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8-9)(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8-9)(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2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
(第8期)
本期主题:俭以养德
【作文导写】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俭朴,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素养、一种美德,体现一个人的境界,也体现对自然的尊重。
俭朴不只是个人吃饭、穿衣的问题……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解析】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难度不大。考生不难发现,材料的关键词是“俭朴”,材料对“俭朴”的解释是:俭朴“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是一种素养、一种美德”,俭朴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境界,也体现对自然的尊重”,俭朴“不只是个人吃饭、穿衣的问题”……这些解释揭示出“俭朴”对个人以及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也提示考生,本题可以多角度立意。考生可以写“俭朴”的内涵是什么,也要以写“俭朴”对个人对社会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还可以写如何才能做到“俭朴”……总之,考生只要围绕“俭朴”来写,都是符合要求的,注意主题要积极向上。
立意角度参考:俭朴是一种美德,俭朴是我们应该坚持的一种生活态度,俭朴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境界,俭朴是对自然的尊重,俭朴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俭朴从我做起,等等。
点睛:
材料作文的审题: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本题可抓住关键词“俭朴”来立意。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佳作品读
【佳作点评】
简朴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似乎只有奢侈才是富人的标签,只有大把大把地挥洒金钱才能证明他们的高调。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太名利的表现,我认为只有简朴才是人们应该具备的一种人生态度。
美国的一位经济学家曾做过这样一项调查,他把各国的名流以及领导人的财富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越是喜欢节省的人他的财富积累的就越多。这不是一个偶然的结果,而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们只有保持一颗简朴、不铺张浪费的心,才能获得更丰厚的财富。
我国的伟大革命领袖毛主席便是简朴之人最好的例证。在抗战期间,虽说条件十分艰苦,大家的衣服都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毛主席的衣服更是补丁上还有补丁。有时部下看着有些心疼,便悄悄的为主席购置新衣,可是毛主席却说还是穿着旧衣服舒服。毛主席在生活方面如此,在出行方面更是能省则省,绝不浪费一分钱。一次他去机场接美国来访的客人,一大早徒步去的机场。由此可见,简朴铸就了毛主席的不朽成就。
君不见京剧大师马连良从不穿华丽的戏服,一心钻研京剧动作,终成"粉末王侯";君不见著名作家巴金出名后依然身居陋室,潜心写作,终成《爱情三部曲》问世;君不见乌拉圭总统穆希卡身居板房,坐驾仅是一辆甲壳虫,终成井井有条的国家治理典范。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都说明了简朴能使人走向成功。
相反的,如果我们过于铺张浪费,最终只能自食其果。湖人球员奥多姆在NBA球场上呼风唤雨,个重大合同更是接踵而至。当他积攒了一大笔财富后却不知珍惜,疯狂的光顾夜店、吸食毒品,挥霍自己的金钱。最后不仅自己的家庭破裂,而且自己的篮球生涯也就此葬送。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无法以平常心来对待自己的财富便只能坠入万丈深渊。
简朴是一种可贵的人生态度,我们只要保持一颗简朴之心,用"淡泊以名利,宁静以致远"的人生哲理去面对生活,你就会走在取得真正的成功的道路上!
人物故事
吴冠中:整个社会都浮躁 要有人说真话
  2010年6月25日23点57分,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遵照先生生前遗愿,将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
  吴冠中:整个社会都浮躁 要有人说真话“除了具备艺术天分外,对于工作十分敬业和勤奋,像一个战士,他是中国20世纪艺术史上绕不开的一个人物。”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包林说。
  刚直的老人:“总要有人把真话说出来”
  吴冠中的得意门生、画家赵士英认为,鲁迅先生的精神给吴冠中以极大的启迪。“吴先生非常崇拜鲁迅,他说鲁迅是自己精神上的父亲,他要做一个有脊梁的中国文人。”
  2007年,吴冠中“以奖代养”、“取消美协、画院”等言论激起轩然大波。虽然在生活中淡泊名利,但对于自己看不惯的事情,吴冠中依然是艺术家脾气,痛陈利弊。
  “美协机构很庞大,就是一个衙门,养了许多官僚,很多人都跟美术没关系,他们靠国家的钱生存,再拿着这个牌子去抓钱。”吴冠中当年接受采访时,炮轰美协和画院,指出体制弊端。吴冠中指出,当下很多画家千方百计地与美协官员拉关系,进入美协后努力获得一个头衔,再把画价炒上去。
  吴冠中当时有个著名的论断,就是“中国美术比非洲还落后”。在他看来,真正的艺术家都是苦难中成长的,社会是不养诗人、画家的,艺术家没有吃过苦、没有感情和心灵的波动是成长不起来的。
  而对于自己的画作屡屡拍出天价,吴冠中自己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曾指出,所谓的拍卖天价,都是很多收藏者为了盈利、套现,联合拍卖行、买家一起炒出来的。
  “我90岁了,我要把想说的话说完,总要有人把真话说出来。我年纪大了,没什么顾忌了。”吴冠中说。
  平民艺术家画作超千万元,书房仅五平米
  吴冠中画作一向是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宠儿”,拍卖价格屡屡创出新高,甚至高达数千万元。2010胡润艺术榜上,91岁的吴冠中以2。2亿元排名第二。
  这样一位作品屡屡拍出天价的画家,却过着简朴的平民生活。
  吴冠中生活在北京方庄小区附近一处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居民楼里。在吴冠中不足五平方米的书房里,除了靠墙两个装满画册和书籍的铁架子,就是临窗一张比课桌略大的书桌和一张椅子。椅子拉开就几乎顶到了书架。
  对艺术一丝不苟,对名利特别淡泊,这是吴冠中留给弟子的最深刻印象。
  “吴先生在生活中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非常简朴。理发就在马路边的摊子上,五角钱就理完了。”赵士英提起这些欷歔不已。晚年生活一边创作,一边毁画
  吴冠中晚年在家里常常抽空做这样的功课:一边作画,一边把不满意的旧作毁掉。尽管他的画在市场上寸纸寸金,在拍卖行里打破了在世画家中的作品最高价,却有好几百幅浸染着自己血汗的画在他的眼皮底下化为灰烬。画在纸上的墨彩、水彩、水粉画可撕得粉碎,绘在布上的油画只能用剪刀剪成碎片,绘在三合板上的需用油画颜料涂盖。
  有一次,一位新加坡著名摄影师来访,正碰上吴冠中和家人焚烧一批已裱过的水墨画,足足有200多幅,堆得像座小山。他按动快门把这个焚烧场面抢拍了下来,并将照片在国外发表了,引起国际上的震撼。
  爱心人士“我的作品应该属于国家”
  “我的作品应该属于国家。”吴冠中常常这么说。“很多艺术家的子女为了争画会产生很大的矛盾,但吴先生只给自己的子女选了几幅作品做纪念,其他的都捐出去了。”赵士英说。
  2009年,吴冠中画作《北国风光》在北京嘉德秋拍“新中国美术”夜场中以3024万元成交。此画拍卖所得将全部用于桑梓助学基金会资助特困大学生就学。
  就在吴冠中先生逝世当天,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宣布,中国当代画家吴冠中再赠五幅水墨作品给香港艺术馆作永久收藏。
  吴冠中的儿子吴可雨表示,虽然父亲的画作在市场上价格很高,但他最大的心愿和追求是让大家欣赏其画作,因此坚持不把最精彩的作品出售,而选择捐给公立博物馆。。
散文阅读
单车倚斜阳
①几年前,在朋友的怂恿下买了一架旅行车,没想到骑车渐渐成了我这几年最喜欢的运动。周末闲暇时,常常一个人骑着车沿着河堤路徐徐而行。特别是在这春暖花开时节,杨柳依依,不时会撞见一树一树的繁花,心情雀跃。有时骑车出城,或上善公园,或高铁新区。田畴沃野,村庄错落,近水远山,都氤氲着春天的喜悦之气。游走其中,如入画布,景不醉人人自醉。
  ②而最醉人的莫过于骑行在旷野的斜阳之下,一抹晚霞,或如血残阳,宁静高远又辽阔的意境,岂止一个醉字形容的了?记得第一次“远行”,也是一个春日,和朋友去熊耳山和抱犊崮。一日爬两座山,骑行一百三十余里,回来行至山亭区徐庄镇时,已是夕阳在山。群山环绕中的小镇,宛若世外桃源。一条公路如带,向天边延伸,少见行人。偶有汽车从身旁疾驰而过,带来的却是苍茫的孤独感。夕阳渐渐拉长我们的身影时,我突然领悟了那些骑行在川藏线上的行者,为什么会在夕阳下,面对着群山旷野,匍匐在大地上,泪流满面。其实,很多人心中有着这种梦幻,遥远又缥缈,似不真实。而当你邂逅时,带来的却是对生命的惊喜与顿悟,又怎能不泪奔!
  ③喜欢马致远的那首《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漂泊天涯的旅人,身处异乡,面对此景,情以何堪?悲凉中生出悲壮,而悲会比喜更让人刻骨铭心,更能彻悟生命。没经历过彻骨的悲与痛,人生怎会真实与完整,怕只会流于生命的表层。
  ④我常把单车比作那匹瘦马,如能身临异乡的枯藤老树,小桥流水,也许不会有一丝的悲伤了。千年的岁月,已把空间压缩在方寸之内,何来那彻骨的乡愁?体会到的可能就是那触动灵魂的惊喜与顿悟。以至于那次回来,因劳累挂了几天的吊瓶,面对妻子找罪受的埋怨时,却没有一丁点的后悔。因为不经历过,无法明白那种体验所带来的喜悦。
  ⑤后来,我和朋友在骑行去临沂的342省道上又邂逅夕阳。依旧远山含黛,葱翠的行道树外,远处依稀烟火人家。颇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夕阳在背,仍不急不躁的骑行,不时哼着跑调的歌曲,在他人眼中,岂不是一道风景?
  ⑥而那次绕道沛县去徐州,进徐州市里时,也是黄昏。从徐州的西北郊去云龙湖,一路夕阳相伴。我是第一次穿行在城中的山里,远看无路,车隐山中。异地的天空总是那么新鲜,夕阳的余晖洒满城市。骑行在陌生的城市,望着如流的人群,顿时有种人在旅途的感觉。
  ⑦其实,每个人都走在路上,也走在人生的路上。到处是风景,我们又能经历多少?突然想起一句话:人生有两条路,一条用心走,叫作梦想;一条用脚走,叫作现实。心走得太慢,现实会苍白;脚走得太慢,梦不会高飞。
  ⑧这是个快节奏的社会,为了更好地生活,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忙碌中慢慢变得浮躁起来。多像一只蜜蜂,只盯着花蕊,却忽略了花的美丽。别忘了,生命中还有另一种梦想,另一种体验与感悟。别相信来日方长,一架单车,或许就能让梦想飞翔。
  1.请从艺术技巧的角度赏析第1段划线句子。(4分)
  2. 文章②⑤⑥三段都写夕阳,意境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
  4.请探究文章结尾划线句的意蕴。(6分)
答案与解析
1.①运用整句散句结合的手法,使文句富有错落美。②运用比喻的修辞,运用“如入画布”这一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一路骑行所见到的春天繁花似锦的景象。③运用拟人手法,“氤氲着春天的喜悦之气”形象地写出了面对春天美景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骑行的惬意。
  2.①第2段写夕阳渐渐拉长我们的身影,此时群山环绕中的小镇,宛若世外桃源。一条公路如带,向天边延伸,少见行人。给人带来苍茫的孤独感。带来对生命的惊喜与顿悟。②第五段写夕阳在背,仍不急不躁的骑行,远处依稀烟火人家。颇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夕阳在背,不时哼着跑调的歌曲,成为他人眼中的一道风景。写出了骑行的惬意。③第6段是写骑行在陌生的城市中,夕阳西下,增添了一种人在旅途的感觉。
  3.①文章的线索是是骑车出游。②结构上贯串全文。③暗示主旨:生命中还有另一种梦想,另一种体验与感悟。
  4.①骑车挑战人生,丰富人生阅历,感受生活美好。②换一种生活方式,可能就会改变人生的梦想追求。③人不能仅仅是忙忙碌碌在忙碌中很容易慢慢变得浮躁,生命中还有另一种梦想,另一种体验与感悟。。2022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
(第9期)
本期主题:正义
【作文导写】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环卫工人陈阿姨在打扫卫生时,遭到正在旁边健身器材上做仰卧起坐的一位大妈的辱骂,她骂陈阿姨影响她锻炼身体。其他市民赶紧劝阻,陈阿姨也没还嘴,还用扫帚将健身器材下面的最后一点树叶扫起来。这一下彻底激怒了大妈,她夺过陈阿姨手中的扫帚,用脚踩断,并用力向陈阿姨的手上和脚上敲去。陈阿姨见状跑开,大妈追赶时被其他市民拦下,但她竟拨110称“农民工打人 ”,彻底看不下去的市民直接把她团团围住,等待给警方作证。在警方和目击市民的劝说下,大妈承认了错误,并给了陈阿姨3000元的赔偿金。这件事经媒体曝光后引发了社会的关注,有为陈阿姨点赞,有人为目击市民点赞,也有人为大妈点赞。
对于以上三类人,你更倾向为谁点赞?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
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本题的核心事件是:环卫工人陈阿姨在打扫卫生时,被一旁锻炼身体的大妈打骂,并报警诬告农民工打人,目击市民勇于作证,最后大妈承认错误。
由“对于以上三类人,你更倾向为谁点赞”一句可知,试题中的任务型指令非常具体明确,可以首先选定一个方面。
参考立意
1.为陈阿姨点赞:可以从她的尽心尽力、工作认真、能够忍辱负重等角度来立意。
2.为目击市民点赞:可以从他们维护正义、勇于与社会不好的方面作斗争、体现社会正能量等角度来立意。
3.为大妈点赞:可以从她最终能够知错就改等角度来立意。考生对此角度可持肯定态度。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佳作品读
【佳作点评】
维护正义,让社会充满正气
社会发展需要正义感,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充满正气的社会中。在环卫工人陈阿姨遭晨练大妈辱骂、追打的事件中,相较于陈阿姨的隐忍,大妈的知错能改,我们更应为目击市民的正义之举点赞。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不可否认,陈阿姨的隐忍是对他人的包容,对自己的善待;是一种风度,也是一种为人的智慧。晨练大妈的辱骂与追打,缺乏的便是这种隐忍的精神,还显得蛮不讲理,折射出国人对待事情少一分从容与淡静,充满的往往是浮燥之气;然而在他人的劝说与教育下,她能承认错误并给与赔偿,体现了知错能改的精神,也值得大家的肯定。但陈阿姨与大妈身上体现的闪光点,在围观市民的义举面前,似乎又显得黯淡了些。他们积极的劝阻和主动“等待给警方作证”,既让无辜的陈阿姨脱离尴尬,不受冤枉,又彰显了社会正气,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因此,我认为热心市民的正义之举更应赢得大家的盛赞。
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中,“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的事每每见诸报道:看到老人摔倒了,很多人过来凑热闹,可就是没人去把老人扶起来;看到地上有个皮包,很多人也只是把它占为己有,没人去追问是谁的包;看到以强欺弱的事情,也没人敢敢去制止。这些现象,也是正义缺失的缩影。而目击市民的行为,犹如冬日里的一缕暖阳,给人予温暖,给人以希望,让社会充满正义之气,让人性之光熠熠生辉。
培根说:“哪里有正义,哪里就是圣地。”经济日益繁荣的社会,需要正义;建立和谐人文的社会,更需要正义。方舟子不畏强势,弘扬正气,勇于学术打假,使科学界、教育界、新闻界等领域的学术腐败现象有所收敛;柴静,始终怀有一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灵,她个人出资拍摄的纪录片《穹顶之下》,正是想从公众健康的角度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同样彰显了正义之气,值得敬佩。目击市民的正义之举正是他们精神的体现,践行着对他人的关爱,维护着社会正气,努力使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成为一片“圣地”。
生活中存在着是是非非,我们要像热心市民那样认清是非,辨别是非,按正确的认识去行动。在面对是非时,保持清醒和独立;在面对“权势”时,能不委曲求全;在利益冲突时,勇于主持公道。正义就是要尊重人权,当不正义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能够奋起抗争;看到不正义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我们能够声援、救助。
让我们每一个人在心中根植正义,坚持正义,维护正义,让社会充满正气!
诗词欣赏
《芳香宋词》刺桐——落尽刺桐花
刺桐不是桐树,就像法桐不是桐树一样。我们从古至今的植物学家们或者给植物起名的民间人士们实在让我弄不明白,让我这样一个喜欢辨别植物的民间人士屡受挫折。
就拿称各种桐树的植物来说吧。
梧桐,梧桐科,梧桐属;泡桐,玄参科,泡桐属;法桐,悬铃木科,悬铃木属;油桐,大戟科,油桐属;海桐,海桐科,海桐花属;本篇的主角刺桐,豆科,刺桐属。
我的老天,这些“桐树”居然没有一种属于同一个科一个属,让我眼花缭乱,不知所措,看来完全不能因为植物名称中带有同样的以为定性的字,比如“桐”,就判定它们的亲属关系,有时候它们甚至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
还是回到刺桐吧,因为不认识,所以想借认识的各种“桐”填补对刺桐的想象,但是彻底失败。刺桐不是任何一种桐,它就是刺桐。对了,还有一个添乱的《异物志》说:“苍梧即刺桐,岭南多此物,因以名郡。”我也会想当然认为“苍梧”和“梧桐”是直系亲属,或者就是同物异名,但是,不是,苍梧“宁可”是刺桐。
刺桐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有20米不止。春天开花,鲜红色,花型就是辣椒样子,因为是硕大的总状花序,花开时节,就像一株巨大的辣椒树,或者像农人摘下穿起晾晒的大辣椒串,想象这样的情景满城都是,三月的天气,艳阳高照,满城如火如荼开遍刺桐花,岂不是一大胜景?这样的城市真有,至少福建泉州就是,也因而叫刺桐城。
刺桐生长的地方很久的从前是蛮荒之地,那里文人少,就是刺桐开的再好也没有机会登堂入室,到了唐代就不一样了,即便是被贬的官员去蛮荒之地,也是有了文人,于是刺桐就有机会入诗了。
《刺桐花》
唐·王毂
南国清和烟雨辰,刺桐夹道花开新。林梢簇簇红霞烂,暑天别觉生精神。
秾英斗火欺朱槿,栖鹤惊飞翅忧烬。直疑青帝去匆匆,收拾春风浑不尽。
王毂当然是在夸刺桐花。
南方的晴天以及烟雨时分,刺桐正夹道盛开。树梢上簇簇开放就像红霞一样灿烂,大热天感觉倍增精气神。刺桐那个红客不一般,比那朱槿还要鲜艳,刺桐上栖息的仙鹤惊飞了,它以为刺桐的红花是燃烧的火焰,怕把它的翅膀烧掉。我直怀疑管花的青帝走的匆匆,没有把春天带走,直留下刺桐热情似火。
加上唐代的刺桐花,大概就对刺桐有一定的概念了,热情似火,豪情万丈。
现在到了宋代,欣喜的是可以在宋词里再见刺桐。不多,只有两首。
满江红·暮春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始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很难想象这是辛弃疾写的词,特别不“豪放”,但又十分欣喜他写这样的词,有一种柔情叫英雄的柔情,所以分外动人,否则,宋词里太多的“闲愁”,闲也把人闲死,愁也把人愁死。
家住江南,清明、寒食两个节气都过了,正是仲春。长满花丛的路上,一番风雨过后,径上就是一片狼藉,那是落红遍地。落花随流水而去,满树就是青翠稠密的树叶。时光流转,刺桐花落尽的时候,寒冷就真的退去了。
庭院寂静,独子想念佳人,却无处可以诉说,真是愁极了。怕那黄莺、小燕得知我的心思。书信不知下落,思念的人没有没有消息。就算是上楼又怎样,看见的不过是“平林漠漠”,“一带伤心碧”。
火红的刺桐花落尽了,天气已经很暖和了,但是我思念的人却不见。一下子把饱满热烈的元素就熄灭了。
这就是宋词里的刺桐,不张扬,不如火如荼,竟是安静的像梅杏。灿烂,但不喧嚣。
散文阅读
贾知县 
孙方友
贾鲁贾知县生于牡丹之乡菏泽,古称曹州府,很有牡丹之秉性。咸丰三年,他来陈州任知县,发现白楼有一姓于的流氓恶霸,依仗其兄是府台,横行乡里,犯下几条命案,民愤极大。贾知县接到诉状之后,愤怒至极,决心除霸,当下带人到白楼将于某抓获,然后整理卷宗,报刑部批斩。不料批文还未报出,上面却下达了他的免职令。
  贾知县怒火一腔,但又无可奈何。陈州百姓多年才遇上这么一个清官,却又是如此下场,皆感朝廷不公。等贾鲁离任时,百姓都到县衙门前送别。贾鲁极受感动,对众人说:“我贾某虽然无能,但今生今世一定要帮陈州百姓除掉这个恶霸!”言毕,与陈州百姓挥泪而别。
  他回到曹州后,思索多日,最后决定将家中田地房产一下卖光,准备进京跑官。贾鲁兄弟二人,弟弟尚未成婚,听说兄长要将田地房产卖光,弟弟自然想不通,当下提出分家。贾家本来财产就不是太多,如果一分,跑官的经费就会损失一半。为拢住弟弟,他劝弟弟说:“三年七品官,十万雪花银。到时一定加倍还你。”弟弟觉得空口无凭,对哥哥说:“这样吧,田产卖完之后,你给我打张欠条。等你当了官,先将我的还下,咱们分开另住。你挣钱再多我不眼红!”贾鲁只好照办。贾家房产共卖三万两白银,贾鲁就给弟弟打了个三万两的欠条,然后就携银进京,送给一个贝勒王爷,投其门下,当了门生。两年后,那王爷为其翻案,官复原职。他提出还去陈州任知县,赶巧陈州知县告老,他获得赴任。
  贾鲁吸取上次教训,秘密进城,到了县衙脸都顾不得洗,当下就带人去了白楼。那于恶霸此时正在家中与人打牌,贾鲁冷笑一声,让人将其拿下,对于某说:“这回我看你那兄长如何救你!”言毕,命令左右将其就地斩首,然后贴出告示,将于某首级挂在城门示众三日。陈州人一见恶霸终于被除,敲锣打鼓,成群结队去县衙送万民伞,整整放了一天鞭炮。
  于某的哥哥叫于臣,闻听其弟被斩,怒火万丈,准备重重报复贾鲁,岂料贾知县此时早已写下了辞官报告,回菏泽去了。胞弟被杀,他觉得很丢面子,觉得不杀贾鲁,难解心头之恨。他先派人去曹州追杀贾鲁,然后又为贾鲁捏造谋反罪名,四处张贴通缉告示,捉拿贾鲁。
  再说贾鲁回到菏泽后,自知凶多吉少,便将家人安置在乡下朋友处,自己一个人四处躲藏。最后觉得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便化装来到陈州,以乞讨为生。
  于臣一直捉不到贾鲁,心中的怒火越积越旺,便传下命令,供出贾鲁者,可得赏钱万两。两个月过后,仍不见贾鲁的影子,于臣又将赏银涨到两万两。心想,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要捉到贾鲁,他一定要将其在陈州斩首,也要将其首级悬挂城头,暴尸三日。
  而贾鲁呢,由于化了装,又由于是在陈州城内,没有人会想到他在这里乞讨,所以就安然无恙。不想这一天,他正在街上乞讨,突见一队人马飞驰而过,街人无不惊慌,躲藏不及者多被马队撞倒,反倒挨鞭子。贾鲁不知道这是何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横行霸道,便问一小贩儿这是什么人。那小贩儿悄声告诉他说:“唉呀,你还不知道 这是于臣的小弟弟!自从他二哥被贾知县杀死之后,这家伙比他二哥还坏,手中又有几条命案了!”贾鲁一听此言,禁不住仰天长叹道:“既知如此,何必当初!”第二天,他就回了菏泽,对其家人说:“我为了替民除害,卖光了家产,让你们也随着我受尽了苦难。现在于臣的小弟弟又在陈州无恶不做,比他二哥还坏上三分!可惜我已无能为力,又欠下弟弟三万两白银,现在只有用我之命来偿还这个债务了!”说完,就让其弟弟去于臣处将其供出。开初,其弟还有些不好意思,贾鲁开导他说:“你若不去,我被他们抓去了你可什么也得不到!”他弟弟一听这话,去了,得白银两万两。为此,其弟弟还颇有意见,说他的兄长太傻帽儿,原以为他跑官为发财,不料却干这种傻事!世上的赃官和仗势欺人的恶棍那么多,他一个人怎能除得净!这可好,一家人陪着他担惊受怕不说,到头来还让我白白赔了一万两白银!
  于臣抓到贾鲁,高兴万分,当下就将贾鲁押解到陈州,先让其坐囚车游四门,然后亲自监斩,将贾鲁押赴了刑场。
  陈州人闻听贾知县被于臣抓获并要斩首,都来刑场为贾鲁送行。贾鲁不卑不亢,视死如归,频频向陈州百姓含笑示意。百姓们无不垂泪。三声炮响过后,刀斧手执起了鬼头刀。大概就在此时,忽听有人高喊一声:“慢动手!”随着喊声,只见成千上万的人不约而同地都从衣内取出自备的孝布,然后一齐戴在了头上,并齐声哭喊道:“贾大人,您走好哇——!”
  刑场上顿时如同下了一场酷雪,白得令人心寒……
  ——那时候,贾鲁的人头已落地,两行泪水夺眶而出……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贾知县为百姓除害决定要卖掉田地房产,在与弟弟商量时,弟弟先是以分家为借口阻拦,进而又让哥哥立下字据,说明弟弟是个淡漠亲情、看中钱财之人。
  B.贾知县第二次来捉拿于恶霸时,不顾其他当即来到白楼,说“这回我看你兄长如何救你”,并且将恶霸立即斩首,可见他为民除害、为己报仇心切。
  C.小说注重情节的设计,贾知县除掉恶霸后马上辞官回乡,既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可谓匠心独运。
  D.于臣觉得胞弟被杀很丢面子,就派人追杀、捏造罪名,想致贾知县于死地,可见小说擅长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体现出于臣是个自私的人。
  E.小说把贾知县为民除害作为故事的前奏,而把贾知县如何避祸,尤其是如何被抓、行刑经过作为高潮,把清官形象放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中塑造,意味深长。
2.小说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请概括出三点“出乎意料”的情节设置,并简要说明其好处。(6分)
  3.小说中,贾知县的人物形象有何特征?请概括分析。(6分)
  4.小说结尾“贾鲁的人头已落地,两行泪水夺眶而出”的情节设置极具戏剧性,试分析贾知县流泪的原因,以及这样写的好处。(8分)
 
答案与解析
1.【答案】选E得3分,选C得2分,选B得1分,选AD不得分。(A在弟弟刚刚得知哥哥要卖掉天地房产时并不知道哥哥要干什么,只是认为哥哥要去买官,所以想不通,而且说你挣再多我也不眼红,所以并不能说他是看中钱而漠视亲情。B贾知县这样做是为了为民除害,防止于恶霸再次逃脱危害百姓,但是并不是为了报自己无故被贬官之仇。D这段的内容是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不是细节描写,同时认为因为丢面子就想杀死贾知县,体现于臣的自私的逻辑也不成立。)
  2.【答案】
  ①贾知县抓住了于某却被免职;故事突转,为下文杀于某做铺垫。
  ②重金复职,抓到于某后立即辞官;表现了他杀掉恶霸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
  ③化装成乞丐,隐藏在陈州,无人知晓;表现贾知县的机智。
  ④弟弟最终举报了哥哥;反衬贾知县的清官形象。
  ⑤行刑时有人高喊慢动手,却只为了戴孝目送贾知县;表现贾知县赢得百姓敬仰。
  (这道题是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同时暗含了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划分理解,为理解全文的主旨做铺垫。要让学生知道此类题目是为了理清结构层次以及鉴赏小说情节设计的妙处。答出任意三点即可给6分,若“好处”答成其他内容,只要合理也可给分)
  3.【答案】
  ①嫉恶如仇,为民除害。(或答为官正直等意思对即可。)
  ②机智有谋,勇敢果断。再次捉拿于恶霸时吸取教训,选择躲藏在陈州;敢于碰硬,果断辞官。
  ③含泪而终,内心悲苦。
  (这道题设问角度是人物形象,不是人物性格,所以除了性格特征之外,还可对人物在小说中的表现理解概括。每点2分。)
  4.【答案】
  原因:①恶人得势,无法铲除。②亲人误解,遭受埋怨。③感激百姓,心满意足。(每点2分)
  好处:塑造了贾知县的人物形象,突显中心,耐人寻味。(2分)
  (这道题是对文章深层次含义的理解,文章不仅悲在为民除害的贾知县被斩首,而且更加悲在亲人的不理解,悲在社会黑暗、奸臣当道,贾知县不能伸张正义、为民除害。另外,作用只要能扣住形象、主旨、阅读效果概括回答即可。每点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