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提要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提要 素材

资源简介

分析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3-4分)
关键词语往往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作答时,抓住三点:
分析修辞、表现手法;
揣摩词语确切的含义;
体会所蕴含的感情。
答题步骤:运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特征,表达了.....(感情)
分析多感官写景作用(2分)
感官是指人的眼睛、鼻子、耳朵等感觉器官。写景散文常通过写人感官感受,来描写景物,给人一种立体式的美感。
答题步骤:这句(段)话从某觉写出了某物......的特点,细腻生动。
分析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3分)
运用比喻可使表达形象生动,简洁明了,情感丰富。
答题步骤: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情境)....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分析对比的作用(2-3分)
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答题步骤:通过...与...的对比,突出了...(特点),表现(表达、抒发)了...情感。
分析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2-3分)
答题步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某物)......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感情。
判断写景的顺序(2-3分)
空间顺序,如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由外到内、由上到下等;
时间顺序,如早中晚、春夏秋冬等。
分析时要抓住表示方位或时间的关键词语进行判断。
答题步骤:这段文字运用了....顺序,对某景物进行了描写,突出了该景物....的特点。
概括内容要点(3-4分)
提取法,围绕问题关键词,提取含关键信息的语句,如主旨句、结论句、段首句等,进行概括
组合法即通过组合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概括
概括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适用于提炼文章中心、概括文章风格、概括作者观点、简述故事情节等类题目。
8、品析古诗词的炼字(3-4分)
答题步骤:某字运用了...手法(修辞手法等),表面意思是...,言外之意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9、分析诗人的情感(3-4分)
可抓住题目、意象、关键词、注释等内容,揣摩诗人的情感。
答题步骤:这首诗主要写了......,形象地突出了......,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2-3分)
首先要联系上下文,揣摩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以及所表达的人物情感、态度、认识,然后将得出的意义带入原句,检验是否符合句意。
答题步骤:...原指...(本义),这里指...,表达(达到)了...情感。
11、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3-4分)
(1)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形象;
(3)体现时间或情节的变化;
(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5)暗示文章的中心;
(6)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答题步骤:本段文字描写了...(内容),渲染了(衬托了、交代了)...,表现了...(人物)......的心情。
12、分析标题的作用(2-3分)
标题的常见作用有表明写作对象、体现主要内容、贯穿全文的线索、揭示情感主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等。
答题步骤:
看标题表述→联系文章内容→分析标题的作用。
13、分析插叙的作用(3-4分)
插叙的作用主要有:
①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补充说明;
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③使文章结构更紧凑,主题更鲜明、更深刻;
④推动情节发展或为下文做铺垫或与前文(后文)形成对比。
答题步骤:这部分内容采用了插叙的写作顺序,补充记叙了……,作用是……
14、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2分)
写人的动作,要概括出人做的事情,展现出的人的心理活动,体现出的人的性格品质;写物的动态,要概括出体现了物怎样的动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物的什么特点。
答题步骤:运用了……等动词,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特征(情感、形象)。
15、分析中间句(段)的作用(3-4分)
内容上概括叙述的事件,描写的事物抒发的情感;
结构上,往往起过渡、照应以及为下文做铺垫等作用。
答题步骤:描写了(抒发了)……,为后文做铺垫(或与前文相照应)等。
16、分析外貌描写的作用(3-4分)
作用:①展现人物性格/形象;
②反映人物在特定环境、特定时期的心理活动;
③反映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等。
答题步骤:运用外貌描写,突出……的……性格/形象(体现了……的……地位,反映了……的时代特征)。
17、联系实际谈感悟(3-4分)
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找出原文的中心,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段)等关键语段;其次要结合生活实际,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究,要显示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答题步骤:……表现了……(中心)。我认为……,例如现实生活中……
18、分析议论文开头句(段)的作用(3-4分)
①开门见山,引出分论点;
②针对某种现象,提出论点(或论题):
③引用名言(或事例、故事)提出论点;
④摆出错误观点,引出下文;
⑤用生动的比喻引出论点,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19、分析对比论证的作用(3-4分)
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
答题时从文中找出正面和反面的内容,明确“突出强调”了什么。
答题步骤: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观点更加鲜明。
20、分析记叙中议论的作用(3-4分)
①开头议论,提示中心,引起下文;
②中间议论,衔接下文、穿针引线、承上启下;
③结尾议论,总结全文、揭示主题或意在言外、引人深思
答题步骤:
①这句(段)议论起到了揭示全文中心并引起下文的作用;
②从……过渡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揭示了……主题,起着升华主题、总结全文的作用。
21、理解句子的含义(3分)
理解句子的含义,一般有三个得分点,一是运用的方法,二是句子的字面义,三是句子的言外之意。
可从以下角度着手:
①抓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它的语境义、比喻义、引申义、、言外之意等;
②抓修辞、描写方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③抓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留心那些揭示句子内涵的修饰、限制成分;
④联系上下文与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主旨理解句子的含义。
答题步骤:这个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出了……,写出(抒发、表现)了……
22、分析论证的思路(3-4分)
议论文中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答题时首先要了解文章(或段落)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理清论证思路,点明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题步骤:本文(段)运用了……的论证方法,论证了……,得出了……的结论。
23、分析开头句(段)的作用(3-4分)
内容上:①开门见山,点出主题;
②交代事件环境或背景;
③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结构上:①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②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③与下文……形成对比(相照应)。
24、分析伏笔的作用(2-3分)
在文学作品中,前面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所做的提示或暗示叫伏笔。
答题步骤:文章先写……,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25、分析结尾句(段)的作用(2-3分)
内容上:①画龙点睛卒章显志;
②深化、升华主旨,抒发情感;
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文章感染力。
结构上:①总结全文;
②收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26、分析语言描写的作用(2-3分)
在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描写不但能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还能揭示人物身份与地位,有时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答题步骤:运用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突出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品质)。
27、分析详略的作用(2-3分)
内容详略是由中心思想决定的,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是主要内容,要详写;关系不密切的是次要内容,要略写。有时也是为了避免重复。
答题步骤:这段内容之所以详写(略写),是因为本文的主题是……,这处……描写是围绕主题进行的(与主题关系较远)。
记叙中引用作用分析法(2-3分)
在记叙中引用古诗文或名言警句,往往有突出主题、突出人物形象,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作用。
答题模式:文中引用....,其作用是.....。
29、对比作用分析法(3-4分)
对比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其作用主要有:使作品主题更突出,人物形象更鲜明,思想感情更深刻,能收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等。
答题思路:先点出“对比”,再明确写作对象及其特点,然后分析对比的作用。
答题模式:通过对比,突出了....,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3-4分)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⑴环境本身的特点。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体现时间或情节的变化;
③渲染营造气氛。
⑵环境描写对人物的作用。
①烘托人物心情;②烘托人物形象;③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⑶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①推动情节发展;②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③埋下伏笔等。
⑷环境描写对主题的作用。
①暗示文章的中心;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要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有时不是单一的,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答题模式:本段文字描写了……,渲染了(烘托了、交代了)……,表现了……。
30、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2-3分)
解答理解句子含义类的题目时,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
①抓句子中的关键词。重要句子一般都有突显其含义的关键性词语,答题时可以抓住关键词的象征意义、比喻义、引申义等来理解句子含义;
②抓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来理解句子含义;
③抓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抓住那些揭示句子内涵的修饰、限制成分来理解句子含义;
④联系上下文、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旨来理解句子含义。
31、记叙中议论作用分析法(2-3分)
记叙中的议论根据其位置不同大体有三种作用:
一是在文章开头作精要议论,起到提示全文中心并引起下文的作用;
二是在文章中间做精要议论,这种议论一般用于事情发展的转换衔接处,也称夹叙夹议,主要起到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是在文章结尾做精要议论,一般起到总结全文,提示或升华主题、画龙点睛或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作用。
32、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2-3分)
①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或烘托,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
②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好的侧面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③可以节省正面描写所需的大量笔墨,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炼。
答题模式:通过侧面描写,突出了……,表现了……。
33、关键词语含义理解法(2-3分)
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一是理解词语的本义;二是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
答题思路:结合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及文章主旨,揣摩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以及所表达的人物的情感、态度和认识。
答题模式:……原指……(本义),这里指……,表达(起到)了……感情(效果)。
34、反复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2-3分)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思想,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的一种修辞手法。反复起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表达强烈情感等作用。
35、品析字词表达效果法(2-3分)
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往往是句子中的关键动词、修饰词(形容词、副词)、特殊词(拟声词等)或运用修辞、表现手法的词。
答题思路:第一,分析词性、感彩,分析修辞、表现手法;第二,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的确切含义及效果;第三,体会词语所蕴含的感情。
答题模式:如是动词,按照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感情)的模式回答;如是形容词、副词、拟声词,按照……地描摹人(物)……的特点(情态),反映了人(物)……的心情(特点)的模式回答。
36、赏析句子表达效果三步法(2-3分)
①确定赏析角度,可以从修辞手法入手;可以从词语妙用入手赏析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可以从描写方法入手,即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入手;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即从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角度入手。
②分析表达效果。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具体内容。
③理解情感表达,分析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37、排比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2-3分)
一般来说,排比的表达效果是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句式工整,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使语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具体来说:①用排比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②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③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能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
答题模式:运用排比,生动地写出了……,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
38、动词连用表达效果分析法(2-3分)
动词连用的表达效果主要有:①具体细致地描绘事物的复杂情态;②准确生动地描写动作的全过程;③刻画人物的行为特征,表现特定环境;④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心理和情感;⑤表示强调。
答题模式:运用这些动词,写出了……,表现了……。
39、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2-3分)
分析中间句(段)的作用是中考阅读中常见的题型。一般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入手:内容上:要概括叙述的事件、描写的事物、抒发的情感;结构上往往起过渡、照应、铺垫等作用。
表述时一般要清楚地说明“由上文……,过渡到下文……”,或“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
40、内容是否离题分析法(3-4分)
判断某一内容是否离题,首先要明白所判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其次要明白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最后还要明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还是矛盾的。
所有的内容安排都是为中心服务的,若这一内容可以表现、突出文章主旨,就是切合题意;若与主旨冲突,就是离题。需要注意的是,此类试题的答案一般是不离题。
41、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2-3分)
结构上的作用:
①总结全文,引出下文;
②照应题目;
③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相照应)。
内容上的作用:
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
②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或背景;
③渲染了……气氛;
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⑤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等。
42、外貌描写作用分析法(2-3分)
外貌描写的作用主要有: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在特定环境、特定时期的情绪和心理活动,还可以反映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等。
43、细节描写分析法(2-3分)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
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有:塑造人物形象或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创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的心情,还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表现文章的主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作用。
44、过渡句作用分析法(3分)
⑴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运用过渡句把不同的事件或场景连接起来,分析时注意过渡句前后的事件或场景多数是并列的,比较明显。
⑵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这种过渡在段落中不明显,一般情况下只要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就可突破。
⑶转换不同的记叙方式。文章通常在插叙前后运用过渡句,分析时注意看插叙前后的内容是否是一件事。
⑷交代有关的记叙要素。交代记叙要素有时是按简历的方式写出来的。
过渡分“承”“转”两种,指的是时间、地点、人物、景物、表达方式等的转变。作用是使文章曲折多变、跌宕起伏、上下文衔接自然。
45、把握作者情感五借助法(2-3分)
①要借助文章题目;
②要借助文章开头、结尾,文章的开头、结尾往往是作者抒发感情的地方;
③要借助写作背景,有的写作背景本身就已经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④要借助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⑤要借助文中的关键语句,如抒情、议论的句子,或描绘景物的句子。
46、标题含义分析法(2-3分)
文章标题含义类题的答题思路一般是:
①分析表层含义。表层含义指标题的字面含义、所指代的文中内容。
②思考深层含义。深层含义指标题的引申义、比喻义和象征义。
47、插叙作用分析法(3分)
①能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文章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②可以起到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③使文章结构紧凑,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④推动情节发展或为下文作铺垫或与前文(后文)形成对比。
48、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2-3分)
举例论证就是列举确凿、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举例论证的作用是具体有力,增强说服力。
答题思路:先找到该段或该部分的中心句和概括句,再联系上下文把握好论据证明的内容。
答题模式:通过举……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9、引用论证作用分析法(2-3分)
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逸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答题模式:运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50、拟人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2-3分)
先认清描写的事物,找准把事物人格化的词语,然后从中揣摩作者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和蕴含其中的感情。
答题模式: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格化,赋予它人的语言(神情、态度、动作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对它的……之情。
51、古诗词炼字品析法(3-4分)
答题思路:答题时要把该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第一步,从词性、色彩、修辞等角度把握该字的内涵,明确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意境;第三步,分析该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突出了怎样的主旨等。
52、诗人情感“六看”法(2-3分)
①看题目 ②看作者 ③看技法 ④看意象,如:杨柳
⑤看小序、注释。小序和注释常常交代了创作年代、创作缘由、经过和背景,注释还能帮助理解内容。
⑥看关键词、句
53、小标题式结构作用分析法(2-3分)
①使用小标题,便于将众多的材料分门别类组织,便于从多个方面或多个角度来展示材料、表达主题,使行文条理清楚;
②能吸引读者;
③使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④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⑤使读者在阅读全文后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文体知识
1、写景散文: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之以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散文。
常用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指无论形式怎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议论型)散文。
2、以小见大
应注意:①选熟悉或常见的小事或小物件。
②或借小物件喻人喻理,或借小物件抒发情怀。
③借小物喻人喻理或抒发情怀时要对所选之物进行细致描写,写出这个小物件的外在形态和内在品质。
3、志人小说: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它是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不拘一格的特点。(世说新语二则)
4、《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内容有孔子的谈话、答弟子问及其弟子间的相互讨论,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5、散曲:又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律诗:主要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绝句: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五言、七言绝句居多。
6、议论文:又叫说理文。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
语言特点:①准确、严密;②具有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运用修辞,用词鲜明、生动,富有感彩。
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的一种,也叫“引证”,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一种是明引,一种是暗引。
7、记叙顺序:顺叙、倒叙和插叙。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8、书信:一般由称呼、问候语、正文、祝颂语、署名和日期构成。
①称呼。顶格写,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写正文。
③正文。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写。
④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有两个书写位置:一是紧接着正文之后书写,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写,其后加上一个感叹号可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⑤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两行的右侧。
9、人物传记: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10、《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本书按时间先后叙述史实。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慰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
11、翻译提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12、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篇幅分类:长篇 中篇 短篇 微型小说 轻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骨架,环境是背景。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尾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同时,小说是一种写作方法。
13、唐宋八大家:即“韩柳曾王,三苏欧阳”——韩愈、柳宗元(唐代),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14、花中四君子:
①梅:是坚韧不拔的人格象征
②兰: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③竹: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④菊:常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15、
修辞
比喻: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比喻词(像,好像,仿佛,如同,……似的)和喻体(用来做比喻的的事物)构成
类型:
①明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都出现
②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两者之间用“是、就是、成为、变成”等词语,或者用破折号来连接。如: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③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如: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到:“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
2、比拟: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拟物)的修辞手法。
种类:
①拟人: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②拟物:
⑴把人当作物来写。老师讲的真来劲儿,小明竖起耳朵听。(把小明当作动物来写)
⑵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火山发出一声咆哮。(咆哮)
词性
1、名词:表示人、事物、时间、方位等名称的词。
种类:
①一般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分为个体名词与集合名词。个体名词,如树、牛、磁带、卡车、玫瑰等;集合名词,如衣物、马匹、青年、群众、船只等。
②抽象名词,表示抽象的事物。如作风、道德、境界、气氛、风尚、思想等。
③专有名词,表示特定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如中国、北京、泰山、长城、国务院、中央电视台等。
④时间名词,表示时间的名词。如春天、秋天、春节、元旦、清明、中秋、早晨、星期天等。
⑤处所名词,是表示地点的名词。如近远、远处、高处、低处、周围、附近、教室、会议室、图书馆等。
⑥方位名词,是表示方向和位置关系的名词。根据构成成分的不同,方位名词可以分为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两类。
⑴单纯方位词,如:东、南、西、北、前、后、左、右、里、外、中等。
⑵合成方位词,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前加型:在单音节方位词前面加“之”“以”组成。如之上、之下、之前、之后、之外、之东、以上、以外、以北等
二是后加型:在单音节方位词后面加“边”“面”“头”组成。如上边、左边、东边、南边、东面、西面、背面、外面、上头、前头、后头、里头等。
三是对举型:两个意思对立的单音节方位词连用为合成方位词。如左右、上下、前后、南北、东西、内外、里外等。
2、词义和语境
⑴词义:
·单义祠和多义词
单义祠:只有一个意义的词语。如“公里”“地球”等。
多义词:有两个以上意义的词语。如“自然”“中心”等。
·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
本义:词语最初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通过比喻产生的意义
⑵语境
语境即使用语言的环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
上下文语境:与这个词有关的前后词语
情景语境:包括时间、地点、具体环境、交际对象及辅助性交际手段等。
语境对词义的影响:语境使词义具体化;语境增加词语的临时性意义。
3、敬辞与谦辞
⑴敬辞:表示恭敬的言辞,人们在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常常会用到。
例如:令、拜、奉、惠、恭、垂、贵、高、贤、赐等。
常见的敬辞(成语)有:高抬贵手、不吝赐教、鼎力相助、洗耳恭听、高朋满座、率先垂范等。
例:“令”字一族的敬辞用于称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敬辞(成语)“高抬贵手”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
⑵谦辞:是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的表示谦虚的言辞。
例如:家、舍、小、拙、敝、寒、愚等。
常见的谦辞(成语)有:蓬荜生辉、忝列门墙、抛砖引玉、信笔涂鸦、一孔之见、才疏学浅等。
例:“家”字一族的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如家父、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
4、动词:表示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宣传、保卫、学习、研究、禁止等。
②表示心理活动:爱、恨、想念、喜欢、希望、害怕、担心、讨厌等。
③表示发展变化:存在、出现、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等。
大多数动词意义实在,较好把握;有一些动词用法比较特别,要特别注意:
⑴表示判断:是。
⑵表示可能、应该、意愿(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要、应当、应该等。
⑶表示动作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去、来、过、到、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起来、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等。
5、同义词:愉快——快乐
6、褒义词:赞美、肯定的感彩。如聪明、坚强、高尚、伟大、忠诚、坚强不屈、大公无私、鞠躬尽瘁等。
贬义词:带有贬斥、憎恶、否定、轻蔑的感彩。如勾结、阴谋、鄙视、丑陋、狭隘、见利忘义、狼狈为奸、处心积虑等。
中性词:不带有褒贬色彩的词。可以用于好的方面,也可以用于坏的方面。如策划、帮手、发动、结果、影响、印象等。
7、形容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
例如:
表示质的:好、坏、苦、甜、冷、热、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
表示状的:长、短、大、小、粗、细、笔直、弯曲。
表状态的:快、慢、软、硬、轻松、忙碌、激动。
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多、少。
表颜色的:黑、白、橙、橘黄、绿油油。
8、反义词:分为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
绝对反义词:这类反义词所表达的概念、意义互相排斥。如真-假、动-静、好-坏、美-丑、拥护-反对等。
相对反义词:这类反义词没有矛盾对立关系,但对比鲜明。如黑-白、甜-苦、上-下、大-小等。
9、数词和量词
①数词:表示数量货顺序的词叫数词。表示确数:一、七千、六万九千等;表示概数:十来(个)、二十几(只)、七八(辆)等;表示序数:第一、老三、初五等。
②量词:表示数量单位的词。表示事物的单位:个、台、条、只等;表示度量衡单位:米、千米、克、千克等;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次、回、趟、遍等。
③数量词及其语法特征:数词和量词一般结合起来使用,表示数量。数量词通常作定语、补语或状语。
10、代词:起指代或指代作用的词,可以分为三类,即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①人称代词:用以指代人或事物,如我、你、他、它、她、我们、他们、你们等。
②指示代词:用来指示或标识人或事物,如这、那、这里、那里、这么、那么、每、各等。
③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如谁、什么、怎(么)样、哪、哪里等。
11、副词:是虚词的一种,是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频率、范围、语气、程度等的词。如“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刻、曾经、居然、重新”等。
用法:⑴副词都能作状语。程度副词“很、极”还可以坐补语。“很”作补语前头要加“得”,如“糟糕得很”。“极”作补语,后头要加“了”,如“伤心极了”。
⑵副词一般不能单说,附着性较强,只有“不、别、没有、马上、也许、大概”等在省略句中可以单说。
⑶部分副词能兼有关联作用。有单用的,有成对使用的,例如:
a.单用:说了又说、打不赢就走、越忙越乱、也好也不好、这样更没有道理……
b.合用:又白又胖、不偏不倚、越忙越乱、也好也不好……
c.和连词配合使用:不但……还……、只有……才……、既然……就……、除非……才……、如果……就……、即使……也……、不论……都……。
12、介词:一般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边,合起来组成介词短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以表示处所、时间、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常见介词分类及举例:
①表示对象、关系的:把、对、对于、关于
②表示处所、方向的:在、向、从、往、朝
③表示时间的:自从、当
④表示方式的:按照、根据
⑤表示原因的:由于、因、因为
⑥表示目的的:为、为了
⑦表示比较的:比、跟、同
⑧表示排除的:除了
13、连词:是连接词、词组、句子或段落的词。
如:和、跟、同、与、及、或、不但、不管、即使、既然、假如、尽管、宁可、尚且、虽然、无论、要是、因为、由于、与其、只要、只有、不过、然而、否则、何况、可是、但是、从而、所以、因此、因而、并、并且、而、而且、或者、还是等,用来表示并列、转折、选择、递进、条件、因果等关系。
种类:
①并列关系的连词:和、跟、同、与、及等。
②承接关系连词:则、乃、就、而、便、于是、然后、接着等。
③转折关系连词:却、虽然、但是、然而、只是、不过等。
④因果关系的连词:因为、由于、以便、因此、所以、是故、以致等。
⑤选择关联连词:或、或者、还是等。
⑥假设关系连词:若、如果、若是、假如、只要、假使、倘若、即使、假若、要是等。
⑦递进关系连词:不但、不仅、而且等。
⑧条件关系连词:不管、只要、除非等。
介词与连词的区别:“和、跟、同、与”有时是连词,有时是介词。
14、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的词。如:哎、唉、喂、嗨、啊、哎呀、哎呦等。
用法:①表示惊讶、赞叹的叹词主要有:啊、咦、嘿、嗨、嚯、哦、呦
②表示喜悦、讥讽的叹词主要有:哈哈、嘻嘻、呵呵
③表示悲伤、惋惜的叹词主要有:唉、哎、呀、嗨
④表示愤怒、鄙视的叹词主要有:呸、啐、哼、吓
拟声词:①能重叠:当当、哗哗、嘻嘻、哈哈、叽叽喳喳、叽叽呱呱、乒乒乓乓、噼噼啪啪、哗哗啦啦等。
②修饰限制名词或动词。如:风吹树叶沙沙地响/忽听得咔嚓一声,树枝断了。
③可以单独使用。如:轰隆隆,雷响了/梆梆梆,传来敲打木头的声音。
13、助词:分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
结构助词:
普通话里的“de”,在书面语里习惯写成三个字:在定语后面写成“的”,在状语后面写成“地”,在补语后面写成“得”。
使用规则:⑴的——定语的标记,一般用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名词(代词) 的 名词。
⑵地——状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面。结构方式:形容词(副词) 地 动词(形容词)。
⑶得——补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后面。结构形式:动词(形容词) 得 补语。
⑷似的——附着在词或短语的后边,相当于“像……一样”,用来做比喻,或者说明情况相似。
⑸所——用在一部分动词的前边,后边加“的”,组成一个名词性成分。如:“所说的”“所认识的”“所面临的”等。
14、并列短语:由两个以上的名词、代词、动词或形容词组成。
常见的结构形式:
名词 名词,如:今天和明天、良师益友
动词 动词,如:调查研究、团结互助、改革开放
形容词 形容词,如:光辉灿烂、庄严肃穆、热烈而粗犷
代词 代词,如:我和他、这样那样
数量词 数量词,如:四面八方、千秋万代、半斤八两
并列短语一般前后可以互换位置,如:我和你、农村和城市等
有些并列短语是不能颠倒位置的,因为它有一定次序。如:春夏秋冬(时间顺序),省市县(大小顺序),老中青(年龄顺序),继承和发展(逻辑顺序),男女老少、金银铜铁、油盐酱醋(语言习惯)等等。
15、偏正短语: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它们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组合而成,即前面是修饰语,后面是中心语。
偏正短语的用法有以下两点:
⑴中心语是名词时,修饰语是定语,常常用“的”字连接,也有不用“的”连接的情况。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形容词 名词,如:美丽的花朵、伟大的人民、浩瀚的大海
数词 名词,如:一杯水、一位顾客、三斤水果
名词 名词,如:学校的图书馆、祖国大地、烟台的苹果
代词 名词,如:大家的心情、我的老师、他的心情
⑵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时,修饰语是状语,常常用“地”连接,也有不用的。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形容词 动词,如:慢慢地走、激动的演讲、迅速地回答
副词 动词,如:完全相信、十分想念、公然反对
副词 形容词,如:非常美丽、更加坚强、相当迅速
16、主谓短语:由被陈述与陈述的两部分组合而成。被陈述的部分是主语,可以回答谓语“谁”“什么”的问题,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陈述的部分是谓语,可以回答主语“怎么样”的问题,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名词 动词,如:会议结束、蝴蝶飞舞、菊花开放
代词 动词,如:谁同意、我们回去
名词 形容词,如:花朵鲜艳、斗志昂扬、阳光灿烂
17、动宾短语:由动词与后面受动词支配的成分组合而成。短语的前一个成分由动词充当,起支配作用;后一个成分受动词支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是宾语,常用名词、代词等充当。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动词 名词,如:敬畏生命、热爱工作、表达见解、竞选班长、描写事物、打扫教室、制造火箭
动词 代词,如:丢掉它们、关爱自己、想念大家
动词 动词,如:爱打扮、进行革命、学习开车、发展生产
动词 形容词,如:保持安静、爱漂亮、找麻烦
18、补充短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和对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说明的词组合而成。“动词或形容词”在前,“补语”在后,回答“怎么样”。两者之间常用“得”连接。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动词+补语,如:写得好、休息一会儿、洗得真干净、看了两眼、扔出去、摆整齐
形容词 补语,如:美丽极了、密得不透气、红得发紫、开心得一蹦三尺高
1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