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服用药物遵医嘱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服用药物遵医嘱 教案

资源简介

第11课 服用药物遵医嘱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些用药常识,对保障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会正确用药以及保存药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要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用药的种类。
2、正确使用药品的常识。
3、保存药物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可结合学生治疗疾病用药的情况,归纳用药的种类,使用方法和剂量。
2、结合病例说明用药物的常识。
四、教学过程
[从生活现象出发,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会生病,请大家回忆一下,当自己或家人生病时,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学生1:到医院去请医生为我们治疗。
学生2:家长给吃点药就好了。
教师:看来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得了一些不太严重的小病时,并没有到医院去看医生,而是在家里吃些药,那么这样做可以吗?
学生1:这样做不可以,吃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才行,否则容易用错药,不仅耽误治病,还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后果。
学生2:只要家长有一定的医学常识,对轻微病症的诊断和用药方法正确,这样做是可以的。
学生3:我同意这种看法,对于常见的轻微病症,自己在家吃点药既能够节省时间,又能够及时治病,不会耽误学习。
教师:究竟同学们的回答是否有道理呢?对于药品这种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应该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做到安全用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人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经常需使用各种药物,有中药,也有西药。前者又包括成药(如牛黄解毒片、蕾香正气丸、六味地黄丸等)和方剂(即由医生根据病情而开出处方,配制不同种类和剂量的中草药),后者则有口服药、注射药和外用药等。
第一,在使用各种药物时,一定要遵照医嘱,不应自行增加或减少剂量,也不要自行停药。因为在许多因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中病原体可被少量药物所控制,病情出现好转,但这时并没有完全杀死病原体,如停药,它们还会卷土重来,甚至出现耐药性,那时就会造成更大的病痛。
第二,不要私自滥用药物。因为有些药物常可引起副作用,如磺胺类过敏引起血小板减少、出血、肾结石等,青霉素过敏引起休克等,抗组胺、抗过敏的扑尔敏、非那根引起嗜睡、乏力等,链霉素、卡那霉素引起听力损害,这些均应引起警惕。
第三,要注意药物的有效期与使用方法的剂量。过期的药物只能延误治疗时机,外用药物如果口服,往往会造成中毒,成人的药物有些对儿童是不合适甚至是有害的。成人用药的剂量也高于儿童,一般来说,从初生一l岁的用药量是成人量的1/24-l/12,l-2岁是成人的1/8,2-4岁是成人的1/6,4-6岁是成人的l/4,6-8岁是成人的1/3,8-12岁为成人的1/2,12-15岁为成人的3/5,15-18岁为成人的3/4。
第四,不要用茶水吃药。因为茶叶中含中鞣酸,能与药物中的重金属离子(如铁、银、铜。锌、钻等)、生物碱等化合形成能溶于水的沉淀物,使之不能为机体所吸收。
第五,要注意药物的禁忌症。例如:结核病人如果服用了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可的松、强的松等),会造成结核菌的扩散、溃疡病人服用激素类药物,有可能引起穿孔。
在药物的存放上也是有讲究的。一般的药物均应放在干燥、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除生物制品外(如白蛋白、血浆疫苗等),一般不需放到冰箱中低温保存。当出现下列情况,药物就不能继续使用了。
片剂:变色,发霉,有臭味,松散或变形,出现班点、结晶、糖衣融化、粘连等;
胶囊:发霉,变形或碎裂;
丸剂:发霉、变色,变形有异味;
液体药物: 出现沉淀、变浑、包装破裂、发霉、变色等;
药膏:出现颗粒,有败油臭味或出现液体物、发霉等,说明过了有效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