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同步练习(Word版 含答案和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2课《礼记二则》同步练习(Word版 含答案和解析)

资源简介

(基础篇)2021-2022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2 《礼记》二则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强(qiáng) 学(xué)学半 讲信修睦(mù) 不知其旨(zhǐ)
B.嘉肴(yáo) 男有分(fēn) 教学相长(zhǎng) 不必为(wèi)己
C.弗(fú)学 有所长(zhǎng) 选贤与(jǔ)能 好逸恶(wù)劳
D.兑(duì)命 尘埃(āi)也 天下为(wéi)公 矜(jīn)寡孤独
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佳肴 北冥 藏于己 虽有至道
B.弗食 尘埃 此之谓 讲信修睦
C.兑命 废疾 男有份 选贤举能
D.悠游 谋闭 学学半 鳏寡孤独
3.下列有关课文《<礼记>二则》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篇课文都选自《礼记》。《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B.《大道之行也》是从“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C.《虽有嘉肴》一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D.《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后来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课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则是另一番景象。
4.下列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南冥者,天池也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弗食,不知其旨也
5.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味美)
B.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思)
C.大道之行也(宽阔的道路)
D.女有归(女子出嫁)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填空。
(1)《礼记》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各种礼仪著作的汇编。相传为   (朝代)经学家   (人名)编纂。
(2)“四书”“五经”是儒家代表作,其中“四书”是指《   》《   》《   》《   》,“五经”是指《   》《   》《   》《   》《   》。
(3)《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   论文。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   ”等。
(4)《虽有嘉肴》主要告诉我们   的道理。
(5)《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   社会的景象。
三.默写(共1小题)
7.默写。
(1)虽有嘉肴,弗食,   ;虽有至道,弗学,   。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3)《兑命》曰“   ”,   !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
(5)   ,不必藏于己;   ,不必为己。
(6)《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   ;与“夜不闭户”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8.《大道之行也》中,体现人才得到重用,社会成员和谐相处的是   。
(培优篇)2021-2022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2 《礼记》二则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其此之谓乎/②货恶其弃于地也
B.①其此之谓乎/②大道之行也
C.①故曰:教学相长也/②故人不独亲其亲
D.①教学相长也/②幼有所长
2.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弗食,不知其旨也
C.其此之谓乎 D.弗学,不知其善也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 B.货/恶其弃于地也
C.是故/谋闭而不兴 D.是谓/大同
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弗食      弗:    
(2)虽有至道 至道:    
(3)不知其善也 善:    
(4)教然后知困 困:    
(5)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大道之行也 古义:     今义:宽阔的路
(2)女有归  古义:     今义:归来,归属
(3)矜、寡、孤、独 古义:     今义:一个词。独自一人
(4)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     今义:小偷,窃贼
(5)故外户而不闭  古义:     今义:窗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6.根据《礼记》二则课文内容填空。
(1)《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与    、    合称“三礼”。
(2)《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说明了    的道理。
(3)《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与“夜不闭户”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
四.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7.阅读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不知其旨也    
②然后能自强也    
③学不可以已    
④故木受绳则直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輮使之然也/辍耕之垄上
B.不知其善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虽有嘉肴/虽有槁暴
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    ;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8.精美文段赏析,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   
④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3)根据对上面文段的理解,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看法。
(4)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一个你熟悉的名人的事例。
(基础篇)2021-2022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2 《礼记》二则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强(qiáng) 学(xué)学半 讲信修睦(mù) 不知其旨(zhǐ)
B.嘉肴(yáo) 男有分(fēn) 教学相长(zhǎng) 不必为(wèi)己
C.弗(fú)学 有所长(zhǎng) 选贤与(jǔ)能 好逸恶(wù)劳
D.兑(duì)命 尘埃(āi)也 天下为(wéi)公 矜(jīn)寡孤独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解答】A.有误,“自强”的“强”应读作“qiǎng”,“学学半”的“学”应读作“xiào”。
B.有误,“男有分”的“分”应读作“fèn”。
C.正确。
D.有误,“兑命”的“兑”应读作“yuè”,“矜寡孤独”的“矜”应读作“guān”。
故选:C。
【点评】字音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佳肴 北冥 藏于己 虽有至道
B.弗食 尘埃 此之谓 讲信修睦
C.兑命 废疾 男有份 选贤举能
D.悠游 谋闭 学学半 鳏寡孤独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解答】A.有误,“佳肴”的“佳”应为“嘉”。
B.正确。
C.有误,“男有份”的“份”应为“分”,“选贤举能”的“举”应读作“与”。
D.有误,“鳏寡孤独”的“鳏”应为“矜”。
故选:B。
【点评】字形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3.下列有关课文《<礼记>二则》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篇课文都选自《礼记》。《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B.《大道之行也》是从“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C.《虽有嘉肴》一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D.《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后来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课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则是另一番景象。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掌握。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题干,回顾所学完成选择。
【解答】ABC.正确;
D.有误,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是根据课文中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故选:D。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多积累。
4.下列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南冥者,天池也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弗食,不知其旨也
【分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古今异义词的积累。解答时结合句意进行词义辨析。
【解答】A.“海运”古义是“海水运动”,今义是“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句意为: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B.“天池”古义是“天然形成的水池”,今义是“湖泊名”。句意为: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C.“怡然自乐”古今义相同,都是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句意为: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D.“旨”古义是“甘美”,今义是“意思,意义”。句意为: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5.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味美)
B.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思)
C.大道之行也(宽阔的道路)
D.女有归(女子出嫁)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大道之行也”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行:施行;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填空。
(1)《礼记》是 儒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各种礼仪著作的汇编。相传为 西汉 (朝代)经学家 戴圣 (人名)编纂。
(2)“四书”“五经”是儒家代表作,其中“四书”是指《 孟子 》《 中庸 》《 大学 》《 论语 》,“五经”是指《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周易 》《 春秋 》。
(3)《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 教育学 论文。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 ”等。
(4)《虽有嘉肴》主要告诉我们 教学相长 的道理。
(5)《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 大同 社会的景象。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解答】答案:
(1)儒 西汉 戴圣
(2)孟子 中庸 大学 论语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3)教育学 教学相长
(4)教学相长
(5)大同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三.默写(共1小题)
7.默写。
(1)虽有嘉肴,弗食, 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 不知其善也 。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
(3)《兑命》曰“ 学学半 ”, 其此之谓乎 !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5)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6)《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故人不独亲其亲 , 不独子其子 ;与“夜不闭户”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故外户而不闭 。
【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解答这类题目,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不知其旨也 不知其善也(注意“善”的书写)
(2)教然后知困
(3)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4)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注意“睦”的书写)
(5)货恶其弃于地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6)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故外户而不闭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8.《大道之行也》中,体现人才得到重用,社会成员和谐相处的是 壮有所用,男有分,女有归 。
【分析】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首先要背熟课文,理解句意,认真书写;对于理解性的题目,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理解题干材料及用意,理解以后认真填写。
【解答】答案:壮有所用,男有分,女有归
【点评】回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书写,避免出现错别字,在日常学习中应注意理解辨析识记,要记忆准确,默写正确。同时还要格外注意难写、易混易错的字,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培优篇)2021-2022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2 《礼记》二则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其此之谓乎/②货恶其弃于地也
B.①其此之谓乎/②大道之行也
C.①故曰:教学相长也/②故人不独亲其亲
D.①教学相长也/②幼有所长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
【解答】A.其:①表示揣测,大概;②代词,指财货;
B.之:①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②结构助词,的;
C.故:①所以;②所以;
D.长:①促进;②成长;
故选:C。
【点评】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2.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弗食,不知其旨也
C.其此之谓乎 D.弗学,不知其善也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A.句意为:选择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其:代词,他的;
B.句意为:不吃,不知道它的味道。其:代词,它的;
C.句意为: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副词,表推测,大概;
D.句意为: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其:代词,它的。
故选:C。
【点评】做这类题是,要注意“词不离句”的原则,多义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总是单义的,因此要结合全局的意思确定多义词的义项。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 B.货/恶其弃于地也
C.是故/谋闭而不兴 D.是谓/大同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解答】A.故/人不独亲其亲;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点评】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
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弗食      弗:  不 
(2)虽有至道 至道:  最好的道理 
(3)不知其善也 善:  好 
(4)教然后知困 困:  困惑 
(5)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  自我反思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解答】(1)句意为:不去品尝。弗:不
(2)句意为:虽然有最好的道理。至道:最好的道理
(3)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善:好
(4)句意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困:困惑
(5)句意为:然后就能自我反省。自反:自我反思。
答案:
(1)弗:不
(2)至道:最好的道理
(3)善:好
(4)困:困惑
(5)自反:自我反思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大道之行也 古义: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宽阔的路
(2)女有归  古义:  女子出嫁  今义:归来,归属
(3)矜、寡、孤、独 古义:  “孤”指幼而无父;“独”指老而无子  今义:一个词。独自一人
(4)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  害人  今义:小偷,窃贼
(5)故外户而不闭  古义:  门  今义:窗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解答】(1)句意: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2)句意:女子有归宿。古义:女子出嫁
(3)句意: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古义:两个词。“孤”指幼而无父;“独”指老而无子
(4)句意: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古义:害人
(5)句意: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古义:门
答案:
(1)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2)古义:女子出嫁
(3)古义:两个词。“孤”指幼而无父;“独”指老而无子
(4)古义:害人
(5)古义:门
【点评】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6.根据《礼记》二则课文内容填空。
(1)《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儒家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小戴礼记》 ,与  《周礼》 、 《仪礼》  合称“三礼”。
(2)《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  教 与  学 的关系,说明了  教与学互相促进 的道理。
(3)《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与“夜不闭户”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故外户而不闭 。
【分析】译文:
虽有佳肴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饿就是这个道理。
大道之行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
(2)本题考查的是提炼文章的论点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归纳。文章的论点可以从位置上找,例如标题开篇或结尾;还可运用摘录法和归纳法。本文论点是“教学相长”。作者运用“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手法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然后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
(3)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解答这类题目,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故外户而不闭
答案:
(1)儒家《小戴礼记》《周礼》《仪礼》
(2)教 学 教与学互相促进
(3)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故外户而不闭
【点评】文言知识积累:

温故而知新(旧有的,原来的)
两狼之并驱如故(旧有的,原来的)
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
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故余虽愚(所以,因此)
四.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7.阅读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不知其旨也  甘美 
②然后能自强也  勉励 
③学不可以已  停止 
④故木受绳则直  所以,因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輮使之然也/辍耕之垄上
B.不知其善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虽有嘉肴/虽有槁暴
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  教学相长(也) ;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
(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分析】译文:
【甲】
即使有美味的菜,(如果)不品尝(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注:然后,这样以后。然,这样。后,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别人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用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旨:甘美。
②句意: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强,勉励。
③句意:学习不可以停止。已:停止。
④句意: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困:所以,因此。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前句句意为:(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之:代词,它。后句句意为:(陈胜)停止耕作到田畔高地上(休息)。之:到。
B项:前句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知:知道。后句句意为: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知:通智,智慧。
C项:前句句意为:即使有美味的菜。虽:即使。后句句意为: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虽:即使。
D项:前句句意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转折。后句句意为: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而:表递进,并且。
故选:C。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的词有:曰:说;学:第一个为“教”,第二个为“学习”。其:大概,表示推测。句子翻译为:《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②句中重点的词有:为:变成,凝成;于:比。句子翻译为: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4)本题考查理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以及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了:类比;观点是教学相长;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5)本题考查感悟启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感悟即可,做到言之有理。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凡事都要实践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答案:
(1)①甘美②勉励③停止④所以,因此
(2)C
(3)
①《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②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4)教学相长(也);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5)启示:“教学相长”的意思就是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也会有进步。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中,就会慢慢发现一些不足,然后再学习,再提高,就会弥补以前的不足。
【点评】“善”的解释:
1、岂爱人之善(专长,名词)
2、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好)
3、罗敷善蚕桑(擅长,动词)
8.精美文段赏析,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施行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培养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 杜绝 
④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泛指大门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3)根据对上面文段的理解,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看法。
(4)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一个你熟悉的名人的事例。
【分析】参考译文:
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们)把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奉养自己父母,不只抚养自己子女,让老年人可以有养老送终的处所,青壮年可以有被任用工作来养家糊口的地方,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捡起来)却一定不是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一定不是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兴起,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都不用关闭,这就是理想社会。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行:施行。
②句意:(人们)把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修:培养。
③句意: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
④句意: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都不用关闭,这就是理想社会。外户:泛指大门。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故,所以。独,只。句意: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②重点词语:是故,因此。作,发生。句意: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3)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出古今大同的异同,然后给予适当的评价。根据“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以看出,我们当今社会提出的“中国梦”,要达到的理解境界与古代的“大同社会”是相同的。只是古人提出的“大同”表现的是当时人们的美好理想,而我们实现了这一理想。
(4)本题考查日常的语文积累。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
答案:
(1)①施行 ②培养 ③杜绝 ④泛指大门
(2)①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②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
(3)古代时的理想社会就是要求所有人无私心杂念,做事出于公心,讲求诚信,与人为善,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做到“外户而不闭”。作为跨世纪的中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4)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康有为《大同书》的社会构想。
【点评】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
2.不独子其子 (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
3.使老有所终 (老)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4.壮有所用 (壮) 形容词作名词,年轻人。
5.幼有所长 (幼) 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6.故外户而不闭(外)名词作状语,从外面。
7.选贤与能(贤) 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8.选贤与能(能)形容词作名词,能干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