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章原子核第5节“基本”粒子1 .了解新粒子的认识历程2.了解粒子的分类知识点一、发现新粒子对新粒子的认识历程反粒子实验中发现,存在着这样一类粒子,它们的质量、寿命、自旋等物理性质与过去已经发现的粒子相同,而电荷等其他物质性质相反,这些粒子叫反粒子知识点二、粒子的分类粒子的分类 概念 实例强子 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 质子、中子轻子 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 电子、电子中微子、子、子中微子以及子和子中微子规范玻色子 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 光子、中间玻色子(W和Z玻色子)、胶子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场的量子激发 基本粒子因与希格斯场耦合而获得质量1.K-介子衰变的方程为其中K-介子和π-介子带负的基本电荷,π0介子不带电。一个K-介子沿垂直于磁场的方向射入匀强磁场中,其轨迹为圆弧AP,衰变后产生的π-介子的轨迹为圆弧PB,两轨迹在P点相切,它们的半径RK-与Rπ-之比为2:1,π0介子的轨迹未画出。由此可知π-的动量大小与π0的动量大小之比为( )A.1:1 B.1:2 C.1:3 D.1:6【答案】C【详解】Kˉ介子与π-介子均做匀速圆周运动,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粒子动量为P=mv=eBR则有PKˉ:Pπ-=2:1以K-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PKˉ=Pπ0-Pπ-解得:Pπ0=3Pπ-,则π-的动量大小与π0的动量大小之比为1:3;故选C。2.一个静止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衰变为,另一个也静止的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衰变为,在同一磁场中得到衰变后粒子的运动轨迹1、2、3、4,如图所示,则这四条径迹依次是( )A.电子、、、正电子B.、电子、正电子、C.、正电子、电子、D.正电子、、、电子【答案】B【详解】放射性元素放出正电子时,正粒子与反冲核的速度方向相反,而电性相同,则两个粒子受到的洛伦兹力方向相反,两个粒子的轨迹应为外切圆.而放射性元素放出β粒子时,β粒子与反冲核的速度方向相反,而电性相反,则两个粒子受到的洛伦兹力方向相同,两个粒子的轨迹应为内切圆.放射性元素放出粒子时,两带电粒子的动量守恒.由半径公式,可得轨迹半径与动量成正比,与电量成反比,而正电子和β粒子的电量比反冲核的电量小,则正电子和β粒子的半径比反冲核的半径都大,故轨迹1、2、3、4依次是:、电子、正电子、,故B正确,ACD错误.1.我们观测到的宇宙的图景是( )A.宇宙当今的图景 B.宇宙过去的图景C.宇宙将来的图景 D.一种虚拟的图景【答案】B【详解】人类可观宇宙主要是可见光观测,我们能看到的星体据我们很远(光都要走很久),所以我们看到的宇宙的图景实际上是过去的图景。故选B。2.质量比太阳小的恒星最终会演化成( )A.白矮星 B.中子星 C.脉冲星 D.黑矮星【答案】D【详解】质量比太阳小的恒星演化过程为红巨星到白矮星到黑矮星。故选D。3.中微子失踪之谜是一直困扰着科学家的问题,原来中微子在离开太阳向地球运动的过程中,发生“中微子振荡”转化为一个μ子和一个τ子。科学家通过对中微子观察和理论分析,终于弄清了中微子失踪之谜,成为“2001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之一。若中微子在运动中只转化为一个μ子和一个τ子,并已知μ子的运动方向与中微子原来的方向一致,则τ子的运动方向( )A.一定与中微子方向一致 B.一定与中微子方向相反C.可能与中微子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D.只能与中微子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答案】D【详解】中微子转化为一个μ子和一个τ子过程中动量守恒,已知μ子的运动方向与中微子原来的方向一致,只能得出τ子的运动方向与中微子方向在同一直线上,可能与中微子同向也可能反向。A.一定与中微子方向一致与分析不符,故A错误;B.一定与中微子方向相反与分析不符,故B错误;C.可能与中微子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与分析不符,故C错误;D.只能与中微子方向在同一直线上与分析不符,故D正确。故选:D。4.除了氦以外,恒星中最常见的化学元素是( )A.氢 B.铁 C.碳 D.钠【答案】A【详解】除了氦以外,恒星中最常见的化学元素是氢。A.氢与分析相符,故A正确。B.铁与分析不符,故B错误。C.碳与分析不符,故C错误。D.钠与分析不符,故D错误。5.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在宇宙形成之初是“粒子家族”尽显风采的时期,那么在大爆炸之后最早产生的粒子是( )A.夸克、轻子、胶子等粒子B.质子和中子等强子C.光子、中微子和电子等轻子D.氢核、氘核、氦核等轻核【答案】A【详解】宇宙形成之初产生了夸克、轻子和胶子等粒子,之后又经历了质子和中子等强子时代,再之后是自由的光子、中微子、电子大量存在的轻子时代,再之后是中子和质子结合成氘核,并形成氦核的核时代,之后电子和质子复合成氢原子,最后形成恒星和星系,因此A正确,B、C、D的产生都在A之后,故B、C、D错.第五章 原子核5 “基本”粒子1.了解粒子的发现史.2.知道粒子的分类及特点.3.了解夸克模型.一、“基本”粒子1.人们认为光子、电子、质子和中子是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的最基本的粒子,把它们叫作“基本粒子”.2.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很多新粒子不能看作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并发现质子、中子等本身也有自己的复杂的结构.二、发现新粒子1932年发现了正电子,1937年发现了μ子,1947年发现了K介子和π介子,后来发现了超子等.发现时间 1932年 1937年 1947年 20世纪60年代后新粒子 反粒子 μ子 K介子与π介子 超子基本特点 质量、寿命、自旋等物理性质与对应粒子相同,而电荷等其他性质相反 比质子的质量小 质量介于电子与质子之间 质量比质子大三、粒子的分类1.强子:是参与(填“参与”或“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质子和中子都是强子.2.轻子:不参与(填“参与”或“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电子、电子中微子、μ子、μ子中微子以及τ子和τ子中微子都是已发现的轻子.3.规范玻色子:是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中间玻色子(W和Z玻色子)、胶子.4.希格斯玻色子:是希格斯场的量子激发.分类 参与的相互作用 发现的粒子 备注强子 参与强相互作用 质子、中子等 强子有内部结构,由“夸克”构成轻子 不参与强相互作用 电子、电子中微子、μ子、μ子中微子、τ子、τ子中微子 未发现内部结构规范玻色子 传递各种相互作用 光子、中间玻色子、胶子等 光子传递电磁相互作用,中间玻色子传递弱相互作用,胶子传递强相互作用希格斯玻色子 是希格斯场的量子激发四、夸克与粒子物理标准模型1.夸克、夸克模型:1964年,美国科学家盖尔曼等人提出了夸克模型,认为强子由更基本的成分组成,这种成分叫作夸克.2.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是一整套关于粒子的理论.其中,夸克、轻子、规范玻色子和希格斯玻色子是组成物质的几类最基本的粒子.3.夸克的种类:上夸克(u)、下夸克(d)、奇异夸克(s)、粲夸克(c)、底夸克(b)和顶夸克(t).4.夸克所带电荷:夸克所带的电荷是元电荷的+或-.例如,上夸克带的电荷量为+,下夸克带的电荷量为-.5.意义:电子电荷不再是电荷的最小单元,即存在分数电荷.一、单选题1.一颗恒星的寿命取决于它的( )A.体积 B.质量 C.亮度 D.温度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聚变是裂变的逆反应B.核聚变反应须将反应物加热到数百万开尔文以上的高温,显然是吸收能量C.轻核聚变比裂变更为安全、清洁D.强子是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中子是最早发现的强子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最早发现的轻子是电子,最早发现的强子是中子B.质子、中子、介子和超子都属于强子C.现代实验发现强子、轻子都有内部结构D.τ子质量比核子质量大,τ子不属于轻子4.关于原子物理知识方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随着温度的升高,黑体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长的方向移动B.盖革—米勒计数器不仅能用来计数,还能区分射线的种类C.质子、中子、电子都参与强相互作用D.原子中电子的坐标没有确定的值,只能说某时刻电子在某点附近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5.中子内有一个电荷量为的上夸克和两个电荷量为的下夸克,假设三个夸克都在半径为的同一圆周上,如图所示,则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出各夸克所受静电作用力的是( )B.C. D.6.一个静止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衰变为,另一个也静止的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衰变为,在同一磁场中得到衰变后粒子的运动轨迹1、2、3、4,如图所示,则这四条径迹依次是( )A.电子、、、正电子B.、电子、正电子、C.、正电子、电子、D.正电子、、、电子二、填空题7.仙女座星系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到的最遥远的天体,但由于光速有限,你看到来自那里的光线,实际上已经在太空中行进了_________年,因此观察遥远的天体就等于在观察__________________.宇宙很大,所以计算天体间的距离时常用_________作为单位,它等于_________.8.恒星离我们的距离非常遥远,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圆形轨道直径作为基线,通过几何方法来测量恒星的距离。这种方法叫做_____。图中恒星A是我们想要测量其距离的星体。B、C、D是相对比较远的恒星,在1月到7月间几乎看不出移动过,而A的相对位置在这半年里看上去却发生了变化。图中的θ角就称为_____。参考答案1.B【详解】恒星的寿命和它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的恒星内部的核反应就更加剧烈。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2.C【详解】A.聚变和裂变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完全不同,两者无直接关系,并非互为逆反应,故A错误;B.实现聚变反应必须使参加反应的轻核充分接近,需要数百万开尔文的高温,但聚变反应一旦实现,所释放的能量远大于所吸收的能量,所以聚变反应还是释放能量,故B错误;C.实现聚变需要高温,一旦出现故障,高温不能维持,反应就自动终止了,另外,聚变反应比裂变反应生成的废物数量少,容易处理,故C正确;D.质子是最早发现的强子,故D错误。故选C。3.B【详解】A.最早发现的强子是质子,最早发现的轻子是电子,A错误;C.强子有内部结构,由夸克组成,现代实验还没有发现轻子的内部结构,C错误;BD.质子、中子、介子、超子都属于强子,τ子质量比核子质量大,但仍属于轻子,D错误,B正确。故选B。4.D【详解】A.随着温度的升高,黑体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方向移动,A错误;B.盖革—米勒计数器只能来计数,不能区分射线的种类,因为不同的射线在盖革-米勒计数器中产生的脉冲现象相同,B错误;C.电子不能参与强相互作用,C错误;D.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轨道是量子化的,结合测不准原理可知,电子的轨道是测不准的,其轨道只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出现的概率的大小,即电子云,D正确。故选D。5.B【详解】对电荷量为的上夸克,它受到电荷量为的两个下夸克等大的静电力作用,由对称性得,上夸克所受静电力竖直向下,对电荷量为的下夸克,另一个下夸克对它的静电力为上夸克对它的静电力方向沿着连线方向,由几何关系可知因此F与的合力方向竖直向上,且有如下图所示同理可知,另一个下夸克所受静电力的合力也竖直向上,综上所述,B正确。故选B。6.B【详解】放射性元素放出正电子时,正粒子与反冲核的速度方向相反,而电性相同,则两个粒子受到的洛伦兹力方向相反,两个粒子的轨迹应为外切圆.而放射性元素放出β粒子时,β粒子与反冲核的速度方向相反,而电性相反,则两个粒子受到的洛伦兹力方向相同,两个粒子的轨迹应为内切圆.放射性元素放出粒子时,两带电粒子的动量守恒.由半径公式,可得轨迹半径与动量成正比,与电量成反比,而正电子和β粒子的电量比反冲核的电量小,则正电子和β粒子的半径比反冲核的半径都大,故轨迹1、2、3、4依次是:、电子、正电子、,故B正确,ACD错误.7.200万 宇宙的过去 光年【详解】[1]仙女座星系离地球大约200万光年,看到来自那里的光线,实际上已经在太空中行进了200万年,因此观察遥远的天体就等于在观察宇宙的过去;[2]由于距离太远,因此常用光年作单位;[3]光年是光一年走过的距离8.视差测距法 周年视差【详解】[1] [2]地球上观测恒星有视差现象.此时基线就是地球轨道的直径,被观测恒星的视差就是太阳、恒星与地球所形成的内角P,随着地球公转,恒星就如图所示出现周年视差运动,恒星距离我们愈近(d),视差p就愈大,反之亦然.这种观测的方法我们称为视差测距法,由于对应的视差是半年时间内的,故此角度称为周年视差。试卷第1页,总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5.5 “基本”粒子 学案 高中物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2年).docx 5.5“基本”粒子学案 高中物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2年).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