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四年级下册2.6、声音的传播(课件35张PPT+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四年级下册2.6、声音的传播(课件35张PPT+素材)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声音的传播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能手,闻名全国。有一年,韩国突然发起狂风暴雨,洪水决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屋都冲毁了,百姓纷纷跑命。韩娥在乡亲帮助下幸免于难,投奔齐国。途中盘缠用尽,唯有卖唱为生。她一路走一路唱,歌声的美妙动人,可谓登峰造极。她人走了,大家还是觉得她仍在自己身旁,歌声仍旧回旋在屋梁之间,久久不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成语,就原于此
孔子曾说“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善唱余音竟能绕梁三日,音乐的力量实在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一、声音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
二、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样吗?
思考
分组实验一:
1、制作并使用土电话。
2、土电话还可以怎样玩?
多方通话;远距离传话等等。
声音是怎样从”土电话”
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分组实验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传声物体 木尺 皮尺 棉线
能否感受到音叉的声音
能否感受到音叉的振动
哪种材料传声效果最好
一、声音的传播
声音传播依靠介质
声音可以依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速:340m/s 1224公里/小时
固体>液体>气体
对着高山喊话,声音被反射回来
往水里扔石头,根据声音判断水的深度
船只安装声呐,及时发现冰山、暗礁
怎样听到声音
1、人耳的构造:
(2)中耳:
(3)内耳:
2、人耳听到声音的途径:
声音
声波
空气
鼓膜振动
听小骨振动
听觉神经
大脑
3、人耳能听到声音的条 件:20Hz~20000Hz
(1)外耳:

怎样保护自己的听力?
1、尽量避开噪声;
2、不要用尖锐的工具掏挖耳朵,以免戳伤外耳道或鼓膜
3、洗头及游泳时,避免污水进入耳内,引起耳朵发炎。
4、不要大力「擤」鼻子,以免发生耳炎
5、避免长时间收听耳筒收音机或录音机,音量亦应调较至中度或以下。
五、怎样保护自己的听力?
1、尽量避开噪声;
2、不要用尖锐的工具掏挖耳朵,以免戳伤外耳道或鼓膜
3、洗头及游泳时,避免污水进入耳内,引起耳朵发炎。
4、不要大力「擤」鼻子,以免发生耳炎
5、避免长时间收听耳筒收音机或录音机,音量亦应调较至中度或以下。
6、在响声大的环境中,要用手掩着耳朵或戴上护耳用具,同时张开嘴巴,在飞机起飞或者降落时,也把嘴巴张开,使估摸两侧压力相等。
1、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声音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
做中学
2、关于声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D
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悦耳动听的歌声是由歌唱家的声带振动发出的
  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D.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一样的
D
5、声音在下列物质中传播速度最小的是( )
A.钢轨  
 B.纯水   
C.木材
D.空气
D
6、人们交谈时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表明 能够传声;鱼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表明 也能传声。
空气

7、将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溅起水花,这表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产生的。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的。
振动
空气
8、指出下列情况中声音主要是靠什么传播的:(1)耳朵贴在枕头上,可以听到放在枕头下机械手表的“滴嗒”声,是靠 传播的;(2)潜水员在水下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是靠 传播的.
枕头

9、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米/秒。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 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340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快,而且箭筒还可以起到共鸣箱的作用。
10、如图4所示,在做真空是否传声的实验中,随着玻璃罩内的空气被逐渐抽出,电铃的声音将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某同学在做该实验时虽然听到的铃声逐渐变小,但始终都能听到铃声。请你分析原因可能是
玻璃罩内仍有空气,没形成真空状态.

学习结束!第二单元主题: 声音的秘密
2、《声音的传播》
学习目标:
阅读文本两遍,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传播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
2、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传播的实验,并总结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
3、区分噪音和乐音,交流噪音的危害。
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乐章。(教师播放录音)
2.引导学生谈谈听后感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听到了什么)
3.学生模仿大自然中听到的各种声音。
4.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声音的疑问。
5.揭示课题:声音的产生(板书)
活动一:学生展示带来的发声材料,设计实验。
1.师:大家说说看,鼓、锣、瓶子等物体,你不动它,它能自己发出声音吗?怎样做就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
2.分组实验。(学生对物体分别进行敲、打、吹……)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任何物体在静止的状态下,都不能自行发出声音。当给它们一定作用的力时就能发出声音。
活动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根据课前制定的实验计划开展探究,根据探究的问题,选择实验材料,研究实验方法,将讨论的结果记在“小组实验方案表中”。
实验1:在鼓面上撒些小黄豆,敲击鼓面时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2:把用系着线的小泡沫球靠近敲打后的锣面,观察小泡沫球发生的变化。
实验3:在桌子边上压住钢尺的一端,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实验方案表
小组共同探究的问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小组内共同选择的实验材料(在选
择的材料序号前打“√”) (1)队鼓(上面撒有小黄豆)、鼓棍。
(2)锣、系着线的小泡沫球。
(3)钢尺
小组内口头研究的实验方法或
实验步骤
小组内对研究的问题进行
归纳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
(教师倾听、观看,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在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发生什么现象?重点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把不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
汇报探究成果,交流信息。
(1)指名小组汇报。(两人演示,一人讲解)
(2)小组互相讨论实验得出的结论。
(3)展示仪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方案表,教师以一个实验例子反馈学生的实验方案。
(4)师生总结。(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活动三:研究物体停止振动的现象,是否能听到声音。
1.谈话: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如果物体停止振动又会怎样?下面大家设法使振动着的鼓、锣立即停止,看能不能再听到声音,说说为什么?
2.指导小组实验。(自行设计实验),教师巡视观看。
3.汇报实验结果。
4.师生总结: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又一次的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拓展活动
根据探究结果,利用笔管、烧杯、水做一个笔管水笛。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