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节 两种电荷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相关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所运用的推理方法;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4、知道原子及其构造、摩擦起电的原因;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初步认识科学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学情分析所教班级学生物理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从考试情况来看:优等生占18%,学习发展生占55%。总体情况分析:学习发展生所占比例较大,其中优生和发展生大多数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的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成绩较差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阅读、计算、分析、归纳的能力较差,但对有趣的物理现象很感兴趣,对物理现象停留在感官感受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中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努力增强讲授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减少多余的讲授,不着边际的指导和毫无意义的提问,重视学生理解、分析、推理、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2)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难点:(1)对电荷的认识。 (2)通过实验进行推理,得出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过程。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播放视频,引出问题观看图片“愤怒的小鸡”、视频《可爱的小狗》提出问题:1、小狗的毛为什么都竖起来了 小狗的主人对小狗做了什么动作 进一步设问:你能让你的头发立起来吗 活动2【讲授】认识摩擦起电现象1、动手小实验:你能使气球吸起你的头发吗 学生用气球摩擦同桌同学的头发,并与老师比赛,谁能用气球吸引更多的头发。2、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小实验,总结摩擦起电现象:分组小实验:(1)一组用丝绸摩擦玻璃棒(2)一组用毛皮摩擦橡胶棒,能否吸引同桌同学的头发或小纸屑3、引导学生分析 摩擦过的物体带了电,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叫做摩擦起电。(带电的物体也叫做“带电体”)4、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摩擦起电现象吗 引导学生举例,并提问。(1)摩擦过的梳子带上了电荷能够吸引小纸屑、水流。(2)冬天脱衣服时,会听到“啪啪”的声音现象,5、随堂小练习:(1)在干燥的秋冬季节,晚上脱毛衣时会发现一些小火花,并伴有“啪啪”的响声,这是由于脱毛衣时因为 发生 的缘故。(2)打扫房间时,建滨用干绸布擦镜子,发现擦过的镜面很容易粘住衣服上的小绒毛。这是因为他擦过的镜面因 而带了电,镜面有了 的性质,所以将绒毛吸在镜面上。活动3【讲授】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提出问题: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一样吗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物体带的电荷是同种电荷,会有什么表现 实验1: 摩擦塑料包装细线(每个学生在家先准备好塑料包装细线)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摩擦塑料包装细线,每根细线带的是同一种电荷,每根细线互相分开,说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进一步设问:若不同种电荷靠近时,会有什么现象 实验2:演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靠近引导学生分析现象: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是不同种的电荷,橡胶棒被玻璃棒吸引,说明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得出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活动4【讲授】两种电荷问题引导:根据演示实验的结果,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不同的。怎么确定其他带电体所带电荷的种类 猜想与假设:带电体可能会被玻璃棒吸引而被橡胶棒排斥,也可能会被玻璃棒排斥而被橡胶棒吸引。那么,既被玻璃棒吸引也被玻璃棒吸引,或者既被玻璃棒排斥也被橡胶棒排斥呢 设计实验:摩擦过的气球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或靠近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根据双方吸引或排斥的实验结果,判断气球所带电荷的种类。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气球与橡胶棒排斥,与玻璃棒互相吸引。推理:物体所带电荷若与橡胶棒的相互排斥,必定与玻璃棒的相互吸引;若与橡胶棒的相互吸引,必定与玻璃棒的相互排斥;所以,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要么与橡胶棒的相同,要么与玻璃棒的相同。总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如果某带电体与玻璃棒相吸引,是正电荷;如果某带电体与橡胶棒相排斥,是负电荷。这个过程重在让学生感受推理方法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活动5【讲授】原子的结构与摩擦起电1、课件动画演示: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当,整个电子不显电性。有些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强,有些束缚能力弱。当两物体摩擦时,束缚能力强的原子就会把对方的束缚能力弱的电子“抢”过来,这样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负电。2、此过程,旨在把不能直接观察的微观现象形象化和直观化,注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电子转移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归纳总结:(1)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2)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而是电子的转移。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活动6【活动】认识验电器1、认识验电器的结果、作用、工作原理。2、观察金属箔的张角,张角的大小代表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验电器的张角,理解张角越大,带电荷量越多,引出“电荷量”概念。进一步得出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总量:用Q表示。单位:库仑C,简称库。活动7【讲授】导体和绝缘体提出问题:A验电器带了电,有什么方法使电荷“流”到B验电器 1、分别用橡胶棒和金属棒放,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电荷是从哪个验电器引动到哪个验电器?2、橡胶棒和金属棒的导电性不同,有些物质容易传导电荷,有些物质不容易传导电荷。根据这一区别,物体分为导体和绝缘体。提问学生在常见的物体中,分辨出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3、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电荷的定向移动是短暂的,提出新问题:如果要持续地产生电荷的定向移动需要什么条件 为下一节内容,电流的学习引发思考。活动8【活动】拓展:观看视频,起电方式一样吗?拓展:观看视频,起电方式一样吗 活动9【练习】随堂小练习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A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B,金属箔张开一定的角度,金属箔所带的是 电荷;金属箔能张开的原因是 。2、两个轻质小球此时如下图所示,你认为甲乙两球可能的带电情况是:可能甲带 ,乙带 ;也可能甲带 ,乙带 ;3、两个轻质小球此时如下图所示,你认为甲乙两球可能的带电情况是:可能甲带 ,乙带 ;也可能甲带 ,乙带 ;又可能是甲带 ,乙带 ;还可能是甲带 ,乙带 ;活动10【讲授】总结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注意前后知识的穿插和结合。活动11【作业】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注意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加深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