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2日益严峻的资源问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西部能源基地与东部长三角电能消费的集中地区相聚800公里至3000公里左右。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 )A.加大宣传力度 B.跨区域调配 C.开源与节流 D.加强能源立法2.下列行为中容易引起环境问题的是( )A.把荒地改造为良田 B.把滩涂改造成水产养殖场C.围湖造田,陡坡开垦 D.植树造林,保持水土3.下列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国有经济地位日益巩固 B.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消失C.能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D.科技水平位居世界前列4.读我国耕地、水资源和人口对比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B.我国南、北方水土资源匹配合理C.我国北方人口众多,水资源丰富 D.我国人地矛盾最突出的是南方地区5.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生物资源 D.煤炭、油气资源6.人类生存所需的食品、衣服、住房等,都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资源,这说明( )A.自然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B.自然资源是人类财富的源泉C.人类的生存取决于自然资源的数量D.自然资源是人类劳动的对象7.下列有关人类与自然资源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以不断开发利用,不必节约和保护B.我国自然资源状况十分乐观C.非可再生资源,应加以保护,严禁使用D.可再生资源要注意保护和培育,才能永续利用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 )A.自然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B.“开源”与“节流”是解决自然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措施C.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开采过程就是对它们的耗竭过程D.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9.下列黄河流域开发利用方式,合理的是( )A.全流域投放营养物质,提高鱼类产量 B.扩大流域周边围网养殖规模C.严禁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 D.大量引黄灌溉,种植水稻10.下列事例中,能通过食物链引起生态危机的是( )A.酸雨 B.汞、镉等有毒物质的积累C.温室效应 D.臭氧减少,臭氧层出现空洞11.2017年5月18日,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让“冰火交融”从梦想变成现实。从应对资源问题的举措来看,这属于( )A.开源 B.节流C.保护 D.跨区域调配12.下列全部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 B.煤矿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C.草场资源、铁矿资源、稀有金属资源 D.风能、水能、太阳能13.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下图是长江经济带分类水质断面占比统计图。这表明发展长江经济带A.以经济放缓为代价换取生态保护 B.用生态和环境保护带来经济效益C.不搞破坏性开发,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D.坚持生态文明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4.2017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晤时指出,“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重申合作是中美两国唯一正确的选择。这是因为(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②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③中美两国都是联合国创始国④中美两国都是发达国家,需加强南北对话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随着垃圾分类的不断深入,杭州将建成全国首个体验式垃圾分类实践基地,在这座基地中,可看到一个废弃易拉罐经过拆解、分类和加工等工序后被重新制作成一件艺术品的全过程。这个过程( )A.可以缓解资源短缺局面 B.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C.提高资源利用率,循环利用资源 D.保护环境不受到更多的污染16.阅读下图,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有( )①人口总量不断增加②计划生育取得成效③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17.“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要战胜垃圾得首先战胜自己!”关于这些说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简单的堆放、焚烧都可以使垃圾变成“宝贝”B.此说法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注重循环利用资源C.个人的文化素质与垃圾的利用无关D.垃圾就是垃圾,没有利用价值18.特别的贡献。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将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80%。目前,这片人造林每年向北京和天津供应1.37亿立方米的清洁水,同时释放约54.5万吨氧气。他们的贡献在于( )①提高资源利用率 ②增加资源数量 ③保护生态环境 ④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9.珍惜地球资源,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下列符合低碳生活行为的是( )A.用精美包装纸层层包装礼物 B.购物时向商场索取购物袋C.出门尽量步行或乘公交车 D.人走不关灯保持房间常明20.关于我国土地资源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土地资源类型少,耕地、草地比重大 B.难利用土地比重小,后备土地资源不足C.耕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 D.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后备土地资源充足二、非选择题21.建设海绵城市,共享美好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海绵城市建设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是近年来城市建设的一大热点。下图为海绵城市建设示意图。材料二:宁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思路 可供借鉴的经验市政府制定通过了《宁波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宁波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①慈城——姚江片作为试点区域,政府为其量身定制方案并投入资金60.42亿元。 ②通过专家讲座、媒体等方式加强“海绵城市”宣传。 ③企业自主研发透水混凝土材料推助“海绵城市”建设。 ④(1)海绵城市建设主要针对哪一资源问题?体现哪些国策和战略?(2)结合示意图分析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3)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宁波有哪些可供其它城市借鉴的经验?22.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让我们托起双手,共同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家庭一幕】有一天,潇潇一家三口边散步边聊天……子:爸,你经常忘记切断计算机的电源,水龙头的水流又开得很大,真浪费。父:地大物博的大中国,一点点水电,何足挂齿!母子:反对!……【社会一隅】低碳生活,是一种时尚。台州市区已陆续投入上千辆公共自行车,每几百米设一个公共自行车亭,不少拥有轿车的市民也骑着公共自行车上街。【图说举措】(1)请你针对我国的资源现状说说母子俩反对的理由。(2)材料反映了市民的什么意识在提高?我们还可以选择哪些低碳生活方式?(3)读图回答国家采取哪些措施努力实现减排目标。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B2.C3.C4.D5.D6.A7.D8.D9.C10.B11.A12.D13.C14.A15.C16.C17.B18.D19.C20.C21. (1)水资源问题;节约资源(或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2)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水质);有利于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等。(3)政府制定和完善“海绵城市“相关法律法规,为海绵城市快速建设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加大对“海绵城市"的资金投入;增长市民的相关知识,提高节水意识";紧紧依靠科技,加强企业的科技创新。22. (1)我国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当前我国资源短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节约资源。(2)环保意识(或可持续发展意识、节约意识)。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尽量不使用电梯,多走楼梯;多步行,多坐公交车,少开私家车等。(3)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手段(制订计划);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扶持新能源产业,用可再生能源代替非可再生能源.如开发清洁能源,使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