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 教案(共4节 )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 教案(共4节 )

资源简介

第一章 课题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2.过程与方法
(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单位,以及引入单位概念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力图使学生掌握长度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测量习惯。
教学难点
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误差。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归纳、补充讲解、巩固提高。
课前准备
计时工具:电子表、石英表、机械表等。
测长度工具:直尺、皮卷尺、折尺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实物直尺。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
展示姚明的图片及身高信息,创设问题情境,如何来测量身高?
过渡上述问题告诉我们,测量时必须首先规定被测量的单位。为了世界各国交流的方便,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
新课学习
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知识巩固:
①有某同学的身高是1.6 m;②物理书的长度是2.5 dm;③一支铅笔的长度是18cm;④一节5号电池的高约60 mm;⑤人正常步行时,一步长约0.5m;
⑥教室门的高度约20dm;⑦课桌的高度约750mm;⑧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约70μm。
长度的估测
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运用估测法计算的问题称为估测题必须要注意对一些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要有正确的认识1m、1dm、1cm有多长。
交流老师随意指出一样物体,学生估测长度。
长度的测量
长度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长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展示:各种类型的长度测量工具[尺子、三角板、米尺。
过渡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最常见的是刻度尺,那么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也是需要我们掌握的。
正确使用刻度尺,应做到“五会”:
会认:对刻度尺必须有以下三点了解后才能使用
零刻线的位置:如零刻线磨损,可选用其它清晰刻度作用测量起点。
量程:又称测量范围,即刻度尺一次能测量的最大长度.如被测长度超过量程,可重复使用刻度尺或换用其它大量程的测量工具。
分度值:又称最小刻度。刻度尺上两条相邻刻线间的距离。其值应包含数字和单位两部分。
②会放:使用时应将刻度尺放正,不要歪斜,要把刻度尺的刻度紧贴被测物。
③会看:读数时视线应经过被测物体末端与尺相交的位置并与尺面垂直。
④会读:根据刻度尺的分度值读出准确数值,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会记:记录测量数据,应记录准确数字,估读数字和所记录数据的单位。
过渡刻度尺只能用于测量直线长度,如果我们需要测量不规则形状的长度火薄物体的厚度如纸等,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测量长度的几种特殊方法:
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细铁丝的直径等。(h=其中h是每张纸的厚度,n是纸张数目,注意不是书的页码数,纸张数目=纸的页数/,H是n页书总厚度)。
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周长×圈数.如:测量操场的周长。
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根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
组合法:有些长度很难直接测量,如球的直径,圆锥体的高度等,这时可以使用辅助器材配合测量。
知识巩固
① 用最小刻度值是0.1毫米的尺子去测量某钢丝的直径,下面是几个同学的记录,其中有效数字错误的是 ( C )
A.0.52毫米 B.0.53毫米 C.0.518毫米 D.0.052厘米
② 为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健康的小明做了一些测量,其中记录错误的是( B )
A.质量50kg B.身高160m
C.体温37℃ D.步行速度1m/s
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过渡在测量的过程中,由于主观或客观因素等原因,会导致实际测量值与实际值有一定的差别,这个差别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减小呢?
误差的定义: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称为误差,物理实验离不开对物理量的测量,测量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由于仪器、实验条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测量不可能无限精确,物理量的测量值与客观存在的真实值之间总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测量误差。
如何减小误差: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B.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C.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的对比
误差 错误
是否可以避免 不可以 可以
原因 测量工具本身的精密程度、测量方法的完善程度等客观因素; 测量者主观因素。 方法不正确; 仪器使用不正确; 读数不正确等。
知识巩固
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误差是由于在测量过程中,没有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
B.误差和错误一样是可以避免的
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就会没有误差
课堂练习:
1.小明同学对物理课本进行了测量,记录如下:长为25.91cm,宽为18.35cm,那么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A )
A.1 mm B.1 cm C.1 dm D.1 m
2.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错误的是( B )
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处量起
C.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写上单位
3.如图所示是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D )
A.
B.
C.
D.
4.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一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D )
A.减少由于刻度不精密而产生的误差
B.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C.减少观察刻度线时由于视线不垂直而产生的误差
D.减少由于读数时估计值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误差第一章 课题2《运动的描述》 课型:新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运动是普遍现象。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三、【教学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四、【教学方法】
引导归纳、补充讲解、巩固提高。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关于各种运动的图片。
【过渡】同学们,看到这几张图片,大家都很清楚的知道,这些图片中的情景都是在运动的状态的,那么究竟什么是我们物理学中所说的运动呢?
新课学习
(一)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
【过渡】大家看课本图1.2—1,不管快慢,图中的景象都是在运动的。游乐园里的过山车,诗人笔下的意境,都是可以说在运动的。
(1)在物理学里,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或者一个物体的某些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的位置,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过程叫做机械运动。
【提问】那么静止在地面上的房屋、桥梁、树木也是在运动吗?
(2)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静止的描述是相对的。
【知识巩固】
下列成语中描述的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D )
A.南辕北辙 B.夸父追日 C.顺水推舟 D.精忠报国
【过渡】我们来看下面两张图片,汽车上的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运动状态呢?火车站的这张图片图1.2—3,请大家思考一下,相对于站台地面来说,另一列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相对于列车来说,站台上的人与列车之间的距离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对车上的人来说,站台上的人是运动的。在这里,不同的标准得到的就是不同的答案,这里的标准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参照物。
2.参照物
相对于旁边的列车,为什么你会有一种自己的列车已经开动的错觉呢?
汽车上站着的是小华,为什么司机和路边的人对他的判断不一样?
(1) 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①只有选好参照物才能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或运动形式。
②同一个物体选取不同参照物时可能有不同的运动形态。
(2) ③要比较几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选取同一参照物。
【过渡】既然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一样,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呢?我们通过几个简单的例题来体会一下参照物的选择。
【议一议】1、我国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这里“看山恰似走来迎”选择的参照物是 船 ,而“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则是选择 山 为参照物。
2.有句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里竹排的“游”是以 地面 为参照物,青山的“走”则选择了 竹排或上面的人 为参照物。
3.对接的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在运动吗?
以神舟十号为例,相对于地球来说,是在运动的,相对于天宫一号来说,是静止的。
【过渡】既然我们理解了参照物,那么该如何正确的选择呢?
(2)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既可以选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也可以选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可本着便于研究的原则,选取合适的参照物,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不能选作参照物,因为以此研究对象为参照物,研究对象永远都是静止的。
【知识巩固】
我们都知道“刻舟求剑”的故事,当船行靠岸后,从记号处下水不能找到剑,这是因为剑主选错了参照物.要确定落水之剑的位置,剑主应选择的参照物是( D )
A.船夫 B.其它行驶的船 C.流水 D.河岸上的树木
【过渡】通过对参照物的学习,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与静止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而言。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交流讨论】以思考题的形式进行讲解,展示图片,同学们进行分析,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总结】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静止;也就是说一个物体相对于其它一个物体可以是静止的,但一定会出现相对于其它一些物体是运动的情况,而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运动的,它可能相对于其它物体都是运动的,一个物体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及一个以上的物体与之有相对运动,但不一定可以找到一个与之静止的物体。
因为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所以描述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
【知识巩固】
我国运动员刘翔,多次在世界大赛上打破110m栏的世界记录,他的跨栏可以说是跑得非常快.我们在看电视转播时,虽然他总没有离开小小的电视屏幕,但总能感觉他如同飞人,这是因为我们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C )
A.电视屏幕 B.电视屏幕上的一条边
C.比赛场上的观众或跑道 D.我们自己
课堂练习:
1.甲、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匀速行驶,两车交汇时,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东运动,看到乙车向西运动.由此可判断( C )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B.甲车向东运动,乙车向西运动
C.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
D.甲、乙两车都向东运动
2.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时,一架加油机和两架受油机组成的梯队通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模拟空中加油,那么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时受油机是运动的( C )
A.加油机 B.加油机飞行员C.天安门城楼 D.受油机飞行员
3.游客坐在行驶的船重逆水而上,我们说游客是静止的、船是运动的,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B )
A.河岸上的树、船舱 B.船舱、迎面驶来的船C.迎面驶来的船、河水 D.河水、河岸上的树
七、板书设计:
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2. 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3.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性: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一般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 / 4第一章 课题3《运动的快慢》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速度公式的意义及速度单位的含义,能通过分析比较和计算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点】
1.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2.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速度公式的应用及计算
【教学方法】
引导归纳、补充讲解、巩固提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龟兔赛跑的图片,并讲述龟兔赛跑的故事。
展示百米赛跑的图片,展示不同的比较的快慢的图片。
2008年8月16日,牙买加选手博尔特在国家体育场“鸟巢”进行的北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中以 9秒69的成绩夺得金牌并打破 9秒72的世界纪录。百米赛跑中,究竟是如何判断谁是冠军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关于速度的知识。
二、新课学习
1、 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展示游泳比赛中,不同的人的不同的观念图片。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过渡】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观众和裁判的比较方法是不同的。那么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归纳总结】比较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
(1)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行驶路程的长短,行驶的路程越长,运动得越快
(2)在行驶路程相等的情况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的时间越短,运动得越快。
【过渡】那么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又该如何比较呢?这就是我们物理学中所涉及到的——速度,究竟什么是速度呢?
2、速度
(1)定义:物体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叫做速度。
(2)公式: (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3)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4)单位及其换算: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也常用千米每小时,符号为Km/h,1m/s=3.6Km/h。
【交流】指导学生阅读P20小资料的内容,对速度有进一步的感知。
【过渡】前边我们学习了关于运动的速度的知识,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运动都是按照一个速度吗?所有的运动又都是直线吗?
3、匀速直线运动
(1)运动的分类
按照运动路线,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在直线运动中,按速度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交流】请同学们看想想议议的内容,讨论甲乙两图中汽车运动的特点。(引入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如果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沿直线运动了一段路程,且速度保持不变,这个物体做的就是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匀 速直线运动的特点:①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保持不变.②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图像特点: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直线的倾斜程度表示速度的大小;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
【过渡】现在大家都学会如何使用刻度尺了吧?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没有刻度尺,我们又该如何估测长度呢?
【知识巩固】3、如图所示的四幅图是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s)或速度(v)与时间(t)关系的图象,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 )
A.(2)和(4) B.(2)和(3)
C.(1)和(4) D.(1)(2)(3)(4)
三、课堂练习:
1.下列描述快慢的成语中,与速度的定义方法最相近的是( C )
A.离弦之箭 B.风驰电掣 C.一日千里 D.姗姗来迟
2.寓言《龟兔赛跑》大家都很熟悉.寓言中的白兔骄傲自大,在比赛途中睡了一大觉,醒来后发现乌龟已快到终点了.而乌龟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始终坚持不懈,即使在落后的情况下也毫不气馁,最终取得了胜利,则整个过程中( D )
A.白兔始终跑得比乌龟快 B.乌龟始终跑得比白兔快
C.白兔的平均速度大 D.乌龟的平均速度大
3.如图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象,则选项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象是( B  )
A.    B. C.   D.
板书设计:
所用时间相同时,路程长的运动快。
定义: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沿直线运动了一段路程,且速度保持不变。
公式:(m/s)
特点:①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保持不变.②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运动的快慢
匀速直线运动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叫做速度。
定义:物体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叫做速度。
速度
经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快。
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4 / 4第一章 课题4《测量平均速度》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教学重点】
测量斜面小车在不同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归纳、补充讲解、巩固提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从房檐下落的水滴,从斜坡自动滑下的自行车的图片等。
【提问】这些运动的物体速度是否变化?怎样知道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刘翔跑完110米所用的时间为12.61,下面我们通过上节课学过的平均速度的求法:V=S/t=110m/12.61s= 8.72(m/s)。刘翔每秒都能跑8.7米吗?很明显不是,我们求出的是他的平均速度。
那么这节课我们的主题就是通过一些实验来测量平均速度,通过例题巩固结论。
二、新课学习
(一)实验原理
【过渡】在上节课的学习当中,我们知道,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为,那么我们知道,在今天的实验当中,我们所依据的也就是这个速度公式。
【总结】实验原理:
【分组交流】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公式,并结合课本图1.4—1来讨论一下在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
(二)实验器材
【总结】主要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三)设计实验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直尺、小车、秒表、卷尺、斜面板,来设计实验,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
我们采用上图作为实验图,老师有这样两个问题:
(1)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
(2)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
【总结】(1)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
(2)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移动的距离。
(四)进行实验
【分组探究】实验步骤按照课本P23页进行,争取每个同学都能动手操作一次,将实验结果记录入表格。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 t1= v1=
S2= t2= v2=
【过渡】请同学们交换一下所得数据,然后想一想以下的三个问题。
(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2)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 ?
(3)为什么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时,必须要指明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分组讨论】讨论过后请同学们进行回答,然后总结。
【总结】(1)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
(2)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存在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刻与停止计时时刻不同也会存在误差。
(3)因为不同时间或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知识巩固】1.小高上山的速度是1m/s,到山顶后又沿原路返回,速度是1.5m/s,则小高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 D )
A.1.5m/s B.1.25m/s C.1m/s D.1.2m/s
2.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牙买加选手博尔特成为了一名公认的世界飞人,在男子100m决赛和男子200m决赛中他分别以9.69s和19.30s的成绩打破两项世界纪录,获得两枚金牌.关于他在这两次决赛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 )
A.200m决赛中的路程是100m决赛的两倍
B.200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6m/s
C.100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2m/s
D.100m决赛中的最大速度约为20.64m/s
三、课堂练习:
1.骑自行车沿着崎岖的山道运动,自行车行驶的平均速度( C )
A.肯定随运动路程的增大而增大
B.肯定随运动时间的增大而减小
C.等于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D.与运动的路程与所花时间无关
2.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后3s内的平均速度是5m/s,则它在5s内的平均速度是( B )
A.等于4m/s B.小于5m/s而大于3m/s
C.等于5m D.大于5m/s
3.某实验小组用带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停表测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停表一格为1s,完成下列实验并填入空格.
(1)斜面坡度要 小 些好,(填“大”或“小”),目的是 方便计时 。
(2)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平均速度v1= 0.2 m/s,通过下半段路程平均速度v2= 0.4 m/s,则全程平均速度v= 0.27 m/s.
(3)本实验的结论是 小车在斜面上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 。
板书设计
1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