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部分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部分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响水县部分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试题
命题人: 2022年3月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1896年4月6日,在第一届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现代奥运史上的第一支奥运会会歌——《奥林匹克圣歌》奏响。激情演绎的会歌大获成功,效果震撼。然而,在此后的历届奥运会上,各国的东道主都希望能自行组织专家创作会歌,会歌一直都没有采用统一的形式。直到1958年召开的第55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才最终确定将第一届的《奥林匹克圣歌》作为奥运会官方会歌。在1960年第八届斯阔谷冬奥会上,《奥林匹克圣歌》首次作为官方会歌出现,并从此成为奥运会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于人们熟悉的奥运五环标志,则是“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于1913 年设计完成的。在次年的国际奥委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上,奥林匹克五环和奥林匹克旗正式被确定为奥林匹克标志。根据《奥林匹克宪章》,五环标志和奥林匹克旗的含义是象征五大洲的团结和所有国家的参赛运动员以公正、坦诚的精神在比赛中相见。
不过,在以后的15年间,奥运会会徽依然是各举办国彰显自身历史、文化、地理特征的“自留地”,奥运五环始终未被作为奥运会会徽的“标配”来使用。直到1928年,在第二届圣莫里茨冬奥会上,奥运五环标志首次出现在了海报形式的会徽设计当中。自此之后的历届冬奥会会徽上,五环标志都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奥运五环标志的加持下,自由发挥的冬奥会会徽更加独特鲜明,成为每一届权威而吸睛的形象标志。进入新世纪后,越来越多现代感扑面的冬奥会会徽出现在人们眼前。2014年第二十二届索契冬奥会会徽是奥运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没有图像或绘制元素的会徽,索契的国际域名以十分艺术的方式直接放到会徽上,而域名下方的年份标识“2014”在巧妙的设计下,恍若索契域名的水中倒影,与“真身”浑然一体、密不可分,二者与醒目的奥运五环标志珠联璧合。开创性的完全数字化,将网络域名作为代表举办地的文化特征嵌入会徽,索契冬奥会会徽浓烈的数字时代气息震撼了每一个人。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则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图形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中间舞动的线条流畅且充满韵律,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丝带,为会徽增添了节日欢庆的视觉感受,也象征着北京冬奥会将在中国春节期间举行。北京冬残奥会会徽设计则将汉字“飞”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滑行、冲向胜利的运动员,在具有动感和力度的同时,形象化地表达了轮椅等冬残奥会特殊运动器械形态。其上半部分线条刚劲曲折,下半部分柔美圆润,寓意运动员经过顽强拼搏、历经坎坷最终达到目标获得圆满成功。紧随北京2022年冬奥会临近的脚步,我们期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健儿在冬奥赛场上放飞青春与梦想!
(改编自黄玉迎《冬奥开启五环标志入会徽历史》)
材料二:
由于没有夏奥会项目普及性强,长期以来,冬奥会的关注度一直不够高,只集中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不过,正因为传播范围小、参加人数少,冬奥会开幕式的形式比较灵活,容易有所创新。尤其一些创新举措在冬奥会开幕式上推出后,为夏奥会开幕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952年第六届奥斯陆冬奥会上,第一次由女性宣布开幕,同样的情况到1976年蒙特利尔夏奥会上开始出现;1960年第八届斯阔谷冬奥会上,比赛首次在开幕式次日进行,夏奥会实行这一规定是从8年后的墨西哥城奥运会开始的;1972年第十一届札幌冬奥会上,第一次增加了裁判员宣誓环节,随后,同年举行的慕尼黑夏奥会开始实行;1976年第十二届因斯布鲁克冬奥会开幕式举办时,第一次由两位运动员点燃了主火炬,同年蒙特利尔夏奥会上也借鉴了这一做法;1984年第十四届萨拉热窝冬奥会上,运动员和裁判员宣誓首次使用了奥林匹克会旗,这个流程随后出现在同年举行的洛杉矶夏奥会上;2004年雅典夏奥会水中点燃五环的场景让很多人记忆犹新,其实,在2002年第十九届盐湖城冬奥会开幕式上已有类似场景,只不过当时是冰上点火罢了。
在早期的冬奥会开幕式上,并没有文艺演出这一形式,除奏乐环节外,人们感受更多的是仪式的程序化。1976年第十二届因斯布鲁克冬奥会开幕式上,9名旗手在10名鼓手的伴奏下整齐划一地展示了民族舞蹈的魅力。1988年第十五届卡尔加里冬奥会上,1100多名儿童表演了团体操,他们在场内组成美丽的图案,向世界宣扬冬季运动的魅力和奥运传承精神。这个时候,文艺演出早已不再是仪式的陪衬,而是冬奥会乃至奥运会开幕式的主角,每届大型“秀”都伴随了观众对奥运会开幕式的重要期待。
(摘编自贾晓燕《夏奥开幕式很多创意来自冬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现代奥运史上的第一支奥运会会歌,《奥林匹克圣歌》刚开始并没有被国际奥委会认定为官方会歌。
B.奥运五环标志和奥林匹克旗直到1914年才被正式确定为奥林匹克标志,这与现代奥运会诞生时间并不同步。
C.从第二届圣莫里茨冬奥会开始,五环成为了奥运会会徽的“标配”,但会徽依旧可以设计出自己的特色。
D.1984年第十四届萨拉热窝冬奥会首次使用奥林匹克会旗,这对同年举行的洛杉矶夏奥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相较夏奥会而言,冬奥会的传播范围有限,参加人数不多,其观众影响力要小得多。
B.冬奥会开幕式的举办形式相对比较灵活,夏奥会开幕式上有不少创意都来自冬奥会。
C.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文艺演出在冬奥会开幕式上的重要性超过了程序化仪式。
D.进入新世纪之后,冬奥会会徽不仅具有鲜明的特色,还开始具备一定的科技含量。
3.下列有关北京冬奥会的说法中,与材料内容相冲突的一项是(3分)( )
A.北京冬奥会仪式火种台的燃料是丙烷气体,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体现了环保办奥运的理念。
B.北京冬奥会会徽下方的“BEI JING”印鉴设计汲取了中国剪纸的特点,与会徽整体风格相统一。
C.北京冬奥会配套建设了±500千伏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将100%使用绿色清洁电能,为奥运首创。
D.北京冬奥会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等对鸟巢进行改建,这是冬奥会首次主动拥抱数字时代。
4.会旗、会徽和会歌是奥运仪式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它们内涵丰富,且具有历史延续性。请概括当代奥运会的这些通用元素成为官方“标配”的过程。(4分)
5.一群国际交流生来北京光明中学交流,其中有人对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会徽的内涵不太了解,作为光明中学的学生,你将如何讲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 9 题。
常守山
聂鑫森
云阳山云雾深处的常家村,最让人高看一眼的是常守山。
常守山 65岁了。个子高大,脸盘也宽大,配着大眼、长耳、高鼻、阔嘴,还有嘴边永远浮着的笑意,村民们都说他是生就的福相。
他是种田的好把式,几亩水田、山田侍弄得条理分明,不需要妻子帮忙。他也是盘山(种树、栽竹)的行家里手,屋后的一大片自留山,是他储钱、取钱的银行。
种田、盘山之外,他精力还有富余。家里设有工匠房,摆放着打铁的红炉、站台,做木工活用的砍凳、工具柜,农具中的锄、钯、铲、刀,都是老式样,但尺寸要大一些,因为他身高力大,用起未才过瘾.家具也是按老规矩打造,时新的款式他嗤之以鼻,而且是就地取材,什么胶合板、纤维板、木屑板绝对敬而远之。
农具、家具,常守山做了为的是自用,并不以此作为谋生的项目。但有一种东西,他不常用,别人也不常用,他却隔三岔五地制作,那就是打更报时、驱赶野兽的木梆.
木梆在城市、乡村早成了文物。自从有了钟、表,还要它来报时吗?在山区用得着它的时候,是守秋。各家都有苞谷地,到了夜晚,敲梆吓走那些前来偷、咬苞谷棒子的猴子、野猪。现在条件好了,敲梆太费事,提一个便宜的收录机去,里面录着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响亮声响,充了电的干电池可以用好几个小时。守秋的人坐在一堆菁火后,隔一阵按一下开关播出声音,莫说是猴子、野猪,连豹子都逃得远远的。
妻子问:“老常,没用的木梆,你还做?”
“你不懂什么叫无用之用!"常守山哈哈一笑。
原先守秋用木梆时,村民来索取,常守山是免费相送。现在呢,没人要了,他是做着玩。坯籵长一尺、宽五寸、厚四寸,中段镂空,空间的上部比下部要厚一些,因为上部要经受敲打。更重要的是上部和下部的断面上,要锉出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齿状,称之为回音齿。然后在木梆的一端,安上手柄。敲梆的棒提,用的是老南竹的粗壮竹根,用火炙直,用砂纸磨光磨亮。竹根棒槌敲在木梆上,“梆——梆——梆——”,声音高亢、宏重,传得很远很远,像京剧舞台上的花脸演员叫板,有经久不息的膛音。
做一个木梆,又费时又费工。
村民们背地里议论:常守山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
常家堂屋的墙上,隔些日子,旧木梆换下来,再把新木梆换上去。有时候,常守山兴致来了,取下木梆,站到门外的土坪里,或轻或重地敲打几声,像一个顽皮的细伢崽。
常守山对妻子说:“只有一种东西我打造不出来,那就是手机!但我会玩手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一个农民说出这样的话,不但妻子听不懂,村民也会听不懂,不简单啊。常守山虽只念过初中,但他喜欢读书自学,传统国学的普及本他买了不少,在夜晚灯下,津津有味地手不释卷。
村里第一个玩手机抖音的,是常守山。
初冬,常守山去竹山挖冬笋。他把手机固定在一根三四尺长的细竹竿上,由妻子举着,或近或远地对着他。最有趣的是他头扎白毛巾,背着一个很大的竹背篓,背篓里放着一把短柄二齿锄,左手拿着木梆,右手拿着竹根棒提。他像电影《平原游击战》中那个敲梆人一样,先敲几声梆,然后喊道:“平安无事啊——”妻子笑得差点岔了气。常守山又说道:“冬笋是美味,人人都想吃。最好的冬笋,是藏在土下不冒尖,可怎么才知道它藏在哪里呢?我来告诉你。”
背景中远山苍翠,近景是一片青绿的竹林。常守山先介绍怎么找到竹笋:一是先看竹叶,哪棵竹子的竹叶青葱茂密,它肯定孕育着冬笋。二看竹枝,竹枝的走向便是竹鞭的走向,找到竹鞭就找到了冬笋。三看竹干的颜色,青壳光滑的,说明竹龄短,冬笋就在竹根附近;光泽发暗还有白色斑点的,则是老竹,竹鞭长,冬笋离竹根就远一些。解说中,出现一个一个的画面。接着,是常守山用短柄二齿锄,挖出一只一只肥硕的冬笋,丢进背篓里。结束时,他又敲响几声梆,说:“常家村,家家有竹林,请来这里旅游观光,采购冬笋,体验挖冬笋的乐趣!”
妻子问:“你怎么不说请来我们常家?”
“到哪家不是一样?常家村是一家人。”
这个抖音视频在网上一发出,马上爆红。村民们很感动,赶快转发到各自的微信朋友圈。
沿着云缠雾绕的山区公路,私家小车、电商的货车,一拨一拨地来到常家村,看风景,吃农家饭菜,采买土特产。许多人家还有客房,可以安闲地住宿。常守山家有四间客房,总是住得满满的。
他领着客人去游山,手里提着木梆。山谷里、岔道边、密林中,不时地敲两下,提醒客人不要走散了。到了快吃饭时,他的妻子在家门前敲三声梆,他也回应三声梆,表示马上会转回来,比打手机还便捷。半夜三更,客人已沉入梦乡,常守山会披衣起床,说是去院墙外巡查,轻轻打几声梆。
妻子说:”还用得着你去敲梆报时吗?”
“不是报时,是报平安。家在梆声里,这个念想就很温馨。”
“老常,你是个人物!”村民们说。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 , 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常守山是种田的好把式,是种树栽竹的行家里手,把屋后的自留山当成储钱、取钱的银行,显示出常守山的生活很有条理。
B.常守山做出一个木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乐此不疲,村里人甚至认为他脑子有问题,突出常守山不能与时俱进。
C.面对妻子的质疑,常守山用“常家村是一家人”回答妻子,这样的做法体现了他为全村着想的胸怀,也赢得了村民们的敬佩。
D.客人们都睡着了,常守山还要起身巡查敲梆子,不是为了报时,而是为了报平安,此处表明他极其看重守护客人的平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作者选取了几个与主人公相关的生活片段进行剪裁和组合,作品无激烈矛盾冲突,叙事节奏舒缓。
B.小说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了常守山的形象,还运用侧面描写使其形象更鲜明。
C.“你不懂什么叫无用之用!”此处的“无用之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暗示下文木梆的作用。
D.小说描写非常细腻,比如常守山做木梆的过程和常守山挖取竹笋的情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8.小说主人公名字中的“守山” 寓意丰富, 请依据小说内容加以概括。(4分)
9.“闲笔不闲”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点。所谓“闲笔”,是指叙事文学作品中在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请分析小说中叙写农具式样、常守山喜欢读书这两处“闲笔”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李若谷字子渊,徐州丰人。举进士,补长社县尉。州葺兵营,课民输木,檄尉受之,而吏以不中程,多退斥,欲苛苦输者,因以取赇;若谷度材,别其长短、大小为程,置庭中,使民自输。知宜兴县。官市湖状茶,岁约户税为多少,率取足贫下,若谷始置籍备勾检。茶恶者旧没官,若谷使归之民,许转贸以偿其数。累迁度支员外郎、权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会河决白马,调取刍楗,同列卢士伦协三司意,趣刻扰州县,而若谷宽之。
天圣初,判三司户部勾院。使契丹,陛辞,不俟垂帘请对,乃遽诣长春殿奏事,罢知荆南。王蒙正为驻泊都监,挟太后姻横肆,若谷绳以法。监司右蒙正,奏徙若谷潭州。洞庭贼数邀商人船杀人,辄投尸水中。尝捕获,以尸无验,每贷死,隶他州。既而逃归,复攻劫,若谷擒致之,磔于市。自是寇稍息。以右谏议大夫知延州。州有东西两城夹河,秋、夏水溢,岸辄圮,役费不可胜纪。若谷乃制石版为岸,押以巨木,后虽暴水,不复坏。官仓依山而贮谷少,若谷使作露囤,囤可贮二万斛,他郡多取法焉。迁给事中、知寿州。豪右多分占芍陂,陂皆美田,夏雨溢坏田,辄盗决。若谷摘冒占田者逐之,每决,辄调浙陂诸豪,使塞堤,盗决乃止。
加集贤院学士、知江宁府。卒挽舟过境,寒瘠甚者,留养视之,须春温遣去。民丐于道者,以分隶诸僧寺,助给舂爨。知并州。民贫失婚姻者,若谷出私钱助其嫁娶。赘婿、亡赖委妻去,为立期,不还,许更嫁。进尚书工部侍郎、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拜参知政事。建言风俗媺恶在上之人作而新之君子小人各有其类今一目以朋党恐正人无以自立矣 帝悟,为下诏谕中外。以耳疾,累上章辞位,以太子少傅致仕。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建言/风俗媺恶/在上之人作而新之/君子小人/各有其类/今一目以朋党/恐正人无以自立矣/
B.建言/风俗媺恶在上之人/作而新之/君子小人各有/其类今一/目以朋党/恐正人无以自立矣/
C.建言/风俗媺恶在上之人/作而新之/君子小人/各有其类/今一目以朋党/恐正人无以自立矣/
D.建言/风俗媺恶/在上之人作而新之/君子小人各有/其类今一/目以朋党/恐正人无以自立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
B.陛的本义是宫殿的台阶,文中借指宫廷;“陛辞”指朝官向皇帝辞职或推辞职事。
C.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D.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若谷任长社县尉时,根据木材的用途制定征收的标准,让百姓自行按不同尺寸交纳,防止属吏借此向百姓索要好处。
B.王蒙正倚仗与太后的亲戚关系,专横放肆,李若谷依法惩治了他,却因冒犯太后遭监司参奏,被罢免官职任荆南知州。
C.李若谷担任延州知州时,采用制作石版修筑河岸,再用木柱拦护的方法治理黄河泛滥,成效显著,还节约了治水的人工和费用。
D.在并州任职时,李若谷拿自己的钱资助因贫困而不能嫁娶的百姓,他还给弃妻出走的人设立期限,逾期不归就准许他们的妻子改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茶恶者旧没官,若谷使归之民,许转贸以偿其数。
(2)民丐于道者,以分隶诸僧寺,助给舂爨。
14.李若谷多在地方担任官职,他的管治有哪些共通的特点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恭谒孝陵正韵①
[明]徐渭
二百年来一老生,白头落魄到西京。
疲驴狭路愁官长,破帽青衫拜孝陵。
亭长一抔终马上,桥山万岁始龙迎②。
当时事业难身遇,凭仗中官③说与听。
注:①诗前原有小序:“汉高仿佛皇祖,而以少文终其身。……是日陵监略陈先事。”
②桥山指黄帝的葬地。传说黄帝死后,有龙迎他上天。③中官:守孝陵的太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生”即“老童生”。明清时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其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之前,都称为童生。
B.“西京”是封建王朝国都的“京号”,意为西边的京城,通常指长安。诗中借此指明孝陵所在地南京。
C.“青衫”,诗中指微贱者的服饰,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的“青衫”与它意义相同。
D.“亭长”,秦汉时所设的低级行政建制长官。诗中“亭长”是指刘邦,诗人以此来代指明太祖朱元璋。
16.有人评价这首诗中的情绪“自哀和自负相杂”,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过秦论》中,九国曾经结成联军,以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去进攻秦国,结果却是“ , ”,只能解散联盟,争着割地贿赂秦国。
⑵《扬州慢·淮左名都》上阕写被金兵铁蹄蹂躏后,扬州已是“ ”的荒凉景象;下阕“ ”,颇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更添落寞之情。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谈到《诗经》,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来赞扬《离骚》中和含蓄的文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8~20 题。
川流不息于万年的黄河,是中华文明永续不绝的血脉,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伴河而生、绵延相传的人间烟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五大目标任务之一就是保护、 、弘扬黄河文化,非遗作为黄河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因其精神内涵、实践活力和时代价值, 应该为黄河流域的发展承担重要的当代使命。
黄河非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蕴含历史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艺 术价值、经济价值等多重价值,在   民族精神力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汤汤大河,涓流万户。黄河自西向东,流过了生活的 ,最动人的是黄河岸边万家灯火的__ _。依河而生的人们正不断汲取着黄河的养分,河韵长久地绵延存续,古老的非遗以新生的形象传递新声,民族的记忆以古朴的韵味焕新生活。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流传 集聚  千变万化   勃勃生机
B. 传承 凝聚 千姿百态 勃勃生机
C. 流传 集聚 千姿百态 朝气蓬勃
D. 传承 凝聚 千变万化 朝气蓬勃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 , 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 依河而生的人们正不断汲取着黄河的养分,让民族的记忆以古朴的韵味焕新生活,让河韵长久地绵延存续,让古老的非遗以新生的形象传递新声。
B. 依河而生的人们正不断汲取着黄河的养分,古老的非遗以新生的形象传递新声,民族的记忆以古朴的韵味焕新生活,河韵长久地绵延存续。
C. 依河而生的人们正不断汲取着黄河的养分,让古老的非遗以新生的形象传递新声,让民族的记忆以古朴的韵味焕新生活,让河韵长久地绵延存续。
D. 依河而生的人们正不断汲取着黄河的养分,河韵长久地绵延存续,民族的记忆以古朴的韵味焕新生活,古老的非遗以新生的形象传递新声。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都说运动能提升免疫力,可有些人一次大强度训练后反而感冒了。 ① ?答案是否定的。运动对于我们的身体而言,更像一把双刃剑。掌握好了,它可以帮你提高免疫力;掌握不当,则可能被伤到。
“一次强度过大的运动后,很容易感冒。”这并非巧合而是有科学依据的。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大运动量的强化训练期间或竞技比赛中,运动员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增加。因为大强度运动后,机体会出现“开窗期”, ② ,所以各种致病因子进入宿主体内的风险增加。
运动持续时间 20 至 90 分钟内为宜。 ③ ,对免疫系统和心肺系统的刺激不够,而一次运动时间过长易引起过度疲劳,不利于运动后疲劳的消除和身体机能的恢复。
一定强度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可以增强免疫功能。年轻人可以选择大肌群力量训练,如蹲起练习、腹背肌力量训练等方式;中老年人可以选择适中强度的太极拳、广场舞、快步走等有氧运动。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6 分)



22.请根据材料内容, 对爱好运动的人提三条合理化建议 , 每条不超过 10 个字。( 3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史记·孔子世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了司马迁对孔子的赞美和景仰。
《易经· 系辞下》:“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意思是君子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不谄媚,与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交往不轻慢。
先贤的这些言论,至今影响着个人、集体乃至国家之间的关系和交往。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
响水县部分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D
2.(3分)C
3.(3分)D
4.(4分)①1914年,五环标志和奧林匹克旗正式被确定为奥林匹克标志;②1928年至今,奥运五环标志成为冬奥运会会徽的必备元素;③1958年,国际奥委会正式确定将第一届的《奥林匹克圣歌》作为官方会歌;④1984年冬奥会,运动员和裁判员宣誓首次使用奥林匹克会旗。
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5.(6分)①会徽将中国的文字和冬残奥运动特征融为一体, 彰显了中国文化特色;②传递了运动员超越自我、奋力拼搏的精神;③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北京冬奧会和冬残奥会的美好憧憬。
评分建议:每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 (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 9 题。
6.(3分)C(A项,“显示出常守山的生活很有条理”错;B 项,“不能与时俱进”错;D项,“表明他极其看重守护客人的平安”错)
7.(3分)B(无心理描写)
8.(4分)①守住生活中的大山。②守护温馨的家园。③依靠大山改变生活。
(第①②点各 1 分,第③点 2 分)
9.(6分)①开头叙写常守山用的工具都是老式样,家具是按老规矩打造,对新款式嗤之以鼻,对新材料敬而远之(1分),这既交代了常守山的生活背景(1分),也表明他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1分)。②中间部分叙写常守山喜欢读书,学习传统国学(1分),体现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1分),丰富了人物形象(1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A (3分)
11.B (3分)
12.B (3分)
13. (1) 质量差的茶叶,原先都是没收入官,李若谷让属吏把它归还给百姓,准许他们转卖来抵补税额。(4分)
(2)有百姓沿途乞讨,把他们分派到各寺庙,补助给伙食。(4分)
14.宽厚爱民,勤于政事,能用心智和思虑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3分)
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参考译文:
李若谷字子渊,是徐州丰县人。考中进士,补任长社县尉。州里修葺军营,向百姓征收木材,下达公文由县尉负责接收,而属吏以不合尺寸规格为由,大多斥退,打算苛刻要求,使交纳木材的人吃点苦头,趁机来获取贿赂;李若谷度量需要的木材,区分长短、大小制定标准,放在庭院中,让百姓自己(按不同尺度)交纳。担任宜兴知县。官家收购湖状(镇名,属宜兴县)茶,每年核定按户征收的税额,大多从贫贱百姓家征取收足,李若谷开始建立征收簿籍用作核查(交纳的民户)。质量差的茶叶,原先都是没收入官,‘李若谷让属吏把它归还给百姓,准许他们转卖来抵补税额。多次迁升官职任度支员外郎、代理三司户部判官,后离京担任京东转运使。正逄黄河在白马 (古津渡名,在今河南省滑县北)决口,调取堵塞决口用的牛马和木石等材料,同僚卢士伦合同三司的意思,催促急迫搅扰州县,但李若谷对此宽限。
天圣初年,担任三司户部勾院的判院。出使契丹,上殿辞别皇帝,不等垂帘(宋仁宗赵祯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时请求奏对,就立即到长春殿(皇后住处)陈述事情,被罢官知荆南。王蒙正为驻泊都监,倚仗与太后的亲戚关系专横放肆,李若谷依照法律惩治他。监司偏袒王蒙正,李若谷被参奏调任潭州。洞庭湖贼人屡次拦截商人船只,杀人后总是把尸首投入水中。曾经捕获过(贼人),因为没有尸首作为验证,常常(只能)宽免贼人的死刑,发配到别的州做奴隶。不久(这些人)又逃回来,重新以抢劫为业,李若谷抓到他们,在集市上行磔刑(古代分裂尸体的酷刑)。从此寇乱渐渐平息。(后来李若谷) 以右谏议大夫身份任延州知州。延州有东西两个城夹着黄河,秋、夏河水泛滥,河岸总是毁坏,用工和花费无数。李若谷就制作石版修筑河岸,再用大的木头拦护,后来虽然河水涨,(河岸) 没有再毁坏。官家的粮仓依山而建,贮存粮食少,李若谷就让建造露天的粮囤,这种粮囤可以贮存二万斛粮食,别的州郡很多采用他的办法。调任给事中、任寿州知州。豪门大族大多瓜分侵占芍陂(que bei,是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芍陂位于安徽省寿县南,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的土地,芍陂一带都是良田,夏季雨水泛滥毁坏田地,他们就偷偷地决堤放水。李若谷挑出那些贪占田地的驱逐他们,每遇芍陂决口,就调动靠近芍陂的豪族,让他们堵塞决口的堤坝,盗决堤坝的现象才停止。
(后来)兼任集贤院学士、任江宁知府。差役拉着船行路,天气特别寒冷,李若谷让他们留养,看情况等到开春天气转暖才安排离开。有百姓沿途乞讨,把他们分派到各寺庙,补助给伙食。在并州任知州。贫困不能婚配的百姓,李若谷拿出自己的钱帮助他们嫁娶。入赘女婿、无赖丢下妻子出走的,给他们设立期限,(到期) 不回来,准许妻子改嫁。入朝任尚书工部侍郎、龙图阁学士、担任开封知府,官拜参知政事。建言说:“风气好坏的变化,是位居上层的人首先兴起形成,然后影响扩大而来。君子小人,各自有他们的同类,假如一概视为结党,恐怕正人君子就无法自处了。”皇帝对此有感悟,特意下诏晓谕朝廷内外。由于耳病,屡次上表章请辞官位,(最后)以太子少傅职位退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古代学子着青衫,也指微贱者的服饰。《琵琶行》中的“青衫”是指唐代低阶官员的服饰。)
16.①“白头落魄”、“破帽青衫”写诗人一生落魄、未有功名的悲哀;②“疲驴狭路愁官长”写出因身份低微、不得不给官长让道的屈辱;③“亭长一抔终马上”借刘邦之典暗示朱元璋少文无才,同时委婉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肯定;④“当时事业难身遇”表面写无法亲历明初开国大业,实写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是自哀也是自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2)尽荠麦青青冷月无声
(3)《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评分建议:每答对一空得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18.(3 分)B
19.(3 分)C(原句存在语序不当、中途易辙等语病,C 项改法正确)
20.(5 分)①比喻(或暗喻)(1 分);②由黄河作本体,血脉作喻体构成。(2 分)③表达效果:语言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生动地表明黄河对于滋养、延续中华文明的重要性。(2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21.(6 分)①运动一定能提高(提升)免疫力吗;②此时免疫功能减弱(“此时免疫力下降”也可);③运动时间太短。(每点 2 分)
22.(3 分)①运动强度要适中;②运动时长要恰当;③运动方式要选对。(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四、写作(60分)
23.作文
一、材料解读
本次作文材料,引自古代经典,立足人际关系,提供多种视角,富于启发性和思辨性。
《史记·孔子世家》出现于语文教材,学生比较熟悉;《易经》作为国学典籍,在高考考题中频繁出现。选用以上两则材料,体现了立德树人、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命题初衷。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启发考生,对于崇高、优秀和美好,要有鲜明的敬仰和思齐意识。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则是从待人接物的角度,揭示了正确的行为准则:对待位尊权重者,要有必需的自尊自信,不能曲意阿附;对待位卑人微者,要有起码的平等尊重, 不能轻慢霸凌。语料引导学生在个人、集体或国家层面构思立意。本着“命题不命意”的原则,两则材料结合起来,互补生发,体现了先贤的处世智慧,提供了思维的逻辑起点, 提示了考生的审题方向,开启了多维的思辨空间。
二、参考立意
写作过程中,一要在个人、集体或国家层面上行文,二要立足于交际、交往,突出对于仰视、平视或俯视的思考(可以单独写某一点,也可将几者结合起来,辩证思考)。如此,则可视为切题。如:
①仰视贤者,见贤思齐;
②仰视和平视都源于自信;
③面对德行高尚、学识渊博者,我们自当仰视;而面对位高权重者,我们却大可不必, 平视即可;
④仰视是对德行的景仰,平视是对人格的尊重;
⑤平视他人,不卑不亢;
⑥平视他国,和平共处;
……
三、评分说明
(一)作文判分整体要求
1.评价标准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评判原则
要求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既要看审题立意,也要从选材、结构、文体要求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判分。
(二)评分等级
本次评分为四等七类。一等卷 48~60, 其中一等上 54~60, 一等下 48~53;二等卷 36~47,其中二等上 42~47,二等下 36~41;三等卷 24~35, 其中三等上 30~35,三等下 24~29;四等卷 0~2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