分根法繁殖,这种繁殖方式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雀草(如图)的花和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孔雀草在分类上属于种子植物中的___________。(3)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园内所有绿色植物属于_________。(4)华东药用植物园是一个生态系统,其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无性生殖(或营养繁殖)被子植物生产者太阳(或太阳能)10.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食物网共有_____条食物链,图中直接食物来源只有两种的消费者是______。(2)图中未表示出的生态系统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7鹰分解者(3)太阳能通过__________过程流入该生态系统,在“草→鼠→蛇→鹰”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组成生物体的碳、氮等基本化学元素在生物与________之间可以反复地出现和循环。光合作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环境11.某草原生态系统(如图甲)生活着食草昆虫、青蛙、蛇、蜘蛛、吃虫的鸟、猫头鹰等生物,请根据图示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2)在短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的蛇被人为大量减少,随后青蛙数量发生如图乙所示的变化。图乙中青蛙数量变化的整个过程中,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3)科研人员对该生态系统某条食物链“Ⅰ→Ⅱ→Ⅲ→Ⅳ”中的四种生物一年内输入的能量进行检测,结果如下:仅根据上表你可以得出该生态系统的一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我调节能力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传递并且逐级递减的种群 Ⅰ Ⅱ Ⅲ Ⅳ能量相对值 226.50 12.80 3.56 0.4812.(2021,绍兴)一种难降解药物Y由于某种原因进入并影响湖泊生态系统。根据示意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药物Y会在__________体内浓度最高。(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看,图中缺少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水生植物→虾→鱼→食鱼鸟(合理食鱼鸟分解者即可)13.(2020,金华)经过几年的“五水共治”,婺江水清岸绿,鱼虾回归,白鹭点点。生态治理的成效与河道增氧曝气机(如图)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增氧曝气机通过向水体中充入空气,恢复和增强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使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得以净化,从而改善河流的水质。(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水体中的好氧微生物属于_______。(2)婺江岸边和水里生活着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这里所有的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________。(3)白鹭主要以水中的小鱼等动物为食,小鱼以水生植物等生物为食。请据此写出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通过河道曝气增氧,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能够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提高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能力。分解者群落水生植物→小鱼→白鹭自动调节14.(2020,嘉兴)近年来,我省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为打造美丽乡村的突破口,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如图是某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构建的庭院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结构简图。(1)在庭院生态系统中,方框内A代表的是______。该生态系统之所以能提高经济效益,是由于沼气池中微生物的发酵,能把一些废弃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加以利用。(2)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做好垃圾分类。目前生活垃圾基本上分为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四类,其中______垃圾可以投入沼气池用于发酵生产沼气。(3)在湖泊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可以通过______条食物链流入鱼中。该生态系统结构简图中没有表示出来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人厨余4分解者15.(2021,衢州)“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随着衢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越来越多的候鸟南下衢州栖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连续3年造访龙游“天鹅湖”湿地。如图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只画出部分生物)。(1)这片湿地中的秋沙鸭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2)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通过生态治理,该湿地的自动调节能力明显增强,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者水草→虾→鱼→秋沙鸭生态系统成分变复杂或生物种类增多16.(2021,金华)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全球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会对物种数量产生重大影响。某森林中生存着冷杉、云杉卷叶蛾和一种特有鸟类。这种鸟的雏鸟只能以云杉卷叶蛾幼虫为食;云杉卷叶蛾的幼虫只以冷杉嫩芽为食。科学家们为了研究气候变暖对这三种生物数量的影响,通过控制实验的环境温度,测定并记录了不同环境温度下冷杉开始萌芽、蛾幼虫和雏鸟最早孵出的日期,以及冷杉嫩芽、蛾幼虫、雏鸟存在的日期,如图所示。发现气候变暖能显著提早冷杉开始萌芽和蛾类幼虫最早孵出的日期,对于雏鸟最早孵出的日期影响不大。根据题中信息回答:(1)该森林内所有云杉卷叶蛾个体的总和是一个________。(2)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考虑,冷杉属于__________。种群生产者(3)若不考虑气候变化,该森林中的生物物种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能力。(4)通过该研究的结果可推测:随着气候变暖,该森林中这种鸟类的数量会________(选填“增多”或“减少”)。自动调节减少17.(2021,金华)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2021年中国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该主题旨在进一步唤醒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实行垃圾分类,节约使用资源B.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粮食产量C.积极植树造林,促进达成“碳中和”D.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B命题点4 人类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18.(2021,宁波)2021年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我国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行为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提倡使用含磷洗衣粉B.围海造田增加耕地面积C.空矿泉水瓶回收利用D.大量开采化石燃料缓解能源危机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讲 生物与环境精练课件.ppt 第3讲 生物与环境精讲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