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资源简介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斗折蛇行”等重点文言现象;
2、品读课文,理解情景交融写法,欣赏文章之“清”景和“清”境;
3、研读课文,知人论世挖掘内涵,体悟作者之“清”心与“清”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欣赏文章之“清”景和“清”境;
2、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而抑郁忧伤的“凄清”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而抑郁忧伤“凄清”之情。
一、谈话“石潭”,激情入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多少文人志士都喜游山玩水,寄情其中,(指向屏幕)这一处小石潭(屏显),曾经不为人所知,隐藏在湖南永州——一个人烟稀少,穷山恶水的不毛之地。是他(屏显:作者头像),一个命运多舛的文人,发现了它,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这个文人就是作者――
生齐答:柳宗元(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受氛围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想想在那样偏僻的地方居然有一处如此清幽的景致单单是作者发现了它,那里到底有怎样的景物 又给作者怎样的感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在那里感受到的环境氛围。
生1:“清”
(生读课文)
三、说文解字说“清”字
师:这个“清”字出自哪句话?
生(齐):“以其境过清”。
师:清是何意?我们来组组词吧?
生2:清幽、清冷……
师:这些都是形容景物的
生3:清廉、清正……
师:这些都是形容为人的,那有没有形容人的心境的呢?
生4:凄清
师:其实我们的理解和古人是心有灵犀的。(屏显:清,是一个形声字。清:从水,青声,乃指水澄净后明洁之状而言,故从水。又以青为天无云时,所现深蓝之色,因有明洁之意,水明洁即清,故清从青声。)
文中“以其境过清”正给了我们这样的感觉,究竟是哪样的景致给了作者这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来找找文中写景的句子。
四、重点品读赏“清”景
⑴水之清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清脆悦耳
师:哪位同学先来抛砖引玉?
生5:写了“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师:这是写的什么
生6:水声,特点是悦耳动听。“如鸣佩环” ,“佩环”由上好的玉制成,用来做装饰品,声音清脆悦耳,以声音之美写小石潭之美。
师:很好。这里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齐):比喻
师:未见其形,先闻其声,这如同玉佩、玉环相碰所发出的清脆悦耳的潺潺水声,不由得使人精神振奋,心驰神往,作者便听之——
生(齐):“乐之”。 (板书:乐”,感到快乐)
师:同样的用法我们已经学过,“渔人甚异之”,异——(生接)感到诧异、奇怪。
师:这是作者第一次直接写“乐”,想必那泠泠作响的水声已引起他的无限向往,所以他“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下,即走下去”,见到了怎样的潭水呢?
②见潭水——“水尤清冽”:清澈清冷
生7:见到了“清冽”的泉水,“水尤清冽”。
师:清冽什么意思?
生(齐):清澈
师:(板书:清洌)老师黑板上的和你们书本上的有什么不同?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选择了两点水的冽?(我们再给他组个词)
生8:寒风凛冽。
师:哦,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生(齐):寒冷的感觉。
(板书:洌:水清,三点水,侧重水之清澈
冽:寒冷)
师:根据这一感觉用清组个词来理解——
生9:清冷,清寒。
师:非常好。看来这里的水,不仅清澈,还给人清冷,清寒的感觉。
师:这一路寻来,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先前只闻水声,未见水形的柳宗元,此时该是怎样的惊喜!让我们把这种心乐之的感觉读出来!
(指名读)
师:没有快乐的心境,有清幽的感觉。(指名读)语速快了一点,我们可以通过重读某个字音传递心情,如“闻”、“尤”……还可以调整语速,老师范读,(生体味读)
③见石潭——“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清冷之感
师:还有什么景物?
生10:还有“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生(笑)
师:呵呵,一句读完了。看这小潭的确很——小(生),“全石以为底”,突出的特点是——
生10: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
师:你预习的很充分!卷,翻卷过来的意思,所以形成“石潭”,自然很奇特哦。那石头摸上去什么感觉?
生11:清冷。
师:但在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眼中,这些无生命的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情趣横生——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生接)露出水面,形成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石头各种不同的形状。
师:你看连潭底全是石头都看得清楚,可见——
生12:水之清澈,
师:这是什么手法呢?
生(齐):侧面描写。
④见潭中鱼—— “空游无所依““往来翕忽”:情趣之乐
师:清冽的潭水中,还有什么?
生13:鱼。
师:怎样描写的?
生14:这样描写的——“皆若空游无所依”、“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读错“俶”音)
师:这个字读什么?同学们一起来帮他,板书:怡然,倏尔,翕忽,要特别注意它们的字音和字形哦,自己在书的空白处再写一遍,写清它们的笔画。能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吗?
生14:意思是鱼在水中如同在空中游动,没有依傍,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像是和游者相互玩乐。
师:如同在空中游动,没有依傍,这表明什么?
生15:表明水很清澈。因为水太清了,清到了透明的程度,鱼儿在水里游,竟像是在空中没有凭依似的。
师:哦,还是在写水之清澈,也是什么描写?
生(齐):侧面描写
师:理解得不错。这是写鱼儿游动时的样子,还有什么情态的
生16:“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是说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静静地一动不动。
师:这是对鱼的静态描写。那后面则是什么描写——
生17:动态描写。
师:俶尔,什么意思?
生(齐):是“忽然”的意思。
师:表示时间很短暂,刚刚还是静静地一动也不动,这时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似乎突然发现游人在看它了,哈,这么轻快敏捷、活泼可爱的样子,好象是在和游人——
生(齐):逗乐呢。
师:多有情趣啊!所以作者的心也随之动起来了啊,让我们来读出这种情趣。怎么读?语调要——
生18:轻快,
师:语速在哪里要有变化?
生19:“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师:为什么?——
生19:前面是静态,后面是动态“来来往往”
师:还要突出鱼儿的“轻快敏捷”
(指名读)
师:老师喜欢你清脆悦耳的声音,但未读出静动的变化,听老师读 (师范读)。
(该生再读)
师:这样好多了。让我们齐读这句,读出鱼儿动静相宜的状态情趣,读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生齐读。
师:像这样在写法上的动静结合,还有很多,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生接)清泉石上流”,毛泽东的“千里冰封——(生接)万里雪飘”。哦,那这儿就只是为了表现小石潭里的鱼多吗
生20:不是。还是为了写水之清。
师:你看,“日光下彻”,可以一直照到潭底,把鱼儿的影子都印在石头上,鱼、石、影全都清清楚楚,足见水是多么清澈透明,还是突出了水的 “清冽”,这里写水却没有言及一个水字。
师:我们不禁会想起《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写月的句子,不见月字,却写出了月的澄澈空明。
生(齐):“庭下如积水……”
⑵境之清
①寻望潭之源:奇特神秘
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此清冽的潭水源自哪里呢?作者不由得抬起头,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望见了什么?
生(齐读):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
师:描写了小石潭溪水、溪岸的什么特点
生21:描写了溪水“斗折蛇行”特点, 溪岸“犬牙差互”的特点。
师:描摹了溪水和溪岸的情状特点,请你给大家描述一下它们的样子吧。
生21:溪水“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么曲折, 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写溪岸“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屏显“知识卡片”:
意动: 心乐之 感到快乐
名作状: 斗折蛇行 像……一样 (链接: 其一犬坐于前)
潭西南而望 向西南……
师:其实这样的用法有很多,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这里作者望见源头了吗?
生22:“不可知其源”,也就是无法知道它的源头。
师:那更体现了——
生23:它的神秘。
师:呵,为小石潭更添了神秘之感。这是远望之景,那么——
②近看潭之岸:美丽清幽
师:近看,岸边还有什么呢?在第几段里面已经写过了。
生24:第①段。“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板书:藤蔓,多音字)
师:描绘一下这里的意境画面。
生24:(岸上)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师:青青的树,翠绿的藤蔓,缠绕扭结,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周围,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多么美丽的景致。想象一下,行走其间,定会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氛围?同样用“清”组词来形容——
生25:清幽。
师:好的,读出这种清幽的感觉。声音要轻柔一些,语调要舒缓一些,想象画面,沉醉其中。
(指名读)
五、知人论世悟“清”心
师:此刻,就连我们都有一种清冷难耐的感觉了,更何况当时至亲相继离世、又遭遇被贬的柳宗元呢?
(屏显背景:写作《小石潭记》(元和四年)的时间是柳宗元人生最苦闷的岁月。他的妻子年仅23岁就去世了,老母亲也病故,第二年年仅10岁的女儿夭折。家庭迭遭变故,仕途更是蹇险不顺。柳宗元由尚书郎被贬为永州司马,此后再也不能参加朝廷对官员的政绩考课,永远不能调移升迁,他将在荒蛮之地终老此生。更为凄惨的是,一连串的打击再加上不适应边远地区的生活环境,柳宗元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健康状况正在迅速恶化,那时已百病缠身。)
师:难怪柳宗元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依然感觉其境——
生(齐):其境过清
师:“其境过清”,使人心里有什么感受?读一读第④段。
生(自由读)第④段。
生26:使人心里不免有一种凄寒的感受。有语句为证——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师:好。将“凄”“寒”分别组个词来理解?凄,凄冷、凄清、凄寒。寒,寒蝉凄切,寒风凛冽,大渡桥横铁索寒……[补充“知识卡片”使动:凄神寒骨 使人心神凄楚,使人寒气透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样清幽的环境不免使人——
生27:心神凄楚,寒气透骨。
师:咱们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我想请大家用肢体语言告诉我,读到这“寒”和“凄”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请一个同学起来读一下。
(指名读)
师:带一点颤抖的声音,进入情景,(声音轻缓而幽幽的讲述)命运多舛的作者,仕途磨难,百病缠身啊,23岁的妻子和年迈的母亲相继去世,紧接着,年仅十岁的女儿又夭折了,多么凄惨!(师范读)
(指名读)
师:这位同学颤音处理得很好,似乎已经融入到柳宗元的内心了,但断句有问题。再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展示一下。
师:语调要低沉一些,(齐读)原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他要表达的情感核心,看来,作者笔下的一切景语— —
生(齐):— — 皆情语。
师:对,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师:可刚刚欣赏景致时明明还有乐的感受,怎么突然就“悄怆幽邃”了呢?
生28:我想大概是这里的环境氛围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悲痛。
生29:还有前面写这个石潭“不可知其源”,就像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吧。
师:是啊,你们思考得很深入。你们看,这小石潭虽然如此清澈美丽,可是——(结合具体语句看)
生30:“寂寥无人”,哦,无人欣赏。
师:嗯,很细心。是啊,柳宗元本人似乎也是如此呢,他虽然充满壮志雄心,却无——明君赏识,小石潭的人迹罕至、极难发现和作者是不是太相似了呢?文中有这样暗示的语句吗?
生31:“斗折蛇行”“犬牙差互”,曲折的溪流,怪异的溪岸,和作者一生坎坷多磨难相似。
师:遭遇坎坷,却忽然发现这样一处清幽的景致,怎能不让他欣喜乐之,然而这种快乐又怎能掩饰他如此沉重的痛苦呢?恐怕也就只能像鱼儿逗乐似的“俶(chù)尔远逝”了吧。前面的快乐便成了作者忧伤的背景,或者说反衬了作者的忧伤之深、之重呵,幽深冷寂的环境使他最终还是沉寂在一片忧伤和悲凉之中。这小石潭实际就是作者的写照呢!
师:细心的同学是否发现,课文还有最后一段,它写了什么呢?
生32:最后一段交代了同游的五人。
师:啊?同游的“五人”,可是前面怎么说“寂寥无人”呢?不矛盾吗?
生(思索)
生33(恍然大悟似的):因为他被贬到此地,身边没有亲人。
生34(立马反驳):不对,最后一段交代了他的弟弟啊,还有他同样被贬的朋友,也就是说,他身边是有亲人和朋友的。
师:嗯,渐渐深刻了。可联系他此刻的心境来想。
生35:因为他原本是有壮志雄心,但现在却无明君赏识,反而被贬到在这样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壮志难酬的愁苦太沉重了。
生36(抢):这里虽然有同游的人,但却无人能真正理解他此刻置身于如此清寒的环境氛围里的凄清而悲凉的心境吧。
师:理解得非常好。就像我们学到的《湖心亭看雪》,张岱明明有舟子陪同,却说是——
生(齐接):独往湖心亭看雪。
师:哦,这也是一种无人理解的忧伤呵。
师:是啊!内心的凄清、痛苦、寂寥,无人能理解啊,纵然有多少人陪同都是同样的寂寥呢!
六、深情诵读,回味美文
师:走在柳宗元的文字里,就如同走在柳宗元的生命里,如此清冽的潭水、如此清幽的氛围、如此凄清的心境,如此清澈的文字呵!让我们合上课本,跟着老师的提示,一起深情背诵《小石潭记》,要背出感情,背出节奏,背出韵味。
(屏显: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 ,闻 ,如 ,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 。全石以为底,近岸, ,为 ,为 ,为 ,为 。 , ,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 。日光下澈, 。 ,俶尔远逝, 。 。
  潭西南而望,斗 , 。其岸势 , 。   坐潭上,四面 , , , ,以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
师生深情背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