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第16期)本期主题:天地大美【作文导写】【文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美育,不懂得审美。有的说:“我们学习这样忙,哪有时间欣赏美?”有的说:“考上大学主要靠智育,审美能力的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啊!”也有的说:“人无德不立,只要品德好,就能拥有一切。”此外,我们身边还有一些其他不重视美育的现象。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认识与思考?以学习委员“小明”的身份为主题班会写一篇“倡议书”。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立意指津】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要求来看,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和写作要求。其次要明确任务指令(任务驱动),再次要明确写作对象、角度、范围及文体等要求;最后,携带任务指令完成写作即可,千万注意不得脱离任务指令写作。材料部分先引用名人名言,阐释前人对“美育”的理解,交代了“美育”对个人及集体的重要性;然后联系现实,指出问题,揭示有些同学不理解美育,不懂得审美的现象。前后对比,引起考生的思考:“美育”这么重要,为什么有些同学却不理解呢?这种不良现象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应该怎样改善这种情况呢?据此可以立意:提倡美育,重视美育。作文的任务是“以学习委员‘小明’的身份为主题班会写一篇‘倡议书’”,倡议的内容应紧扣“提倡美育”,体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议。题目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立场,考生要站在这一立场上进行写作。同时注意,对于不理解美育,不懂得审美的现象,不能一味地责备、讽刺或埋怨,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给出具体的观点和事例,倡议同学们理解美育,重视美育。参考立意:美育是一种刚需;携美育同行,作追梦新人;美育是眼睛,前途一片明;搞好美育是基础,成长路上你最行。行文结构:文章首先引用名言,反观现实,提出观点;然后从个人层面、国家层面论证美育的重要性,最后发出号召,再现美育的重要性,照应文章开头。佳作品读【佳作点评】关于提倡美育的倡议书亲爱的同学们:蔡元培说:“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然而,网络“污文化”在网络媒体的推动下,可谓“甚嚣尘上”,大有代替主流媒体的趋势。这样粗糙怪异的文化不断刷新着国人对美的认知,冲击着青少年尚不成熟的三观,使得中华文化的美好高洁被侵染,让人们不知“何为美”。故此,唯有加大美育的培养灌溉,才能成就个人之福,国家之幸。加强美育培养是个人之福。人民日报发表时评,大声疾呼:“美育是一种刚需,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拥有审美能力,就拥有了发现美的眼睛,就能够善于在苦难的生活中找到美,从而制造美,然后让自己即使在地狱中也能笑出声来,在苦难中也能开出花来。正如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个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引来了评审们的好奇,“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 ”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同样的破损,不同的角度得出不一样的答案,哪种答案更让人有幸福感 结果应该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可见,倘若一个人的心灵和境界没有受到美的熏陶和启示,没有保留住一片审美的心灵的净土,任何美的种子播下,也不会生根发芽,也就不可能具备成就大学问和大事业的胸襟和气象。因此,个人的成绩系于美育培养之上。加强美育培养是国家之福。中华传统文化中,高山流水是伯牙子期的阳春白雪的音律之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精妙绝伦的书法之美;秦腔梆子是黄土地人民的下里巴人的独特之美。美是一种享受,一种修行,虽说美的种类有千千万万,然美绝不能堕于低俗、下流,美决然不能成为恶俗文化的代名词。“污”文化的流行,折射出的恰恰就是现如今美育培养的缺位,这些低俗的审美观大行其道时,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品德修养,更会在向国外展示形象的时候,拉低国人的素质,抹黑大国形象。冯骥才的感叹:“中华民族的审美,现在是低谷,充满了乱象。”因此,对于美育的培养和灌溉,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唯有加强美育培养,才能使国家形象高大伟岸。同学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让我们加强美育培养,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做下去。我们要相信:美是一片沃土,只有勤加耕耘、施肥、浇水,才能使这片土壤更加肥沃,才能让美育出更加高尚的品德修养,才能成就个人之福,才能撑起国家之幸。倡议人:小明××××年×月×日影视欣赏教育视角看《哪吒》:拧巴的少年想成参天大树,需父母朋友的齐心《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中的哪吒,让我们大跌眼镜:大豁牙,大黑眼圈翻着大白眼,小嘴紧闭总向一侧抿着,恶作剧之后呈现狡黠阴险的笑,一副玩世不恭、谁都瞧不上,吊郎当、欠揍的样子。记忆中的哪吒,是一位天真活泼可爱俊俏的孩童,三头六臂,手持火尖枪,脚踩风火轮,手上乾坤圈,身飘混天绫,顽劣却嫉恶如仇,为保护百姓,不畏强权,杀死龙王三太子的人间英雄。01叛逆期的“拧巴”的小小少年电影中哪吒的形象反差很大,但更像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样子,一个真实的处在叛逆期中的小小少年。叛逆,就是“拧巴”,心里明明在乎得紧,嘴上却要说不在乎。使劲地折腾吓集市上的人,还设置陷阱吓坏一群小孩子。只是因为他从小被人害怕,被人歧视,逼得他“那我干脆做一个妖怪给你看”。他嘴上反对父母要给自己摆三岁生日的宴,满不在乎,转头却欢呼雀跃,翻跟头、准备笔墨,亲自给自己最好的朋友敖丙写画请柬,又兴致勃勃地亲自送到海边,见到敖丙不好好说话很傲娇,最后用“你是我唯一的朋友啊”打动了敖丙。和父母告别,外表凶巴巴,却含着泪说:“爹娘,谢谢你们!”拧巴的外表,不在乎的外边,包裹的却是非常敏感的人,一颗非常有尊严的心。要呵护好这样的孩子,读懂他们的在乎和不在乎到底是什么?02最神奇的力量就是父母无私的爱所有人都要杀掉这个转世的“魔丸”,但是刚刚生产完的妈妈,不顾身体的虚弱和痛楚,冲到了所有人的面前,站在那里,抱着那个孩子,大喊着“别怕,娘在这”。一句话,千万个母亲的心声,却拥有了唤醒恶魔心中最柔软地方的力量。每一天,妈妈忙碌着履职公务,斩妖除魔,回到家的间隙时间,来不及休息,就马上找哪吒玩。哪怕她要穿着满身盔甲,也要陪儿子一起踢毽,玩个痛快。妖族来袭!妈妈只好先放下儿子,去履行职责。哪吒坐在墙头,偷偷看着妈妈渐行渐远的背影,感伤。妈妈帮助他看到自己的内心:“吒儿,其实你心里是想被人们接受的对不对,只是因为别人的偏见让你受了委屈。不要自暴自弃,等你修炼好了,跟爹娘斩妖除魔。”妈妈帮助拧巴的哪吒看清楚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爸爸干脆用“灵珠转世,才把你当成异类。人间布置的秘密武器 担负起替天行道的责任……”安慰他,给他希望。爸爸:“我愿意用自己的一命换哪吒一命”,“我挨家挨户磕头也要把大家求来”他是我儿,我要引导他到正道,同生死共进退。““你今后的路还很长,别在意别人的看法,你说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永远不要放弃。”这就是最好的父爱。父母的爱具有特殊的力量,但是不能因为每日忙碌,而忽略孩子。工作需要你,孩子更需要你的陪伴。03朋友,一起扛,一起乐哪吒从妖怪那里救下了小女孩。小女孩,哪吒、敖丙一起在海边,无拘无束地踢毽子。天真、童趣、快乐,一起获得生活的力量。哪吒,他从小到大,第一次有人除了娘之外的人陪我踢毽子, 他感动得流泪了。天劫降临,敖丙在哪吒失去意识之后,伸手救了哪吒的父母。在最后的时刻,敖丙战胜了自己的心底的声音,站到了哪吒的身旁,正义真理一边。他们两个合在一起,魔丸和灵珠,力量无比强大。朋友,是关键时刻永远站在你身边,帮助你的那个人。哪吒大喊:“我命由己不由天。若命运不公,就和他斗到底。”有些拧巴的少年想长成参天大树,需要父母、朋友的齐心合力。散文阅读稻米传奇文慧谁是稻米的最早驯化者?对于这一问题曾一度众说纷纭。瑞士的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最早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虽然他也曾提过,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中国,水稻作为“五谷”之一很有可能已经被种植,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直到1917年,中国南方各地发现的稻种数量已经与印度不相上下,水稻原产于中国的发声就开始日益响亮起来。20世起70年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的7000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备受瞩目。一方面,它推翻了中国稻米由印度传入的说法,证明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另一方面,人们发现早期的中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农耕文明发源较早的同时,其南方也开始早早萌芽了自己的农业文化。2011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水稻DNA基因研究。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由此,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算是铁板钉钉,华夏祖先才是最早驯化野生稻的人。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为稻米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移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与南方的湿润气候与丰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蛮荒之地变成万顷良田。经过隋、唐、五代到宋朝的不断经营和开发,江南的稻米逐渐成为维系国力的最重要因素。可以说,中国稻米的栽种史是一部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史。从人口历史数据来看,北宋以前中国人口数量从未超过6000万,与之对应的,是从商周时期到汉唐时期中国北粟南稻,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而伴随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南迁带来的南方土地开发,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特别是从11世纪起,源自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与本地的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大大增加了南方稻米的产量,南宋人口也迅速突破亿的大关。随着历史进程中人口的迁徙和流动,以稻米为基础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流域的粟作文明交相辉映,前者逐渐发展出了繁荣的稻米文明。到了清朝末年,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国内人口也达到了4亿多。在这些重大转变的背后,稻米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作为稻米的故乡以及最大的稻米产区,中国的稻作技术和稻米文化影响了世界。大约3000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最终形成了日本学者渡部忠世所说的“稻米之路”。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稻米之路不仅为许多民族带去了食粮,更影响了这些国家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习俗,在这个过程中,稻米将中国和整个亚洲连接到一起,最终塑造出独特的“稻米文化圈”。(有删改)1.下列有关水稻种植起源认定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因为恒河流城最早出现籼稻,瑞士人阿方斯·德康多尔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B.当在中国南方发现的稻种数量与印度不相上下时,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呼声渐响。C.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人工栽培稻遗址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D.通过水稻DNA基因研究,科学家确认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是水稻种植的起源地。2.下列对中国水稻种植历史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南迁移民带来的先进种植技术与南方合适的气候、土壤相结合,推动了水稻种植。B.伴随着南方土地开发,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发生改变,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C.越南占城稻与南方本地晚稻配合成双季稻,使稻米产量与宋朝人口数量大幅增长。D.清朝末年,得益于水稻种植的推动,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稻米文明取代了粟米文明。3.请简要梳理稻米的传播之路。(6分) 答案与解析1.A2.D3.公元前8500年前,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随后传到印度,后来印度籼稻又传回中国;3000年前开始传到朝鲜;3000年前开始传到越南,11世纪起越南占城稻传人中国;2000年前传到日本;随后陆续传到西亚、欧洲等地。2022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第17期)本期主题:礼仪【作文导写】【文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一)《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荀子》里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二)我国是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今天,“讲文明,懂礼貌”是每个人耳熟能详的标语。然而在我们身边,时不时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图书馆内随便占座;学校食堂买饭不排队;升国旗时交头接耳;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在公物上乱涂乱画;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手丢弃垃圾……上述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某中学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假设你是该校学生会宣传部部长李明,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同学写一封倡议书。倡议大家“践行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立意指津】本题目为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沿袭2019年全国卷I命制,着重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这一话题。既延续了优良的传统,又重视考生的现实思考,引领考生对当代文明礼仪进行思考:为何要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遵守礼节?试题考查考生的思辨性,材料涉及由古到今对“礼”的认识和思考,切合考生实际,因此人人有感触,人人有话说。多则材料作文考的是分析、综合能力。基本思路是求同存异,求异即分析,求同即综合。考生构思时要综合材料内容和含义作文,思考材料间的内在关联,确定出一个集中立意,展开议论。所给两则材料,(一)说明重视文明礼节的重要性,无论做人做事还是治国,都必须做到有礼可依、有礼必依、行礼必严、违礼必究,否则人民无法安定生存,做事难以成功,国家不得安宁。(二)“讲文明,懂礼貌”是每个人耳熟能详的标语,然而在我们身边却存在一些不讲文明礼仪的现象,说明外在行为与内心认识的不统一问题,只有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实现人格的升华。我国自古重礼,今所谓“礼”更多的是“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因此要真正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礼仪教育不可缺少。总而言之,凡是能从材料中选择一个角度围绕“礼”进行立意的,即为符合题意的方向。参考立意:1.文明礼仪从我做起。2.文明礼仪伴我行。3.青青校园,文明之路。4.文明礼仪与时代同行。5.博学于文,约之以礼。6.践行文明礼仪,共创文明校园。7.践行文明礼仪,争做文明学生(标兵)。……偏题立意:1.尊九州之礼法,倡华夏之文明。(将关键词换成了“礼法”)2.道德为立身之本。(将关键词换成了“道德”)3.歌礼仪之诗,颂华夏之章。(只歌颂,不践行,忽略材料中“践行文明礼仪”的限制)佳作品读【佳作点评】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亲爱的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瑰宝之一,文明礼仪不仅关乎着个人的德行修养,社会的和谐安宁,也关乎着国家的形象和尊严。为了个人、社会与国家的长远发展,文明礼仪应是我们每个人的处事信条,应是每个人具有的优秀品质。人无礼则不生,文明礼仪展示个人品德风貌。古人有言:“克已复礼,是为君子也。”文明礼仪曾是古代中国每个君子的人生信念,它包含了尊老爱幼、舍生取义、尊师重道等多个行为要求,内涵丰富。孔融稚子让梨奏鸣了尊老爱幼的悠悠琴音;孟子“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震响了舍生取义的黄钟大吕;韩昌黎一篇《师说》唤醒了尊师重道的悠久传统……我们的先人以文明礼仪为尺度,丈量出苍竹般的有节品格。可令人惋惜的是如今的中华儿女中不乏一些背离礼仪、抛弃文明的人:公共场所随意占座、插队、出口成脏……一系列恶习不胜权举。因此,我倡议从个人角度出发,践行文明礼仪。事无礼则不成,文明礼仪团结社会力量。讲文明、有礼仪不仅是坚守个人行为规范,更表现在以礼待人,即对待他人的文明有度上。身处于社会这个大集体中,礼仪让我们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坐标,文明让一个个坐标点汇集,绘成和谐的图案。试想一下,若没有文明礼仪,公共礼堂不再肃穆,喧闹成市场;公共设施不再被公民爱护,而成为任意霸占的对象。正是有了文明礼仪,我们社会的各种力量才能有序汇集,推动整个社会发展,因此,我倡议从社会角度出发,践行文明礼仪。国家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彰显大国气度。“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从古代钟声悠扬的礼仪之邦,到现代社会和平发展新秩序的有利推动者,中国一直是文明对外、以礼待国的大国形象。但是,埃及金字塔上的“到此一游”,美国白宫前的肆意插队、大声喧哗等也给中国挂上了“无礼粗俗”的标签。文明礼仪关乎国家形象,为了祖国的尊严,我倡议从国家角度出发,践行文明礼仪。亲爱的同学们,展示文明礼仪不能坐而论道,只能起而行之。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规范个人的行为习惯,文明律己;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文明待人;向国际展示礼仪风采,文明立国。因此,我倡议从个人、社会、国家角度践行文明礼仪,从你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倡议人:学生会宣传部部长李明2020年1月10日名人轶事白居易的粉丝谈起粉丝的疯狂,现代人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但如果我们穿越一下,来到唐朝,看看粉丝们如何追星,可能见惯追星百态的现代人仍会感到惊讶:My god!唐朝的百姓,喜欢看唐诗、背唐诗,追诗人!而白居易就是被很多人追的诗人之一。01他的诗歌粉丝刻在身上满街跑有一名叫葛清的荆州街卒,非常喜欢白居易的诗歌。每每拿到白居易的诗歌,他要抄写,要背诵,要赏鉴,废寝忘食,这还不够。他“好白诗”,“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的诗句,凡三十余处”,甚至连后背都刻上了白居易的诗句,并配上了图画。他还时时刻刻,给白居易打广告,做宣传,经常袒胸露臂于街头,且行且歌。这样深情专注追星的痴迷者,疯狂怪诞的行为,当今社会众粉丝中也不多见。02他的粉丝有最高统治者皇帝唐宣宗李忱,刚刚即位不久,还期盼着能和这位伟大的诗人亲近亲近,聊一聊诗歌。谁料想,人未见,人已逝。噩耗传来,唐宣宗满怀哀悼之情提笔写下《吊白居易》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60年”,他盛赞白居易创作时间之长,贡献之大。从16岁写下《赋得古原草送别》算起,到逝世76岁,正好60年。白居易是一个从小就写诗,并一生坚持不懈,笔耕不辍的勤奋人。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他的巅峰之作,也是代表作。“童子解吟”“胡儿能唱”恰恰是其诗歌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用“已满行人耳”来形象地表明白居易之作品的影响及被欢迎的程度。03他的粉丝海外日本更多日本国,从上到下,天皇到百姓,都非常喜欢诵读他的诗歌。嵯峨天皇是白居易日本粉丝团的第一任团长。许多古籍记载,他将《白氏文集》藏与秘府,视为枕秘,在日本宫廷设置了《白氏文集》的侍读官,白诗成为了天皇的必学科目.....醍醐天皇、村上天皇后等也是白居易的忠实粉丝。醍醐天皇更是热情表白:“平生所爱,白氏文集七十卷是也。”整个日本上层贵族,都疯狂学习白诗、理解白诗、熟读并背诵全文。见面背诵和赏析白居易的诗歌,成为了有有品位、有雅致的象征。紫式部的传世之作《源氏物语》,引用白居易诗词多达百余首,充分展现她对白居易的喜爱。紫式部是第一个开设民间白居易新乐府诗讲坛的人。日本民间普通阶层的知识分子也加入了白居易后援团,出现了专门研究白居易的结社。日本民众为什么如此喜欢白居易的诗歌?他们审美意趣,一言蔽之曰“物哀”,这决定了他们倾心于白居易的闲适诗和感伤诗,与白诗中追求自然之美和内心的宁静有强烈共鸣。散文阅读记忆里的光蒋子龙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1949年初冬,我正式走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别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人胆战心惊。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同学。离我们村最近的火车站叫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说,就像天边儿一样远。最恐怖的是要穿过村西一大片浓密的森林,里面长满奇形怪状的参天大树。森林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场,曾经听的所有鬼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那里面,即便大白天我一个人也不敢从里面穿过。进了林子以后我们都不敢出声了,我怕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们也跑,越跑就越瘆得慌,只觉得每根头发梢都竖了起来。当时天气已经很凉,跑出林子后却浑身都湿透了。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强烈的兴奋和好奇立刻赶跑了心里的恐惧,我们迫不及待地将耳朵贴在道轨上。大同学说有火车过来会先从道轨上听到。我屏住气听了好半天,却什么动静也听不到,甚至连虫子的叫声都没有,四野漆黑而安静。一只耳朵被铁轨冰得太疼了,就换另一只耳朵贴上去,生怕错过火车开过来的讯息。铁轨上终于有了动静,嘎登嘎登……由轻到重,由弱到强,响声越来越大,直到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领头的同学一声吆喝,我们都跑到路基下面去等着。渐渐看到从远处投射过来一股强大的光束,穿透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向我们扫过来。光束越来越刺眼,轰隆声也越来越震耳,从黑暗中冲出一个通亮的庞然大物,喷吐着白气,呼啸着逼过来。我赶紧捂紧耳朵睁大双眼,猛然间看到在火车头的上端,就像脑门的部位,挂着一个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且不管它是锤是斧,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地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得学着使用镰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顶着镰刀锤头的图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会有别的我不懂的事情将要发生……十年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入伍,进入海军制图学校,毕业后成为海军制图员,接受的第一批任务就是绘制中国领海图,并由此结识了负责海洋测量的贾队长。贾队长有个破旧的土灰色挎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唯一醒目的是用红线绣的镰刀锤头图案。既然已经站在了军旗下,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镰刀锤头下,我对这个图案有一种特殊的亲近和敬意。于是就想用自己的新挎包跟他换。不料贾队长断然拒绝,他说这个挎包对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岛时遇上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三天,另外的两个测绘兵却都牺牲了。他用绳子把自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位老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贾队长答应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可以把挎包借给我,但回队时必须带来一挎包当地的土和菜籽、瓜子或粮食种子。原来他每次出海测量都要带一挎包土和各样的种子,有些岛礁最缺的就是泥土。黄海最外边有个黑熊礁,礁上只驻扎着一个雷达兵,一个气象兵,一个潮汐兵,他们就是用贾队长带去的土和种子养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宝贝般地呵护到秋后,果真还结了个小西瓜,三个人却说什么也舍不得吃……又过了几年,我复员回到工厂干锻工。锻工就是打铁,过去叫“铁匠”。虽然大锤换成了水压机和蒸汽锤,但往产品上打钢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来抡大锤。我很快就喜欢上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我成了民间所说的“全科人”:少年时代拿镰刀,青年当兵,中年以后握大锤。对镰刀锤头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有删减)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队长不肯把旧挎包送人,是因为这个挎包关联着他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不仅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B. 尽管“我”的情感体验在各段落中表现不同,但连缀在一起,就将“我”对镰刀锤头图案“说不出的特殊感情”巧妙地“说”了出来。C. 本文借对火车、挎包、铁锤等寻常事物的记述,有意形成一种朴实无华的文体风格,暗示正是这些寻常事物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D. 文章寓象征于写实,喷吐着白气、冲破黑暗呼啸而来的火车,既是写实的,也是象征的,它象征着伟大的力量、崭新的时代。2. 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3.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答案与解析1. C C项,“有意形成一种朴实无华的文体风格”错误,“有意”应该是“自然”;“这些寻常事物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表述也不当,从最后一段“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可见,应该是对这些“寻常事物”的情感体验成全“我”的文学创作。注意“甚至”一词的界定范围。2. 萌生念头:大同学对火车形象的描述,让“我”萌生看火车的念头;付诸行动,夜间穿过坟场,耳朵贴在铁轨上,写出“我”看火车时的兴奋与好奇;抒发感受:火车头上挂着光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感到特别,也感到亲切。3. “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围绕这一核心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和锤头”相关。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16.docx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17.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