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公民基本义务》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公民基本义务》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4.1《公民基本义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公民基本义务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明确公民基本义务由宪法规定。
  2.理解公民履行基本义务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体验履行基本义务的光荣感。
  3.树立积极履行法定义务的观念,自觉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利益、服兵役、纳税、劳动和受教育等法定义务。
重点难点
  履行公民义务对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情景体验、评析案例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履行法定义务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价值;还可以通过故事分享、观点辨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感悟和思考中增强对履行义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义务观念,增强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作为公民,我们依法享有权利,也应当依法履行义务。如果忽视自己的义务,缺乏对他人、社会与国家的担当,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探讨“公民义务”这一主题。
  导入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7页引言,思考如下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提问:
  1.你知道自己应该履行哪些义务吗?(提示:教师可以让学生举例,帮助学生概括义务名称。)
  2.作为公民,如果没有义务观念,会有什么后果?(提示:教师可以从对个人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两个层面引导学生思考。)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我们依法行使权利,享有合法的权利和自由,与之相伴随的,我们也应该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那么,我国公民必须履行哪些基本义务?权利与义务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拒绝履行法定义务,要承担怎样的后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
  一、遵守宪法和法律
  (一)“公民义务面面观”分享活动
  活动情境:
  教师向学生展示教材第47页“运用你的经验”中的图文,请学生归纳每幅图对应的领域,组织学生补充事例并进行交流。
  教师提问:
  1.图片中公民的行为体现了哪些公民应尽的义务?(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提取文化教育、政治、军事、经济等关键词。)
  2.请你列举体现公民义务的其他行为。(提示:教师让学生列举事例即可,不必要求学生归纳分析事例属于哪个领域。)
  3.你自己履行过哪些义务?(提示:教师帮助学生辨别自己的行为是否属于履行义务,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可以提醒学生从受教育、扶助父母等方面举例。)
  学生分组交流后,教师总结:
  图片中的场景和大家列举的事例,展现了公民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公民在不同领域应尽的义务。我们不难发现,公民的义务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不履行这些义务,我们的生活可能会陷入难以想象的境地。我们在依法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依法履行义务。法律赋予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与自由,同样也规定了我们必须履行的义务。
  (二)保护文物古迹
  活动情境:
  教师以图文形式呈现教材第48页“相关链接”的内容,组织学生阅读文字材料,评析图片中人物的做法,请学生分组归纳保护文物古迹的意义,以及怎样规范自己的言行、成为合格的游客。
  教师提问:
  1.请你点评图片中人物在古迹上刻字的行为。(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道德和法律两个角度来分析图片中人物的做法。)
  2.为什么不能在古迹上留痕?(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物古迹的价值、破坏文物的后果两个方面思考、讨论。)
  3.在旅行或游玩时,我们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游客?(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觉遵守公德、爱护公物、举止文明、遵守法律等角度提出建议。)
  学生小组交流后,教师总结:
  我国的文物和名胜古迹是公共财产,更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爱护这些文物和名胜古迹,不仅能够展现我们良好的精神风貌,从法律角度来看,更是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除了宪法,文物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刑法,都规定了破坏文物和名胜古迹的行为须承担的法律责任。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常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是否遵守了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二、维护国家利益
  (一)分享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故事
  活动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第49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的材料内容,教师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故事,并进行评价。(提示:教师可在课前布置搜集故事的任务,也可以自己提前准备好故事供学生学习。)
  教师提问:
  1.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2.故事中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行动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3.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怎样履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义务?(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场景着眼讨论,如与不同民族的同学和睦相处、严肃地参加升国旗仪式等。)
  根据小组分享情况,教师予以点评,之后总结: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事实证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我们安居乐业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我国公民,我们必须履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义务,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相关。国家和民族兴盛,我们个人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虽然我们是中学生,年纪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认真参加每一次升国旗仪式,唱响国歌,与不同民族的朋友和睦相处,对破坏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的言行坚决说“不”。这些行为都是我们力所能及地履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义务的体现。
  (二)查阅国家安全法,维护国家安全
  活动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49—50页“探究与分享”的材料内容,介绍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的设立,展示有关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的活动图文,组织学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的规定,分组探讨怎样用实际行动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提示:教师可在课前搜集国家安全教育日的相关活动内容制作图文展示,或转述给学生;教师可下载国家安全法文本供学生课堂使用,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使用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查询国家安全法的相关内容。)
  教师提问:
  1.我国为什么要设立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2.国家安全包括什么?
  3.请查阅国家安全法,写出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这一义务的做法。(提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补充维护国家安全的做法。)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每年4月15日,是我国的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安全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作为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通过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的规定,我们明确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这一义务的具体做法,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履行好公民的基本义务。
  三、依法服兵役
  (一)光荣的战士梦
  活动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征兵宣传片,阅读教材第50页“探究与分享”的材料内容,引导学生围
  绕依法服兵役的意义展开探讨。(提示:教师可以使用教材提到的2016年《战斗宣言》宣传片,也可以使用2021年的《参军报国不负韶华》《逐梦青春》宣传片。)
  教师提问:
  1.王凯为什么觉得参军光荣?(提示:教师可以从材料中的宣传语和法律规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从王凯的故事中,你体悟到公民依法服兵役有何重要意义?(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维护国家利益的知识和宣传语,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讨论。)
  3.在和平时期,依法服兵役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解放军参与抢险救灾、抗击疫情、参与国家建设等角度思考交流。)
  4.你能列举解放军战士在和平时期的具体事迹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保卫祖国、抵抗侵略,积极投入国家建设、抢险救灾、抗击疫情等行动,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我们都能看到人民子弟兵的身影。他们是保障我们安居乐业的强大防线。人民解放军、人民子弟兵的名字是光荣而神圣的。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既是他们的职责,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的神圣职责。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不仅是光荣的使命,而且是我们作为公民的义务。大家成年后,如果有这样的机会,希望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履行服兵役的义务,保卫祖国,建设家园。
  (二)逃避服兵役的案例分析
  活动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第51页“探究与分享”的案例,学生分组分析案例,围绕材料中对话的内容发表看法。
  教师提问:
  1.怎样评价案例中三个人的行为?
  2.你对逃避服兵役的看法是什么?(提示:教师可以结合材料中三位同学的看法、法律规定等,引导学生畅谈。)
  3.兵役机关和当地政府的做法是否合理?为什么?(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逃避服兵役行为带来的危害这一角度,思考三人行为的严重性,探讨兵役机关和当地政府作出相应处理的必要性。)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
  这三位青年逃避了属于自己的服兵役义务,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受到了相应的处罚。我们知道,依法服兵役是一项光荣的义务,同时这项义务具有强制性。通过刚才大家的讨论,我们知道,逃避服兵役不但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更严重的是,这种行为很可能为社会、国家、民族带来无法估量的危害。如果在战场、在救灾前线、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出现这样的行为,它导致的后果是“逃兵”个人根本无法承担的。案例中的兵役机关和当地政府对三位青年作出相应的处罚,恰恰就是这项义务强制性的一种体现。义务是一种责任,属于自己的责任就要敢于承担。希望我们每个人都积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任何时候都绝不做逃兵。
  四、依法纳税
  (一)不可逃税
  活动情境:
  教师展示教材第52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中的案例,组织学生分小组交流,分析案例并探讨不依法纳税的危害。
  教师提问:
  1.李某的行为错在哪里?
  2.李某不申报纳税的行为有什么危害?(提示:教师可以从李某个人受处罚、国家机关花费人力物力查处、国家税收减少等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国家税收用于何处。)
  根据学生小组交流结果,教师总结:
  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认识到,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案例中的李某拒不申报纳税,没有履行公民依法纳税的义务,因而受到了相应的处罚。从这个案例中我们能够看出,依法纳税这一义务具有强制性,一旦违反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另外,我们在交流中也能够感受到税收其实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紧密相连。
  (二)辨析活动:税收与“我”有关吗
  活动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以教材第52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中的观点为基础,展开主题为“税收与初中生有关吗”的辩论,引导学生探究税收的意义。
  教师提问:
  1.税收的用途是什么?
  2.我们初中生生活的哪些方面与税收有关?(提示:教师可以从受教育权的物质保障,医疗卫生保障,图书馆、公园、公路等公共设施的修建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3.我们是初中生,不符合纳税条件,对于依法纳税这项义务,我们能做些什么?(提示:教师可以从重视纳税作用、树立纳税意识等角度引导学生发表看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税收与我们每个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我们接受教育、使用公共设施、享受医疗保健等方面的重要物质条件来源。作为中学生,我们可能没有直接纳税,但这并不意味着纳税、税收与我们毫无关系。我们要从现在开始,树立起依法纳税的意识,重视依法纳税。依法纳税不仅具有法律的强制性,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我们所有公民的幸福生活。
  (三)公民基本义务知多少
  活动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开展教材第53页“拓展空间”的活动:“公民基本义务知多少”知识竞赛。教师设置“名称接龙”“你说我猜”等活动进行小组竞赛。(提示:教师可以在课前帮助学生准备适当的竞赛题目,指导学生说出更多的公民基本义务。)
  教师提问:
  除了我们学过的基本义务,公民还有哪些应履行的基本义务?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通过大家的回答,我们知道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应履行的基本义务,不仅包括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利益、依法纳税和依法服兵役,而且包括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这些义务在不同方面保障了我们生活的幸福,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公民的基本义务有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利益、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等,明白了基本义务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行为,是公民须承担的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具有强制性。这些义务无论是对我们自己的人生发展、他人的生活,还是对社会、国家的兴盛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义务是公民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进步的坚实基础,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铺路石。
  我们要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履行公民义务。有些义务,我们可能暂时还无法履行,但是并不意味着与我们无关,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些义务对人们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义务意识,葆有积极的履行义务的态度,为祖国、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