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第一幕逃亡音乐剧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它融合音乐、戏剧、舞蹈为一体的艺术,剧中有说有唱,有歌有舞,概括的说它是以简单的有独特吸引力的情节为支撑,以演员的戏剧性表演为根基,使音乐、舞蹈得以充分发挥其潜能的艺术。什么是音乐剧?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歌曲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分析歌曲:《黄水谣》是一首“民谣体”的歌曲,“民谣体”是指一些流传民间带诉说性的民歌,而《黄水谣》则是一首新型的民谣体歌曲。它描绘黄河两岸沃土千里,千百年来勤劳的人民在黄河两岸劳动、生活。它借黄水的日夜奔流,倾诉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在敌寇的铁蹄践踏下,人民群众悲愤填膺,燃烧起阶级仇、民族恨的怒火,发出了悲愤有力的控诉。《黄水谣》是三段体,采用对比手法写成,其曲调非常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结合歌词再次听赏。第二幕 相遇同学们,黄河水一定是黄色的吗?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课堂。接下来我们欣赏黄河的几幅图片。由此可见,黄河水并不都是黄色的。而且,黄河水的颜色还会有季节变化,夏季比较浑浊成黄色,冬季比较清澈成绿色。接下来进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朗诵词】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但是,我们难道永远逃亡?敌人一天不消灭,我们便一天不能安身。心中的仇和恨,如同奔腾的黄河水。拿起刀枪,赶走侵略者!黄河边上两个老乡的对唱,正是当年流亡百姓的真实写照。《河边对口曲》(《黄河大合唱》之五)第三幕 奋起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1939年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和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联合创作《黄河大合唱》,包括《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1913~2002)中国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主要作品《五月的鲜花》等。光未然(1905-1945),广东番禺人,人民音乐家。出身于贫苦的船工家庭。在中学时开始学习音乐。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1929年赴法国巴黎深造。1935年结业于巴黎音乐戏剧学院由著名作曲家杜卡领导的高级作曲班,并于同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音乐家介绍冼星海1939年冼星海与诗人光未然在延安相见,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起共鸣,乐思如潮。一星期之内,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知识扩展情绪:歌曲以雄伟,磅礴的,高亢激越振奋人心的情绪表达了作曲家的爱国之情。情景:生动的表现了抗日军民前赴后继、英勇战斗、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奔赴战场的壮丽情景。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小结:随着速度的加快、力度的加强以及旋律音调的升高等音乐要素的变化,表现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最终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不可战胜的革命力量,打败日本侵略军。演唱形式 音乐形象第一段 齐唱 同心协力的抗日队伍第二段 二部轮唱 抗日浪潮此起彼伏第三段 三部轮唱 抗日队伍不断壮大第四段 齐唱 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同抗日渐强记号这个渐强记号,更加形象的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变化,展现了我们国家抗日力量的不断壮大以及全国人民打败日本鬼子的必胜决心。谢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