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单元基础知识+单元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单元基础知识+单元练习)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练习题
一、单选题
“上联:二十四时节气,乾坤竞秀。下联: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横批:天人合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为实现“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而采取的措施有()
①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②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完全由本民族自己解决 ③实施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 ④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在广西,“三月三”既是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汉、瑶、苗、侗等世居民族的重要节日,12个世居民族每年有2700多万人通过不同的方式欢度这个节日,上千场次的民族文化活动次第开花,争奇斗艳,各族人民沉浸在民族大联欢的喜庆气氛中。我们从中感受到(  )
①各民族亲如一家
②各民族风情一致
③各民族相互影响
④民族团结的珍贵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材料体现的是我国实行了()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C. 经济特区优惠政策 D. “一国两制”
20世纪末,中央在西部实施大开发政策。这一政策实施以来,西部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当今,党和政府又加大了对西部精准扶贫的倾斜力度。党和政府实施这些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 实现少数民族的当家做主 B. 改善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
C. 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D.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还帮助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  )
A. 文化保护传承 B. 传统风俗习惯 C. 基础设施建设 D. 宗教信仰自由
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内需,党中央实行(  )
A. 可持续发展战略 B. 西部大开发战略
C. 放宽政策 D. 搞活经济政策
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状况比较落后。解放后,党和政府是怎样帮助少数民族的(  )
①进行民主改革②社会主义改造
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④全部进行土地改革
⑤培养少数民族干部⑥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
A. ①②③⑤⑥ B. ③④⑤⑥ C. ③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1995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推出一期封面报道《香港之死》,表示了西方社会对香港回归后前景的担忧。2007年7月又发表了一篇《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重新评价了香港。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
A. 中美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B. “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
C.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趋同 D.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影响
“一国两制”第一次成功实践是(  )
A. 解决西藏问题 B. 解决台湾问题 C. 解决澳门问题 D. 解决香港问题
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其根本原因是(  )
A. 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 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C. 我国外交成就显著 D. 全国人民的齐心努力
“这一重要事件赋予了1999年12月20日以丰富的内涵,使得一个本来平凡的日子熠熠生辉,永载史册。”这一事件建立了又一特别区域。这里的“特别”是指()
A. 享有自治权,不必受中央管辖
B. 与葡萄牙仍有紧密的政治联系
C. 成为特区,原有经济地位不变
D. 享有高度自治权,原有社会制度不变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对“特别行政区”中的“特别”,理解正确的()
A. 政治上不直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
B. 香港断绝与英国的一切政治经济联系
C. 中国中央政府不向香港派驻军队
D.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改革开放以来,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有(  )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提出“一国两制”③香港、澳门回归 ④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台湾海峡长期隔绝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下列事项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2005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2008年11月,海峡两岸实现“三通”2015年11月,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A. 民族区域自治 B. 外交发展 C. 对外开放 D. 祖国统一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A. “一个中国,高度自治” B.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C.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 “三民主义,国共合作”
20世纪90年代,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①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②坚持个中国的原则 ③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③
20 世纪 90 年代,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利互补
③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③
下列史实有利于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是(  )
①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②“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③港澳的回归
④中国综合实力增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持。1979年,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额外补贴40亿元,以后每年递增10%。2001年以来,国家共投资1000多亿元用于西部建设,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确保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
材料二 如图是媒体报道中有关香港和澳门的数字图案。
材料三 近年来,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共同努力,携手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良好局面……冀望两党秉持民族大义,巩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共成民族复兴之伟业。
——习近平
(1) 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各族人民结成了怎样的民族关系?“2001年以来,国家共投资1000多亿元用于西部建设”体现了我国哪一政策的实施?
(2) 请你为营造更加和谐的民族关系提出合理化建议。
(3) 材料二图中“97”“99”字样,分别与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4) 材料三中“九二共识”的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 ,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因而是各方面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础方针。
——杨先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材料三 于右任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在 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在台湾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1)根据以上材料,说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依据。“一国两制”构想在我国已取得的成功实践范例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台湾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当前,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3)材料二、三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认识。


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
--《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1983年)
材料二: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材料三:2017年4月12日,两岸经贸论坛在厦门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两岸产业优势互补,可借此在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和共同走向国际市场等方面深度合作。
材料四: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大陆对台湾的基本方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前严重阻碍台湾和祖国大陆实现和平统一的因素有哪些(举两例)?
(3)依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的认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题干中“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大团结。链接所学可知,①③④是促进少数民族发展,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②表述错误。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力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据“在广西,‘三月三’既是壮族的重要节日,……各族人民沉浸在民族大联欢的喜庆气氛中。”可知,我们从中感受到各民族亲如一家、各民族相互影响、民族团结的珍贵。①③④符合题意。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民族自治地方”“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等信息可判断答案为A项。
4.【答案】D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实行民族区域政治制度,有利于保证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世纪末,中央在西部实施大开发政策。这一政策实施以来,西部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当今,党和政府又加大了对西部精准扶贫的倾斜力度。党和政府实施这些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D符合题意。
5.【答案】A
【解析】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还帮助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以及语言文字,这充分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传承。古籍文献和文字不属于传统风俗习惯、基础设施建设、宗教信仰自由,BCD不符合题意。
6.【答案】B
【解析】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后又实施西部大开发。
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加快少民族地区的发展而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
7.【答案】A
【解析】①②③⑤⑥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比较落后。如藏族还处于封建农奴制,鄂伦春族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解放后,党和政府通过实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使得少数民族地区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故①②③⑤⑥正确。
④全部进行土地改革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④。
故选A。
8.【答案】B
【解析】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在“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香港回归祖国,回归后的香港稳定持续发展,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因此,题干中1995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推出一期封面报道《香港之死》,2007年7月又发表了一篇《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是“一国两制”保证了香港的繁荣,故B正确。
A.中美关系的缓和与发展与题干信息无关,故A错误。
C.题干中这一转变的原因不是中西方价值观念的趋同,故C错误。
D.题干中这一转变与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9.【答案】D
【解析】D.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1997年7月1日零点,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香港顺利回归是一国两制第一次成功实践,证明了一国两制的可行性,故D正确。
ABC.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B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带来综合国力的提高。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针对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这一政策在解决台湾问题之前,成功的运用到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上,促进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1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时间、特别区域,可判断是澳门回归祖国。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下,澳门回归祖国,建立特别行政区。因此“特别”实质是澳门享有高度自治权且原有社会制度不变,故选D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香港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期不变,D项正确;特别行政区受中央政府管辖,A项错误;B项错在“香港断绝与英国的一切政治经济联系”的表述上;中国中央政府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派驻了军队,C项错误。
故选D。
13.【答案】D【解析】①项,1951年5月23日,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在北京签订协议《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改革开放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政策,时间不符。②、③、④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针对香港、澳门、台湾,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实现了港澳回归,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
14.【答案】D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海峡两岸实现‘三通’”“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可知,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祖国统一。故选D项。
15.【答案】C
解析】略
16.【答案】C
【解析】略
17.【答案】B
【解析】20世纪90年代,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利互补。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的共识。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2008年实现“三通”,排除③。
故选:B。
18.【答案】B
【解析】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大陆综合实力的增强,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这一构想的指引下,我国政府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成功收回了香港和澳门,建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①与题意无关。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B。
19.【答案】【小题1】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西部大开发。
【小题2】尊重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给予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推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各族人民团结互助。
【小题3】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有关;原因:一国两制方针的实行;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小题4】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原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一国两制方针的实行。
20.【答案】(1)依据:“一国两制”构想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 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成功实践范例: 香港、澳门的回归。
(2)原因:国共内战(或解放战争),国民党败退台湾。因素:岛内“台独”分裂势力的破坏和美国等国际反华势力阻挠。
(3)反映了思念故土, 期盼国家统一的心情和深沉、悲凉、哀伤的思想感情。说明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亲情割不断;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发展海峡两岸关系, 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符合海峡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 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答出1点就可以)
21.【答案】(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主要是台独势力;还有试图阻挠中国统一、干涉中国内政的国际势力。
(3)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容分割;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两岸人民血肉相连,亲情是割舍不断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一、基础知识梳理: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背景:中国长期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和历史传统。2).内容(1)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2)我国先后设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区有: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3).意义(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2)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3)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4).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2.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措施政治: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文化: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范围:覆盖了5个民族自治区、27个民族自治州和83个民族自治县,还有3个民族自治州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意义: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代表成就: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  “一国两制” 香港、澳门回归
1.“一国两制”的构想(1)目的: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2)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_”的伟大构想。(3)内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4)意义: “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组成部分;促进祖国统一,港澳台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1)根本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_增强,国际地位提高。(2)解决途径:“一国两制”。(3)发展进程:1997年7月1日正式收回香港,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1999_年12月20日正式收回澳门,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4)意义:港澳回归,我国雪洗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的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 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推进祖国统一大业(1)对台方针政策的演变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神圣的使命,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以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995年1月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2)两岸关系的变化走向缓和从1979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欢迎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考察、经商等打破隔绝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达成共识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不断发展在反对“台独”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两岸关系经历种种风云变幻,不断取得进展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中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在会面中,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2.日益密切的交往(1)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2)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3)随后,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3.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实现海峡两岸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对台基本方针。(4)港澳回归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经验。(5)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