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1《根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懂得如何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 2.能够从具体的政治现象中感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作用。 3.能够把学习到的根本政治制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认识、分析相关政治现象,解决相关政治问题。4.能够理解和支持人大代表的工作,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重点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教师可以结合当年全国两会的新闻,介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代表的相关知识,或者通过邀请人大代表与学生交流等方式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和分析。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每年,在首都北京都会召开全国两会。你知道全国两会的全称是什么吗?全国两会都有哪些议程呢?宪法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为国家根本制度,其实质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从现在开始,我们进入第三单元第五课的学习,探讨“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这一主题,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如何得到保证。 导入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2页引言,思考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提问: 1.引言中提到的这些制度,你了解哪些? 2.请为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我国的政治制度或经济制度的内容。(提示:学生在历史课上已经了解过我国的基本制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述这些制度的内容并发表自己的理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们首先来了解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新课学习】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活动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2页“运用你的经验”,思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哪些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提问: 从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要议程中,你能发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哪些内容?(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小组交流过程中设置的具体问题入手进行分析。) 小组交流: 1.你所知道的中央国家机关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职能? 2.为什么是全国人大对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报告进行审议? 3.全国人大选举和决定国家机构组成人员意味着什么? 4.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议程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哪些内容?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问题,选出一名代表在班级内分享。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这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实行民主集中制,重大问题经人民代表大会充分讨论,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 (二)人大代表发挥的作用 活动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第63页“探究与分享”,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教师提问: 人大代表在国家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小组探究: 1.你知道自己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了哪些免费事项吗?(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免费部分由国家财政支出与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之间有什么联系。) 2.根据材料分析:人大代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合作探究并交流后,教师总结: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义务教育法规定予以保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免费。 人大代表十多年持续关注国家义务教育免费及义务教育教科书免费等问题,不仅体现了人大代表的教育情怀,也体现了人大代表认真依法履行职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有权依法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表决各项决定、提出议案和质询案。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和建议会推动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 (三)如何找到身边的人大代表 活动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第64页“方法与技能”。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材料中介绍的方法。 教师提问: 请你针对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如乡村振兴等,模拟向人大代表提出意见或建议。(提示: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运用材料中提到的联系人大代表的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我们要积极了解联系人大代表的方法,以便在必要时联系到人大代表,表达自己的诉求。人大代表必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的变化 活动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第64页“探究与分享”。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分享。 教师提问: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的变化,对于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有何意义?(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来自一线的人大代表的比例增加等角度,思考人大代表怎样对人民负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来自一线的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和妇女代表的比例比十二届更高。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代表人民整体利益、人民根本利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以来,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二)民法总则和民法典的制定 活动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第65页“探究与分享”。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材料体现的道理。 教师提问: 1.阅读材料,梳理民法总则和民法典的制定程序。(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批注的方式梳理材料。) 2.结合民法总则和民法典的制定,说说应怎样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通过分析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对应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三次审议”“三次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等对应的是“人民当家作主”“坚持民主集中制”;制定民法总则和民法典的过程遵循了法定程序,对应的是“依法治国”。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机关既有合理分工又有相互协调,保证国家统一高效组织推进各项事业。 (三)把建议反映给当地人大代表 活动情境: 教师展示教材第66页“拓展空间”,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教师提问: 如何把建议反映给当地人大代表? 小组探究: 1.围绕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某一问题进行思考: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入点是什么? 2.对自己提出的建议进行思考和完善:问题的价值是什么?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可行性? 学生合作探究后,教师总结: 前面,我们学习了如何找到身边的人大代表。现在,我们通过这个活动学以致用,尝试解决现实问题,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人大代表就在身边。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必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所以,向人大代表反映的意见和建议一定要客观公正,不要反映虚假、片面的信息;把意见和建议反映给人大代表以后,要保持联系,跟踪进程,直至得到答复。 代表建议是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总称。建议是提出主张,批评是指出缺点和错误,意见是对事情的看法。代表建议就是人大代表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形式,分别向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的对本级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人大代表提出建议既要提出问题,还要对问题如何解决提出一定的措施,提出的措施应该切实可行。建议可以采用以下格式:标题,即“关于××××××的建议”;正文,一般包括事由(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指出解决问题的必要性或依据)、具体的要求或措施;签名及日期。【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了解人大代表的职权和义务,理解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懂得怎样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保障。【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