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7.3 探索更小的微粒学习目标:(1)知道原子核式模型。(2)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重点:原子的核式模型。难点:发现微粒的进程。课前导学1. 国汤姆生发现比原子 得多的带 电的粒子——电子,说明原子可 。2. 卢瑟福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 式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带 电的原子核和带 电的电子构成的,且正负电荷数 ;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电子受原子核 ,绕核高速 。3.摩擦起电,是摩擦过程中,发生了 转移,失去电子缺少电子物体带 电,得到电子多余电子带等量 电。4. 探索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中,首先发现了 ,认识到原子是由 和 构成;原子核是由 子和 子构成的, 子带正电荷, 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由 构成。课堂导学一、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1. 国汤姆生发现比原子 得多的带 电的粒子——电子,说明原子可 。2. 卢瑟福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 式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带 电的原子核和带 电的电子构成的,且正负电荷数 ;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电子受原子核 ,绕核高速 。3.摩擦起电,是摩擦过程中,发生了 转移,失去电子缺少电子物体带 电,得到电子多余电子带等量 电。二、科学家探索微观粒子的进展4. 探索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中,首先发现了 ,认识到原子是由 和 构成;原子核是由 子和 子构成的, 子带正电荷, 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由 构成。5. 1911年,卢瑟福领导的研究组,利用一束高速运动的带 电的ɑ粒子轰击很薄的金箔,获得了极有价值的实验现象和有关数据。由此,卢瑟福提出了著名的 结构模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课堂练习1. 依据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理论,在原子中绕核高速旋转的是 ( )A.核子 B.电子C.质子 D.中子2. 在探索微小粒子的进程中,人们认识到“原子是有结构的”,这是源于发现了( )A.电子 B.中子C.质子 D.夸克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英国汤姆生发现带负电的电子B.卢瑟福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模型C.把原子核看成一个小球,其的半径约为10-10mD.摩擦起电实质是摩擦过程中发生了电子转移4. 下列微粒最小的是 ( )A.原子核B.质子C.中子D.电子5.关于原子和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B.原子由中子和质子组成C.原子核由中子和电子组成D.原子核不能再分课后练习课后反思参考答案:课前导学1.英、小、负、分。2.核、正、负、相等、吸引、运动。3.电子、正、负。4.电子、原子核、电子、质、中、质、中、夸克。课堂导学1.英、小、负、分。2.核、正、负、相等、吸引、运动。3.电子、正、负。4.电子、原子核、电子、质、中、质、中、夸克。5.正、原子核式。课堂练习参考答案:1.B;2.A;3.C;4. D;5. A。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2张PPT)7.3 探索更小的微粒苏科版 八年级下册制作 高文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核式模型。(2)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通过搜素并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了解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奥秘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知道这种探究还将继续进行下去。教学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加速器在探索微观粒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知道在对粒子世界的探索中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与加速器的革新和进步是分不开的。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式模型。教学难点:发现微粒的进程。新知导入分子原子宇宙 银河系 太阳系 地球 植物 分子 原子新知导入宏观现象微观本质活动 7.1 选择一种模型——分子活动 7.2 收集分子运动的证据——分子运动活动 7.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力和斥力活动 7.4 摩擦起电——分子不是最小微粒活动 7.5 探究带电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正负电荷新知导入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玻璃棒所带电荷为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纸屑,橡胶棒所带电荷为负电荷。吸引新知讲解科学家研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atom)构成的。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新知讲解科学家研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atom)构成的。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新知讲解那么,原子是否还可以再分呢?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Joseph John Thomson,1856-1940)发现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荷的粒子——电子,从而说明原子是可分的。汤姆生新知讲解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 ,1871-1937)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且正负电荷量相等;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受原子核吸引,绕核做高速运动,若把原子核看成一个小球,则原子核的半径约为10-15m。卢瑟福新知讲解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且正负电荷量相等;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受原子核吸引,绕核做高速运动,若把原子核看成一个小球,则原子核的半径约为10-15m。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图新知讲解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且正负电荷量相等;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受原子核吸引,绕核做高速运动,若把原子核看成一个小球,则原子核的半径约为10-15m。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图原电核电子新知讲解乒乓球 针尖原子 原子核相当于相当于新知讲解物质→分子→原子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分子不是最小微粒,分子大于原子,原子大于原子核、电子 新知讲解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因此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质也呈中性。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不同,两个不同物质的物体相互摩擦时,电子从束缚本领弱的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就会因为缺少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就会因为多余电子带等量的负电。摩擦起电的实质就是电子的转移。丝绸玻璃棒新知讲解玻璃棒失去电子就会因为缺少电子带正电,丝绸得到电子的就会因为多余电子带等量的负电。摩擦起电的实质就是电子的转移。电子转移毛皮橡胶棒新知讲解橡胶棒得到电子就会因为多余电子带负电,毛皮得到电子的就会因为缺少电子带等量的正电。摩擦起电的实质就是电子的转移。电子转移新知讲解在探索比分子(10-10m)更小的微观粒子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电子(electron,)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电子(<10-19m)和原子核(10-15m)构成的。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图原电核电子新知讲解后来,人们发现原子核是由质子(proton)和中子(neutron)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图原电核电子 质子 中子新知讲解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又提出了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微粒构成的,一系列高能物理实验证实了这一说法的合理性。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图原电核电子 质子 中子夸克新知讲解粒子 大小 结构分子 10-10~10-5m每个小球表示一个原子新知讲解粒子 大小 结构原子 10-10m新知讲解粒子 大小 结构原子核 10-15~10-14m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新知讲解粒子 大小 结构核子 10-15m核子由夸克构成电子<10-18m新知讲解粒子 大小 结构电子<10-18m分子 10-10~10-5m每个小球表示一个原子原子 10-10m原子核 10-15~10-14m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核子 10-15m核子由夸克构成新知讲解分子不是最小微粒,分子大于原子,原子大于原子核、电子 分子→原子质子 电子 原子核中子→夸克→夸克分子10-10~10-5m→原子10-10m→原子核10-15~10-14m→电子<10-18m新知讲解分子→原子质子 电子 原子核中子→夸克→夸克加速器1911年,卢瑟福领导的研究组,利用一束高速运动的带正电的ɑ粒子轰击很薄的金箔,获得了极有价值的实验现象和有关数据。由此,卢瑟福提出了著名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新知讲解加速器1911年,卢瑟福领导的研究组,利用一束高速运动的带正电的ɑ粒子轰击很薄的金箔,获得了极有价值的实验现象和有关数据。由此,卢瑟福提出了著名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该实验也启发了人们用更高能量的粒子作为“炮弹”,来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新知讲解20世纪30年代,劳伦斯(1901~1958)发明了回旋加速器,最早的回旋加速器可将质子的能量提高到106eV(eV称为电子伏,是高能物理中常用的能量单位)。大型强电子对撞机新知讲解我们把能使带电粒子增加速度(或动能)的装置称为加速器。利用它可以加速电子、质子、ɑ粒子等带电粒子、使其具有很高的能量。大型强电子对撞机新知讲解1988年,我国建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它可使电子的能量提高到109eV。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加速器,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它可以将质子的能量提高到1013eV。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新知讲解加速器在帮助人们深入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已有几十项与粒子物理研究有关的成果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加速器在生产、生活中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用于癌症的治疗、工业探伤、食品的防腐与保鲜、符合材料的生产以及医疗用品消毒等。欧洲强电子对撞机课堂练习1.依据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理论,在原子中绕核高速旋转的是 ( )A.核子 B.电子C.质子 D.中子B课堂练习2.在探索微小粒子的进程中,人们认识到“原子是有结构的”,这是源于发现了( )A.电子 B.中子C.质子 D.夸克A课堂练习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英国汤姆生发现带负电的电子B.卢瑟福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模型C.把原子核看成一个小球,其的半径约为10-10mD.摩擦起电实质是摩擦过程中发生了电子转移C课堂练习4.下列微粒最小的是 ( )A.原子核B.质子C.中子D.电子D课堂练习5. 关于原子和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B.原子由中子和质子组成C.原子核由中子和电子组成D.原子核不能再分A课堂总结一、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英国汤姆生发现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说明原子可分。卢瑟福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且正负电荷数相等;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电子受原子核吸引,绕核高速运动。摩擦起电,是摩擦过程中,发生了电子转移,失去电子缺少电子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多余电子带等量负电。二、科学家探究微观粒子的进程: 探索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中,首先发现了电子,认识到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由夸克构成。板书设计一、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英国汤姆生发现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说明原子可分。卢瑟福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且正负电荷数相等;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电子受原子核吸引,绕核高速运动。摩擦起电,是摩擦过程中,发生了电子转移,失去电子缺少电子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多余电子带等量负电。二、科学家探究微观粒子的进程: 探索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中,首先发现了电子,认识到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由夸克构成。作业布置作业:P33T1家庭作业:P33T2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7.3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核式模型。(2)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通过搜索并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了解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奥秘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知道这种探究还将继续进行下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加速器在探索微观粒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知道在对粒子世界的探索中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与加速器的革新和进步是分不开的。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式模型。教学难点:发现微粒的进程。教学器材:摩擦起电实验盒。教学过程:1、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科学家研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atom)构成的。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二、学生自学,合作交流师: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玻璃棒所带电荷为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纸屑,橡胶棒所带电荷为负电荷。那么,原子是否还可以再分呢?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Joseph John Thomson,1856-1940)发现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荷的粒子——电子,从而说明原子是可分的。(1)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 ,1871-1937)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且正负电荷量相等;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受原子核吸引,绕核做高速运动,若把原子核看成一个小球,则原子核的半径约为10-15m。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图读一读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摩擦起电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因此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质也呈中性。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不同,两个不同物质的物体相互摩擦时,电子从束缚本领弱的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就会因为缺少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就会因为多余电子带等量的负电。摩擦起电的实质就是电子的转移。玻璃棒失去电子就会因为缺少电子带正电,丝绸得到电子的就会因为多余电子带等量的负电。摩擦起电的实质就是电子的转移。橡胶棒得到电子就会因为多余电子带负电,毛皮得到电子的就会因为缺少电子带等量的正电。摩擦起电的实质就是电子的转移。(2) 科学家探索微观粒子的进展在探索比分子(10-10m)更小的微观粒子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电子(electron,)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电子(<10-19m)和原子核(10-15m)构成的。后来,人们发现原子核是由质子(proton)和中子(neutron)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又提出了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微粒构成的,一系列高能物理实验证实了这一说法的合理性。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图不同微观粒子的层次结构示意图三、生活 物理 社会加速器1911年,卢瑟福领导的研究组,利用一束高速运动的带正电的ɑ粒子轰击很薄的金箔,获得了极有价值的实验现象和有关数据。由此,卢瑟福提出了著名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该实验也启发了人们用更高能量的粒子作为“炮弹”,来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20世纪30年代,劳伦斯(1901~1958)发明了回旋加速器,最早的回旋加速器可将质子的能量提高到106eV(eV称为电子伏,是高能物理中常用的能量单位)。我们把能使带电粒子增加速度(或动能)的装置称为加速器。利用它可以加速电子、质子、ɑ粒子等带电粒子、使其具有很高的能量。1988年,我国建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它可使电子的能量提高到109eV。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加速器,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它可以将质子的能量提高到1013eV。加速器在帮助人们深入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已有几十项与粒子物理研究有关的成果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加速器在生产、生活中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用于癌症的治疗、工业探伤、食品的防腐与保鲜、符合材料的生产以及医疗用品消毒等。三、板书设计,整体提升四、大海扬帆,尝试远航1.依据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理论,在原子中绕核高速旋转的是 ( )A.核子 B.电子C.质子 D.中子2. 在探索微小粒子的进程中,人们认识到“原子是有结构的”,这是源于发现了( )A.电子 B.中子C.质子 D.夸克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英国汤姆生发现带负电的电子B.卢瑟福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模型C.把原子核看成一个小球,其的半径约为10-10mD.摩擦起电实质是摩擦过程中发生了电子转移4. 下列微粒最小的是 ( )A.原子核B.质子C.中子D.电子5.关于原子和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B.原子由中子和质子组成C.原子核由中子和电子组成D.原子核不能再分参考答案:1.B;2.A;3.C;4. D;5. A。五、作业 P33T1。家庭作业:P33T2。教学反思:探索更小的微粒一、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英国汤姆生发现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说明原子可分。卢瑟福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且正负电荷数相等;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电子受原子核吸引,绕核高速运动。摩擦起电,是摩擦过程中,发生了电子转移,失去电子缺少电子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多余电子带等量负电。二、科学家探究微观粒子的进程: 探索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中,首先发现了电子,认识到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由夸克构成。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7.3 探索更小的微粒 教案.doc 7.3 探索更小的微粒.ppt 7.3 探索更小的微粒 学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