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周敦颐爱 莲 说“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通常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虎说》就属这一文体。本文就是通过对莲花的歌咏,阐述爱莲的道理。解题: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他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作《太极图说》《通书》等著作。周敦颐任南康知军。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作家作品亵 噫 鲜 宜 蔓 逸yí fán yū zhuó lián颐 蕃 淤 濯 涟xiè yī xiǎn yí màn yì读准列字注音:预习检测:爱 莲 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听读课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的代词,指人或事物很多只,唯独唐朝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有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疏通文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主谓之间 取独更加沾染(污秽)洗清水过分艳丽贯通耸立的样子树立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我重点积累1——常用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予” “吾” “孤” “余”等。第二人称:“卿” “尔” “汝”(“女”)、“乃”、“若”等。重点积累2—词类活用蔓: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茎重点积累3——省略倒装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疏通文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主谓之间 取独更加沾染(污秽)洗清水过分艳丽贯通耸立的样子树立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我译文:我则只喜爱莲——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部贯通,外部挺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播,(闻起来)更加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疏通文意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隐居避世对…说品德高尚的人重点积累-----判断句式古语常用“者、也”表判断,一般格式:....者,.....也一般在主语后面翻译出判断动词“是"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疏通文意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感叹词 表示感慨少传闻同我一样的人应当重点积累 与“鲜”有关的成语鲜为人知 屡见不鲜 寡廉鲜耻 鲜衣怒马译文: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疏通文意1、作者唯独 只喜欢莲花 的原因是什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整体感知:2、写莲可爱的句子中,从环境、体态、香气、风度等方面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环 境体 态香 气风 度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不妖媚,不炫耀,朴实。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通达正直,行为端正正直豁达;不趋炎附势。香气清爽悠远,美名远扬。志洁行廉,美名传扬独立,令人敬重不敢玩弄。高洁、质朴仪态庄重,令人敬重整体感知:莲,花之君子者也。3、文中直接议论莲的句子是什么?(主旨句)整体感知:4、君子是怎么样的人?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君子是具有莲花一样高尚品格,不慕富贵,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莲表现了作者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怀,同时也表达了对趋炎附势,追名逐利世风的鄙视。整体感知: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同时又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5、本文写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整体感知: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衬托正反莲:君子者6、文中菊、牡丹、莲各有什么象征意义?整体感知: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鄙视。7、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蕴含的感情?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整体感知:爱菊爱牡丹爱莲(鲜)(众)(独)隐逸者离世隐居富贵者追名逐利君子身居浊世洁身自好惜厌爱教师小结:这篇短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了莲花正直高尚的气节,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爱莲说》这篇文章,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合作探究: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1、托物言志:本文以花喻人。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2、对比、衬托:在文中几次以菊花的隐逸正衬莲之美,以牡丹的富贵反衬莲花的高洁,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突出莲花的高洁形象,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主题的作用。3、象征: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仰慕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作特色:1.通假字可爱者甚蕃蕃,同“繁”,读fán,多的意思绸、竹子蕃,同“繁”,读fán,多的意思2.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长枝蔓,长枝节。2.香远益清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1.水陆草木之花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的。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3.一词多义3.香远益清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动词,远播。名词,在远处。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对于菊花的喜爱”。4.特殊句式以“爱 说”为题,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所托之志。布置作业: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7爱莲说.pptx 爱莲说.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