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公民基本权利》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公民基本权利》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3.1《公民基本权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知道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内容及实现基本权利的具体方式。
  2.理解公民权利在个人成长和参与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3.感受公民权利的真实性、广泛性,珍视自己的公民权利。
  4.增强权利意识,树立法治观念。
重点难点
  我国公民权利的真实性。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情境活动,帮助学生加强理解。通过分析人大代表的选举、警察执行公务时征用摩托车等案例,引导学生感受公民权利在生活各领域的体现;通过体验网上评议政府的流程、探究国家对受教育权的保障,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公民权利的真实性。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追求有尊严的生活、实现人生的幸福,离不开公民权利的行使。在生活中,我们越来越常用到“权利”一词。我们拥有哪些基本权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权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公民基本权利。
  导入情境:
  教师展示教材第34页“运用你的经验”的材料,学生阅读、观察。(提示:教师可以在材料上标注重点词,如工资收入、养老金、县人大代表、上学、上班,帮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
  教师提问:
  1.小云上学,体现她享有什么权利?
  2.妈妈当选为县人大代表,体现她享有什么权利?
  3.爸爸妈妈上班并获得工资收入,体现他们享有什么权利?
  4.爷爷奶奶领取养老金,体现他们享有什么权利?
  (提示:学生如果回答有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关键词,结合教材第6页“相关链接”中的内容尝试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这些权利涉及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这些权利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小云一家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公民基本权利的影子。个人成长、家庭幸福以及社会发展都离不开这些权利的实现。这些权利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索吧。
【新课学习】
  一、政治权利和自由
  (一)父子之间的对话
  活动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扮演主人公小岩和小岩的爸爸,再现教材第35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中父子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自己对选举权的看法。
  教师提问:
  1.小岩的爸爸和小岩谁是选举人?请你从二人的区别中尝试找出行使选举权的条件。(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年龄、小岩的爸爸积极认真的态度等角度思考回答。)
  2.小岩的爸爸是一位负责任的选民吗?为什么?
  3.小岩为什么有认真投票的愿望?(提示:教师可以从行使选举权的社会意义及如何正确行使选举权等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你心目中的人大代表是什么样的?(提示:教师可以从为人民服务的角度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在我国,除了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所有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小岩和小岩的爸爸的想法值得我们学习,等到了可以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龄,我们要认真参与选举,选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大代表;如果将来同学们成为人大代表,更要记得人们为什么投票给自己,要为大家着想,真心实意为大家服务。
  (二)实名举报某国家工作人员违法犯罪的案例
  活动情境:
  教师展示教材第35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中的案例材料。学生阅读案例,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分析案例,探究监督权的相关内容。
  教师提问:
  1.罗先生实名举报是在行使什么权利?(提示: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罗先生是在行使监督权,然后帮助学生明确监督权是监督公权力的行使的权利,主要监督对象是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2.你还知道哪些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或者途径?(提示:教师可以补充相关实例,帮助学生了解网络平台留言、电话、电子邮件、书信等行使监督权的途径。)
  3.监督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提示:教师可以从社会、公民、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这三个角度引导学生思考监督权的价值。)
  4.罗先生在举报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提示:教师可以结合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依法行使监督权。)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罗先生通过实名举报行使监督权。监督权是我国公民的一项政治权利。我们可以依法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通过监督促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行使监督权是我们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体现。
  (三)网上评议政府
  活动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第36页“相关链接”中网上评议政府的流程,了解评议内容、流程及要求。教师也可以登录本地政府网站,结合本地实际,向学生具体介绍操作流程。
  教师提问:
  1.在网上评议政府时,我们为什么要输入手机验证码?(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实名制、实事求是、依法监督等角度思考。)
  2.评议政府工作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材料中的评议要求思考。)
  3.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要向政府反映?(提示:该问题可以布置成课后作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网上评议政府,是我们行使监督权的一个途径。我们通过依法参与评议,能够促进政府提高工作效率、依法行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评议过程中,我们要遵循行使监督权的法律要求,承担自己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
  二、人身自由
  (一)如此“教育”错在何处
  活动情境:
  教师组织几名学生分角色表演依据教材第37页“探究与分享”中的案例编排的情景剧,其他学生观看,分组评析并交流。(提示:教师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编排并简单排练情景剧。)
  教师提问:
  1.该厂长及员工的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强行进入严某家中”“带到工厂办公室”“‘教育’了一整天”这些关键信息进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提取学科语言。例如,“强行进入严某家中”对应“住宅不受侵犯”,“带到工厂办公室”涉嫌“非法拘禁”,“‘教育’了一整天”对应“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等等。)
  2.你认为严某的哪些基本权利受到了侵犯?(提示:结合问题中的关键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行动自由”这一概念展开讨论,引导学生领会禁止非法拘禁、禁止非法剥夺或限制人身自由等,都是“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具体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严某举报某工厂违法排放工业废水,是督促该工厂依法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行为,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行为。但是,该工厂厂长和其他工作人员对他实施了打击报复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严某的人身自由、住宅等都受到了侵犯。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是公民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的保证。厂长等人的违法行为侵犯了严某的合法权利。
  (二)法律维护人格尊严
  活动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38页“相关链接”的材料。
  教师提问:
  1.侵害人格尊严的行为有哪些?
  2.侵害他人人格尊严,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我国宪法和法律对维护公民人格尊严作出了相关规定。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是人身自由的重要体现。公民都有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都应当享有受他人和社会尊重的权利。我们要依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同时,自觉做到尊重他人人格尊严。
  三、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
  (一)被征用的摩托车
  活动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再现教材第39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的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并交流。
  教师提问:
  1.警察在执行公务时可以征用公民的摩托车吗?为什么?(提示:教师引导学生从执行公务的需要的角度思考,引导学生明确公民的摩托车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被征用的。)
  2.警察征用摩托车是为了什么?(提示:教师在这里不仅要从为人民服务、执行公务、抓捕嫌疑人这些宏观层面引导学生思考,还要结合本部分的重点教学内容“财产权”引导学生回答,必要时可以提示细节,如某女士被抢了皮包。)
  3.车主可以向公安机关申请相应补偿,被补偿的是什么?(提示:摩托车作为公民个人财产,被征用后可能会被损坏,或者使车主遭受其他损失,车主可因此申请相应补偿。)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我们享有财产权,国家维护公民的财产权。这个案例让我们了解了国家是如何保护公民财产权的。在此案例中,对公民财产权的维护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警察小郑抓获抢劫女士皮包的男子,通过积极履行职责维护了该女士的财产权;二是警察小郑在归还摩托车时,及时告知车主可以依法申请相应补偿,维护了摩托车车主的财产权。
  (二)制度保障不因贫失学
  活动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39—40页“探究与分享”中的材料,分析材料中三位同学的对话,选取关键信息,分组表达自己的感想。
  教师提问:
  1.从三名同学的对话中,你得到哪些信息?(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概括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也可以帮助学生提取“营养改善”“免费提供”“免费配发”“生活补助费”等关键词,使学生能够尽快理解政策的作用。)
  2.你知道国家对学生有哪些资助政策吗?(提示:教师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课前做好学情调查,了解学生获得资助的情况。如果没有学生因家庭、地区实际情况得到资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对城乡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等信息进行回答。)
  3.国家为什么要从制度上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提示:教师首先借助这个问题引出受教育权这一关键内容;然后可以从个人成长、家庭生活、国家社会发展等方面引导学生分组交流,深入探索受教育权的意义;最后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适当引入“教育公平”这一话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国家制定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国家保障受教育权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方式。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国家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保障我们的受教育权。我们要珍惜学习机会,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权,勤奋学习,长大后奉献社会、报效祖国。
  (三)国家支持科学文化活动
  活动情境:
  教师展示教材第41页“探究与分享”中的图文材料。学生观看并补充实例,教师引导学生分组从文化权利重要性的角度展开探究。
  教师提问:
  国家为什么要对公民的科学文化活动给以鼓励和帮助?(提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分别对应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活动与国家有什么关系,思考这些活动对公民个人的意义。教师还可以适当补充国家鼓励科学文化活动的事例。)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在我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科学文化活动能够促进社会科技水平的进步,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所以国家鼓励和帮助公民开展科学文化活动,表彰科学研究、组织艺术表演、修建阅览室等,目的都是更好地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
  (四)我国宪法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
  活动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相关链接”的材料,对相关内容予以解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
  教师提问:
  1.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2.国家保护所有的宗教活动吗?(提示: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宪法规定,明确公民有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懂得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五)宣传公民基本权利
  活动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42页“拓展空间”中的课堂情景剧表演活动。
  (提示:教师可以在课前帮助学生编写剧本、安排角色分工。剧本要围绕主题,展现所选取的某项权利的相关生活场景,突出该项权利在我们生活中的落实。)
  教师提问:
  1.除了情景剧中的场景,还有哪些生活场景会体现这项权利?
  2.你的这项权利如果没有能够实现,对你有什么影响?你会怎么办呢?(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权利的重要性来简要回答。维权的相关做法是下一框的教学内容,这里不必展开讲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在刚才的表演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同学们对自己的基本权利比较了解,也认识到了权利与自己的密切关系。大家都有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那么,我们的权利到底该如何行使、如何维护呢?我们将在下一课继续探索这个重要话题。
【课堂总结】
依照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体现。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等。我国公民享有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这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依据我国宪法,公民享有广泛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包括财产权、劳动权、物质帮助权、受教育权、文化权利。此外,我国公民还享有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特殊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了解自己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同时理解其对于自己、社会和国家的价值,从而养成和增强权利意识,懂得珍视公民权利,逐步树立法治理念。
【课堂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