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2《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2.了解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人民政协的职能,自觉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 3.理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感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认同并尊重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自觉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4.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体悟城市居民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的优越性,主动参与基层群众自治,丰富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体验。重点难点 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人民政协的发展历程和各民族发展成就,走进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参与基层群众自治活动,使学生了解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了解这些制度是如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我国的政治制度除了根本政治制度,还有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内容是什么?这些制度有什么特点和优势?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 导入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6页“运用你的经验”,思考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各自发挥的作用,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提问: 中共中央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建议,民主党派围绕这一建议积极建言献策,这说明了什么?(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小组交流过程中设置的具体问题入手进行分析。) 小组交流: 1.中共中央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建议,说明中国共产党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2.民主党派围绕中共中央的建议积极建言献策,说明民主党派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3.结合材料,说说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问题,选出一名代表在班级分享观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中共中央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建议,民主党派围绕中共中央的建议积极建言献策,说明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参政议政作用。这有助于中国共产党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保证。【新课学习】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一)我国各民主党派概况 活动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第67页“相关链接”。 教师提问: 围绕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民主党派,说说其概况。(提示: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或者走访身边的民主党派成员,了解民主党派的组织结构、关注问题和主要活动等。)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不忘多党合作之初心,从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一道前进、一道经受考验的成功实践中,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自觉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民主党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 活动情境: 教师展示教材第68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中的两个情境,指导学生研读材料、提取信息,了解民主党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 教师提问: 结合情境,谈谈民主党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提示: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两个情境中的关键信息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情境一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提出多项建议,推动国务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出台,体现出民主党派通过参政议政推动国家政策的制定。情境二中,中国农工民主党等民主党派的提案从不同方面推动了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体现出民主党派通过参政议政推动国家政策的实施。由此可以看出,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国家重大决策过程中,以及推动这些决策实施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中还有一个关键信息“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和“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需要注意,不能把民主党派与人民政协混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政协委员除了共产党员、民主党派成员以外,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等。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有利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有利于凝聚人心,反对分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了解我国的自治区 活动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查阅民族区域自治法等资料,完善教材第68—69页“探究与分享”的表格,并和同学交流。 教师提问: 依据表格中填写的内容,向同学介绍你所了解的自治区。(提示:教师布置学生提前收集相关信息,介绍时可以采用多样的资料、多种呈现形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通过大家的介绍,我们从不同角度了解了我国的自治区,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角度了解了各自治区的特色。了解各自治区的发展特色,有助于我们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要增进民族交往,促进民族团结。 (二)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活动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第69页“阅读感悟”的内容,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教师提问: 1.阅读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团结进步意义的理解。(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讲话原文,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2.与同学分享你所了解的我国各民族开拓辽阔疆域、书写悠久历史、创造灿烂文化、培育伟大精神的典型事例。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实现的根本保证。 (三)民族语言文字 活动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第69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材料中东巴文字的意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能力,了解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 教师提问: 1.猜猜教材第69页图片中东巴文字的意思。(提示:教师可布置学生预习,通过查阅书刊、上网搜索等方式了解东巴文字。) 2.与同学分享你所了解的其他民族的文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材图片中东巴文字的意思是“商量”,图片中文字像两个人对坐谈话的样子。从人口中发出的线条相交在一起,意思是人与人相互交流、沟通。我国宪法第四条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展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是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即根据本地方、本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四)卓玛的来信 活动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0页“阅读感悟”,思考材料内容如何体现民族区域自治的优势,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提问: 材料是如何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增进民族团结的?(提示:教师可以播放少数民族人民庆祝节日的视频,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和视频,从小组讨论过程中设置的具体问题入手进行分析。) 小组讨论: 1.阅读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观看或参与少数民族文艺活动的感受? 2.国家为什么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文化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宪法第四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民族自治机关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 (五)和谐发展、各展所长 活动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1页“阅读感悟”,思考材料内容如何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提问: 在祖国大家庭里,各民族既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又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各展所长。结合我国各自治区的发展状况,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小组讨论过程中设置的具体问题入手进行分析。) 小组讨论: 1.阅读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介绍你所知道的自治区的发展成就。 2.收集并分享各民族之间相互帮助、共同发展的实例。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优势?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切成就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取得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一)认识居民自治 活动情境: 教师展示教材第72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中的三个镜头,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交流。 教师提问:结合三个镜头,谈谈你对居民自治的认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我国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居民委员会由居民选举产生。镜头一表明,居民的意志在居委会换届选举中得到了尊重;镜头二表明,居委会在调解民间纠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镜头三表明,居委会对居民负责,居民有权监督居委会的工作。从这三个镜头可以看出,城市居民自治就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城市的居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监督。 (二)从村民议事会会议通知看村民自治 活动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第72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教师指导学生了解村民如何管理村务,引导学生交流对农村村民委员会的认识。 教师提问: 阅读会议通知,说说该村村民是如何管理村务的。(提示:教师指导学生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了解村民如何管理村务。)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村民通过村民议事会对本村重大事务进行决策,决策之前要充分了解民意。村委会还聘请法律顾问,做到依法治理村务。需要注意的是,村民议事会不等于村民委员会。材料中的村民议事会是由村民代表组成的,属于该村重大问题的决策机关。 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可以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村民制定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规范村委会和村民的行为。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城市居民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基层群众自治情况调研 活动情境: 教师展示教材第73页“拓展空间”,组织小组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对采访的内容进行分析。 教师提问: 通过采访,你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小组探究: 1.居委会或村委会的成员如何产生? 2.居委会或村委会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3.你是否参与过居委会或村委会组织的活动? 教师提醒学生:作为小记者,要准备好采访问题和采访工具,联系采访对象;尽量多采访一 些人,获得不同认识,使采访更客观;对自己采访的问题先进行一定的思考,在采访过程中还可以针对自己的兴趣点进行追问;在采访中注意倾听和记录;采访结束后,整理采访记录,围绕上述三个主要问题及自己的思考撰写采访报道,要做到观点明确,层次清晰。 学生合作探究并交流后,教师总结: 通过进行基层群众自治情况的调研,我们了解了居委会或村委会如何产生、如何在基层发挥作用,也了解了居民参加居委会或者村民参加村委会活动的意愿。通过调研,我们既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又深化了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认识。【课堂总结】 我们要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知道这些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在明确了这些基本政治制度的内容和优越性之后,我们要主动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