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鲁滨逊漂流记 探究型学习活动第一课时 微课+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鲁滨逊漂流记 探究型学习活动第一课时 微课+教案

资源简介

《鲁滨逊漂流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鲁滨逊漂流记》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是下册教材的第5课。《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作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象,采用自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曲折生动的传奇故事:主人公鲁滨逊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面对严酷的环境,他很快克服了悲观情绪,依靠自己顽强的意志和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终于遇救返回故园。
二、学生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理念,本设计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体现在阅读实践中自读、自疑、自悟、互评、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这样设计实施了开放式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与感悟,他们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才能得到发展,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受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
学生已经有四年多的学习经历,思维比较活跃,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内容学生很感兴趣,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文中鲁滨孙在荒岛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及积极的人生态度,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三、教学目标
(一)会写“惧”“凄”等15个字,会写“流落”“凄凉”等22个词语。
(二)通过比较阅读,认识梗概,并借助梗概概括小标题,了 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三)借助梗概内容,了解鲁滨逊曲折的经历,产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惧”“凄”等15个字,会写“流落”“凄凉”等22个词语。
(二)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五、教学难点
默读梗概,能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的事情。
六、教学策略
活动激趣法、小组协作法、谈话解疑法、研讨探究法和深入评价法等。
七、教学过程
(一)目标引领,导入新课
1.读篇章页,明确目标。
(1)谈话引入。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小说类课文吗?学生举手回答。
师:同学们还记得学习小说的学习方法有哪些吗?
生:注意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节描写
(2)读篇章页,明确单元语文要素和习作要求。(课件出示)
①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
②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
③学习写作品梗概。
2.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欣赏一段视频。
(2)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提问方式导入,让学生回忆起学过小说以及小说的特点,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对新课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1.了解音译,明其译名。
题目中的人物是由Robinson这个英文名字翻译过来的,所以有的版本也把“逊”写成“孙”。
2.出示简介,了解写作背景。.
丹尼尔●笛福(1660-1731) ,英国小说家,英国启蒙运动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欧洲小说之父”。自14到15世纪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人热衷于海外冒险,航海成为一种时尚。笛福对航海冒险故事情有独钟,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小说-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3.交流简介,畅谈收获。
设计意图:我们必须认识每一部著作的作者,只有深入地走进作者的生活,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认识“梗概”和“节选”
1.关注篇章,发现不同。
自读思考:快速浏览课文,这篇课文和以往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预设:课文编排形式不同,本文由梗概和节选两部分组成)
2.了解“梗概”,知其作用。
(1)(板书:梗概)提问:什么是梗概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梗概是对作品内容的浓缩和概括,也是一种应用文体,常用于电影、电视和小说故事等的简单介绍。
(3)列举梗概,深入认知。
如果你想选一本喜欢的书,可以在编者推荐或内容介绍栏目中,找到梗概了解一下;当你在网上浏览喜欢的影视剧,梗概能帮你了解剧情和演员。
3.对比梗概,认识节选。
(1)提问。节选又是指什么呢,与梗概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节选就是从原著中选取出来的一些精彩片段)
(四)聚焦“梗概”,梳理情节
1.出示要求,引导尝试概括小标题。
默读梗概,想想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用小标题列出来,批注在对应的段落旁。
(1)聚焦故事起因,教师示范批注。
①默读梗概第一、二自然段,说说这部分写了鲁滨逊的什么事,尝试用小标题概括。
②学生交流,教师示范批注。(“流落荒岛”批注在书中对应自然段的旁边,相机板书:流落荒岛)
(2)方法迁移,学生自主批注。
①学生默读梗概,并担定小标题,批注在对应的自然段旁。
②交流反馈
预设一:做木筏一一搭帐篷一一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收麦子一一救“星期五”一一回到英国。
预设二:建房定居一一畜养种植一一救“星期五”一一回到英国。
③引导发现。小标题的答案并不是唯--的。借助语段中的关键词来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将其中内容相近语段的关键词进行归并,如做木筏、搭帐篷可以归并为“建房定居改档杆猎捕鱼清畜养山羊、种收麦子可以归并为“畜养种植”,这是概括小标题的一种好方法。
④修改完善。交流反馈后请学生调整不当的、补充遗漏的,(相机板书:建房定居、畜养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
2.借助标题,概括主要内容。
(1)借助少标题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梗概的主要内容(自由说一一指名说同桌互说)
预设:一次,鲁滨逊乘船遇险,流落荒岛。为了生存,他建房定居,畜养种植,解决吃住的问题,在岛上还救下了野人“星期五”。最后,他们在船长的帮助下顺利回到英国。
(2)小结方法。将小标题一个个串联起来,适当添上连接词,就能帮助我们说清楚梗概的主要内容。3.对比阅读,发现梗概特点。
(1)交流结构特点。
①提问。梗概中是否可以不写“流落荒岛”或“回到英国”的相关内容
②对比阅读,交流反馈。
③小结。梗概应有完整的结构,包括故事的起因(流落荒岛)、经过(建房定居、畜养种植、救“星期五”)和结果(回到英国)。(相机板书:起因、经过、结果、结构完整)
(2)交流事件特点。
①引导。这些小标题就像书的目录一样,(出示圆柱目录)与目录中其他小标题对比,想想作者为什么要选这几个事件写进梗概李,而不选其他事件。
②小组讨论,交流反馈。
③小结。梗概的篇幅有限,写进梗概中的事件应在故事中起关键作用:即引起人物性格或命运转变的关键事件。如:“流落荒岛”,鲁滨逊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建房定居”“畜养种植”解决了吃住问题,是鲁滨逊活下去的头等大事;救“星期五”又让他有了伙伴的陪同,减少了孤独;而“回到英国”使鲁滨逊重新回归文明世界。(相机板书:关键事件)
4.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阅读梗概,鲁滨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完成人物概念图。
预设:敢于冒险、遇事冷静、聪明能干、不畏艰险、机智坚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读——找——议——写的方法。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我把读书的时间充分地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划出感动的句子,并采用旁批的方法写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了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悟中写感想,在读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五)指导书写,总结收获
1出示生字,小组自由读熟。
2.观察生字特点,交流记字方法,形近字组词,板演易错字。
3.书写生字,展示作业,总结收获。
4.总结。这节课,我们阅读了了小说的“梗概”部分,知道了什么是梗慨,在写梗概时要有完整的结构,选择关键的事件又借助小标题梳理了梗概的主要内容,对鲁滨逊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下节课我们继续品味这部经典名著的精彩片段。
设计意图:在本课教学中,把生字教学设计在最后,使整节课的教学环节不脱节。先理清课文思路再回过头学生字,并不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师指引,让学生学会了观察、总结、归纳、记忆。
八、板书设计:
5 鲁滨逊漂流记
(流落荒岛) (建房定居、畜养种植、救“星期五”) (回到英国)
故事的起因 经过 结果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抓住关键词板书,既简单又通俗易懂。
九、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读——找——划——思——议——读——写”几个环节,目的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也掌握了学习方法。再次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引导学生读书时,采用放手的方式去学习课文,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以读为本,以读悟情,在读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及联系实际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