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2《依法履行义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理解并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提升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2.明白法定义务具有强制性,违反法定义务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了解不同类型的法律责任,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3.增强义务观念和法治意识,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增强履行义务的能力,自觉承担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责任。重点难点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互关联的,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当负有义务的公民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时,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观点辩论等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履行义务的道德必要性和法律强制性,帮助学生体悟履行法定义务的重要性,明白树立积极履行义务意识的必要性,培养自觉履行义务的观念,增强履行义务的能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公民基本权利和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那么,权利与义务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拒绝履行法定义务,将会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我们要怎样履行法定义务呢?让我们一起思考、探究“依法履行义务”这一话题。 导入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参考教材第53—54页“运用你的经验”中的提示和要求,分组探讨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之间的联系。 教师提问: 1.说出一项你所享有的权利。这一权利的实现需要他人付出什么努力? 2.说出一项你所承担的义务。履行这一义务对自己和他人具有什么意义?(提示:教师在学生回答的时候,帮助学生从“他人付出的努力”中概括出相应的义务,从“对他人的意义”中概括出相应的权利。)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能看出,我们权利的实现要依靠他人义务的履行,我们履行义务有助于实现他人的权利。可见,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新课学习】 一、权利义务相统一 (一)“权利义务关系”观点辨析 活动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教材第54页“探究与分享”中两位同学的观点,分组进行评析。 教师提问: 1.有没有哪种权利的实现是不需要有义务做后盾的?(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已学过的知识方面举例,如果学生概括权利、义务名称有困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取权利和义务的关键词。) 2.一个人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一定是完全对等的吗?为什么?(提示:教师可以对比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引导学生讨论。) 3.你怎样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提示:教师可以从权利与义务本身不可分割、权利和义务的主体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简单评价,之后总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权利和义务并不是完全对立或对等的。我们之所以能享受权利,是因为其他公民履行了相应的义务;我们履行好自己的义务,能够帮助他人实现权利。同时,人在不同阶段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不一定是完全对应或对等的。我们要认识到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身份,自觉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自觉履行义务,为自己和他人权利的实现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享受权利与承担义务都重要 活动情境: 教师展示教材第55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中的两幅图,组织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分组探讨如何正确对待权利与义务。 教师提问: 1.图片分别说明了什么?“担子”失衡有什么后果?(提示: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点评第二幅权利与义务失衡的图片,引导学生找出失衡的原因,帮助学生结合实际讨论只重视权利而缺少义务意识的后果,探讨如何能够使“担子”平衡。) 2.结合以上两幅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权利与义务?(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某一项权利和义务展开讨论,如赡养义务和被抚养的权利、使用公共财产的权利和爱护公共财物的义务等。) 根据小组回答结果,教师及时予以点评,之后总结: 两幅漫画呈现的是人们在生活中对待权利和义务的两种不同态度。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只有找准权利和义务的平衡点,我们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长远、走得轻松。怎样找到权利和义务的平衡点呢?就是不能顾此失彼,如果只追求自己的权利,而不去好好履行自己的义务,就会为自己的发展之路带来障碍。所以,我们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享受权利和自由,也要积极承担属于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既要增强权利意识,也要增强义务观念,使权利和义务能够平衡,使人生之路能够平稳。 二、法定义务须履行 (一)辩论:归还失物是否该索要报酬 活动情境: 教师展示教材第55—56页“探究与分享”的材料内容,组织学生分为正反两方,以辩论赛的形式探讨“拾金索酬”是否合理合法。(提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支持的观点,分成正反方。) 教师提问: 1.拾金不昧是法律还是道德的要求?(提示:教师可以从传统美德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再结合民法典中“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的规定,引导学生认识到拾金不昧也是法律要求。) 2.你捡到他人财物,归还时会索要报酬吗?为什么? 3.别人捡到你的财物,你能接受他向你要求报酬吗?为什么?(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归还财物耗费的时间、精力或者财力等角度思考,帮助学生澄清对“拾金索酬”的错误认识。) 4.索要报酬究竟是否合理?我们可以拒绝支付报酬吗?(提示:教师可以结合民法典“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等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学生了解要求报酬的合法性,以及索要多少报酬的合理性;教师可以从双方是否有约定等角度,引导学生了解是否可以拒绝支付报酬。) 学生讨论回答之后,教师总结: 公民享有财产权,我国的法律法规对维护公民财产权有具体的规定,如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四条等。拾到财物归还失主,不但符合我国拾金不昧的道德要求,更是一项法定义务,所以,在本案例中,店员应主动将钥匙还给小颖和妈妈。此外,我们要知道,法律也是支持拾到财物的人向失主要求必要支出费用的,但应以失主自愿为前提。面对店员要求一杯饮料的酬劳,由于没有事先约定,小颖和妈妈有给或不给的自由。 在我们的生活中,希望大家都做拾金不昧的公民,不仅仅是拾金不昧,在其他方面也要积极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在道德和法律上都规范好自己的言行。 (二)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做 活动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56—57页“探究与分享”的图文材料,让学生分组列举其他的公民义务,采取小组积分制,看看哪个小组的有效例子最多。 教师提问: 1.我国法律要求公民必须做出的行为还有哪些?(提示: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该问题,为课堂学习做准备。教师可以提示学生除了在宪法中查找,还应该扩大查询范围,如民法典、义务教育法、传染病防治法等。) 2.如果不按照法律要求去做,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对自己有什么影响?(提示:教师可以从不履行法定义务会给社会、他人造成损失,自己要承担法律责任等角度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 学生分小组回答后,教师总结: 在我们生活的各领域中,法定义务无处不在。我们知道只有履行这些义务才能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义务带有强制性,法定义务中有要求公民必须做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义务。这就要求每一名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要按时入学,在校期间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这也是公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表现之一。此外,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纳税、赡养老人、抚养未成年人、遵守公共秩序、服兵役等义务,公民也必须按照法律规定认真积极履行,否则,就有可能构成违法甚至犯罪。所以,我们要依法履行公民义务,凡是法律要求做的,必须积极去做。 (三)抢劫财物会被严惩 活动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57页“探究与分享”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探讨做了法律禁止的行为会有什么后果。 教师提问: 1.案例中小斌等人的行为是什么性质的行为? 2.小斌等人的行为错在哪些地方?(提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刑法中的相关规定,从侵犯他人财产权、人身权等角度进行思考、回答。) 3.小斌等人因触犯刑法身陷牢狱,我们从中得到怎样的警示?(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避免做出小斌等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确法律禁止做的行为,一定不能做。)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案例中的小斌等人,使用暴力和语言威胁等手段侵犯了其他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这些行为是法律禁止做的。我国很多法律规定了公民禁止做的行为,如禁止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禁止非法侵占他人的住宅、禁止猎杀野生保护动物、禁止非法侵占他人财产等。我们每一名中学生都要远离违法犯罪的高压线,绝不做触犯法律的事情,这同时也是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表现。如果我们做了法律禁止做的事,就会受到法律制裁。总之,履行法定义务,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能做。 三、违反义务须担责 (一)赡养义务须履行 活动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对教材第58页“阅读感悟”中的赡养纠纷案例进行阅读和分析,围绕“违反法定义务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分组展开探究。 教师提问: 1.案例中两个子女的行为错在哪里?(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老人抚养儿女的艰辛、儿女没有履行法定义务这两个角度,引导学生认识两个子女不赡养老人的错误。) 2.对于孝敬、赡养老人,你可以怎么做?(提示:学生虽然还无法从物质上赡养长辈,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具有赡养意识、帮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等孝亲敬长的角度发表建议。)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 案例中的两位子女相互推诿,拒不履行赡养义务,这种行为违反了法定义务,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了子女应尽的相关义务。两位子女没有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使老人的权利无法实现,老人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子女自然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其实,我们从小就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长辈抚养教育我们长大何其不易,我们理应有反哺之心。现在,我们进一步知道,孝亲敬长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定义务,作为公民,我们要自觉履行好这项义务。我们可以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帮助父母和长辈,共建美好家庭。 (二)不同类型的法律责任 活动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分析教材第58—59页“探究与分享”中的案例,学生分组探究不同案例中的主人公承担的法律责任类型。(提示:本活动涉及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两个类型,教师也可以将上一个活动中的赡养纠纷案例纳入分析,这样能够将民事责任讲清楚。) 教师提问: 1.案例中的人物承担了什么责任或受到了什么惩罚? 2.小成的爸爸承担的是什么性质的法律责任? 3.金某应依法承担什么性质的法律责任? 4.在上一个活动中,两位子女承担的是什么性质的法律责任?(提示:如果教师没有承接上一个活动,可以不问这个问题。) 5.这些法律责任的区别是什么?(提示:教师可以从违法类型、对社会的影响等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归纳。) 小组分享后,教师总结: 案例中违反义务的行为对应着不同的违法类型。在我国,行为人违反民事法律规范,侵害了他人的财产或人身权利,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害了行政管理秩序,要依法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由行政机关予以处罚,如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被处以罚款;行为人违反了刑事法律规范,其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刑罚处罚,要依法承担刑事责任,如案例中金某侵占他人巨额财物被判处有期徒刑。违反什么样的法定义务,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们所有同学一定要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不要触碰法律底线。 (三)模拟法庭:承担法律责任 活动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教材第59—60页“拓展空间”中的模拟法庭活动。(提示:教师可以教材中赡养纠纷、侵占巨额财物的案例为蓝本,帮助学生进一步进行案例分析,搜集庭审的程序准备,组织学生安排分工、撰写庭审剧本。如果条件有限,也可以将此项活动作为学生的课后拓展作业,安排学生搜集案例材料、观看庭审直播视频等。) 教师提问: 1.原告的什么权利受到了侵犯? 2.原告采用了哪些维权方式? 3.案例中的被告承担了什么责任?为什么? 4.被告应履行哪些义务?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在“庭审”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纠纷的起因是被告缺乏义务意识,只关注自己的权利而忽视了自己应履行的义务,从而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给他人造成了损失。在协商沟通无效后,原告采取了诉讼维权。判决结果显示了被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这既是对被告不履行义务行为的制裁,也是对广大公民的警示。作为公民,我们不仅要重视自身的合法权利,而且要积极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缺少义务意识。【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知道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公民是权利的享有者,也是义务的承担者,既要依法行使权利,也要自觉履行义务。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既要求公民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又要求公民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那种只想享受权利、不愿履行义务的观点和行为是错误的;想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的观点和行为也是错误的。公民的某些权利,如依法得到的赔偿、继承所得的份额等,公民可以放弃,但公民的义务则是不能推卸的,是公民必须履行的。 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人生之路才能平稳;只注重享有权利,忽视履行义务,必然难以前行。权利、义务的关系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学校轮流打扫教室卫生是我们的义务,我们履行这一义务为其他同学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其他同学打扫卫生也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违反法定义务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虽然有些义务,如纳税、服兵役等,我们现阶段还没有条件履行,但要树立积极履行义务的意识,长大后自觉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担负起社会责任。总之,我们要增强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这也是公民意识的重要体现。我们要让法律常驻心中,学法、知法、懂法,依法办事、依法律己,把法律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首要标准;守法、用法、护法,树立牢固的依法治国观念和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做一个具有法治观念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