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6-7)(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6-7)(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2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
(第6期)
本期主题:问言豆叶几时黄
【作文导写】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民俗,是原野上绽放的沾满泥土气息的花朵;民俗,是悠远处传来的散发着思古幽情的歌谣。民俗,蕴含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民俗,传递着韵味独特的民族情感。民俗,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血脉;民俗,是一个国家凝聚的磁力。
民俗滋养性情,民俗陶冶情操,民俗造就性格。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其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这道作文题所供材料,以形象而凝练的语言交代了“民俗”的由来、特征、意义和价值——尤其在陶冶民族情操、塑造民族精神方面的巨大意义。而这,正是这篇作文的写作要点。
民俗传情,“传”的是那些具有民族特征的情感。如传统节日清明,使抚今思昔感恩先人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如民谣,让我们得以传承前辈世世代代积累的精神和文化遗产;如禁忌,让我们明白我们先人的爱与憎、追求与忌讳……民俗中所承载的,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情感,它是我们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和灵魂营养品,它甚至已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标志。
此文可写记叙文,讲述“民俗传情”的生动感人的故事;亦可写成议论文,表达你对各种民俗的观点和看法;也适合写散文,抒发你对民俗的深刻体验和独到感受。选材可大可小,可点可面,这取决于你的积淀与体验。
佳作品读
【佳作点评】
民谚传情
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串联起一个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什么让这个民族从古到今有着相同的精神因子?读了语调铿锵高昂的圣贤书之后,我蓦然觉得,有一个和蔼的、温润的声音在我们的耳畔响起,它告诉我们生活的常识、社会的经验甚至饮食起居的注意事项、识人看天的各种技巧、教儿育女的方法点滴……
这便是千百年来在民间口口相传的“民谚”!
从古至今,中国人中没有读过四书五经的不计其数,可谁敢说他一生中没听过一句民谚,没受到过民谚的影响?所以说民俗民谚的谆谆教诲,让每个中国人精神丰盈,言行得体,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你年少时,一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会让你懂得珍惜时光,计划未来,发奋努力;当你年老时,一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会让你明白生命无关一时得失,时时充满生机;当你择友时,一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会让你明白与人相处要学会忍让,懂得包容;当你择业时,一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明确告诉你职业无高低之分,技艺有优劣之别;当你处于顺境时,一句“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让你明白顺境难以永恒,乐极可能生悲;当你遭遇厄运时,一句“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会让你鼓起生活的勇气,平添前进的信心……
民谚是民俗的一部分,唯其“俗”,才更显亲近;唯其草根,才更具生命力;唯其口口相传,才更像一位长者的耳提面命……不仅是我,还有你,还有他,乃至每位华夏儿女,都得感激那些饱含先辈经验智慧和无限深情的殷切教诲……
民谚,让我们成人,成才。
名师点评
文章选择了“民俗”中的瑰宝——民谚进行分析议论,指出:民谚教会了我们很多书本上难以读到却跟我们的生命和生活更加贴近的东西,民谚饱含着先辈的经验智慧和无限深情,营养更为全面,可以促进我们健康地成长。文章引用丰富,论证严谨有力。最后的总结收束全文,照应标题,使全文浑然一体,文脉贯通,有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我与民俗:记一次清明感怀
又逢清明。风和日丽,万物清明。我的心境却难以与眼前这明媚的春光相融——清明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想起了刚刚去世的奶奶。
自然要去为奶奶扫墓。进入郊区,便见到一队队大人小孩,拎着香烛纸钱,显然也是去祭奠亲人。可那些孩子,全无哀色,一个个嬉笑打闹,充满假日郊游的欢愉。这让我心中平添憋闷,正如漂泊异乡的马致远蓦然见得“小桥流水人家”,愁绪更添三分。
进入墓园,青烟缭绕,时有悲声传来。春日的艳阳却像那些不知好歹的顽童,欢快地泼洒着银絮,今天本该烟雨霏霏啊——这不应景的阳光!
烧化纸钱是扫墓的重要环节。我持着一根树枝,撩拨着火堆,呆呆地盯着。其实,对逝去的先人我们根本做不了什么,烧化纸钱不过是聊以自慰罢了。我们对先辈逝去的不舍或歉疚也许会随灰烬而去,但这对逝者又有什么意义?想到这些,那随风飞散的纸灰与思念似乎又飘了回来,钻入我的心房,演化成奶奶的音容笑貌,凝成我的串串泪滴。
世事无常,虽说老人故去是必然之事,但我等凡夫如何有庄子“视死如归”的豁达?对奶奶的思绪无处排遣,我渐渐陷入悲思的深渊,如遁入“无常的火宅”中了。
总有些极不知趣的孩子,即使在肅穆的祭扫活动时,仍在顽皮地四处追逐,袭扰着我的思绪。忽见一老翁,跌跌撞撞地追着孩子,孩子跑累了,就回头扑入老人怀中,亲热地蹭来蹭去,老人原本挂着泪痕的脸,渐渐舒展开来——对后辈的疼爱之光穿透了怀旧的阴霾。
眼前这一幕似曾相识——奶奶生前也经常与我嬉闹。其实,很多老人都是喜静怕动的,他们开心正是源于我们的快乐——儿孙的欢乐是老人最大的幸福。奶奶一生节俭,略有积蓄就会给儿辈、孙辈买礼物。儿孙长大了,不肯要她的物品,还会给她买这买那,她却一概不收,即便临时收下,最终还是会回赠给我们。记得奶奶临终时的遗言:“不得铺张,早点下葬,不要想我。”——老人即便在临终时,依然一如既往地为后代着想!
当时只道是寻常。如今细细品味,蓦然觉出这些话的诚挚与超脱。再想想“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这两句诗也许是被我误解了,它要表达的并非对逝者的无奈,而是要生者对无奈的死亡处之泰然,从“无常的火宅”中跳出,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生活……
抬望眼,阳光渐渐变得明丽可爱,孩童的笑闹亦变得清新可人。
名师点评
清明,是一个怀旧的日子,我们常会在此日祭奠先人;清明,又是一个迎新的日子,我们常用此日郊游踏青。其实,纪念先人,并非让我们一味沉浸在哀痛之中,而是要我们快乐地生活,以告慰先人,因为每一位逝者都希望他们的后人幸福快乐!这是作者从清明节所见所闻中得出的感悟,也正是我们的先人寄托在清明节中深厚的寓意。
文史钩沉
问言豆叶几时黄
豆的历史很悠久自不必说,最早的“五谷”(稻、黍、稷、麦、豆)就有豆,不过那时豆叫菽、荏菽、藿。豆的重要性从过去到今天都从没有改变过。
豆在诗文中出现在粮食品种中不在少数,最早当然得说《诗经》,有六次提到,遍及风雅颂,这是少见的,从这方面看也能看出豆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诗经》中专门有一篇诗就是《采菽》说白话就是采大豆。不能不在写大豆的诗文中提起,诗有点长截取一部分。。
小雅·采菽
采菽采菽,筐之筥之。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
觱沸槛泉,言采其芹。君子来朝,言观其旂。其旂淠淠,鸾声嘒嘒。载骖载驷,君子所届。
说的是诸侯朝见周天子的盛景。
采大豆呀采大豆,用筐用筥来盛装。诸侯们前来朝见,天子用什么来相赠?就算没什么要赠予,也会赠他们好车和马匹。还有什么要赠予?诸侯的礼服已备好。
泉水在滚滚翻腾,我前去采摘水芹。诸侯都来朝见,旌旗已经渐近。旌旗在霍霍飘动,銮铃很叮当作响。三马四马其驾,诸侯都已来临。
看起来很愉快的过程,大豆旁证了大家的愉快。
当然大家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是三国·曹植的《七步诗》,不敢说每个人都能倒背如流,但闭着眼睛肯定能背出来,不信你看,以下就是我闭着眼睛背出来的。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样的豆是悲情的豆,是中国人关于亲情教育的最好的反面范例,豆在历史上就承担了不能承受之重。
唐诗里有一首写到豆的诗是我喜欢的,不妨拿出来与诸君一赏,就是贯休的《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贯休和尚的此诗特别接地气,提到的植物都是农人日常所见所用,有黍子、香蒲、桑树、柘树、甜瓜、大豆。就从有大豆的后四句说,蚕娘在河边漂洗蚕茧,牧童吹着笛子和衣沐浴,山里的老汉反复留我住宿,笑说西坡上的瓜豆都成熟了,真是“五谷丰登”的好时节。
这是让人喜欢的农村景象,有甜瓜、大豆,更有农耕文明时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这是让我无比向往与珍惜的。
宋词里提到豆,但是很少,可以理解,宋词的性质就不是提农稼耕作的,最适合抒情,儿女情长的情。既然有当然要特别列出,我找到的只有两首,一首是苏东坡的《浣溪沙》,一首是蒋捷的《贺新郎》,一个北宋,一个南宋,刚好。先从苏东坡开始。
浣溪沙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麸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村外的麻叶、苘麻一层层一片片,村里不知谁家正在煮蚕茧,满村子都能闻到那特殊熟悉的香味。隔着篱笆缫丝的女人们欢声笑语,那是劳动中的女人最可爱的景象。
须发皆白的老翁拄着拐杖,喝的醉眼迷离,吃着新麦做的饭果腹。问起豆叶何时黄,到那时又有新鲜的豆子可以吃了。
和贯休的《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有一拼,是我喜欢看见的景象。
再看蒋捷的《贺新郎》
梦冷黄金屋。叹秦筝、斜鸿阵里,素弦尘扑。化作娇莺飞归去,犹认纱窗旧绿。正过雨、荆桃如菽。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弹棋局。消瘦影,嫌明烛。
鸳楼碎泻东西玉。问芳悰、何时再展,翠钗难卜。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生绡画幅。怕不是、新来妆束。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空掩袖,倚寒竹。
此词写的够婉约,原本是感叹亡国之痛的,却写得绮丽婉转,还是通过美人、秦筝、棋盘、女子的装扮隐隐提及。
亡国的恨是难平的,就像不理解当年的开元曲,我能怎么办?空掩袖,倚寒竹。对了,此时正是樱桃长的如豆子大小的时候,根本不是顾及“樱桃好吃树难栽”的时候,而是再也吃不上故乡的樱桃了,就算它豆子大又便怎样?
这就是亡国,国一亡,什么都没有了,不但是家、佳人、樱桃还有大豆。
散文阅读
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
陈忠实
①冒雨去图拉,拜谒托尔斯秦。车经过图拉域时,雨时下时停,出图拉城时,就看到远方天际一抹蓝天了。拐过两个交叉弯道,看到很长的林木遮蔽下的围墙和一个阔大的门,这就是托翁自己命名的“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庄园故居了。
  ②站在宽大的门口,一眼看见两排整齐高大的白桦树的甬道,通向林木笼罩的深处。甬道尽头往右拐进去,是一座涂成黄色的两层小楼,这是托尔斯秦的居室和写作间。走进写作间的一瞬间,弥漫在心头的神秘顿然散失净尽了。房间不仅没有装饰装潢,更没有如中国文人惯常装备的字画铭题之类,连一个像样的书架都不置备。走出这座二层小楼时。脑子里就凸显着两张淡黄色的木桌。我更加确信作家从事的写作这种劳动,最基本的条件不过就是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可以铺开稿纸,可以坐下写字。如果脑子里是空乏的胸膛里是稀薄的。即使有镶着宝石的黄金桌椅也无济于事。
  ③在这座托尔斯泰写作和生活的黄色小楼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地,该算作院子吧。小院的三面,是稠密到几乎不透阳光的树林,林间长满杂草,俨然一种森林的气息。楼前的这方小院,除了供人走的台阶下的土路,也都栽种着花草,却不是精细的管理,完全是自由生长的泼势。
  ④花草园子里有一棵合抱粗的树,不见一片绿叶,粗壮的枝股和细细的枝条,赤裸在空中,在四周一片浓密的绿叶的背景下,这棵树让人感到一种死亡的凄凉。我初看到这棵枯死的树时。贸然想到的是,它与周围的景致太不协调了,随后知道了这棵树非凡的存在,竟然有一种内心深处的震撼。
  ⑤枯枝上挂着一只金黄色的铜钟。托尔斯泰是贵族,却愿去帮助那些寻找救助的贫苦人,久而久之,那些四野八乡遭遇困境的乡民便寻到这个庄园来。托尔斯泰在楼前院子这棵树上挂的这只铜钟,是供寻访的穷人拉响的,听到响声,托尔斯泰就会放下笔推开稿纸,把敲钟的穷人请进楼里,听其诉叙困难和冤屈,然后给予帮扶救助。
  ⑥据说有时竞会在这棵树下发生排队等候敲钟的事。曾经有多少穷人贫民憋着一肚子酸楚和一缕温暖的希望攥住那根绳子,敲响了这只铜钟,然后走进了小楼会客厅,然后对着胡须垂到胸膛的这位作家倾诉,然后得到托尔斯泰的救助脱离困境。
  ⑦这棵曾经给穷人和贫民以生存希望的树已经死了,干枯的枝条呈着黑色,枝干上的树皮有一二处剥落,那只金黄色的铜钟静静地悬空吊着,虽依原样系着一条皮绳,却再也不会有谁扯拉了。救助穷人的托尔斯泰去世已近百年,这棵树大约也徒感寂寞,已经失去了承载穷人希望的自信和骄傲,随托翁去了。
  ⑧托翁晚年竟然执意要亲手打造一双皮靴,而且果真打造出来了,而且很精美很结实也很实用。我自然惊讶这位伟大作家除了把笔的效能发挥到了无可企及的天分之外,还有无师自通操作刀剪锥针制作皮靴的一双巧手;我自然也会想到这位既是贵族庄园主又是赫赫盛名的作家,绝不会吝啬一双靴子的小钱而停下笔来拎起牛皮;然而,他以亲自操刀捏锥,表示一种背离,一种转向。
  ⑨托尔斯泰把他精心制作的这双皮靴送给一位评论家朋友。这位评论家惊讶不已,反复欣赏之后,郑重地把这双皮靴摆到书架上,紧挨着托尔斯秦之前送给他的十二卷文集排列着,然后说:这是你的第十三卷作品。这是俄罗斯人以素有的幽默方式,表达出对一位伟大作家最到位最深刻的理解。
  ⑩我真幸运,在林中的这块草地上领受到了明媚的阳光。
  11在树林的深处,看到了托翁的墓地,完全是意料不及想象不出的一块墓地。在一块临近浅沟的边沿,有一片顶大不过十平方米人工培植的草坪,中间堆着一道土梁,长不过一米,高不过半米。是一种黑褐色的泥土堆培而成。上面没有遮掩,四周没有栅栏防护,小土梁就那样无遮无掩地堆立在小小草坪上。我站在草坪前,竞有点不知所措,这样简单的墓地,这样低矮的土梁标志,比我家乡任何一个农民的墓堆都要小得多。没有任何碑石雕像,就是一坨草坪一撮褐黑的泥土,标志着一个伟大灵魂的安息之地。那个小土梁上,有一束鲜花。我在转身离去的一瞬,似乎意识到,托尔斯泰是无需庞大的墓地建筑来彰显自己的,也无需勒石刻字谋求不朽的。
  12离开墓地和通往墓地的林间幽径,有一片开阔的草地,灿烂着的红的白的紫的金黄色的野花。季节还算是夏天,雨后的太阳热烈灿烂,仍不失某种羞羞的明媚。我沉浸在野草野花和阳光里,心头萦绕着托翁为自己的庄园所作的命名,“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真是恰切不过的诗意之地,又确凿现实主义的具象。
l.简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如果脑子里是空乏的胸膛里是稀薄的,即使有镶着宝石的黄金桌椅也无济于事。
  (2)然而,他以亲自操刀捏锥,表示一种背离,一种转向。
  3.作者对托尔斯泰有哪些新的认识 请加以概括。(4分)
  4.以“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为题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解析
1.运用景物描写,写出了托尔斯泰庄园草木茂盛的特点,暗示托尔斯泰热爱自然、崇尚自然。(2分)与下文花草园里那棵不见一片绿叶的大树形成对比,引出下文内心深处的震撼(2分)。
  2.(1)作家从事写作,如果没有环绕在脑际的体验和澎湃在胸膛的激情,外界环境再怎么舒适也没有用。 (2分)
  (2)托尔斯泰亲手打造皮靴,表示对养尊处优的贵族生活的背离,向自食其力的平民阶层的转向。(2分)
  3.①托尔斯泰的写作条件极其朴素②托尔斯泰属于贵族,却愿热情帮扶那些求助的贫苦人。③托尔斯泰崇尚体力劳动。④托尔斯泰的墓地极其简单。
  4.①“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是托尔斯泰给自己庄园的命名,以此为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地和拜谒对象。(2分)
  ②一语双关,明媚的阳光和自由生长的草地既是实指景色同时又象征着托翁的仁慈精神和平民精神。(2分)
  ③题目是全文的情感脉络,以此为题表达了作者对托翁的景仰和赞美之情。 (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答对一点给2分)。2022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
(第7期)
本期主题:良心是人生的根本
【作文导写】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图片,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这幅漫画引起你的哪些感受和思考?请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思考,根据漫画立意,写一篇作文。
要求:角度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漫画的方式呈现。漫画的内容是两个人抬着一位医生十万火急地走向“良心抢救室”,那位医生张着嘴大喊:“我没有病!”漫画折射现实生活的热点和焦点。本画所讽刺的现象在我们的周围也不鲜见。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对百姓从来就不讲良心,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就是他们的写真。有的商人以次充好,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有的子女虐待老人,不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
漫画讽刺的不仅仅是医生,为官者,为商者,为人幼,为人长,为人师者,等等,恐怕程度不同地都会有像此位医生一样,没有发现自己有病,或者即使发现也都有讳疾忌医的心理。考生写作时,可以选取一个角度进行立意即可,作文里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点睛】
漫画作文的审题方法一般有:
(1)看漫画的标题。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漫画的标题就是漫画的眼睛。所以说看漫画,标题是我们理解漫画寓意的一个窗口。
(2)看画面细节。
漫画属造型艺术,又属喜剧艺术,主要通过画面来反映现实生活或时事。由此,我们在审漫画题时,一定要仔细观察画面,漫画作文要仔细观察漫画中的人、物、景、情,把握其性质,抓住画面所包含的褒贬对象,这样才能全面领会漫画的寓意。
(3)看漫画的艺术手法。
漫画是用线条、色彩来表情达意的,它的表现手法有夸张、变形、比拟、象征等,而以夸张、变形为主要创作手段。夸张变形就是改变人或物正常的比例关系,有意识地让其夸大或缩小,拉长或缩短,通过大与小,方与圆,曲与直,虚与实的对比手法,使表现出的形象鲜明、典型,表达的意旨更明确,更深刻。夸张之处往往就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
佳作品读
【佳作点评】
我看良心
中华民族是个很讲究“良心”的民族,自古以来,“良心”就象一把道德的尺子,无形地丈量着人们的善恶美丑,真伪好坏。所谓“良心”,顾名思义无非就是指人的善良之心。正如俗话所说:善良之心人皆有之,好恶之心人皆有之。
然而,中国人对“良心”的理解和运用是无以伦比的,一句“有良心”和“丧良心”,就把世间的好人坏人,好事坏事清晰地区别了开来。尽管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处阶层各有差异;对“良心”内涵的把握各不相同。但是,“良心”在人们的心里却是有着同等分量的。
达官贵族讲"良心”,奉行的是“食得皇家俸禄,理应捐躯社稷。”商贾富豪讲“良心”,奉行的是“百姓是衣食父母,必以诚信于天下。”草莽枭雄讲“良心”,奉行的是“一日为友,情同手足,不求同日生,但愿同日死。”地痞杀手讲“良心”,奉行的是“拿人钱财,为人消灾。为朋友两肋插刀。”平民百姓讲“良心”,奉行的是“受人滴水之恩,即当涌泉相报。”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良心”就是“道德”,有良心就是讲道德,丧良心就是没道德。有些文人墨客也将其概括为:“仁义礼志信”和“忠孝节义”。由此可见,中国人对“良心”的总结,从理论到实践已有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而且,古人们也为我们留下许许多多“良善立世”的真人实事。
时至今日,“良心”似乎被挂在了“嘴”上,“道德”好象被挡在了金钱的后面。在有些人的眼睛里,似乎搞市场经济就可以不讲“良心”了,甚至还叫嚷什么“讲良心?良心值几个钱!”进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出现了:有权的说假话;有钱的办假事;经商的卖假货;唱歌的搞假唱;讨饭的装假相;看来只有善良的人们上当受骗是真的了!难怪在指责“三鹿奶粉”时,气愤地说:这样的事情,就是丧良心!
有朋友可能会问,你讲了这么多,那你说如今的“良心”到底值多少钱?我可以毫不谦虚地告诉大家:我也不知道!虽然,我不知道如今的“良心”值多少钱。但是,我清楚地知道:“丧良心”的人一分钱都不值!
滴水藏海
一杯水的冷漠
  那是一家快餐店,地处闹市,生意兴隆。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女子抱着小婴儿来到店里,她想为孩子买点喝的。不过,满店都是可乐、雪碧之类的冷饮,实在不适合小婴儿。左看右看,她终于发现,店里有台饮水机,里面的纯净水,倒可以让孩子喝一点。于是,她试探地问服务员“你好,能给我一杯水吗?”服务员看她一眼,随口说道:“拿杯子来。”她一愣,赶紧说:“对不起,我没有杯子。”“那不行。”服务员的回答异常简洁。“拜托了,用店里的杯子行吗?我付钱。”她继续恳求道,“孩子渴得厉害。”“杯子不单卖,你买杯饮料吧。”服务员的声音中明显地多了几分不耐烦。“孩子不能喝饮料,就请你给我杯水吧。”她的声音有些颤抖了。这一次,服务员没再理她,而是转过头去,接待下一位顾客……
  一杯水的冷漠那一天,年轻的女子带着婴儿到家后,就和邻居聊起了当天的事情。听了她的遭遇,邻居很是气愤:“这家店太刻薄了,以后我是不会再去了。”“是啊,我也肯定不会再去的。”说完,她们各自回了家。
  邻居是位中学老师,学校就在快餐店的旁边。第二天上班后,邻居就和同事们说起了她的经历。大家一听,感慨不已:“太过分了,连杯水都舍不得。”“这样的店,最好倒掉。”“是啊,是啊”……再和学生聊天时,老师们都会提起那件事,然后叮嘱一句:“你们以后最好少往那跑。”同学们回家后,纷纷和家人说起那件事,末尾还要加上一句,“我们老师说了,以后少到那儿去。”
  快餐店依旧天天开门,迎接四方来客。只是谁也说不清,是从哪一天开始,餐厅开始变得冷清了。而在以前,餐厅几乎是日日爆满;尤其是周末,那些穿着校服的学生们,总是在柜台前排着长队。可现在呢,店里很难见到那些年轻的身影了。学生少就少吧,可奇怪的是,其他的顾客竟然也很少光临;偶尔有人光顾,也是买了东西就走,很少在店里坐一坐。店里的座位,大多都是空荡荡的,看上去,整个餐厅,死气沉沉。
  为了改善营业状况,快餐店推出不少新措施:有奖就餐,套餐打折,赠送礼品……但这些活动,只能在短时间内聚拢人气,要不了多久,店里便冷清依旧。
  渐渐地,又有不少餐厅进驻闹市,在快餐店的前后左右,多了水饺店、面条店、豆浆店……快餐店的生意,更是每况愈下。
  终于有天,快餐店黯然关了门。当店里的员工收拾东西离去时,他们谁都没有想到,这个不幸的结局,就始于一杯水的冷漠。
聆听先贤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心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未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 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 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地址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的概括。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8分)
答案与解析
1. 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2.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③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3.①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②经世致用,学问广博开一代学术风气;③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4.①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②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爱国注意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④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于担当,爱国奉献。(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