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考科学复习课件(地理部分一)(3课时,29+30+3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中考科学复习课件(地理部分一)(3课时,29+30+3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2022中考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
第一课时
考点一: 地球自转
1.把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自转方向是 2.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有日月星辰的 、 一天中影子长短的变化,影子最短在 时。
3.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被太阳照亮的一半地球表面,称为 ;背着太阳的另一半,称为 。
[a]
自西向东
东升西落
昼夜交替
正午
昼半球
夜半球
考点二: 地球公转的关系及知道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1.地球绕日公转运动的方向是     。 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方向不变,地轴的北端总是指向      。地球绕日公转的地理意义:引起正午     的变化、     的变化、
      等。
自西向东
北极星附近
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
四季更替
2. 阳历就是以      作为根据。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是
以      划分的,是 历成分,在公历中的位置是固定的。
(1)当地球公转至    位置时,时间是6月22日前后,太阳直
射点在 ,北半球这天的节气为    。
(2)当地球公转至C 位置时,时间是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
在 ,北半球这天的节气为    。
(3)当地球公转至B位置和D位置时,北半球这两个位置的节气分别是    和    。
考点二: 地球公转的关系及知道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地球绕日公转周期
A
夏至
冬至
春分
秋分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

考点三: 月相
1. 月球的        称为月相。
2. 月相变化的原因
(1)月球本身         。
(2)月球绕地球运动,使      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
各种圆缺形态
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发亮
日、地、月
新月
上弦月
满月
下弦月
考点三: 月相
(3)识别月相
图中四种月相名称和出现的大致日期依次为:
A:   、    ; B:    、    ;
C:    、    ; D:    、  。
3. 农历中阴历的成分是以月相为周期设置的。现在我们过的春节(正月初一)、端午(五月初五)、重阳(九月初九)、中秋(八月十五)、元宵(正月十五)等节日都是根据农历确定的节日。
新月(朔)
初一
上弦月
初七、初八
满月(望)
十五、十六
下弦月
二十二、二十三
(一)地球的自转
1、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
地球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现象?
(1)地球自转;
(2)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
我们把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3、杆影一天中长短变化
地球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例1. 如图,将一电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用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以此装置做下列实验:
(1)以电灯为圆心,在桌面上按箭头方向
沿虚线平移地球仪,实验模拟某自然现
象。该实验能模拟地球的    (填“自转”或“公转”)运动。仔细观察地球仪被灯光照亮部分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我国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地球仪平移的位置处于图中的    (填“A”或“B”)附近。
公转 
 B 
(2)地球仪在A处时,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运动,该实验能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此时图中甲地的地
理现象是 (  )         
A.甲地正值18点
B.此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小值
C.此时正值日出
D.此日昼短夜长
地球的昼夜更替
C
例2.(2019.杭州)如图是太阳系部分天体的运行模式图,地球上每天的昼夜交替主要与图中的哪一运动有关 (  )
A.A运动 B.B运动 C.C运动 D.D运动
B
(二)地球的公转
地球在不断地绕着太阳运行,这种运动叫公转运动。
地球的公转方向是__________的。
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在不停地绕太阳公转?
1、四季变化
2、昼夜长短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正午杆影长短变化)
由西向东
四季的变化
读图分析四个主要节气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昼夜长短的关系,完成P1表格。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昼变长
夜变短
昼变短
夜变长
昼变短
夜变长
昼变长
夜变短
四个主要节气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昼夜长短的关系
节气 名称 时 间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昼夜长短的关系
(北半球)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赤道(往北移动)
北回归线
赤道(往南移动)
南回归线
昼夜平分
昼最长夜最短
昼夜平分
昼最短夜最长
例3.读下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地球在图中①②③④的位置不同,地球上各地受太阳照射的情况就不一样。据此回答:
(1)当地球处于①点位置时,我国的节气为(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2)杭州地区黑夜最长时,地球运动至( )
A.①  B.②  C.③  D.④
B
C
(1)由甲图可以看出,地球公转过程中,北极始终指向   (方向)。 (2)当地球公转到甲图中的B位置时,是北半球一年中的什么节气
    。日期是     。
(3)图乙光照图是地球运行到甲图中A、B、C、D 哪个位置时的光照图     。
(4)当出现丙图中场景的时候,地球运行到甲图中A、B、C、D的哪个位置附近     。这是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   地区夏季常见的场景。

例4.读图,回答问题
北极星
秋分
9月23日前后
C
A
北方
例5.如图,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用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以电灯为圆心。在桌面上按箭头方向沿虚线平移地球仪,实验模拟某自然现象。【
(1)该实验能模拟地球的 (选填“自转”或“公转”)运动。
(2)仔细观察地球仪被灯光照亮部分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我国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地球仪平移的位置处于图中
的 (选填“A”或“B”)附近。
公转
B
6.下列关于地球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垂直的,并指向北极星
B.地球公转和自转方向一致,都是自东向西
C.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
D.地球自转时,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7.地球绕太阳的运行轨道是椭圆,因而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随季节变化。在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四个节气中,冬至这天地球离太阳最近,夏至最远,图中①、②为春分或秋分中的某一天。则有关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春分,其公转速度比夏至日时的大
B.①是春分,其公转速度比夏至日时的小
C.①是秋分,其公转速度比夏至日时的大
D.①是秋分,其公转速度比夏至日时的小
D
A
例6.(2020杭州)如图是太阳直射点运动示意图,其中a、b、c分别表示三条纬线。据图分析可知( )。
A: 纬线a是南回归线
B: 当直射点在①时,杭州市的节气是夏至
C: 当直射点在纬线a、b之间移动时,杭州市昼夜平分
D: 造成直射点在纬线a、c之间移动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B
例7.假如地球只绕日公转,没有自转,下列最可能出现的是( )
A.没有昼夜现象
B.江水不会流动
C.太阳东升西落
D.昼夜交替的周期等于公转的周期
D
1.月相变化的原因
(1)月球本身 。
(2)月球绕地球运动,使 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化。
不发光,是反射太阳光
日地月
(三)月相
位置 名称 日期 月相
A
B
C
D
满月(望)
十五(或十六)
上弦月
初七(或初八)
新月(朔)
初一
下月弦
二十二、二十三
完成表格
a
b
c
d
上弦月
下弦月
新月
满月

西

西
下(弦月) 下半月
上(弦月) 上半月
上上
下下
例8.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传说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读右边的月球运行轨道图,将端午节月球在运行轨道上的大致位置用圆圈画在月球运行轨道上 ,并指出这一天的月相最接近下列月相中的哪一个? 。( 阴影线表示暗部)
D
例9.土星是太阳系的第二大行星,2013年4月28日发生了土星“冲日”现象。所谓“冲日”是指位于地球轨道外侧的大行星和地球运行到与太阳在同一条直线上,而且地球处于大行星和太阳之间。在“冲日”期间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土星,则看到的土星“星相”类似于( )
A.新月 B.上弦月
C.满月 D.下弦月
C
例10.2021年5月4日(农历三月廿三)凌晨,月球在土星和木星的附近停留,上演“三英会”,面向东南方天空,将会观看到这幕月“戏”双星的趣味天象,这一天的月相最接近图中的 (  )
C
例11. 2019年1月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之后月球车开始在月球“背面”的A处巡视探测,如图所示。月球在绕地球一周的过程中,月球车要经历强光照射的高温考验时段,该时段为农历( )
A.初一前后 B. 初七前后 C.十五前后 D. 二十二前后
A
例12.如图,“蓝月亮”为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出的银河系中一个可能孕育生命的外星天体,据推测它本身不发光,但该天体上光照良好,存在液态水,大气密度是地球大气密度的4倍中心引力比地球小很多,大气中的氧气浓度是地球上的5倍,二氧化碳的浓度是地球上的10倍,动、植物种类繁多。据以上信息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蓝月亮”属于行星,“蓝月亮”上的光来自太阳
B. 同一物体漂在“蓝月亮”大气中受到的浮力比漂在地球大气中时小
C.“蓝月亮”上植物的光合作用比地球上的同类植物更旺盛
D.“蓝月亮”上的平均气温可能比地球上的的更低
C
例13. 2019年已发生了三次超级月亮(超级月亮是指处于近地点位置附近的满月),第一次发生在农历十二月十六,第二次邂逅元宵节,第三次发生在农历二月十五,巧遇春分日,有关超级月亮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出现在农历十五或十六
B.出现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的中间
C.出现一周后月相变为下弦月
D.第三次出现当天全球昼夜平分
B
例14. 如图所示是在月球上“嫦娥三号”拍摄的“玉兔”号月球车和地球的照片,则当时月球、地球、太阳三者间的基本位置应该是下列各图中的(  )
C
例15. 2022年1月6日,木星与月球上演“木星合月”(两者距离达到最近的天象)。图甲表示相关天体的位置关系,地球上的人观察到此次木星合月的景象最接近的是 (  )
A
例16. (2020 江干一模)2020年4月8日出现“超级月亮”,是本年度最大满月,月球的位置大致在图中的(  )
A.5位置       B.7位置
C.1位置 D.3位置
A(共30张PPT)
2022中考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
第二课时
考点一:太阳的基本概况(太阳的大小、温度、外部大气组成)
1.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     星。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为    ℃,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
2.太阳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和发热的 体星球,内部发
生 反应,释放巨大能量,为地球表层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最重要的能量。
3. 太阳的大气层从外向内依次是    、    、    ,平时看到的是    。

6000
日冕层
色球层
光球层
光球层

热核
考点二: 列举太阳活动的基本形式(太阳黑子、日珥)
1. 在光球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     ,在色球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       。
2.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由于 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
3.            ,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
耀斑和日珥
温度较低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
考点三: 列举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1.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产生过强的    损伤皮肤;干扰电离层,影响    通信;干扰地磁场而产生    现象;产生极光等。
2.太阳活动有周期性,如太阳黑子的数量有峰年和谷年,活动周期约为 年。
紫外线
短波
磁暴
11
考点四 举例说出太阳是地球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重要来源
  1.太阳的光能是植物的 必需条件,太阳能是清洁的新能源。
2.地球上的能量绝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来自于 。
光合作用
太阳能
考点五:月球的基本概况(月球的大小、状况、环形山)
1.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本身 。体积约为地球的 ,质量只有地球的 ,引力只有地球的 。
2. 月球上没有     ,也没有    。表面昼夜温差达
300 ℃,布满许多     。
空气和水
生命
环形山
不发光
1/81
1/49
1/6
考点六: 识别八大行星
1. 八大行星与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为:
                。其中的木星、土星体积最大,且都有美丽的光环。
2. 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    。
3. 天空中除日、月之外最亮的,也是与地球最接近的行星是 。
4. 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有生命存在(有水、氧气、适宜的温度等)的行星是    。
5. 人类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首选行星是    。
6. 太阳系最大的行星,有一个大“红斑”,是一个气体激烈运动而形成的大漩涡的行星是    。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考点七: 描述日食和月食
1.日食:日、地、月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 时,
由于光的 传播,太阳被 遮掩;日食可能发生的日期是农历 。
2.月食:日、地、月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 时,由于光的 传播,太阳被 遮掩;月食可能发生的日期是农历 。
一条直线
直线
月球
初一
一条直线
直线
地球
十五、十六
1. 世界上利用火箭升空的第一人是中国明朝的一名能工巧匠 。
2.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      第一个踏上月球,人类首次登月成功。
3.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上空成功发射的    ,拉开了我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4.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    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5.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负责执行中国第一次对 环绕探测。
6. 2021年10月16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女)和叶光富乘
坐 到太空出差,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
万户
阿姆斯特朗
“东方红号”人造地球卫星 
杨利伟
火星
“神舟十三号”
考点八: 知道人类对月球和行星的探测,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考点九:银河系的构成、大小,描述银河系的形状、光年的意义
1. 银河系的构成:银河系是由众多    及星际物质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2. 银河系的大小和形状: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2000多亿颗,其直径约    光年,银河系从侧面看呈    状,俯视呈漩涡状。太阳与银河系的中心相距约    光年。
恒星
10万
铁饼
3万
4. 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所走的距离,一光年约为94608亿千米。光年是    单位。
长度
(四)太阳和月球
色球层
光球层
日冕层
日珥
太阳黑子
耀斑
太阳的大气层从外向内依次是 、 、 ,平时看到的是 。
日冕层
色球层
光球层
光球层
日核
1、太阳的结构
太阳黑子
(1)太阳黑子—太阳表面有许多
黑斑点,
(2)太阳黑子形成的原因—实际
上是太阳表面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
(3)太阳黑子发生—在光球层
(4)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5)太阳黑子活动周期:11年
本身并不黑
耀 斑
耀斑是指太阳表面出现的突然增亮的斑块。耀斑爆发时,会释放出巨大能量。是一种强烈的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年。发生在色球层中,所以也叫“色球爆发”。
当耀斑辐射来到地球附近时,与大气发生剧烈碰撞,破坏电离层,就会引起磁暴、极光和短波无线电通讯中断等现象。
日珥
太阳表面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的,使太阳周围镶着一个红色的环圈,上面跳动着鲜红的火舌,这种火舌状物体就叫做日珥。
发生在色球层
(1)影响地球上的 通信。
(2)过多的 对人体皮肤造成损伤。
(3)影响地球的 。
(4)影响地球的 ,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短波
紫外线
气候
磁场
3、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例2.“玉兔号”月球车成功着陆月球,表明我国航天事业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下列对月球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大 B.月球表面有环形山
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和水 D.月球体积比地球大
D
例1.下列有关太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太阳内部正进行着轻核聚变
B.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C.八大行星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相等
D.太阳黑子
A
例3.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太阳和月球是与人类最密切的天体。下列关于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是一颗行星
B.地球内部只分为地壳、地幔两层是太阳表层一些不发光、不发热的黑点
C.地球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
D.月球是一颗会发光的卫星
C
例4.关于太阳活动高峰期,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太阳黑子和耀斑都产生在太阳色球层上
②前一次太阳活动极大年到再次活动极大年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
③太阳活动发出的强烈射电扰乱地球大气对流层,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
④太阳日冕层的高温使高能带电粒子向外高速运动,形成了“太阳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D
例5.2018年8月,有史以来飞得最快的航天器“帕克”太阳探测器升空,正式开启人类首次穿越日冕,“触摸”太阳的逐日之旅。下列有关太阳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位于银河系中心
B.日冕层位于太阳大气的最内层
C.太阳黑子是常见的太阳活动之一
D.太阳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来自于核裂变
C
4、月球表面结构
(1)月陆和月海
月表亮区,是月球上的高原和山脉。
称为月陆。
月表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
称为月海。
(2)月坑——环形山
环形山主要是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的产物。也有古老的火山爆发形成的
月球的表面除了岩石及其碎屑外,几乎什么都没有,既没有空气和水,也没有生命。
5、月球特点
在月球上,在太空飞船上,人们是怎样进行通话的,原因是什么?
在太空飞船上,人们是通过无线电进行通话的,原因是因为太空没有空气,声音的传导需要介质(空气)
声波与电磁波的区别?
例6.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六号”之后,已启动 “嫦娥工程”探月计划。已知月球上没有空气,也没有磁场,同一物体在月球上与地球上所受的重力之比为1∶6 。下列能在月球上完成的活动
A.直接跟同伴对话
B.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C.人在月球上能比在地球上跳得高
D.放风筝
C
例7.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卫星完成定点着陆,撞月成功,中国探月一期工程完美落幕。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A. 地面对卫星的指令是通过电磁波传递的
B. 卫星撞击月球时,会对月球产生很大的作用力
C. 由于卫星受到月球的重力很小,所以撞击时不会形成坑洞
D. 由于月球表面没有空气,所以听不到撞击产生的爆炸声
C
例8. 2019年1月3日(农历十一月二十八),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成功登陆月球背面。下列关于“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前后的分析,符合实际的是( )
A.着陆时,探测器和月球位于右图中的c点附近
B.探测器要有防水设计,因为环形山上有水
C.探测器着陆前要减速,因为与大气摩擦会生热
D.探测器在月球的着陆点能拍到地球的照片
A
例9.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0月16日6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我国探索宇宙又向前迈进一大步。下列对宇宙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  )
A. 月球表面有山、有空气,但没有水
B. 宇宙的大小结构层次为:宇宙→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
C. 现在有许多证据证明宇宙是有边的、膨胀的
D. 太阳是一颗能自行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D
说说宇宙的层次
总星系
银河系
河外星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1.太阳系的构成
太阳系是由八大 、小行星、彗星等天体按照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而构成的。 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小行星带位于 和

2.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的顺序为

行星
太阳
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五)银河系与宇宙
火星
木星
例9.火星是类地行星,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均与地球相近,公转一周约为地球公转时间的两倍。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3地表沙丘、砾石遍布,CO2为主的大气十分稀薄,密度仅为地球大气密度的1%,火星两极皆有干冰组成的板冠,会周期性的消长。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火星上也有季节变化
B.火星的一天比地球的一天长一倍左右
C.汽油在火星上可以正常燃烧
D.火星表层上的成分与地球上土壤成分相似
A
例10. 读“太阳系模式示意图”,请回答:
(1)在我国古代,常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说明
世界万物的起源。在天文学上,金、木、水、火、土星是
距离地球较近的行星。图中表示金星的字母是   。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    (填序号)。
①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中断;②太阳耀斑增强时,紫外线相对减少;③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与黑子的11年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3)所谓卫星日凌是由于地球的公转,使定点在赤道上空的通信卫星与太阳及地面卫星接收站大致位于一条直线上,此时太阳发出的电磁波干扰卫星发射的电磁波,从而影响地面卫星接收站收到的电视信号质量。每年会出现两次卫星日凌现象,时间分别在      (填节气)前后。
B
①③
春分、秋分
例11.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地球赤道附近,太阳、通信卫星和地面卫星接收天线恰巧又在一条直线上时,那么太阳强大的电磁辐射会对卫星下行信号造成强烈的干扰,这就是日凌现象。下列节假日中可能会出现日凌现象的是 (  )
A. 10月1日国庆节 B. 6月1日儿童节
C. 5月1日国际劳动节 D. 1月1日元旦
A
例12.如图是“太阳直射点运动示意图”,其中a、b、c分别表示三条纬线。据图分析可知 (  )
A.纬线a是南回归线
B.当直射点在①时,杭州市的节气是夏至
C.当直射点在纬线a、b之间移动时,杭州市昼夜平分
D.造成直射点在纬线a、c之间移动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B
例13.继“神舟九号”升空后,“神舟十号”将于今年6月至8月发射,再次实现与天宫一号进行载人交会对接,我国探索宇宙又向前迈进一大步。下列对宇宙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A.月球表面有山、有空气,但没有水
B.宇宙的大小结构层次为:宇宙→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
C.现在有很多证据证明宇宙是有边的、膨胀的
D.太阳是一颗能自行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D
例14.下列关于宇宙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太阳是银河系的中心
B. 地球绕日公转周期为一天
C. 宇宙是不断膨胀和演化的
D. 人类已完全掌握宇宙奥秘
C(共37张PPT)
2022中考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
第三课时
考点一: 地球内部结构
1.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2.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考点二: 地壳运动
1.地壳变动的证明: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2.地壳变动的方式:地震和火山
例1. 1864年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激起了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想象,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达地心的旅程中,将依次穿过的圈层是( )
A.地核—地幔—地壳 B.地幔—地核—地壳
C.地壳—地幔—地核 D.地壳—地核—地幔
C
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火山: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地震: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的地方
例2.下列现象不能证明地壳在不断变动的是
A.考古学家在台湾海峡发现有古河道的痕迹
B.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
C.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面积变大
D.采石场发现弯曲的岩层
C
例3.阅读材料:居住在海滨某城市的几位中学生利用周末到附近的山上游玩,他们发现岩石中常常夹着一些奇怪的贝壳化石。甲同学认为:这些贝壳肯定是附近海里的贝类动物爬到山上后遗留下的。乙同学经过仔细观察,觉得这些贝壳和当地的贝壳不一样,他认为大概是远方的游客带来的。假如你也参加了他们的讨论,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为什么
                                       
                                    
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最有可能这里曾经是海洋,海洋贝壳动物死后贝壳被保存在岩石中,由于地壳变动,后来这个地方上升为山地
例4.下列现象能支持“地壳是在不断变动”这一观点的是 ( )
A.(1)(2)(3) B.(1)(2)(4)
C.(1)(3)(4) D.(2)(3)(4)
A
A.火山喷发可能引发地震,污染环境
B.火山喷发只能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灾
难,基本没有什么好处
C.火山活动给居住在地球表面的人类带来了地热能源
D.火山活动也可带给人类肥沃的火山灰及硫磺等有用矿物
例5.下列有关火山的说法错误的是 (  )
B
例6.地震发生时,下列避险逃生的方法中,可取的有( )
A.上课时,高楼层的学生立即躲到课桌下
B.在家里,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面或迅速躲到空间小的厕所里
C.迅速拨打119电话报警
D.在街上,紧紧抱住电线杆
例7.灾区的救援活动难度大的自然地理原因有( )
A.信息不畅  B.地形复杂且余震不断 
C.救援人员不足  D.天气复杂
A B
B D
例8.今年全球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次数较多,下列有关地震和火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火山和地震的活动周期是11年
B.火山的喷发使酸雨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C.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D.火山和地震发生时释放的巨大能量来自地球内部
A
例9.2018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面对灾害和意外,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出并顺沟方向往上游或 下游逃生
B.发生火灾且室内浓烟密布时,应俯伏在地上爬行并用潮湿 毛巾掩盖口鼻
C.发生地震时,底楼的人应迅速跑到室外开阔的地带避险
D.发现煤气中毒者,首先必须将病人从中毒环境迅速转移到 空气清新的地方
A
魏格纳认为:全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海陆分布。
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
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海底扩张学说
地幔的对流造成了地壳的运动
(四)板块学说和地形
思考与讨论
“海底扩张学说”是否支持了“大陆漂移说” 它解决了“大陆漂移说”的什么问题?
支持陆地断裂分离的观点,解决了大陆漂移理论的动力来源。
地球的岩石圈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
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剧烈;板块内部地壳运动平缓;太平洋板块是几乎被海洋覆盖的板块;唯一不与亚欧板块相连的是南极洲板块。1-cn-jy.com
例10.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学等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又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
A.地壳的凹陷    B.板块的挤压   
C.板块的碰撞    D.板块的张裂
D
例1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是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②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③相邻的板块往往向同一方向漂移 ④板块内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A
例12.北极熊是一种寒带的动物,能在水中捕食,但不善于长途游泳,主要以海豹、鱼类、企鹅为食。北极熊只有北极有,而南极没有。你认为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南极是低纬度地区,气候条件不适合北极熊生存
B.在北极熊这一物种出现前,由于板块运动,南极大陆已与其它大陆分离,北极熊无法渡海到南极
C.南极缺乏淡水,北极熊不能生存
D.南极以前是有北极熊的,但由于经历过剧烈的地质运动,所以北极熊灭绝了
B
例13.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下列现象不属于该学说证据的是( )
A.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B.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大陆海岸线非常吻合
C.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D.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例14. 2008年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发现了大约距今42亿年的古老岩石,这一发现最有可能成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证据( )
A.宇宙诞生于距今137亿年前 B.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
C.距今2亿年前大陆发生了漂移 D.距今6500万年前哺乳类动物开始繁盛
D
B
(五)外力对地形的影响
外力作用主要是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对地形的作用。
它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持久的。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例15.温州东部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影响这种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冰川 B.流水 C.风力 D.海浪
B
例16.地壳和地表形态都在不断的变化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岩石圈由大小相同的六大板块组成
B.火山和地震多发生在板块内部地壳稳定处
C.外力作用主要是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
D.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D
(六)检验土壤成份
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
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非生命物质
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例15.月球表面有月壤。月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角砾、撞击熔融玻璃物质组成,其中绝大部分颗粒在30微米到1毫米之间,摸上去和面粉一样细腻,但不适合植物生长。科学家设想:人类移民月球的时候,把月壤改造成类似地球上的土壤来栽培植物。改造过程中,不需要提供的是
A.空气 B.水 C.腐殖质 D.矿物质
D
(七)地球上的水体
水 的 分 布
水 的 循 环
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沿地表或地下流动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循环
1.水循环的原因:
(1)内因是水的三态变化,即水的状态能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使得水在循环过程中相互转换成为可能。
(2)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能的主要来源,能使冰雪熔化、水分蒸发、植物蒸腾、空气流动等,是水循环的动力。地心引力是促使陆地水流向海洋的动力。
2.水循环的类型
(1)海陆间循环,发生海洋-陆地-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循环,它使得陆地上的水得到补充和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2)海上内循环,发生在海洋和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
(3)陆上内循环,发生在陆地和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常常通过对地表的改造,如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过度伐木等影响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
水资源的分布
为什么在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一些城市也会发生供水困难?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较为严重的国家,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也很不均衡,突出表现在夏季丰富、冬季欠缺,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尤其在北方更加明显。
例16.下列四个地区,水循环比较活跃的是
A.长江、黄河发源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新疆沙漠地区 D.南极冰川地区
B
从全球范围看,赤道附近地区和沿海地区,水资源往往比较丰富,而内陆和沙漠地区,水资源则比较贫乏
例17.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地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下列不属于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是
A.蒸发 B.径流 C,水汽输送 D.太阳辐射
D
例18.陆地水是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而人类较易利用的只占淡水总储量度0.3%,它主要包括( )
A、河水、湖泊水、地下水   B、陆地水、冰川、江河水
C、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冰川 
D、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D
例19.有关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大量抽取地下水会造成地表塌陷、沿海海水倒灌
B.地球上淡水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海洋水
C.目前人类可以大量使用的水资源有湖泊水、河水、冰川等
D.冰川是淡水中储存水量最多的,很少分布在南北极地区
A
例20.当自然灾害发生时,采取适当的避灾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地震时,如身处一楼或者平房,可及时撤离到空旷的地带
②地震时,如在室外应该躲在高大的建筑附近
③遇到泥石流或者山洪时,应该向沿着泥石流流动的方向向前跑
④遇到泥石流或者山洪时,应该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例21.人类活动对地表有益的影响有(  )
①荷兰的围海造田;②亚马孙平原大量热带雨林被砍伐;
③建三峡水库大坝;④撒哈拉的沙漠南部草原开垦成耕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C
D
(八)天气与气候
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是:天气时间短,是多变的;气候时间长,一般变化不大.
1.在干旱的夏季,一些地区采用人工降雨的方法缓解旱情,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是把干冰撒播到云中使其降雨,请你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上述人工降雨的过程。
装有特殊装置的飞机将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撤入一定高度的冷云层中,干冰很快就升华,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周围气温急剧下降,高空中的部分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这些越聚越大下落,遇到暖气流而熔化成雨点降落到地面,在一定条件下而形成人工降雨
人工降雨有多种方法,其中一种为利用高炮,将碘化银炮弹发射到高空云团的零度层以上,利用碘化银在高空中分解生成银单质和碘单质,形成人工冰核.这些冰核经过水汽凝聚,形成冰晶.冰晶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他们将通过零度层下降,之后熔化,形成雨滴.人工降雨可缓解旱情,暂时解决缺水危机.
例2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不是由于地壳变动而形成的
B.我国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历
C.种类繁多的生物也会促使岩石变为土壤
D.杭州地区的天气特点是四季分明
D
例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宵节的月相是上弦月
B.“太阳东升西落”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C.种类繁多的生物也会促进岩石变成土壤
D.今年杭州“春如四季”,说的是杭州的天气情况
C
例23.在小刚的一篇作文中有以下一些描述语言,你认为不合适的是
①今天的气候很好,适合外出游玩 ②今年冬季气温较常年偏高,天气出现了异常 ③昆明四季如春,这里的气候真不错 ④早饭后还是晴空万里,到了中午 却是乌云滚滚,大雨倾盆,今天的气候变化真大(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D
例24.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珠穆朗玛峰地区采集的岩石标本中,发现了三叶虫、笔石、菊石、鱼龙等1000多种生物化石。地质学家们经过对已发现的化石和地层构造的全面分析认为:距今4000万年的时候,这里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地壳不断下降,沉积了厚达30000多米的海相地层,以及各地质时期的海洋生物化石。在距今约2000多万年前,地壳发生了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喜马拉雅运动,使古海区抬升为陆地。从此,喜马拉雅地区结束了海洋史。到距今约300万年的时候,喜马拉雅地区已经抬升变成了海拔约1000米左右的热带草原。其后,地壳迅速抬升,直至全新世,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山脉--喜马拉雅山终于形成了。至今,喜马拉雅山脉仍在继续抬升。回答下列问题:21世纪21世(1)科考队在珠穆朗玛峰地区采集的岩石标本中发现了 。
(2)这说明喜马拉雅山地区曾经是 ,后来由于 运动,所以地壳上升,从而成为世界上最 ________ 的山脉。
(3)从板块构造来说,这是由于 板块和 板块相互挤压而形成的。
三叶虫、笔石、菊石、鱼龙等1000多种生物化石
海洋
板块
高、最年轻
亚欧
印度洋
例25.(科学家认为原始大气中并没有氧气,后随地球的演化逐渐增加。早期地球大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 )
A.原始海洋蒸发出的水蒸气分解
B.原始海洋中藻类的光合作用
C.原始森林中植物的光合作用
D.火山喷发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