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热点:从俄乌危机看大国关系热点链接拜登政府上台后对俄态度强硬,一再鼓动乌克兰与俄罗斯对抗,表态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加强对乌政府的军事援助。在此背景下,乌克兰政府多次表示,要以武力“收回”克里米亚并结束俄罗斯对乌东部的“侵略”。与此同时,北约加强了在黑海地区的军事活动,并试图在乌克兰进行军事部署。俄罗斯对此做出强硬回应后,西方指责俄方在俄乌边境部署重兵,准备对乌克兰采取军事行动。分析人士指出,拜登政府试图借助乌克兰这枚棋子加大对俄罗斯的孤立和打压,同时挑拨俄欧关系,拉拢欧洲盟友,强化它们对美国的军事依赖。从内政角度看,拜登政府还试图利用打“乌克兰牌”为民主党在今年的美国中期选举中加分。如果乌东部再度爆发大规模冲突,俄罗斯难以置身事外,欧洲将不得不紧随美国重拳制裁俄罗斯,美国可坐收渔翁之利;如果没有发生大规模冲突,拜登政府则可将自己塑造为“和平缔造者”,提升美国的影响力。-----人民网 新华社北京1月25日电(国际观察) 据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2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命令,承认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随后命令俄罗斯部队在这两个“共和国”维护和平。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2022年2月21日,普京在全国视频讲话中强调,北约不停地试图说服俄罗斯,北约是一个纯粹的防御性联盟,但历史上的五次东扩已经使北约的军事设施部署在紧邻俄罗斯边境的地区。美国人利用乌克兰推行反俄政策。乌克兰加入北约是对俄罗斯国家安全的直接威胁。此前,普京曾在年度记者会上表示,北约东扩不可接受。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2月21日,美国政府高级官员称,美国总统拜登没有私下向普京做出过关于乌克兰能否加入北约的保证或承诺。乌克兰十多年前就寻求成为北约成员国。如果乌克兰加入北约,意味着这一美国主导的军事集团扩张至俄罗斯“家门口”。普京去年12月警告,这触犯了俄方“红线”。热点解读一、乌克兰危机产生原因:1、外部原因----俄罗斯与欧美对乌克兰的争夺。(大国争夺)欧美青睐乌克兰的原因不难理解。乌克兰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是欧亚大陆重要的地缘政治支轴国家,而且乌克兰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控制乌克兰有利于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打压俄罗斯,美国实现控制欧洲、称霸世界的野心。2、内部原因:内部分裂和缺乏国家认同、腐败及民生问题、文化问题等虽然外部因素对乌克兰危机的成因和“发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归根到底,这一危机的根源是在乌克兰内部,其中与沉重的历史遗产息息相关的东西部地区隔阂(东部地区亲俄、西部亲欧)始终是乌克兰政治和经济发展面临的障碍。历史上,乌克兰没有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存在过。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乌克兰成了周边列强争夺、瓜分的对象。乌克兰现有的国家版图是二战后重新划定的。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脱离苏联宣布独立,这是乌克兰有史以来第一次摆脱从属地位而成为独立国家。(民族认同方面有问题)除了难以弥合的东西部隔阂以外,经济长期萎靡不振也是乌克兰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乌克兰发生了严重的持续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深度和广度曾一度在独联体国家中名列前茅。在1992-1999年期间,乌克兰的国内生产总值均为负增长。2000年,乌克兰经济开始复苏,但增长势头不稳定。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使乌克兰经济受害匪浅。2009年,乌克兰经济增长率为-14.8%,2010年和2011年回升到4.2%和5.2%,但2012年又下降到0.2%。(经济及民生问题)二、乌克兰危机对的启示1、经济自由化不一定能为人们带来巨额的财富,相反,它除了造就一批经济寡头之外,带给人们的或许是巨大的负担。乌克兰以前属于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经济自由化和国有资产私有化过程中出现很大的腐败问题。2、腐败不仅危害执政党的基础,腐蚀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更会在国家危难时刻,使得人们“离心离德”。乌克兰危机的根源是腐败造成了人民对政府的不信任,各省份要求独立的呼声不断高涨,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人民与国家离心离德。3、大一统的文化历史观基础是“文明共识”,这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同化,还在于文明的强势比如此次克里米亚人们的选择就是在于乌兰文明的弱势和俄罗斯文明的强势,这是强势文明对弱势文明的征服。这对于象中国这样多民族的国家而言,极有必要去建立中华文明共识的基础,在少数民族区域推行汉文化的普及,同时给予少数民族区域更多的经济发展成果分享。4、核武器是保持大国地位不可动摇的战略支柱,是维护中国领土安全的战略长剑,虽然有少数的声音鼓吹中国应当“弃核”。(乌克兰弃核的反思)三、教训:1、乌克兰应该在外交方面向中国学习,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要在外交上“押宝”。2、注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克服腐败问题,加强法制建设。3、文化方面:加强民族认同;克服民族撕裂;壮大自身文化底蕴。史事链接一、先秦的民本思想1、西周汲取夏、商两朝灭亡教训,提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其中“德”包括敬天、 敬宗、保民三方面,尤其要“怀保小民”。2、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3、孟子:实行“仁政”治国,轻徭薄赋;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4、荀子:提出“君舟民水”5、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勿夺农时等。二、现代史上中国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措施1、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建国初,土地改革、恢复发展经济、“一化三改”都注重改善民生。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全面振兴,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来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3、最近几年的“精准扶贫”也体现了党的关怀和关注民生的政策。4、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实现“共同富裕”。三、自古以来中国加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历史知识1、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呈现“多元一体”格局。2、秦朝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3、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主流思想地位,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4、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少数民族主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民族融合不断加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观念亦不断强化。5、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进一步巩固。四、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概况:(1)刚刚建立的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展开外交活动,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等十几个国家建交。(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表现(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时间: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求同存异”方针提出①提出: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第一次亚非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提出。②影响: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时间:1971年10月。(2)概况: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3)意义:①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②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二)中美建交1、时间:1979年。(尼克松访华在1972年,直到1979年才建交)2、原因: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共同要求。(1)中国方面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重要作用(2)美国方面①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②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全球战略收缩,出于战略平衡考虑希望改善中美关系③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和经济危机3、经过①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②建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4、影响:①结束了中美之间长期的对峙,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②促使更多的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③改善了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国环境;④有利于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三)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四)全方位外交1.时间:改革开放(1978年)以后。2.外交理念:①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②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③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3.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4.史实: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5.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者日益重要的作用。五、【知识拓展】二战后西方国家建立“福利国家”含义:所谓“福利国家”,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原因:“福利国家”的建立①是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②是稳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作用:积极作用:“福利国家”制度实质上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福利国家”的建立,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它促进了社会平等缩小了贫富差距,缓解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展示了西方民主的价值和普遍的社会关怀。消极作用:它培植社会惰性降低社会发展效率,并成为国家的沉重财政负担,进而引发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当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削减福利就成为“改革”的内容启示:政府在试图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时一定要从社会公正角度出发,在建立有效的“福利国家”制度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和效率,这样才能趋利避害真题演练1.【2021重庆B】传说中的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20 世纪以来,出现了三次祭祀黄帝陵的高潮,凝聚了中华民族,团结了全球华人。这是因为黄帝A. 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B.推行了禅让制C.为首的部落联盟是华夏族前身D.主持治水有功【答案】 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后来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至今,海外华人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C项正确;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排除A项;尧舜禹推行禅让制,排除B项;禹主持治水有功,排除D项。故选C项。2、【2021安徽中考】老子认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二者都主张A.无为而治B.重农抑商C.儒道一家D.以民为本【答案】D【解析】老子主张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体现了二人都主张重视民意,以民为本,故D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符合孔子,排除A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老子是道家,孔子是儒家,排除B项;二人的思想都没有主张儒道一家”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3.【2021湖北荆州】孟子说:“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君者 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他们都认为政治统治得以巩固的关键因素是A.选贤举能B.复古崇礼C.富国强兵D.取得民心【答案】D【解析】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和“民本’的思想。材料中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都体现出对于百姓的关心和爱护,体现出民本的思想。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说明选贤的信息,排除A;材料中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不是“复古崇礼”,也没有倡导“富国强兵”,排除B和C。故选D。4、【2021山东济宁】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一石碑上刻有“皇帝....灭六暴.强...壹家天下”等字,该内容称颂的皇帝是A.周武王 B.齐桓公C.秦始皇 D.唐太宗【答案】C5.【2021山东聊城】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这主要说明A.民族矛盾尖锐B.民族交融加强C.民族杂居相处D.中外交流频繁【答案】 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有很多少数民族已经融入中原汉族。题干的“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 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主要说明民族交融加强,故B符合题意;题干现象是民族融合加强的表现,不能说明民族矛盾尖锐和民族杂居相处,与中外交流频繁无关,排除ACD。故选B。6.【2021山东菏泽】 “通过各种渠道进人南宋的契丹人,其杜会习俗不断发生变化。通过族际婚姻,契丹人的姓氏名字发生变迁,甚至服饰、饮食、节日等生活习俗也逐渐失去其民族特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交融B.政府引导C.社会繁荣开放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 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南宋的契..... .通过族际婚姻,契丹人的姓氏名字发生变迁,甚至服饰、饮食、节日等生活习俗也逐渐失去其民族特征”,可知契丹人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交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民族交融。选项A符合题意;政府引导,在题干内容中没有反映,B排除;社会繁荣开放,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C排除;经济重心南移,是指古代经济发展,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这与题千内容不符,D排除。故选A。7. 【2021四川泸州】以下史实共同的历史作用是元朝 清朝1247年凉州会晤,议定吐蕃归附蒙古。元朝建立后,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 1727年设驻藏大臣,1793 年明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 A.加强了对西北有效治理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C.推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D.实现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答案】]B【解析】由题干中的“元朝建立后,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等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这说明两个朝代都是通过在边疆地区设立机构进行管辖,巩固了统-的多民族国家,所以B项符合题意;西藏是西南地区,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不仅仅有清朝,还有元朝,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8.(2021·重庆A卷)下列图片所示建设成就,反映我国A.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C.开启了国企改革的新历程 D.形成了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 我国开展了一五计划, 重点发展重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除第-批汽车,飞机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飞机,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朝着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B项正确;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排除A项;1984年,开启了国企改革的新历程,排除C项;形成了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是90年代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9.【2021年福建】197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 合国升起,这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这体现当时中国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推动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改善了与美国之间的关系【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1971年1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升起。故C符合题意;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排除A; 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排除B;改善了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故选C。10.(2021云南昆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有等在内的A.资本主义制度B.社会保障制度C. 计划经济体制D.系统教育体系【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福利国家,即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故B正确;二战前资本主义制度早已确立,故A错误;计划经济体制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故C不符合材料信息;教育体系属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故D错误。11. (2021·重庆B卷)古今中外许多政权都注重加强国家治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廷设置“总统新疆南北两路事务”的伊犁将军,驻扎伊犁,统辖全疆军政事务,然后在新疆北路设置乌鲁木齐都统和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又在新疆南路设置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对于天山南路的“回部”维吾尔族聚居区,仍承袭原有的伯克制(“伯克”是世袭地方官吏或头人们的通称),但均由参赞大臣奏请皇帝简放(经中央审查确定级别职位后任命官员),管理当地的回城民政事务。——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廷治理新疆地区的特点。【答案】设置机构;因地制宜;注重与当地的民俗相结合。- END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