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 教学重难点突破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北宋的政治 教学重难点突破设计

资源简介

深入剖析,理解归纳
——《北宋的政治》难点突破
课时内容概括
本课的课程内容为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此外,本课也是教材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中的第一课。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藩镇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但这也带来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为后来的统治危机埋下祸根。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对后面几课的教学将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在单元中的位置至关重要。
  因此,根据该特点及本课课标内容,在设计时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及有关史料,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通过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解读,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深远影响,从而确定了本课的教学主线。
  但由于初一学生还未建构完整的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结构,再加上政治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其内容也比较枯燥;对政治制度的理解相对于初一学生而言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由于学生对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兴趣度也比较高,设计时,通过对这些历史故事的再现,增进了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多渠道地感悟历史。
  另外,经过了一个多学期历史的学习,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对历史事件的讲述、对历史图片的识读能力也有所提高,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重文轻武的利弊影响这一主线时,主要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养成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等基本史学素养和能力,为他们后续的历史学习服务。
课时难点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三、确定难点依据
《2011年版课标》 教情 学情
四、突破方法
教法:图片展示法、列表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五、设计思路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材首先交代了北宋的建立和统一,这里表述比较简洁,学生容易忽视其重要性。但这一内容又是不可缺少的,教材不仅仅是出于历史的完整性作一个交代,更是为后面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作一个铺垫。赵匡胤正是因为自己手握兵权而当上皇帝,所以他特别忌讳、害怕大将们手握重兵,这样才有削夺大将兵权的一系列措施;他也正是因为经历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进行统一战争的过程,更清晰地看到了地方官员权力过大、武将当权带来的分裂割据的后果,所以才用文官充任地方官,拆分地方官的职权,并进一步抑制武将的地位,提升文官的地位。然后教材分别从控制兵权、分散和削弱相权、分散和削弱县长官的权力三个方面叙述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这是一个难点,主要是学生在对这些措施及其影响的理解上有难度。
强化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是一个教学难点,难在学生对这些措施及其影响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列表格,让学生进行整理、比较,分析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同时,在分析完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唐玄宗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内轻外重”,让学生归纳宋太祖强化集权措施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内重外轻”。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会逐步认识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规律。
项目 目的 措施 影响
军事方面 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禁军分内外驻屯,将领经常调换;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在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权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中央 削弱宰相的权力 由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民政、军政和财政大权 实现了民、军、财权的分立,加强了皇权,但也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
在地方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分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实行轮换制;设立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收缴地方官的财税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也造成了地方官僚机构的臃肿
归纳宋朝政治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宋朝政治制度最明显的特点。
(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分权”是宋太祖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不仅分武将的权,也分文官的权,避免任何一个官职、官员权力过重。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这有利于镇压地方和农民反抗,但造成边防空虚,成为宋朝在对辽、对西夏等战争中屡败的原因之一。
史料解读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①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②书施行。
——[元]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六十七《职官志七》
【注释】①狱讼听断:听取诉讼的案件并加以裁决。狱讼:诉讼的案件。听断:听取陈述,审察事理,而作决断。②通签:联名签署。
【解读】宋代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地方,设通判与知州相互牵制、监督。通判不但可与知州同理一州之政,而且作为皇帝的耳目,地方官有功过及职事修废,通判可直接上报皇帝。因此当时人视之为“监州”,而非知州的副职。
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代重文轻武政策,教材分两部分进行了叙述。首先是“轻武”,主要是对武将的抑制,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相关史事)
教材从原因、措施及结果(影响)三方面进行叙述,比较清晰。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它所带来的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
【学生】积极方面,这些措施根除了武将跋扈与兵变篡权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的顽疾;消极方面,武将过于受到限制,影响到战场上的临阵指挥,导致北宋对外战争屡败。
在“重文”方面,教材对北宋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叙述较少。
教师可以从宋朝统治者提高文人的地位和改革发展科举制度两个方面分析其影响。在宋朝,文人的地位大大提高,不仅中央和地方要职由文臣担任,而且文臣统兵、主持军务,地位也高过武将。宋太祖曾刻碑立誓:“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文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为读书人提供了更宽阔的仕进之路,从而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为宋朝科技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材料研读
(1)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可见,通判的作用是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实行监督。
(2)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削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们不仅平日不受重视,连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掣肘,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叹。社会上,人们看到武将不仅地位降低,而且打仗也是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为荣。
授课反思
1.本课的亮点
配音和视频的应用。篇幅较长的文字资料,都进行了配音。导入的一组图片,用软件做成了视频。结构示意图的应用。相权的削弱,地方官权力的分散牵制,运用结构图示法,边讲解边演示。
2.问题及改进措施
更好地掌握教学技术,并应用到实践中去。比如制作微课。语言不够精练。语言设计得简洁凝练,讲课时才不会语言重复、啰唆。稍显急躁。应加强心理建设,讲课淡定从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