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三 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 第一课时 地球的形状与气候[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不同纬度太阳辐射热量的分布规律,了解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2、通过观察、分析、演示‘培养学生探求规律的能力 3、通过了解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不同纬度太阳辐射热量的差异 [教学设想] 先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特点和太阳光线的特点,再对比观察高、低纬度太阳辐射的热量差异,然后得出不同纬度气温的一般分布规律,最后得出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教具准备] 地球仪、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学生欣赏地图册P29图片,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观有如此大的差异呢?(世界各地的气候不同),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各地的气候呢? (出示投影)让学生整体感知影响气候的因素。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1、学生朗读该段文字,从整体上感知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2、联系实际提问:从早上到中午到晚上,什么时候气温最高?什么时候气温最低?为什么?(因为太阳照射地面的角度不同) (过渡)由此可见,太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直接影响着一个地方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角度越大,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多,地表的气温就越高。 3、讲述太阳高度角的含义,而后板画两副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图,判断:哪副图的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光热多? 4、板画:同一速太阳光线照射的地平面的三点,判断三点获得的太阳光线是否相同?为什么?(因为太阳光线是平行的,三地的太阳高度角相同)(过渡)同样的太阳光线照射在地球上,地球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相同吗?6、教师可用手电筒照射地球的低、中、高纬度,由学生观察得出结论:纬度越高,光斑越小,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少;纬度越低,光斑越大,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多。设问:为什么同样的太阳光线照射在地球上,获得的太阳光热不同呢?(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设问:由此可见,同一束太阳光线照射在地球表面,其形成的太阳高度角与纬度的分布有怎样的关系呢?与全球气温的分布有怎样的关系呢?小结:同一束太阳光线照射地球的表面,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获得的太阳辐射越低,气温越低;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气温越高;举例判断:下列四地中,气温最高的是( ),其影响因素是( ) A 15S B 66N C 85 N D 5N 12、联系实际提问:居民楼顶上的太阳能装置,怎样才能使太阳能装置在冬、夏季节获得最佳的太阳能量?[小结]教师小结 第 二 课 时 地球的运动与气候[教学目的]掌握地球自转对天气的影响,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学习地球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析图视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对天气的影响,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 疑点:地球公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地球的形状对气候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不但地球的形状影响气候,而且地球的运动也影响着气候?整体感知:地球的运动包括两种方式:自转和公转展示表格,学生回顾旧知,复习有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有关知识自转公转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地球绕太阳不同的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周期一天或24小时一年产生的现象教师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以北京为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地球自转使北京产生了怎样的地理现象?设问:北京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每时每刻的气温相同吗?什么时候气温最高?小结:正是因为地球自转,使全球各地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人们在经历昼夜交替的同时,也感受着天气的变化。设问:昼夜交替能否该为“昼夜现象”?为什么?教师结合地球仪,让学生明白:即使地球不自转,在地球上仍然存在着昼夜现象。(过渡)那么,地球公转会对气候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A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 B 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是直着身子转还是斜着身子转? C 结合P69图思考:地轴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的夹角是多少?(过渡)正是地球地轴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存在66。5度的夹角,这就使的一年内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上有规律的来回移动,从而对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引导学生读图4-20,思考: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地球上的哪两条线之间来回移动?展示表格,学生阅读图4-19,讨论完成:日期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有无极昼极夜春分日3月21日赤道昼夜等长无夏至日6月22日北回归线昼长夜短有秋分日9月23日赤道昼夜等长无冬至日12月22日南回归线昼短夜长有注:对于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师可引导学生看P69大图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而后联系实际生活说明。(讲述)由于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这样就使得各地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因而产生了四季的变化,尤其在中纬度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在春秋季,由于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上,无论是对于南半球来说,还是北半球,都会感到春暖球凉,而在夏至日时,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所以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多些,因此北半球进入炎炎夏日,而南半球则是一年中获得太阳光热最少的时候,是冬季。而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少,因而进入寒冷的冬季。(过渡)由于太阳直射点始终只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这就使得全球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全球划分为“五带”学生讨论完成P70活动4、5题,教师结合板图,讲述五带的范围,特点。学生口答P71活动6、7(小结)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由于地球的公转,使地球各地产生了四季的变化,因而是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气温也不相同 第 三 课 时 [教学目的]掌握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掌握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的能力,利用图学习,培养空间思维能力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教育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海陆气温变化的差异 疑点:海陆分布和地势除了对气温有影响外,还对降水有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由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运动,使得地球上不同的纬度地区气候各不相同。那么。同纬度的所有各地气候是否一样?不一样的原因又是什么?海陆分布与气候联系生活实际提问:夏天赤脚走在水泥路面上和赤脚走在水中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过渡)根据以上原理,夏季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哪里的太温度升得块,气温高。继续提问:根据气温的变化规律,在中纬度地区,海洋和陆地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月份一般也不同,那么,哪儿较早?哪儿较晚(过渡)海陆分布不仅影响着气温,也影响着降水复习旧知,提问:中纬度地带,沿海和内地的降水有什么不同?(过渡)除了前面的因素外,地形中的山脉对气候的影响也很明显,首先表现在山脉对太阳的屏障作用。结合教材和生活实际讲述: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使得山的阴坡和阳坡的冷暖、干湿状况产生很大的差异。教师板画秦岭山脉南北两测的气温差异,引导学生理解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 复习提问:地形雨是这怎样形成的?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降水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观察图4-23和4-24,分析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形成的原因。(过渡)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摄氏度。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册P30“山地垂直景观示意图“理解地势对气候的影响设问:赤道地区有可能出现雪峰吗?学生讨论完成P72活动1、2反馈练习: 人类活动与气候 (过渡)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也比较大。人类的活动,既能够改善局部环境,也能破坏环境学生分组讨论:人类有哪些活动能够对气候产生有利的影响?哪些活动对气候会产生有害的影响?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结合教材小结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三个表现结合P72图4-25,重点讲述城市热岛效应设问:你认为应如何解决人类活动对地球产生的不利影响 [小结巩固] [作业布置]见基训 [板书设计] 第 三 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 地球的形状与气候太阳光线的特征与地球形状的特征地球上不同纬度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及与气温的关系 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气温越低;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气温越高 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公转产生季节的变化,形成地球上的五带(图略)地球公转使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地球公转使得赤道以外其他各地发生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公转形成四季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海陆分布与气候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夏季海洋气温低,陆地气温高;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地形地势与气候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山脉对低层空气的阻挡作用 (二)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五、人类活动与气候人类活动对气候的积极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