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草船借箭》知识点一、作者介绍罗贯中(约1330一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他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品为《三国演义》。注意读音妒忌(dù dú) 遮蔽(zhē zhé) 弓弩手(nǔ nú) 丞相(chéng céng)三、多音字把 bǎ(草把子) bà(刀把儿) 调 diào(调度) tiáo(调节) 擂 léi(擂鼓) lèi(擂台) 相 xiàng(丞相) xiāng(相信)四、形近字忌 妒忌 蔽 隐蔽 呐 呐喊 弩弓弩 丞 丞相 预 预计异 异同 敝 敝人 纳 收纳 努 努力 拯 拯救 予 给予五、理解词语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都督:古时的军事长官。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嘱咐。迟延:耽搁;拖延。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处。疑惑:怀疑困惑。调度:管理并安排(工作、人力、车辆等)。水寨:水边用于防卫的栅栏、营垒。呐喊:大声喊叫助威。虚实:虚和实,泛指实际情况或内部情况。本文指曹操因江上雾大,不了解对方的情况。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造句这场战役的胜利得益于他对敌情的准确判断,我们都佩服他的神机妙算。六、反义词推却——接受 迟延——提前 齐全——短缺七、近义词推却——推辞 紧急——紧迫 疑惑——困惑 调度——调遣 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八、听写词语呐喊 照办 预计 紧急 军令状探听 私自 布置 调度委托 妒忌 神机妙算九、知识拓展1、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关的四字词语:草船借箭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 刮目相看 单刀赴会2、《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 “三气周瑜” “七擒孟获”“空城计”3、与《三国演义》相关的歇后语: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十、课文主题本文写周瑜妒忌诸葛亮,与诸葛亮约定在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借此陷害他,而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表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和足智多谋。十一、课后习题1、默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答: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与诸葛亮约定在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借此陷害他。经过: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结果:诸葛亮如期如数交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周瑜大吃一惊,自叹不如。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与诸葛亮约定在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借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诸葛亮如期如数交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周瑜大吃一惊,自叹不如。读下面的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课文中还有一些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他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很高兴?)答:诸葛亮主动立下军令状的原因:(1)虽然诸葛亮看穿了周瑜的阴谋,但是为了顾全大局,他不与周瑜计较;诸葛亮对于向曹操“借箭”的计划已经成竹在胸。周瑜很高兴的原因:他认为诸葛亮中了他的圈套,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到时候他就可以按军法惩治诸葛亮,除掉心腹大患。比如:(1)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这段话体现了鲁肃顾全大局、忠厚守信的特点。(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这段话体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有胆有识的特点。读课文前,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读课文后,你对哪些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还想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答:读课文前,我知道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足智多谋;读课文后,我了解到诸葛亮精通天文、料事如神,竟然可以算到三天后有大雾。读课文前,我知道周瑜智勇双全、善于领兵,凭借自己的才能成为东吴都督;读课文后,我了解到周瑜还有嫉贤妒能、气量狭小、面善心毒的一面。读课文后我了解到曹操还有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特点。我还想了解“火烧赤壁”“空城计”“七擒孟获”等故事。4、读下面的“阅读链接”,找出课文中对应的段落。(”阅读链接原文略,见教科书第21页)答:“阅读链接”对应课文第8、9自然段的内容,描写的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场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