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导学案【素养目标】政治认同:理解和认同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解、支持、遵守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法律。科学精神:把握我国的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优越性,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法治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统一;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公共参与:以实际行动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破坏民族团结和统一的敌对势力作斗争。【问题导学】我国民族格局的特点是什么?新型的民族关系是什么?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是什么?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法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1)最重要特点: 。(2)表现:一方面,各民族都有自己的 和 ;另一方面,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 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2.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 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 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 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 的。 (2)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 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我国的行政区域(1)类型: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包括 地方、 地方和特别行政区。(2)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力:民族自治地方比一般行政地方拥有更多处理本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事务的 。【思考】 地方性的自治权与国家主权是一回事吗?提示:地方性的自治权不同于国家主权。法律意义上的主权,指的是一个国家在所辖领土范围内独立处置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最高权力。对外的独立性和对内的最高性是国家主权的两个基本特征。在国际交往中,我国的主权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4.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 、一个 。一般行政地方、 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1.我国的民族关系(1)是什么:平等团结互助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原因: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进行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平等的旗帜,致力于铲除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 ,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赖。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 ,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各族人民在 上的一致,为建设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我国始终坚持 、 和 的方针,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名师点拨】 “关键词”法区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无优劣之分”“权利和义务平等”“参加人代会”“尊重少数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体现民族平等的方针。“和睦”“合作”“共同奋斗”“反对民族分裂”“相互离不开”等体现民族团结的方针。“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加大财政对民族地区支持”“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体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必然性: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 、 ”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 领导下,在各 民族 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 的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①划分: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 、 、 三级。②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 和 。③权力: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 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 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 、 的光荣职责。5.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一方面,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 ,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 发展。(2)另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 ,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必须深化民族 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 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 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1.妥善处理宗教问题的意义:对维护国家的 和 具有重要意义。2.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的主要内容我国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 ,实行宗教 政策,依法管理 ,坚持 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 相适应。(1)实行宗教信仰 政策。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①公民有 宗教的自由,也有 宗教的自由。②有信仰 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 宗教的自由。③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 的自由,也有信仰 的自由。④有 不信教而 信教的自由,也有 信教而 不信教的自由。管理宗教事务。①内涵: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 。宗教活动必须在 和 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和司法。我国坚持 与 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②原则:我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 、制止 、遏制 、抵御渗透、打击 ”的原则。(3)坚持 的原则。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 我国的宗教事务。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严格禁止境外宗教的 和发展,坚决打击宗教 的传播,严密防范宗教 的发生。(4)积极引导宗教与 相适应。①重要任务:支持我国宗教坚持 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任务,要用 引领宗教,用中华 浸润宗教,不断推动我国宗教的中国化。②要求: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 、拥护 、拥护 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 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 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思考】 有人认为:宗教界人士在思想信仰上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相违背的,因此不能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担任政府职务。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宗教界爱国人士只是思想信仰上和一般人民群众不同,广大信教群众坚持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能够把爱教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相结合,宗教人士当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担任政府职务是代表宗教界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恰好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最真实、最广泛和最管用的特点。所以,我国宗教界人士可以当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担任政府职务。【重难点解析】1.正确理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是什么:把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①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制度。②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国家的统一。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③实施地域: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④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监察机关、司法机关不属于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⑤权力:自治权。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以下权力: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等等。⑥地位: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①必要性: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a.历史传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社会基础:“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c.政治基础: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②优越性a.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3)怎么办: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措施①一方面,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②另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意义 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内容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②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③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④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内涵 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行政和司法。我国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目的 我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内涵 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辩证理解 一方面,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另一方面,严格禁止境外宗教的渗透和发展,坚决打击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严密防范宗教极端行为的发生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重要任务 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要求 一不“是” 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一“是” 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两“支持” 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拓展视野】1.正确区分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项目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不同点 目的 解决民族问题 解决祖国统一的问题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权限 一定的自治权 高度的自治权(拥有除外交、国防外的其他权限)范围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港、澳、台相同点 ①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都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都要接受中央的统一领导2.对比宗教与封建迷信宗教 封建迷信不同点 有整套的宗教经典、教义和教规 没有教义和教规有一定的制度,教徒受教规戒律的约束 没有制度和戒律有正式组织、神职人员,有教徒和活动场所 没正式组织,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固定的信仰者在一定范围内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 对社会起破坏作用,要坚决制止和取缔共同点 二者都崇拜超自然的力量;均属有神论;二者对社会发展都有消极作用【随堂练习】1.(2019·全国卷Ⅰ)某市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在颁金节、古尔邦节等民族节日期间举行多民族的联谊活动,把少数民族风俗、民情等融入舞蹈、声乐剧目之中,创建活动取得显著成效。上述做法( )①促进了各民族的和睦共处 ②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③开创了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④是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管理教育文化事业的体现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实行民族团结原则的意义。某市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民族节日期间举行多民族的联谊活动,把民俗、民情融入节目之中,效果显著,说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了各民族的和睦共处,增进了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①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经济与文化的相互融合,③与题意无关;材料中没有反映该市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答案:A2.(2019·全国卷Ⅲ)2018年,西藏自治区开始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工程,将边民脱贫致富和守边固边相结合,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加快边境地区发展。边疆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工程( )①是充分发挥民族地区资源优势的要求②保障了自治区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治权③是保证边防安全、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举措④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激发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干中西藏自治区实施乡村振兴,将边民脱贫致富和守边固边相结合,有利于保证边防安全、维护国家统一,入选。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干中西藏自治区实施乡村振兴能够加快边境地区发展,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入选。①观点与题干不符,题中边疆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工程并没有涉及民族地区资源优势,排除。②观点表述错误,边疆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工程,保障了自治区各族人民的自治权,并不仅仅是少数民族的自治权,排除。故选D。答案:D3.(2018·天津卷)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召开前夕,全国政协委员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前往青海、西藏八个地市州调研,通过和农牧民接触,细致调查,结合数据和实例为参加政协会议准备提案。十一世班禅的做法( )A.说明佛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相适应B.表明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C.行使了政协委员对国家大事的决定权D.表明爱国宗教人士是国家建设的积极力量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宗教政策。十一世班禅的做法,表明爱国宗教人士是国家建设的积极力量,D正确且符合题意;应是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A说法错误;B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决定权是人大的职权,政协委员不能行使,C错误;故选D。答案:D4.《宗教事务条例》的修订主要着眼六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两维护”“两明确”“两规范”。两维护,即维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界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两明确,即明确宗教活动场所法人资格和宗教财产权属、明确遏制宗教商业化倾向。两规范,即规范宗教界财务管理、规范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这说明( )①我国重视并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②我国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切实的保障③国家保护和支持一切宗教活动④我国宗教团体组织已成为国家机关的一部分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而非一切宗教活动,③说法错误;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④说法错误。①②正确,故选A。答案:A【习语金句】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习近平2021年4月25日至27日在广西考察时的讲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