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 课时训练 (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3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 课时训练 (1)

资源简介

6.3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 3%,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8。这表明我国( )
A.环境污染破坏严重 B.自然资源丰富、种类多
C.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D.开发利用不科学、不合理
2.当前垃圾分类已成为全国的新时尚,分类工作也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实行垃圾分类
①是培养文明生活方式,衡量公民文明素质的最好尺度
②是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推动精细化治理的有效途径
③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造群众美好生活的直接体现
④是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促进城市文明的最有效方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如图漫画反映了我国某项国情基本特征,你认为正确的是
A.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B.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少
C.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4.2019年起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下列说法正确是( )
A.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B.彻底解决了我国“垃圾围城”的现象
C.从根本上遏制了我国资源紧缺的现状 D.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降低了居民生活水平
5.乡愁是后院沿着泥瓦飘起的炊烟,是十八弯弯向家门口的山路,是妈妈手里的毛衣…“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的理念反映了我国
①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②目前开展的各项工作都不得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③现阶段工作中心已由经济建设转移到保护环境
④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考出了中国的自信和境界,疫情发生后,中国第一时间向国际社会通报疫情信息,在自身疫情防控仍然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力所能及地向国际社会捐助抗疫物资,派遣医疗专家组,共同抗疫。中国的做法
①彰显了大国担当和责任②抓住机遇,主导了国际秩序
③秉持了合作共赢的理念④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读下图,导致甲、乙两地油菜花花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因素 B.季风因素 C.海陆因素 D.纬度因素
8.2013年5月,烟台大学7名保洁员自发捡食学生们馒头、油条、米饭等剩饭剩菜。他们的举动触动了社会各界尤其是烟大师生的内心,学生剩饭情况从此几乎杜绝,真正落实了“光盘行动”。对7名保洁员的行为评价正确的是( )
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②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要求
③不利于促进消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④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继瓜诸湖、大小坂湖后,做为柯桥城区第三个城市湖景公园,期待已久的马宅池公园即将揭开面纱。殊不知,几年前马宅池曾爆发大量蓝藻,沿湖行走就能闻到强烈臭味。九(1)班一凡同学曾对此进行探究性学习。她发现除了水文和气象原因外,蓝藻大规模爆发与水质有关。以下是她完成的“蓝藻”形成及影响示意图。回答问题:
9.以上图示说明( )
A.人类发展经济必然以环境污染为代价
B.人类与环境是互相对立,互不相容的
C.人为因素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D.因湖水缺乏自净能力,蓝藻很难解决
10.上图中所反映问题的实质是( )
A.人口问题 B.发展问题 C.资源问题 D.环境问题
库布齐沙漠是世界上迄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上页图是库布齐沙漠分布图。据此回答下题。
11.下列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符合库布奇沙漠气候特征的是( )
A.
B.
C.
D.
12.库布齐沙漠的治沙被联合国确定为“全球治沙样本”,它可以提供的治沙有效经验有
A.打坝淤地 B.植树种草 C.疏浚河道 D.退耕还林
13.结合材料判断,下列哪一观点是错误的( )
材料一:从《侍经·伐檀》可看出,近3000年前,山西境内的黄河水还是清澈的,两岸长满高大的檀树,可谓山清水秀。
材料二:杜牧的《阿厉宫赋》讲,建起阿房宫的代价是砍光四川山区的树木,可见当时长安城建设耗材惊人,估计是把邻近的吕粱山砍秃后,才远去四川砍伐的。A.黄河水由清变黄,显然是黄土高原的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所造成的
B.古今事实证明,人类只要随心所欲地索取自然,生态恶化的问题就会出现
C.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小,种类少,因此人均占有量更少
D.以史为鉴,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4.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资源是自然资源,水能资源不是自然资源
B.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C.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量不足
D.土地数量是有限的,因此土地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15.《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2021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单位、个人未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由生活垃圾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个人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这说明浙江省
①坚持以保护环境为中心的发展理念②充分发挥法律的保护和规范作用
③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④垃圾分类投放即将进入强制时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保护生态环境须禁止开发自然资源 B.经济发展必然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C.经济发展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D.要将保护环境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17.某校七年级“爱家乡”社团活动小组在进行社会调查时收集了3000份数据样本。他们最有可能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A.实地调查法 B.问卷调查法 C.文献调查法 D.访问调查法
18.近年来,沙尘暴频发,它给我们的启示是( )
A.经济发展必须以改革为动力 B.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的根本任务
C.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D.经济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19.据史书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长城沿线“守备日固,田野日辟……边民始知有生之乐”;蒙古族不但畜牧兴旺,而且逐渐使用铁犁牛耕发展农业,麦、豆、瓜、菜,“种种俱全”。回答下题。长城沿线的蒙古族“使用铁犁牛耕发展农业”可能带来的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
A.臭氧层破坏 B.水体污染 C.土地荒漠化 D.森林锐减
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题是“绿色生活美丽家园”。“绿色生活”引领人们树立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理念;“美丽家园”就是要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以下行为,符合“绿色生活”理念的是( )
A.同学互赠生日卡 B.上学乘坐私家车
C.常用一次性物品 D.购物自带购物袋
21.建设“美丽家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围湖造田,发展农业 B.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C.减少绿地,扩建城市 D.工厂废气,自由排放
22.2020年3月底,习近平主席在杭州考察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时强调:发展旅游不能破坏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这4个“不能”启示我们的发展要坚持
A.只要环境、不要发展的原则 B.绿色、开放的发展理念
C.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D.计划生育、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23.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下列做法有利于减轻雾霾天气的有( )
①建筑工地盖好防扬尘的纱网②治理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
③家庭取暖做饭改用电、气炉④私家车尾气影响不大,无需控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24.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转型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中央集权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斯塔里夫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政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大事记(部分)
1915年 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序幕。
1916年 9月,《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12月由上海迁到北京。
1917年 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1918年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少年中国学会、新潮社、国民社、学生救国会等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19年 1月,北京大学学生主办的《新潮》《国民》等刊物正式出版。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
(1)阅读材料一,结合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完成斯塔里夫阿诺斯对中国第二次大革命的评价。
(2)材料二中“专制政治”具体指什么?陈独秀为什么认为“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25.【打赢蓝天保卫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8年全国338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是39微克/立方米,同化下降9.3%,其中仍有262个城市未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平均浓度小于35微克/立方米)。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怎么样的环境现状?
材料二: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见下图)。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雾霾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请从科技角度分别写出一条解决措施。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C
3.B
4.A
5.D
6.C
7.A
8.B
9.C
10.B
11.A
12.B
13.C
14.C
15.D
16.C
17.B
18.D
19.C
20.D
21.B
22.B
23.A
24.(1)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2)北洋军阀(或袁世凯)统治。局限:①政治: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②社会:出现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3)影响:①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觉醒,为五四运动准备了社会条件;③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成立社团,出版刊物,成为发动五四运动的骨干力量;④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成为五四运动的摇篮。
25.(1)大部分城市大气污染严重;
(2)原因:工业废气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燃烧物排放的废气;措施:发展新能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