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燃料、燃烧和缓慢氧化重点知识点拨知识点一 燃烧与灭火1.燃烧与灭火(1)燃烧的条件(2)灭火的原理(3)促进燃烧的方法2.燃烧条件的探究3.常见的灭火方法4.火险应对措施【易错易混点拨】(1)常见的燃烧都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反应,但不是所有的燃烧都一定有氧气参加。如钠能在氯气中燃烧。(2)燃烧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但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知识点二 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1.燃烧与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比较:概念、能量变化、温度、联系2.认识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标识3.日常生活的安全常识【易错易混点拨】(1)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轮胎爆炸是物理变化。(2)不纯的可燃性气体遇火不一定发生爆炸,爆炸必须在密闭容器内才有可能发生。(3)爆炸所提到的可燃物通常指可燃性粉尘或气体,不包括块状固体和液体可燃物。知识点三 化石燃料的利用1.化石燃料:主要成分、用途、主要污染2.能源的开发与利用:(1)新能源:氢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2)可燃冰(3)乙醇(4)氢气【易错易混点拨】(1)通过石油分馏获得汽油、柴油等产品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通过煤的气化、焦化、液化获得一氧化碳、焦炭、汽油等产品的过程都属于化学变化。(2)石油分馏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沸点不同的原理将它们分别提取出来。分层训练【基础训练】1. 如图将一根铜丝绕成螺旋状网罩罩在一支燃着蜡烛的火焰处,不多久蜡烛火焰熄灭,其熄灭的原因是( )A.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B. 清除了可燃物C. 降低了着火点 D. 隔绝了氧气2. 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弄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理主要是( )A.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C.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 增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3. 燃烧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变化,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燃烧一定有火焰 B. 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C. 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D.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4. 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只有左侧试管中的红磷能燃烧B. 只有右侧试管中的白磷能燃烧C. 磷燃烧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D. 烧碱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燃烧产物,减轻污染5. 下列安全图标中,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6.安全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A. 氨气 B. 氢气 C. 液化石油气 D. 天然气7.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A. 在点燃氢气前先检验其纯度 B. 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C. 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 D. 在天然气燃气灶下方安装报警器8.下列做法符合要求的是( )A. 用点燃的小木条来检查液化石油气是否泄漏B. 为了节约运费,把酒精和鞭炮等物品装在同一辆车上运送C. 在生产易燃品的厂房,所有的电器设备和照明设备均采用隔离、封闭装置D. 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烧杯壁缓慢注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里,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9. 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A. 柴草 B. 煤 C. 氢气 D. 乙醇10.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A. 煤 B. 汽油 C. 氢气 D. 天然气11. 不属于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是( )A. 火力发电 B. 风力发电 C. 氢燃料客车 D. 太阳能电池路灯12. 氢气是一种理想的新能源,目前只在火箭发射等少数情况下使用。其主要原因是( )A. 制取成本高和贮存困难 B. 氢气燃烧条件难以满足C. 制备氢气原料极其匮乏 D. 氢气燃烧过程难以控制13. 太阳能飞机“阳光动力2号”开始环球飞行,并在名古屋和夏威夷之间创下了118小时不间断飞行的纪录。下列有关能源和环保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阳光动力2号”所用太阳能是绿色环保新能源B.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C. 煤完全燃烧后就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D. 可燃冰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其主要成分是CH414.公交车上备有灭火毯,灭火毯在无破损的情况下能重复使用。若车内起火,在起火初期快速取出灭火毯,抖开后覆盖在火焰上,直至扑灭。(1)灭火毯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2)请你推测,制造灭火毯的材料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性。(3)这种灭火毯我们家庭中也可以备用。若家里的电器起火,使用灭火毯前应先____________,以防止电线绝缘层烧毁而引起电源短路,造成二次火灾。15. 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1)图①和②两种灭火方式的原理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2)图③是往燃烧的油锅里加水,结果不但没有熄灭锅里的火,还造成图④的后果,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燃烧更猛烈;正确熄灭油锅里火焰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 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实验过程如下:①将白磷放在燃烧匙内,塞好胶塞;②从长颈漏斗向瓶内迅速注入60 ℃的水至刚刚浸没白磷;③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④白磷熄灭后,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请回答下列问题:(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比③中白磷露出水面前、后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3)④中瓶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 人类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1)煤主要含有碳元素,将煤作为燃料,主要是利用碳元素与氧反应所放出的______________。煤还含有少量的________元素,燃烧产生的气体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2)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______________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的产品之一是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能力训练】18. 以下燃料中对环境最友好的是( )A. 煤 B. 石油 C. 氢气 D. 天然气19. 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机制炭A. 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B. 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C. 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D. 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20. 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放在空气中的木桌椅没有燃烧,是因为木桌椅不是可燃物B. 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开挖隔离带,是为了将可燃物与火隔离C.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D. 住房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21. 下列有关资源、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铜B. 石油炼制可得到汽油、煤焦油、航空煤油等C.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海水中含有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D. 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其他能源有氢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22. 下列关于火灾、灭火和逃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 B. 着火时,只能用水灭火C. 高楼发生火灾可以跳楼逃生 D.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在火场的浓烟中爬行逃生23.煤在空气中燃烧需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24.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图,已知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 ℃、240 ℃。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主要利用了薄铜片良好的________性。(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燃着的白磷熄灭后,观察到薄铜片上的白色固体周边的铜片表面变黑,该黑色物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25. 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能源。(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烧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属于________(“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煤燃烧时将________能转化为热能。若煤不充分燃烧,会产生________气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导致人体中毒。(2)在一些农村地区,木柴仍然是常用燃料,燃烧木柴时,常把木柴架空,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使柴火熄灭,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少家庭使用了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能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拓展训练】2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燃烧都放出热量 B. 红磷常温下在空气中能自燃C. 炒菜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D. 木材燃烧必须达到木材着火点27.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B. 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C. 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D. 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28. 每年的4月15日是我国“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 高层楼房着火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离 B. 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的标志C. 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实验 D. 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29. 下列是探究灭火原理的四个实验,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验Ⅰ中蜡烛熄灭,实验Ⅱ中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B. 通过上述实验能得出,灭火原理包括隔绝氧气、降低温度、隔离可燃物C. 实验Ⅲ中蜡烛熄灭,因为稀盐酸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D. 实验Ⅳ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30.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燃烧需要可燃物 B. 燃烧需要氧气C. 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 滤纸片和乒乓球片都是可燃物31. 我国海域可燃冰开采取得重大突破。下列有关可燃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可燃冰是一种纯净物B. 可燃冰在常温常压下不易长久保存C. 可燃冰的成功开发利用使“水变油”成为可能D. 可燃冰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对环境没有任何危害32.我国在南海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通过对海底可燃冰矿藏进行降压使可燃冰分解,再通过沙、水、气分离技术获得连续稳定的天然气。(1)天然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沙、水分离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3)开采出的气体可用液化天然气船运输。这种船的内胆是用殷瓦钢(镍铁合金)建造的。这种殷瓦钢非常娇贵,用出汗的手摸一下,就会很快锈蚀。请分析汗水能使殷瓦钢很快锈蚀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科学家还在尝试一种开采可燃冰的新方法——CO2置换开采法:向海底可燃冰层注入CO2,换出可燃冰中的天然气。这种方法在环保方面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条即可)。33. 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A. 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可再生能源B. 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最理想的燃料是汽油C. 可燃冰将成为未来新能源,其中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2)煤燃烧时排放出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有可能会导致降雨的酸性增强。我们把pH________5.6(填“>”“=”或“<”)的降雨称为酸雨。某电厂为防止环境污染,用石灰石浆来吸收二氧化硫,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CO3+2SO2+O2=== 2CaSO4+2X,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3)研究发现,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甲醇(CH3OH)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一定质量的甲醇与4.4 g氧气混合于密闭容器内,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8CH3OH+xO2 mCO2+nCO+16H2O。当反应物完全耗尽且全部转化为生成物时,有3.6 g水生成,同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g。训练题答案【基础训练】1. A 2. B 3. D 4. A 5. B 6. A 7. D 8. C 9. B 10. C 11. A 12. A 13. C14. (1)隔绝空气(或氧气) (2)不可燃(或不助燃、耐高温、无毒、不易破损、绝缘性好、柔软性好等合理即可) (3)切断电源15. (1)①隔离可燃物 ②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油的密度比水小,往油锅里加水,油会浮在水上面,越烧越旺 水的沸点比油低,导致暴沸,油滴飞溅出来 用锅盖盖灭(或倒入青菜等合理即可)16. (1)4P+5O2 2P2O5 (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瓶内气体压强减小17. (1)热量 硫 (2)沸点 溶剂油(或汽油、航空煤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石蜡、沥青等合理即可) (3)CH4+2O2 CO2+2H2O【能力训练】18. C 19. C 20. B 21. D 22. D 23.温度达到煤的着火点 隔绝氧气(或空气) 2H2 +O2 2H2O24. (1)导热 (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CuO25. (1)不可再生 化学 一氧化碳(或CO) (2)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使燃烧更充分) 用水将柴火浇灭(合理即可) (3)可再生、清洁、无污染【拓展训练】26. B 27. C 28. D 29. B 30. B 31. B 32. (1)CH4+2O2 CO2+2H2O (2)过滤 (3)汗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钠能加速殷瓦钢的锈蚀 (4)减缓温室效应(合理即可)33. (1)C (2)< CO2 (3)CO2+3H2 CH3OH+H2O (4)3.3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