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4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44张PPT)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古代诗歌五首
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背诵默写古诗词,学以致用。
“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第一组
《望岳》《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
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读准断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啊,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诗歌大意
航拍泰山
如果你成为航拍泰山的导演,请你根据《望岳》每一联的内容安排拍摄角度,并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你要展现的主要内容。小组合作文字记录完成。




首联“远望青山未了”。远远望去,巍峨的泰山横亘在齐鲁大地之上,延绵不绝,青山未了。一位青年正骑着快马飞奔山脚,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难以言表。
颔联“近望神奇秀美”。走入山中,那苍翠的古树参天入云,溪流蜿蜒,犹如一条轻纱丝带萦绕山林。不时有几只珍奇的鸟兽一闪而过。巍峨的泰山直插云霄,山南山北一明一暗,景色截然不同。




颈联“凝望细看泰山”。半山腰云雾缭绕,云团浮现如一片汹涌的海洋,太阳升起,将云海染成一片赤色;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
尾联“俯瞰众山小”。登上泰山之巅,阳光普照,天空湛蓝;俯瞰脚下的群山,青烟缭绕,那曾经巍峨的山峰此时也显得如此渺小。
品字析情
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炼字。
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
割——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品字析情
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哲理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富,有一种哲理美。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品字析情
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一、二句实写,三、四句虚写,五、六句实写,七、八句虚写,虚实交错,意蕴悠长。
品字析情
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情景交融,写景有序。
先集中写景,后集中抒情;
先远望,后近看,再凝望,最后俯瞰泰山(虚写)。
小 结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离开长安,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王安石
1021—1086年
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读准断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理解诗意
飞来山上千寻塔
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理解诗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自缘身在最高层
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铺垫
通过具体描写,突出山上塔高。
精华
蕴含哲理:
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结合背景资料,说说这首诗的言外之意。
背景:这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 29 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
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言外
之意
写景+抒怀=诗歌主题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比较方面 《望岳》 《登飞来峰》
相同点 不同点
从写作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情感等方面比较《望岳》与《登飞来峰》的异同。
在内容上都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
在写作手法上都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在情感表达上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表达了诗人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1.王豪同学马上就要毕业了,你将___________,
___________写在他的同学录上,祝福他能够考上自己理想的高中。
2.50 年来,中法历代领导人以登高望远的战略眼光,“ ”,坚持不懈进行着超越集团对抗、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探索和实践。事实上,任何两国之间的交往,均应站在战略高度,而不要被眼前的一己私利蒙蔽双眼。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
作者简介
陈子昂 (661—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长短交错的楚辞体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
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
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吊古伤今




燕昭王于公元前 311 年即位,至公元前 279 年共执政 33 年。他即位之初即着手招徕人才。有感于千金买骨的故事,高筑“黄金台”即“幽州台”,以招贤纳士,以致名将乐毅、剧辛先后投奔燕国。
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陈子昂的政治经历
读出情感
借助助读资料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歌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这首诗看起来比较消极,但其实不然,它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第二组
《己亥杂诗》《游山西村》
作者简介
龚自珍 (1792—1841)
字璱人,号定盦,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 1839 年。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 315 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 315 首诗都称为《己亥杂诗》。
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互读练读,汇报交流。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结合注释背景,理解诗意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辞官告别寄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
既有离别的伤感,
也有回归的喜悦,
更有继续忠心报国的信念。
体会情感
诗人是怎样写愁绪的?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修饰离愁
烘托离愁
映衬离愁
愁绪翻滚而来
渲染日暮途穷的伤感
体会情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
诗人以花自喻,移情于物,表现了甘愿为后人贡献余力的无私奉献精神。
落红
护花
象征崇高献身精神;
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体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者简介
陆游 (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关头。
陆游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自由朗读诗歌,根据注释明晓诗歌内容。




给每一联起一个名字,并且描绘诗中的画面。
起名字,描绘画面
首联:农家待客图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描绘画面: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足”字可看出饭食的丰盛,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和朴实。
起名字,描绘画面
颔联:山水田园图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描绘画面: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
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
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的崭新天地。
起名字,描绘画面
颈联:喜迎春社图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描绘画面: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写村中所见所闻。
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起名字,描绘画面
尾联:月夜访友图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描绘画面: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非常融洽;
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作 业
1. 背诵、默写《游山西村》。2. 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