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教案

资源简介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陋室铭》
教学目标:
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文言文语感,享受文章的韵律美;
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座右铭?(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大家写这些座右铭是有什么用的呢?(用来激励自己的。)那可以看出“铭”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激励警戒自己。(ppt课件展示“座右铭”的含义,提醒学生注意“铭”)
其实“铭”最早是我们古代的一种文体。除了有我们今天的“激励警戒”之意外还可以称述功德。一般是铭刻在器物之上。铭的一大特点是要用韵。(ppt课件展示“铭”的文体知识,“用韵”二字加色标注,引起学生注意。)
吟咏诵读感韵律
自由朗读: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
提示:陋(lòu)室 德馨(xīn) 苔(tái)痕 调(tiáo)素琴 案牍(dú)
展示朗读,师生点评。
范读跟读,读出韵味。
铭是韵文,让学生找出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提示:前四句是铺垫,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两句;“苔痕”两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陶醉感;下面六句写陋室中的生活图景,读时须一事一顿;“往来”句、“无丝竹”两句为虚笔,虚笔读得轻一些,有自得之味;“南阳”两句读后,要做一停顿,以制造悬念,然后用肯定的语气读末两句。
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文意,质疑问难,互相解惑,教师相机解答。
(1)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
鉴赏品味话陋室
这是谁的屋子 ——刘禹锡。
这屋子简陋吗 ——“斯是陋室”
据老师所知,刘禹锡住的房子确实简陋,昨天请同学们查阅本文的背景资料,有没有同学知道?请同学们补充背景资料。
明确:刘禹锡因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了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徳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还不简陋吗?所以文中说“斯是陋室”,但文末却说“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这是为什么?
明确:“惟吾德馨”。
作者是怎样表现“陋室不陋”的呢
明确:(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风雅。
“鸿儒”、“白丁”各做何解释?(博学之人和无学问的人)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情趣高雅
丝竹指什么?这是什么修辞?(音乐,借代)案牍指什么?(官府的官文)。为什么作者不喜欢音乐呢?他自己不是也喜欢调琴吗?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素琴之音时自己所弹奏的高雅音乐,而丝竹之音是哪些官僚富豪们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所听的庸俗之音。)
此句的背后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呢 (对奢靡生活和官场的厌恶之情。)
4.“陋室”已然“不陋”,最后三句是否可以删去呢
明确:不能。此处以古代贤人类比——扬雄德重不论室简、诸葛亮才高不论室陋,说明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德操与才能。
诸葛亮自不必说,同学们都了解其大智慧。扬雄是汉赋四大家之一,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后人评价“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扬雄”。李白曾有诗“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亭”。赞曰:“庐虽简,人可怀天下,有名主三顾茅庐,诸葛名垂宇内;亭虽陋,人不近权臣,作四赋屡谏其主,扬雄文行后世。”
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掷地有声,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何陋之有”,语出《论语 子罕第九》,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最后一句,暗含以“君子”自居之意,巧妙照应“惟吾徳馨”,结构更见缜密。
小结: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托物言志。“托”的对象是“室”,表现的是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
四、尝试写作,拓展迁移
1.为进一步体会中国文人那种超脱红尘的宁静和宠辱不惊的恬静坦然,可推荐学生阅读以下篇目:陶渊明的《饮酒》、梁实秋的《雅舍》、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2.仿写一篇铭。
示例一:
交友铭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则灵。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难。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忌之劳形。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云:君交如水。
示例二:
奥运铭
国不在大,技高成名。人不在多,参与就行。斯是奥运,众星如云。队员现绝技,教练出奇兵。场上争金牌,场下叙友情。可以破纪录,论输赢。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东方雄狮怒,西方苍鹰鸣。国人云:看我奥运。
五、板书设计
陋室铭
设喻引题 山 水 陋室
仙 龙 德馨
陋室不陋 环境幽雅
交往风雅
情趣高雅
古贤自喻 反问点题 
托物言志 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爱莲说》
教学目标:
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出的高洁志趣。
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
了解作者,熟悉文体
1.了解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北宋哲学家,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往往带有某些杂文杂感的性质。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朗读课文,分类积累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解的词句。
2.读准下面的字音。
颐(yí)  蕃(fán)  淤(yū)  濯(zhuó)  涟(lián)  亵(xiè)  鲜(xiǎn)
3.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指出这名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4.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1)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种植)
(2)一词多义
之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远香远益清(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远地)
清濯清涟而不妖(形容词,清澈)
香远益清(形容词,清幽)
(3)词类活用
①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
②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4)文言句式
①省略句。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
②判断句。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也”表判断)
理解内容,把握写法
1、讨论点拨
(1)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结合莲花图谈)(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2、你认为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3、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爱莲花,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因为它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课件演示)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4、作者用“噫“字引出主旨,表示深沉的感慨
(1)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课件演示)
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明确:衬托手法 以菊花正衬,以牡丹反衬。
结语
请学生总结中心思想。
写作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作者借物(莲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值得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特点必须与志的特点相通。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映衬(用甲事物来陪衬乙事物,彼此相形,使所说的一面分外鲜明,或交相辉映。)
作业
花木本无所谓格调的高下和感情的多寡,文人们却赋予花木不同的情感,周敦颐赞莲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刘禹锡却说荷花缺少热情;周敦颐厌牡丹之富贵,刘禹锡却赞颂牡丹的倾国之色,“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花自无情人有情,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对牡丹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和同学们讨论一下各自的看法。
学习爱莲说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志趣通过某些物品表现出来。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