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坚持依宪治国》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坚持依宪治国》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2.1《坚持依宪治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2.明确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3.明确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
  4.明确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5.理解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重点难点
  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的活动准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进行探讨,使学生理解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的活动准则;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宪法,使学生了解我国现行宪法的框架,拉进宪法与学生的距离,明确宪法的地位;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将宪法条文与党章的规定进行对比,使学生理解一切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党不仅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而且要领导人民实施宪法和法律,做到依宪执政。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宪法和其他法律的相关规定,增强学生对宪法和其他法律的认知;可以运用情景剧、图示等方式形象展示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得出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这一结论。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我国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通过接下来的学习,你会对我国宪法了解得更多。
  导入情境:
  对于我们的国家,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比拼一下,看看谁了解得更多。
  1.我们国家每年要召开两会,你知道两会的全称是什么吗?
  2.我国的根本制度是什么?
  3.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什么?
  ……
  教师提问:
  对于上述问题,你有哪些感悟?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设置及职权等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宪法,了解宪法吧。
【新课学习】
  一、根本的活动准则
  (一)宪法草案全民大讨论
  活动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宪法目录及教材第21页“探究与分享”,了解我国现行宪法的结构及产生的过程,思考、回答问题。教师作总结提升。
  教师提问:
  1.从现行宪法目录中你发现了什么?
  2.我国为什么要对宪法草案进行全民讨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从宪法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从全民大讨论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我国现行宪法的产生过程充分发扬了民主,广泛凝聚了共识,集中了各方面智慧。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二)了解宪法序言的相关内容
  活动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第21页“相关链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并作总结提升。
  教师提问:
  1.我国宪法对国家的根本任务、领导核心、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发展理念、总体布局、奋斗目标是怎么规定的?
  2.这些规定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什么意义?(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宪法与国家前途、宪法与人民命运的关系等角度思考。)
  3.对于宪法规定的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我国宪法确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领导核心、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发展理念、总体布局、奋斗目标,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
  (三)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
  活动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教材第22页“相关链接”中的宪法序言内容,思考、回答问题,并作总结提升。
  教师提问:
  1.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是对谁的要求?有没有哪个人、哪个组织可以例外?
  2.怎样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就要求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也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也领导人民实施宪法和法律。党要做到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二、最高的法律效力
  (一)不同法律的“对话”
  活动情境:
  参照教材第22—23页“探究与分享”,学生扮演不同法律进行对话,并思考问题。
  教师提问:
  1.请将你所了解的一部法律的名称及其规定的主要内容填入图中适当位置。
  2.从这些法律的“对话”中,你能看出哪部法律处于最高的法律地位?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从上述活动中我们感悟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二)宪法与其他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同
  活动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24页“探究与分享”,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教师提问:
  1.根据材料涉及的法律条文,说明宪法规定的内容与其他法律规定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2.有了宪法还需要其他法律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刑事、民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规定。
  宪法的规定具有原则性的特点,各种法律规定是宪法规定的具体化。宪法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确认和保障,其他法律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劳动教养制度因违背宪法精神被废止
  活动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第24页“阅读感悟”,了解劳动教养制度被废止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问题,并作总结提升。
  教师提问:
  1.劳动教养制度为什么被废止?
  2.劳动教养制度被废止有何意义?(提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劳动教养制度。)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劳动教养制度违背宪法精神,因而被废止。劳动教养制度被依法废止,有助于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是与时俱进、深入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成果。
  (四)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活动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探究与分享”,了解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教师补充其他法律的制定和修改程序,引导学生思考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与其他法律的不同。
  教师提问:
  1.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这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为什么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表现在:(1)提议修改的主体不同。宪法规定,有权提议修改宪法的主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依据宪法和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代表联名,都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案;委员长会议、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十人以上联名,都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案。(2)通过的人数不同。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依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或者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任何一部法律的制定和修改程序都是严格的。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理所当然应该更加严格。最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一方面使得宪法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保障宪法的长期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五)宪法诵读活动
  活动情境:
  依照教材第26页“拓展空间”,教师组织学生诵读宪法总纲第一条至第五条的内容,并组织学生交流诵读感受。
  教师提问:
  诵读完宪法的这部分内容后,你有哪些感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的活动准则,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希望同学们重视对宪法文本的学习,增强宪法意识,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切实维护宪法权威。
【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深刻地感悟到,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保障宪法实施就要坚持依宪治国,就要确保对一切组织和个人而言,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对一切法律法规而言,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宪法、重视宪法,切实维护宪法权威。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