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4 我们的公共生活(第1课时)认识公共生活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一)教材分析《我们的公共生活》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开篇,第二单元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为主题。本课以帮助学生认识公共生活为主题,设置了“认识公共活”和“维护公共利益”两个话题,第一个话题主要与学生探讨公共生活的特点和公共生活多样的内容,第二个话题从公共设施、公共秩序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公共利益。按照教材设置的特点本课书划分为两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第一个话题“认识公共生活”。(二)学情分析公共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感知,是本课时学习的一个有利条件。学生了解比较多的是公共生的内容,对公共生活的特点还缺乏思考;与公共生活相关的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是社会生活抽象的一面,对学生来说还是全新的知识。可见,本话题比较抽象的知识和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难点。(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公共生活的特点和重要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与家庭生活对比,认识公共生活的特点;结合人们日常生活活动,说明公共生活的重要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在公共生活中要展示好自己的良好形象。4.行为与习惯:在公共场所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展示好自己的良好形象。(四)课前准备101PPT课件、讨论交流学习单、当堂检测习题(五)教学思路围绕教材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激趣导入,驱动学习;探究交流,情感体验;应用实践,评议提升;反思拓展,总结反馈四个教学环节。(六)教学手段1.教法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方法设计为自主学习教学法,结合问题驱动、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对比、多媒体直观展示、创设情景、引导发现和联系生活实际去引导学生认识公共生活的特点和公共生活多样的内容。2.学法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进行学习。(七)教学课时1课时二、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驱动学习师:同学们,家是我们成长的摇篮,但由于生活的需要,我们不能只“蜗居”在家中,走出家门,对我们的成长同样重要。除了在家里以外,你还会去什么地方,去干什么?学生举例回答。师总结:我们去电影院看电影、去博物馆参观、去集市购物、去医院就诊……电影院、博物馆、集市、医院等场所都是公共空间。我们在公共空间里的生活,构成了我们的公共生活。师:今天,让我们走进“我们的公共生活”。引出课题。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问题导入公共生活的概念。(二)探究交流,情感体验1.看图分类活动。(22页活动园)生:阅读22页活动园图片,根据类别填入相应的公共场所名称。师:公共场所为我们的生活各个方面提供了服务,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设计意图:公共场所有很多种,根据类别,初步了解不同场所的功能。(2)说一说。师:公共场所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理解“公共”这个词的?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师:引用古文加深理解。公: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共:相同,一样。公共:指公有的、公用的。出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意思是:法律是天子和全国人民都要遵守的。说明在古时候人们就崇尚公平、公开的法治意识。小结:公共场所具有公开、公有、公平的特性。设计意图:明确公共场所的公开、公有、公平的特性。联系古语了解历史出处,渗透传统文化和法治意识。2.想一想。生:思考公共场所是为人类服务的,是不是我们就可以在公共场所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任何事情呢?观看视频《公共空间有你也有他》后畅所欲言。师小结:公共生活是公开的。一个人的行为与他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在公共场所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展示良好的形象。设计意图:引发思考,明确公共生活是公开的,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公共场所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展示好自己的良好形象。3.辨析活动。(23页活动园)生:阅读(23页活动园),辨析:公园的长椅上没有人,是否可以躺在上面?公共生活是有规则的,有秩序的。做法不当,会影响他人。师:小结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在公共生活是有规则的,有秩序的,在公共场所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展示好自己的良好形象。4.小组合作学习。每个人都有两个生活空间,一个是私人生活空间,一个是公共生活空间。在这两个空间,人们的言谈举止有什么不同?要求: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学习单。②小组分工,每人说一个。③小组长总结两个生活空间言谈举止有什么不同。汇报学习单在这两个空间,人们的言谈举止有什么不同?内容 私人空间 公共空间玩手机穿衣服吃饭卫生小结:公共空间生活和私人空间生活区别很大。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以后在公共空间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影响到他人。为了提高公共生活质量,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对自己的公共生活行为负责。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发散思维,明白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处理方式,达成共识。(三)应用实践,评议提升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人们可以根据现有的生活条件和自己的需求,利用公共资源解决现实问题,增加生活乐趣,丰富人生意义。1.小分享。结合经历谈发现、感受。出示人们经常参与的公共生活图片(24页活动园)设计意图:结合已有生活经验,谈感悟,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公共设施越来越人性化,感受到大多数人都能很好地遵守秩序,以及加深理解公共场所的功能。2.议一议。师:有同学说父母在网上购物,这也是参与公共生活。你赞同这种观点吗?生议。师:网络世界是否存在公共生活呢?生:举例说明。师小结: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地扩展,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舍等到新兴的证券交易所,人才市场等,特别是网络使人们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人们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通信工具介入社会公共生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空间的两面性。(四)反思拓展,总结反馈1.阅读相关链接(24页):“多样的公共生活”了解公共生活的组织方式。2.当堂检测。3.自我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生谈收获,提出不懂的问题。师: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生活,构成了我们的公共生活。公共生活中,我们的行为是公开的,具有平等法律地位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所以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展示自己的良好形象。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理解相关链接,让学生了解公共生活的组织方式;通过多层次的课外练习拓宽知识面;通过自我总结,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查缺补漏,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最后,在作业布置方面,通过学生熟悉的身边公共设施及使用情况的小调查既可以加深和拓宽对公共生活的了解,也为第二课时“维护公共利益”主题做铺垫。身边公共设施及使用情况调查调查人调查地点公共设施使用情况板书的设计简单明了,紧扣教学内容、突出本课的重难点,便于学生掌握要领。我们的公共生活认识公共生活共有 满足需要公平 增长见识 注意言行公开 增加乐趣附:当堂检测习题一、填空题。1.公共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是(公开)的。人们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展示良好的(形象)。2.有些公共生活是(自发)组织的,有些公共生活是(社会机构)组织的,有些公共生活是(政府部门)提供的。二、判断题。1.公开空间是大家使用的,我们可以在公共空间为所欲为。( × )2.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也存在公共生活。( √ )3.我们需要的是独立生活,不需要把自己融入公共生活中。( × )三、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公共场所的是( B )A.影剧院 B.别墅 C.百货商场2.“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句话是指( A )A.私人空间 B.公共空间 C.网络空间四、思考题。如果在公共空间允许任何行为,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提示:会导致生活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道德伦理滑坡等。三、案例反思执教这一课,我注重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体验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回顾整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一)教学效果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对公共生活的特点和公共生活多样的内容理解得很透彻,而且懂得了在公共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是公开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展示自己的良好形象;课堂的气氛也很活跃。101PPT软件的巨大作用也不可埋没。(二)成功之处在认识公共生活的特点和重要作用的教学上,我注重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体验和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在小组内的分工很明确,各自承当一部分的任务,小组长汇总,学生的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汇报、互相补充中对公共生活及其空间的认识很深刻,理解得很透彻。(三)不足之处1.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照顾到个别学生,以后会多鼓励这样的学生。2.学生回答问题时没有给予学生充分说的时间。(四)改进措施和思考1.让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畅所欲言,让学生彻底说出自己的理解,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2.跳出教学预设,将各个环节做扎实且能巧妙无痕衔接过渡。3.学习单也许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这样学生会有足够的时间讨论,对个人生活空间和公共生活空间的区别会更清楚,学习效果会更好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