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加强宪法监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懂得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不断加强宪法监督工作,维护宪法权威。 2.懂得宪法与我们息息相关,掌握增强宪法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3.学会运用宪法精神来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觉抵制各种妨碍宪法实施、损害宪法权威的行为。 4.坚持宪法至上,积极推动宪法实施,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重点难点 如何增强宪法意识。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宪法条文,把宪法与自身发展、与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理解宪法与我们息息相关,感悟宪法对于自身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宪法角度评价自己和他人在生活中的行为,积极建构对宪法的理性认识,增强维护宪法权威的意识和能力。 全面理解宪法监督制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调动“设置国家机构”和“规范权力运行”等 的相关知识分析典型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权力行使需要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如何进行宪法监督”“宪法监督制度的意义有哪些”等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宪法监督是什么、谁监督、监督什么、为什么要监督、怎样监督等角度绘制思维导图,全面梳理宪法监督制度。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习近平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保障宪法实施不仅要坚持依宪治国,而且要加强宪法监督。宪法监督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加强宪法监督?如何加强宪法监督?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 导入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6页“运用你的经验”,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相关问题。 教师提问: 1.市人大常委会与市政府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宪法设置国家机构”的相关知识进行回答。) 2.市政府的报告未通过,说明了什么? 3.市人大监督市政府权力的运行对于保障宪法实施有何意义?(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规范权力运行”的相关知识进行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市人大是权力机关,市政府是行政机关,市政府由市人大产生,对市人大负责,受市人大监督。市政府的报告未通过,说明权力行使必须接受监督,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新课学习】 一、监督权力行使 (一)我国宪法监督的内容 活动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第27页“相关链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问题,并作总结提升。 教师提问: 1.请概括宪法监督的内容。 2.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与宪法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对这些规范性文件进行合宪性审查和监督?(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最高的法律效力”的相关知识进行回答。 3.为什么要审查和追究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宪行为?(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规范权力运行”“根本的活动准则”的相关知识进行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宪法监督的内容包括对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审查以及对违宪行为的审查。宪法监督有利于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有利于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有利于规范和约束公权力的行使。 (二)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地方性法规 活动情境: 教师展示教材第27页“探究与分享”,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并作总结提升。 教师提问: 1.依据教材第25页的“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图示,说明行政强制法和《杭州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分别属于哪一层级? 2.当行政强制法和《杭州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发生矛盾时,如何处理?为什么? 3.该案例如何体现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 4.你如何看待公民潘某的“较真”行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行政强制法属于法律,《杭州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属于地方性法规,行政强制法属于上位法。《杭州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违背上位法的精神,应该被撤销或被宣布无效。 该案例体现了我国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备案审查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实施的重要方式,对于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保障人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落实宪法监督制度有助于保障宪法实施,体现宪法最高的法律效力,有助于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保障人权。我们要向潘某学习,增强国家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自觉用自己的行动维护宪法尊严,自觉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二、增强宪法意识 (一)增强人们的宪法意识 活动情境: 学生观察教材第28页“阅读感悟”中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 1.你知道国家宪法日吗?为什么要设立国家宪法日? 2.你还知道哪些宪法宣传活动? 3.开展这些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宣传宪法、学习宪法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国家开展各种学习宪法、宣传宪法的活动,设立 国家宪法日,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宪法、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推进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青少年要不断学习宪法,增强宪法意识,将宪法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二)宪法与我们息息相关 活动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查阅宪法,结合自身实际,完成教材第28—29页“探究与分享”,并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 完成填图活动后,你有哪些感悟,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我们的一生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宪法的保护,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热爱宪法,捍卫宪法。 (三)创作学习宪法心得作品 活动情境: 依据教材第29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教师组织学生朗读教材上的两首宣传宪法的歌谣,交流对这两首歌谣的理解,尝试自己创作学习宪法心得的作品,分享创作意图和创作感想。 教师提问: 1.你对这两首宣传宪法的歌谣有哪些理解? 2.谈谈你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感想。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增强宪法意识需要我们学习宪法。我们不仅要了解我国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还要在理解我国宪法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着重领会我国宪法的原则和精神。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参与宪法宣传活动,为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大家一起学习宪法 活动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中习近平的重要论述和人们学习宪法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 请结合社会实际和生活感受,谈谈你对习近平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坚持依宪治国,维护宪法权威,必须让宪法植根于人们心中,让人们树立宪法信仰。 教师追问: 如何才能让宪法植根于心?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让宪法植根于人们心中,让人们树立宪法信仰,需要学习宪法知识,领会宪法精神和原则,认同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我国宪法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我们要理解并认同宪法的价值,增强对宪法的信服和尊崇,自觉接受宪法的指引与要求,让宪法真正铭刻于心,让宪法精神在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五)在生活中遵守和维护宪法 活动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了解小华介绍的几件有意义的事情,并思考问题。 教师提问: 1.请介绍自己或自己身边的人做过的类似的有意义的事情。 2.这些有意义的事情给了你哪些启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宪法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宪法的保护。我们要将宪法原则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落实在实际行动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学会运用宪法精神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坚决维护宪法的权威,自觉抵制各种妨碍宪法实施、损害宪法尊严的行为。 (六)模拟宪法宣誓 活动情境: 依据教材第31—32页“拓展空间”,教师播放国家工作人员向宪法宣誓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宪法宣誓制度,思考国家工作人员为什么要向宪法宣誓,组织学生进行宪法宣誓模拟活动。 教师提问: 1.宪法宣誓誓词是什么?把它填写在教材第31页相应位置。 2.哪些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需要进行宪法宣誓?为什么要进行宪法宣誓? 3.参加宪法宣誓模拟活动后,你有哪些感悟?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宪法宣誓突出了宪法所具有的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设立宪法宣誓制度,可以通过看得见的仪式,表达国家工作人员履行法定职责的承诺,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同时,宣誓本身也代表了宣誓人内心的认同和自我约束。这样做有利于促使国家工作人员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加强宪法实施。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自觉学习宪法,遵守宪法,增强宪法至上的意识,积极推动宪法实施。【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保障宪法实施需要加强宪法监督,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和法律;地方各级人大在本行政区域内负有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的职责;对于各种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我们还认识到,加强宪法监督,不仅需要完备的制度措施,还需要人们增强宪法意识,因为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要学习宪法、认同宪法、践行宪法,增强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坚持宪法至上,积极推动宪法实施。【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