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5课 驿路梨花一、选择题1.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漆黑(qī) 花辨 火塘 撵走(niǎn)B.歇脚(xiē) 瑶族 寨子 燃起(rán)C.麂子(lù) 昆仑 黑炭 扛起(káng)D.蹦开(bèng) 驿路 幽闲 菌子(jùn)【答案】B【解析】【详解】A.“辨”应写为“瓣”;C.“麂”应读为“jǐ”;D.“幽”应写为“悠”。2.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荆棘(jí) 暮色(mù) 相衬(chèn) 晶莹(yíng)B.菌子(jūn) 露宿(sù) 喷香(pēn) 茅屋(máo)C.恍惚(huǎng) 延伸(yán) 好奇(hào) 竹篾(miè)D.着急(zháo) 花瓣(bàn) 瑶族(Yáo) 修葺(qì)【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B 菌jùn ,喷pèn A、C、D正确。故答案为:B3.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蹦开(bèng) 驿路 幽闲 菌子(jùn)B.歇脚(xiē) 瑶族 寨子 燃起(rán)C.麂子(lù) 昆仑 黑炭 扛起(káng)D.漆黑(qī) 花辨 火塘 撵走(niǎn)【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辨”应写为“瓣”;C。“麂”应读为“jǐ”;D。“幽”应写为“悠”。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铭”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B.《紫藤萝瀑布》通过描写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引发作者感悟到生命的永恒,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托物言志”。C.中国古代称谓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孤常读书”中的“孤”是古时王侯的自称,“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D.散文《驿路梨花》生动地展示丁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人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D项“散文《驿路梨花》”表述有误,《驿路梨花》体裁是小说。故选D。5.选出各组短语中不同类的一项。( )A.打量一番B.跑得很快C.住在小茅屋里D.帮助过往行人【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B、C“动词+补语”结构。D“动宾”结构。6.选出各组短语中不同类的一项。( )A.又高又长B.热水热饭C.饥饿和疲劳D.暗下来【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B、C是并列短语,D“动词+补语”结构。7.选出各组短语中不同类的一项。( )A.参观博物馆B.讲述小茅屋的来历C.穿山走林D.告诉主人【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B、D都是“动宾”结构,C是“动宾+动宾”结构。8.选出各组短语中不同类的一项。( )A.茅屋的主人B.喷香的米饭C.陡峭的山D.跑了起来【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B、C都是“形容词(或限制词)+的+名词”结构,D是“动词+补语”结构。9.谁是小屋的主人?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A.解放军是建造者,是小茅屋的主人。B.梨花是小屋的照料者,是小屋的主人。C.小屋的建造者和所有照料者都是小屋的主人。D.小屋没有主人。【答案】C【解析】略10.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这么陡俏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B.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缆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C.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D.我出于对他的遵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项“俏”应为“峭“,B项”缆“应为”揽“,D”遵“应为”尊“。11.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5月10日,近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B.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C.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行为,长沙市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答案】C【解析】【详解】A.“大约”与“左右”重复,可删去其中一个;B.“防止”与“不要”连用,不合逻辑;或否定不当,可去掉“不”;D.“发扬”与“产业”搭配不当,可改为“发展”;故选C。12.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老人路上掉了一张餐纸,清洁人员追上去说:“老家伙,你怎能乱扔垃圾?真没素质!”B.小刘到书店买到了梦寐以求的书,临走时,店老板说:“谢谢惠顾,欢迎下次光临。”C.快递员送货超时,收货人说:“你是腿短呢,还是属蜗牛的?这么老半天才把东西送到!”D.端午节放假,有网友发帖:“真要感谢屈原!如果没有他投江,哪来这么愉快的假期?”【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老家伙”对人不尊重,表达不得体;C.“你是腿短呢,还是属蜗牛的?这么老半天才把东西送到!” 对人不尊重,不礼貌;D.“如果他们不死,哪来这么愉快的假期”语言不文明;故选B。13.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B.一座草顶、竹蔑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C.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D.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成语的用字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便改动。B 蔑→篾 A、C、D正确。1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B.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C.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D.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答案】B【解析】【详解】B项数字是表示概数,中间不用顿号;C项并列名词之间用顿号;D项感叹号应在引号里面。15.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小明因为回家途中救起了不慎落水的小朋友导致感冒发烧,真是自作自受。B.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以4∶1的总比分战胜了最顶尖的棋手李世石,这标志着人工智能的成绩跨过了一道微不足道的门槛。C.学习要讲求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D.近期,《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引起观众热议,告诉我们的道理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遵纪守法干部要以身作则。【答案】D【解析】【详解】A.“自作自受”指自己做的事情带来的后果,自己承担。含贬义,用于这里不合语境;B.“微不足道”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句中的意思是人工智能跨过了一道高难度的门槛,所以该成语使用不当;C.“事倍功半”形容做事的方法费力大,收效小,与句子含意不符。二、字词书写16.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陡qiào( ) 太阳寨( ) 竹miè( ) 简lòu( ) 撵( )走 恍惚( )( ) 修葺( )【答案】 峭 zhài 篾 陋 niǎn huǎng hū qì【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陡峭”意思是(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峭”是山字旁;“竹篾”指剖削成一定规格的竹皮,成条的薄竹片,所以“篾”是竹字头;“撵”的意思是驱逐,赶,应该读niǎn;“修葺”的意思是修缮,“葺”应该读qì。1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荆棘( ) 陡峭( ) 竹篾( ) 简陋( ) 恍惚( ) ( ) 讴歌( )【答案】 jīng qiào miè lòu huǎng hū ōu【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此题应该注意“峭”应该读四声,“讴”应该读一声。三、现代文阅读阅读《驿路梨花》选段(有删改),完成各题。①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②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③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④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⑤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⑥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⑦“快看,有人家了。”⑧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⑨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⑩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选自《驿路梨花》)18.文段开头写出了山的什么特征 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19.分析文中第⑥段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20.文中“几行粗大的字”一句中“粗大”一词的用意是什么 从小屋布置上看,体现了小屋主人怎样的美好品质 【答案】18.(好)大、起伏、陡峭。19.特点:幽静、优美。;作用:营造出美丽的意境,烘托出作者舒适,惬意的心情,暗示了下文故事的情节(意对即可)。20.用意:醒目,易被人发现,说明主人细心、周到。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析】18.本题考查信息筛查。文段开头写山的句子有: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这么陡峭的山。从中可以寻找到形容山的词:大、起伏、陡峭。19.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第⑥段描绘了“一弯新月升起了”,“淡淡的月光”,“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富有诗情画意的描绘,展现了环境的优美、寂静,烘托出我们内心的舒适、惬意。暗示了下文发生的故事和梨花林、和梨花有关。20.本题考查词语理解。粗大:又粗又大。写得这么刻意,醒目,很显然是为了让人更容易发现,从侧面表现主人的细心、周到。“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交待得一丝不苟,很全面,布置得合情合理,直接可见主人细心、周到、对人关怀无微不至。阅读《驿路梨花》选段,完成下面小题。①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②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③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④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⑤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⑥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⑦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⑧“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⑨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⑩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2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老人和我们决定修葺茅屋,表明梨花姑娘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们。B.第②段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引发了误会,误会的发生和解开照应前设的悬念。C.小姑娘介绍茅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设悬释疑,使文章回环曲折、引人入胜。D.文章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塑造解放军和梨花的形象,运用了直接描写的方法。2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从修辞角度赏析)23.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有什么含义?请简答。【答案】21.D2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姑娘们比作小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姑娘们因瑶族老人行大礼而蹦开的情形,表现了小姑娘们敏捷轻快、活泼可爱。(意对即可)23.既指自然界中的梨花处处开放,又象征雷锋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解析】2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D.通过第6段可知,本文中解放军和梨花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我们”的对话写出他们的行动,这是间接描写的方法。所以错误。故选D。2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方法一般为“角度+内容+情感”。解答时要先明确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内容和其表情达意上的效果。此题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小姑娘们比作小雀,“蹦开”写小姑娘们的动作敏捷轻快、活泼可爱的特点;这句话写小姑娘们因瑶族老人行大礼而蹦开的情形,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2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分析的能力。“驿路梨花处处开”在文中一语双关,“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说明梨花开放得到处都是;同时以“梨花”喻人,喻雷锋精神,“处处开”表现雷锋精神的发扬光大,深化文章中心。阅读《驿路梨花》选段,完成问题。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①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 ②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③“驿路梨花处处开”。24.请结合语境,指出下面三个“梨花”的不同含义。①原来她还不是梨花 ②那洁白的梨花 ③驿路梨花处处开25.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26.揣摩下面的语句,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答案】24.①哈尼姑娘梨花;②自然界的梨花;③既指自然界盛开的梨花,也象征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25.十多年前,解放军行军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想道并且为过路人盖了一座小茅屋。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小茅屋。26.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解析】24.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内在含义。结合语境和文本内容可知,第一个句子中的“梨花”是指哈尼族小姑娘梨花,是她经常来照看这座小屋;第二处的“梨花”指的就是作者看到的梨树上的花;第三句话中的“梨花”则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中梨树上开得洁白美丽的花,也指解放军身上和哈尼族小姑娘身上乐于助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将在各个地方生根发芽。结合文章标题及全文内容来看,“梨花”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将所有的人和事联系到一起,同时文中的梨花还象征着雷锋精神,是文章主旨所在。25.本题考查对插叙内容的概括。首先明确文中采用插叙手法的段落是第4段,然后通过关键语段进行分析概括,语言需简洁明了。由关键句“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可知本段插叙主要介绍了小茅屋的搭建者是谁、搭建缘由是什么、小屋的照料者是谁。从以上三点分析概括插叙内容即可。26.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赏析。做题时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分析其表达效果。句中“深深”放在表示动作的词“弯下”之前,表示弯腰的程度深,是描写老人以为小姑娘就是梨花给她行礼的动作,结合第3段“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可知此时这个动作传达的是老人因为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对哈尼小姑娘们满怀敬意和感激之情。阅读选文,回答文后各题。①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②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③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④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⑤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⑥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⑦“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⑧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⑩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27.选文第①到⑥段写了一次误会,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不超过12个字)28.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2)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29.选文第⑤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30.请结合语境,指出选文三处画线句中“梨花”的不同含义。【答案】27.我们误将梨花妹妹当作梨花。28.(1)“深深”突出了老人行礼的动作(弯腰幅度之大),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2)既写了梨树林挡住突然出现小姑娘的情景,又写出了小姑娘天真活泼的神态。29.插叙;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30.①哈尼姑娘梨花;②自然界的梨花;③既指自然界盛开的梨花,也象征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解析】2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由第①段“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可知,“我”将走在前边的小姑娘当作了梨花;由第⑤段“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和第⑥段“原来她还不是梨花”的内容可知,走在前边的是梨花的妹妹,并不是梨花;由此结合题干中“不超过12个字”的要求可概括为:我们把梨花妹妹误认作梨花。28.考查对语言的赏析能力。(1)“深深”写出了瑶族老人想哈尼族小姑娘行礼时弯腰的幅度之大,由“立即”一词可知,老人迫不及待的想要表达感谢,由“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可知,如此大幅度的动作,表现了老人对小姑娘盖了这间小草房深深的感激之情;(2)“闪”指突然显现,这一动词与前文“梨树丛中”可知,梨树林的茂盛,遮挡了小姑娘,再加上前文“我们正在劳动”可知当时并没有注意,给人猝不及防的感觉,体现了哈尼族小姑娘的活泼可爱,充满了朝气。29.考查把握插叙的能力。第⑤段“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这一部分内容是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记叙了解放军盖小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的故事,“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淋了大雨”“给过路人避风雨”点明了原因,“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点明盖屋的过程,“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点明了结果: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小茅屋。由此可知,解放军和梨花,以及哈尼族的小姑娘都像雷锋一样默默为他人服务,以此赞扬具有雷锋精神的人。30.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判断。由第⑥段“原来她还不是梨花”可知,这里的“梨花”是人名,也就是“我们”要找的人物;由第⑩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中的“梨花”这很明显是自然界的梨花;再结合文中解放军盖小草房和梨花,以及哈尼族的小姑娘照顾小草房的内容可知,他们都像雷锋一样默默为他人服务,可知“驿路梨花处处开”中的“梨花”一语双关,字面意思是指自然界盛开的梨花,深刻意思是指就像梨花一样处处存在的雷锋精神。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驿路梨花(节选)彭荆风①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②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③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④(a)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⑤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⑥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⑦“快看,有人家了。”⑧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⑨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⑩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b)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31.选文第①段交代了哪些记叙要素?描写山势高而多的特点,衬托“我们”怎样的心情?32.选文第 段画横线句子是课文的点睛之笔,说说加点词怎样表达了文章的中心?33.结合语境,赏析两处描写梨花句子在文中的作用。(a)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第④段)(b)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第 段)34.选文第 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部分内容。35.“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请你结合实际谈一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如何传承雷锋精神?【答案】31.交待时间、地点,衬托“我们”焦急的心情。32.“温暖”“喷香”“滚热”写出了小屋主人的热情和周到,“说不尽的感激”,直接赞颂了小茅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赞颂了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33.示例:(1)这是实写,写梨树林的美景衬托了小屋主人的心灵美。(2)这句话引用了陆游的诗句,结构上照应前文和题目,内容上深化主题,人花相映。34.插叙;交代了小茅屋的来历(意思接近即可)。35.要求:围绕雷锋精神内涵,写出传承雷锋精神具体做法。示例:雷锋精神是一种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给人以温暖,需要我们继续传承下去,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寻找一切机会给更多的人送去关心和爱护。【解析】31.本题考查记叙要素及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从“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中的“山”和“暮色”中可以梳理出这一段交代的记叙要素有地点和时间;暮色渐深,我们还没有走出一座连一座的大山,结合②段的“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可见“我们”焦急的心情。32.本题考查主旨理解。“温暖”“喷香”“滚热”等词语突出了我们的舒适感觉,也写出了小屋主人的热情和周到,遇到不知名小屋主人的热情款待,感恩之情自不待言,“说不尽的感激”的对象就是“小茅屋的主人”,它直击主旨——赞颂了小茅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赞颂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33.本题考查语句理解与赏析。(a)句中,“白色梨花开满枝头”,这是对梨花真实的描写,“多么美丽”是对梨花的赞美,对真实的梨花美丽,也是从侧面衬托了小屋主人的心灵美。(b)句中,“驿路梨花处处开”是引用,文章结尾引用陆游的诗句,在全文结构上,是收束全文,也照应了题目“驿路梨花”和文章第③④段写梨花的句子;在内容上,“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人与花相映,深化了文章的主题——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34.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和内容概括。从“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可以判断这是运用了插叙。从插叙部分前面的文字“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可知插叙部分具体介绍了小茅屋的来历。35.本题考查拓展运用与表达能力。可围绕“雷锋精神”内涵,写出传承雷锋精神具体做法。示例:在本文中,从小茅屋的建设人到一代代的养护人,无数受到小茅屋照顾的人得到了帮助,所以雷锋精神就是一种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给困境中的人以温暖,需要我们继续传承下去。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小孩,我们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找到回家的路或寻到自己的亲人。在别人困难时,搭一把手,给予一句关心的问候,一个抚慰的眼神,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而摆脱困境,看到生活的希望。阅读下文,完成问题。①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②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③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④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⑤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⑥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⑦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⑧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⑨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⑩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36.选文第①②段写出了山的什么特征?请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37.选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8.指出选文第 段属于记叙顺序中的哪一种,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概括。39.“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请就传承雷锋精神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答案】36.好大起伏陡峭37.作用:①景物(环境)描写,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②表达了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③照应题目,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8.插叙;交代了小茅屋的来历(意思接近即可)。39.①指出雷锋精神的内涵(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②写出具体做法;③语言表述。(围绕“雷锋精神的内涵,传承雷锋精神的做法”展开即可。)【解析】【分析】36.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这么陡峭的山”,可知山的特点是“好大”“起伏”“陡峭”。37.本题考查句段作用,注意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结构:“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在梨花丛中歌唱”呼应题目“驿路梨花”;为下文梨花姑娘的妹妹出现做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内容:描绘梦境中的梨花与哈尼小姑娘,“香气四溢的梨花林”“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借美丽的梨花林烘托梨花的善良美好的精神品质;虚实结合,人景合一,为全文营造温馨美好的氛围;表达了对梨花乐于助人的精神的赞美。38.本题考查记叙顺序,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第 段属于插叙,“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补充交代了房子是解放军路过这里,为路人避风雨建的,之后由梨花姐妹接管的来历。39.本题考查对本文传承雷锋精神的主题的理解与感悟,注意结合原文分析。例如:不论是解放军还是梨花姐妹都有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就是不计较得失,不讲究利益,纯粹无私的帮助他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大家都受到无私助人的精神的感染,就能将雷锋精神永远地传承下去。阅读《驿路梨花》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①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②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③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④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⑤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⑥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⑦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⑧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⑨“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⑩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40.下面对文章的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标题是《驿路梨花》,文中的“驿路”,本义指过往行人所走道路,在文中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也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B.文中的老人是指瑶族老人,他为小茅屋送米,所以一开始“我”和老余误会他是小茅屋的主人。C.“我”从瑶族老人的口中知道小茅屋的主人是一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是选文第③段出现的哈尼小姑娘的姐姐。D.最后哈尼小姑娘说出了解放军当年建小茅屋的原因,所以解放军才是小茅屋的主人。41.下面对文章的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虚实映衬,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的精神的赞美、感激之情,并且照应文题,产生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B.“梨花”在文中是既是人名、花名,同时也是一种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象征。C.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所见所闻为顺序,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伏笔,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D.最后一段引用诗句点题,使“梨花”语义双关,不仅指梨花处处开放,又以花喻人,喻雷锋精神,赞美雷锋精神相互传递,发扬光大。42.简要分析选文第⑦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答案】40.D41.C42.这一段运用了插叙,交代了解放军修建小茅屋以及梨花照管小茅屋的原因,解开了上文小茅屋修建者的悬念,表现了解放军为人民着想、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情节有波澜,进一步揭示文章的主题:对发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解析】【分析】40.D.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解放军才是小茅屋的主人”理解不正确。故选D。41.C.“三个伏笔”不正确,应是“三个悬念”。故选C。42.本题考查段落结构作用。作答此题,可以从插叙角度及情节的安排上分析。根据“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可知,本段交代了房子的来历,即解放军修建小茅屋以及梨花照管小茅屋,在记叙顺序上属于插叙;分析插叙的作用,解开了上文“小茅屋究竟是谁建造的”悬念;“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表现了解放军为人民着想、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对雷锋精神的发扬,进一步揭示文章的主题;插叙的运用,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相应的题目。(一)《驿路梨花》(节选)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43.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44.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2)“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45.选段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有什么作用?【答案】43.她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44.(1)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2)“很受感动”表明了她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日后照管小茅屋的感情因素。“常常”,说明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动。45.引用陆游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开拓了作品境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解析】【分析】4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由文中“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可知,梨花妹妹美丽青春、纯真可爱的特点。从“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可知,以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这群小姑娘的活泼。从“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可知,哈尼小姑娘的热情和乐于助人。44.本题考查理解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结合具体语境,联系作品内容和作者感情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1)“深深弯下腰去”写出老人大幅度行礼,是动作描写,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由衷的感谢之情。(2)“很”是副词,起强调作用,“受感动”写出梨花对解放军同志的敬仰,突出了梨花被解放军的行为深深感动,也点出了日后照管小茅屋的原因。“常常”也是副词,体现梨花在解放军的感召下,自觉发扬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45.本题考查对题目作用的理解能力。要读懂文章,了解内容,结合文章的主旨体会题目的妙处。“驿路梨花”与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题目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表现对雷锋助人精神的讴歌赞美,开拓了作品境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梨花”不只指花,还指人,指雷锋精神,选取陆游诗句中的词句作为标题,意蕴丰富,耐人寻味。阅读《驿路梨花》的节选文字,完成小题。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 A (修整、修补、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 B (闪、跳、跑)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驿路梨花》节选)46.请从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A、B处。A.______ B._______47.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请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48.选文中划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9.文章结尾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以下对此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照应文章的标题,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结构更加严谨。B.抒发思古之幽情,缅怀宋将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功绩;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采。C.这“驿路梨花”是边境盛开的洁白梨花,也是哈尼姑娘梨花,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D.含蓄而又形象地写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深刻含义,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思想。【答案】46. 修葺 闪47.示例:解放军路过遇雨,盖起了房子并告诉梨花原因,梨花受感动后经常照料房子。48.划线句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和外貌、动作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馨香、美好的氛围,外貌和动作描写写出梨花的美,这些描写衬托了梨花美好的心灵,表现了梨花精神对“我”深深的感染。49.B【解析】【分析】46.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A处:“修整”指修理、修剪。“修补”指修理破损之物使之完好,也指修正补充。“修葺”指修理(建筑物)。结合“小茅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可知,宜使用“修葺”;B处:“闪”有“突然显现”的意思。“跳”指两脚离地全身向上或向前的动作。“跑”指两脚交互向前迅速跃进。结合“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的语境可知,宜使用“闪”。47.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由文中“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等内容分析可知,插叙的事件是小姑娘讲述房子来历的内容。原因:“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即,解放军路过遇雨;经过:“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即,解放军盖起了小茅屋并告诉梨花原因;结果:“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即,梨花深受感动后一直照料着小茅屋。可据此概括作答。48.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分析可知,“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是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和谐美好的氛围;“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是外貌描写,“在梨花丛中歌唱”是动作描写;结合梨花姐妹被解放军的行为感动后一直照料着小茅屋这件事可知,对梨花的外貌和动作描写衬托了她美好的心灵;这样美的描写是“我”被梨花的行为感动的结果。综上分析即可作答。4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由文中“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等内容可知,本文主旨是赞颂雷锋精神不断得到发扬光大,选项中“抒发思古之幽情,缅怀宋将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功绩”理解错误;故选B。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5课 驿路梨花一、选择题1.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漆黑(qī) 花辨 火塘 撵走(niǎn)B.歇脚(xiē) 瑶族 寨子 燃起(rán)C.麂子(lù) 昆仑 黑炭 扛起(káng)D.蹦开(bèng) 驿路 幽闲 菌子(jùn)2.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荆棘(jí) 暮色(mù) 相衬(chèn) 晶莹(yíng)B.菌子(jūn) 露宿(sù) 喷香(pēn) 茅屋(máo)C.恍惚(huǎng) 延伸(yán) 好奇(hào) 竹篾(miè)D.着急(zháo) 花瓣(bàn) 瑶族(Yáo) 修葺(qì)3.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蹦开(bèng) 驿路 幽闲 菌子(jùn)B.歇脚(xiē) 瑶族 寨子 燃起(rán)C.麂子(lù) 昆仑 黑炭 扛起(káng)D.漆黑(qī) 花辨 火塘 撵走(niǎn)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铭”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B.《紫藤萝瀑布》通过描写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引发作者感悟到生命的永恒,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托物言志”。C.中国古代称谓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孤常读书”中的“孤”是古时王侯的自称,“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D.散文《驿路梨花》生动地展示丁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人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5.选出各组短语中不同类的一项。( )A.打量一番B.跑得很快C.住在小茅屋里D.帮助过往行人6.选出各组短语中不同类的一项。( )A.又高又长B.热水热饭C.饥饿和疲劳D.暗下来7.选出各组短语中不同类的一项。( )A.参观博物馆B.讲述小茅屋的来历C.穿山走林D.告诉主人8.选出各组短语中不同类的一项。( )A.茅屋的主人B.喷香的米饭C.陡峭的山D.跑了起来9.谁是小屋的主人?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A.解放军是建造者,是小茅屋的主人。B.梨花是小屋的照料者,是小屋的主人。C.小屋的建造者和所有照料者都是小屋的主人。D.小屋没有主人。10.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这么陡俏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B.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缆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C.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D.我出于对他的遵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11.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5月10日,近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B.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C.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行为,长沙市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12.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老人路上掉了一张餐纸,清洁人员追上去说:“老家伙,你怎能乱扔垃圾?真没素质!”B.小刘到书店买到了梦寐以求的书,临走时,店老板说:“谢谢惠顾,欢迎下次光临。”C.快递员送货超时,收货人说:“你是腿短呢,还是属蜗牛的?这么老半天才把东西送到!”D.端午节放假,有网友发帖:“真要感谢屈原!如果没有他投江,哪来这么愉快的假期?”13.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B.一座草顶、竹蔑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C.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D.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1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B.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C.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D.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15.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小明因为回家途中救起了不慎落水的小朋友导致感冒发烧,真是自作自受。B.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以4∶1的总比分战胜了最顶尖的棋手李世石,这标志着人工智能的成绩跨过了一道微不足道的门槛。C.学习要讲求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D.近期,《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引起观众热议,告诉我们的道理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遵纪守法干部要以身作则。二、字词书写16.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陡qiào( ) 太阳寨( ) 竹miè( ) 简lòu( ) 撵( )走 恍惚( )( ) 修葺( )1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荆棘( ) 陡峭( ) 竹篾( ) 简陋( ) 恍惚( ) ( ) 讴歌( )三、现代文阅读阅读《驿路梨花》选段(有删改),完成各题。①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②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③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④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⑤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⑥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⑦“快看,有人家了。”⑧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⑨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⑩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选自《驿路梨花》)18.文段开头写出了山的什么特征 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19.分析文中第⑥段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20.文中“几行粗大的字”一句中“粗大”一词的用意是什么 从小屋布置上看,体现了小屋主人怎样的美好品质 阅读《驿路梨花》选段,完成下面小题。①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②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③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④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⑤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⑥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⑦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⑧“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⑨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⑩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2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老人和我们决定修葺茅屋,表明梨花姑娘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们。B.第②段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引发了误会,误会的发生和解开照应前设的悬念。C.小姑娘介绍茅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设悬释疑,使文章回环曲折、引人入胜。D.文章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塑造解放军和梨花的形象,运用了直接描写的方法。2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从修辞角度赏析)23.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有什么含义?请简答。阅读《驿路梨花》选段,完成问题。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①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 ②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③“驿路梨花处处开”。24.请结合语境,指出下面三个“梨花”的不同含义。①原来她还不是梨花 ②那洁白的梨花 ③驿路梨花处处开25.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26.揣摩下面的语句,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阅读选文,回答文后各题。①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②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③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④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⑤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⑥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⑦“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⑧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⑩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27.选文第①到⑥段写了一次误会,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不超过12个字)28.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2)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29.选文第⑤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30.请结合语境,指出选文三处画线句中“梨花”的不同含义。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驿路梨花(节选)彭荆风①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②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③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④(a)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⑤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⑥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⑦“快看,有人家了。”⑧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⑨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⑩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b)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31.选文第①段交代了哪些记叙要素?描写山势高而多的特点,衬托“我们”怎样的心情?32.选文第 段画横线句子是课文的点睛之笔,说说加点词怎样表达了文章的中心?33.结合语境,赏析两处描写梨花句子在文中的作用。(a)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第④段)(b)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第 段)34.选文第 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部分内容。35.“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请你结合实际谈一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如何传承雷锋精神?阅读下文,完成问题。①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②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③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④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⑤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⑥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⑦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⑧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⑨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⑩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36.选文第①②段写出了山的什么特征?请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37.选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8.指出选文第 段属于记叙顺序中的哪一种,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概括。39.“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请就传承雷锋精神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阅读《驿路梨花》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①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②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③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④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⑤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⑥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⑦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⑧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⑨“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⑩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40.下面对文章的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标题是《驿路梨花》,文中的“驿路”,本义指过往行人所走道路,在文中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也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B.文中的老人是指瑶族老人,他为小茅屋送米,所以一开始“我”和老余误会他是小茅屋的主人。C.“我”从瑶族老人的口中知道小茅屋的主人是一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是选文第③段出现的哈尼小姑娘的姐姐。D.最后哈尼小姑娘说出了解放军当年建小茅屋的原因,所以解放军才是小茅屋的主人。41.下面对文章的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虚实映衬,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的精神的赞美、感激之情,并且照应文题,产生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B.“梨花”在文中是既是人名、花名,同时也是一种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象征。C.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所见所闻为顺序,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伏笔,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D.最后一段引用诗句点题,使“梨花”语义双关,不仅指梨花处处开放,又以花喻人,喻雷锋精神,赞美雷锋精神相互传递,发扬光大。42.简要分析选文第⑦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相应的题目。(一)《驿路梨花》(节选)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43.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44.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2)“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45.选段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有什么作用?阅读《驿路梨花》的节选文字,完成小题。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 A (修整、修补、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 B (闪、跳、跑)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驿路梨花》节选)46.请从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A、B处。A.______ B._______47.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请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48.选文中划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9.文章结尾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以下对此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照应文章的标题,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结构更加严谨。B.抒发思古之幽情,缅怀宋将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功绩;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采。C.这“驿路梨花”是边境盛开的洁白梨花,也是哈尼姑娘梨花,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D.含蓄而又形象地写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深刻含义,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5课 驿路梨花(基础训练)(原卷版).docx 第15课 驿路梨花(基础训练)(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