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琵琶行(并序)》(第二课时)导学案班级: 姓名: 学号:【学习目标】1、感知品味诗中音乐描写。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3、深刻体悟人生况味。【课前预习】一、赏“景”入“境”有感情朗读课文,划出叙述描写景物环境的句子,思考其作用。二、品“声” 悟“情”1、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次?2、本诗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是哪一段?声音无形,摹声最难,诗人分别用了哪些方法和从哪些角度来描写音乐呢?(在文中找到依据)(1)欣赏品味出色比喻摹写音乐的句子。(2)作者除了直接描写音乐,你还从那些句子感受到了音乐的美?3、用曲线图来表示音乐的发展变化。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三、识“知音”1、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她不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也打动了作者,那么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为什么?2、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我预习,我质疑】【课堂研习】1、谁解“风物意”2、谁解“琵琶声”3、谁解“青衫泪”【课堂延伸】谁识“知音人” (见资料)【课后作业】1、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古今中外,有关音乐的佳话不胜枚举,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本诗中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请你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音乐的理解来个性化地解读贝多芬的《命运》名曲或你熟悉的曲子,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写一篇听后感,在全班交流。(50——100字)2、完成《红对勾》之能力提升【学后反思】《琵琶行(并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课型新授课二、授课教师大邑中学语文组林紫薇三、授课班级高2012级12班四、教材分析从文本而言,《琵琶行》是唐朝伟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诗,是一篇音乐、文字与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文章。文章在教材编排中所处的位置分析,《琵琶行》是新课程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教读课文。本单元重点是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情境、感受情感、领略情趣、提升感悟。五、学情分析1、本班为高二年级文科一班。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质疑完成。而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2、从学生做导学案的结果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六、教学策略:1、设计构思贯彻新课程理念,积极实施大邑中学“三段六步”课堂教学法,提高课堂质效。往年教学时花大力气鉴赏音乐在诗中的魅力和诗人表现音乐的笔力,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安排较难落实新课标语文必修模块3本课所在第二单元理解诗意、进入情境、感受情感、领略情趣、提升感悟的整体要求。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谁解风物意——谁解琵琶声——谁解青衫泪——谁识知音人”的课堂主线。由感悟情境入手,在品味音乐描写中,引导学生挖掘音乐中的情感因素,体会诗人内心世界的痛苦悲哀;然后评析身世,引导学生领悟“天涯沦落人”感情震荡、共鸣;最后引入拓展材料,师生探索穿越千古的人生体验中蕴含的强大的文化认同。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体会白居易诗歌意境,品味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过程与方法实施“三段六步”课堂教学法,学生学习为主,教师适当、适时引导,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诵读、美读,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感知品味诗中音乐描写,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深刻体悟人生况味。3、教学重难点(1)感知品味诗中音乐描写。(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深刻体悟人生况味。七、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 课前气氛营造:听《高山流水》)一首古琴曲《高山流水》,为我们演绎了伯牙、子期一段知音绝唱,这是音乐的魅力。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学生诵读全文)(二)课堂研习1、谁解“风物意”《琵琶行》作为一首叙事诗,第一小节写了什么事件? 诗人送别时的气氛如何?(学生体会再读,美读进入情境)2、谁解“琵琶声”(1)全诗写音乐写了几次?本诗集中描写的是哪一次?(指导诵读第二次)(2)声音无形,摹声最难,诗人是如何将这无形的音乐表现得如此美妙的呢?(学生交流展示)(教师提升总结)(3)引导学生赏析品味运用出色比喻摹写音乐的句子(学生独立思考展示)(4)用曲线图来表示这段音乐的发展变化。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学生讨论交流展示)(教师点拨提升)(学生体会再读,美读感悟“乐中情”)3、谁解“青衫泪”(1)假如说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不能激起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情感?能否引发白居易的一声哀叹?大家认为最能刺激他敏感的神经,拨动他那脆弱的心弦的是什么?是因为地域的东西,还是因为音乐本身所代表的什么?(用幻灯片穿插白居易《霓裳羽衣歌》诗 (节选)——用以表明诗人非凡的身份地位和倾心霓裳舞)请大家快速阅读小序,找最能反映诗人受音乐影响而导致情感波动的句子。(铮铮然有京都声)(2)琵琶女的演奏让他把这种情感释放出来,自己的感情之门打开了,情感宣泄而下。现在,谁来说一说整篇文章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句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但我觉得很没道理。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是大男人,一个是小女子,一个是朝廷命官,一个是民间艺人,一个高朋满座,一个独守空船。问:他们同在哪里?(明确:遭遇很相似)相同的境遇引出相似的感慨,他们有哪些共同的感受?(引导学生从琵琶女和诗人眼前的生存困境和昔日辉煌际遇的强大反差中体味他们相近的漂泊感、沧桑感、失落感。)(4)在琴声中,这一群人透过琵琶女的身世看清了自己的悲哀,所以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于是“满座重闻皆掩泣”。但为什么“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贬官文化)联系余秋雨有关贬官文化的论述引导学生体味由漂泊感、沧桑感、失落感引发诗人的遗弃感、孤独感、哀怨感等文化情感之痛。4、课堂延伸:谁识“知音人”中国古代的人表达感情很含蓄,强调“男儿有泪不轻弹”,白居易却在大庭广众之下,在萍水相逢的女子面前泪湿衣襟。假如你是在音乐中泪流满面的诗人,你希望再次有这样的经历吗? 为什么?龙应台有一篇文章描述的情形跟课文非常相似。(出示幻灯片)遥远的十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的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15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身处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我忽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儿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父亲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预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这一段跟课文中的“满座重闻皆掩泣”何其相似!我们感到难为情,正是因为不曾了解那种隐藏多年的痛到底有多深。龙应台在那以后,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四郎探母》,因为艺术具有渲泻痛苦、缓解伤痛、净化心灵的作用。“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三)课堂小结(学生美读全文)一千多年前,是共同的人生遭遇让诗人与琵琶女在那一刻深深共鸣,又是共同的文化心理让千年之后的我们对诗人深深理解,而这正是文学艺术永恒的魅力。最后愿文学和音乐长伴你的人生,让它丰富你多姿多彩的人生体验,让它抚慰你灵魂深处不可名状的伤痛。八、板书设计: 琵琶行 白居易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正面 比喻琵琶声——尽诉心中悲切情 侧面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贬官文化九、课后练习:1、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古今中外,有关音乐的佳话不胜枚举,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本诗中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请你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音乐的理解来个性化地解读贝多芬的《命运》名曲或你熟悉的曲子,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写一篇听后感,在全班交流。(50——100字)2、完成《红对勾》之能力提升十、教学反思:教学结束课后评议时,有的同事认为,教学预设体现了教师对文本个性化解读和对文本的钻研深入,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结合。有的认为,“谁解风物意——谁解琵琶声——谁解青衫泪——谁识知音人”的课堂主线渐进连环,丝丝入扣,点拨有法,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探索诗人和琵琶女的感情共鸣,情感主线突出。有的老师谈到,《霓裳羽衣舞歌》等白居易诗句、余秋雨“贬官文化”和龙应台文章等富有文化含量的材料增强课堂的文化氛围,有文化厚重感,在更大的背景里展示诗歌的艺术魅力,引领、深化了师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感染了课堂师生。但是,我认为这堂课课堂容量较大,教学目标一品味音乐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对于教学目标二中的深刻体悟人生况味学生只是浅尝辄止,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感悟和领会。虽然这堂课后我还有一些遗憾,然而能让学生在这次学习中获得审美享受,明白学语文并不只是为了考试,而更重要的是“享受语文”,享受阅读的乐趣,享受思考的成果,享受语文带给我们的人生感悟与艺术魅力,享受语文给我们的生活与世界带来的美好,我却觉得无比高兴。课件14张PPT。琵 琶 行(并序)—一(第 二 课 时) 唐 · 白居易 ? 谁解“风物意” 课堂研习 : ?谁解“琵琶声”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交流讨论: 声音无形,摹声最难,诗人是用了哪些方法和从哪些角度将无形的音乐表现得如此美妙的呢?(在文中找到依据) 赏析品味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交流讨论: 用曲线图来表示音乐的发展变化。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是否能够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谁解“青衫泪”B.创作特色霓裳羽衣歌 (节选) 白居易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 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贬官文化 中国历史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官做不成了,才华在诗文中展现出来。 ——余秋雨《文化苦旅》 遥远的十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的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15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身处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忽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儿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预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课堂延伸:(节选) 美读全文课后练习:1、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古今中外,有关音乐的佳话不胜枚举,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本诗中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请你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音乐的理解来个性化地解读贝多芬的《命运》名曲或你熟悉的曲子,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写一篇听后感,在全班交流。(50——100字)2、完成《红对勾》之“能力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大邑中学-林紫薇-语文.白居易-琵琶行-学案(第二课时).doc 大邑中学-林紫薇-语文.白居易-琵琶行-教案(第二课时).doc 大邑中学-林紫薇-语文.白居易-琵琶行-视频.flv 大邑中学-林紫薇-语文.白居易-琵琶行.课件(第二课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