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 九 年级 道德与法治 学科教学设计课题 专题二十 2022年新年贺词-备战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必备时政热点解读与押题 第 1 课时 总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 人 复 备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使用 时间 亲可敬”形容人民,人民当然也用可亲可敬表达爱戴。今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说:“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去年此时他说:“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前年此时他说:“大家跟我说了很多心里话,我一直记在心上。” 对待自然的态度——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贺词中提到了黄河、长江、青海湖、雅鲁藏布江,也提到了南水北调工程、塞罕坝林场,还有云南大象北上南归、藏羚羊繁衍迁徙。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共10次赴京外考察,每一次都谈及生态,强调“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生态文明不只是环境保护这样简单。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是哲学家习近平对人类命运的终极眷注,是对马克思“人靠自然界生活”论断的时代表达,对中国古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的创新发展。 知识链接 1、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2、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处发点、落脚点: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4、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5、国家权力源于人民,国家机关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新题训练 1、从前些年贺词中“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我始终惦记着困难群众”,到2022年新年贺词中“经过一代代接续努力,以前贫困的人们,现在也能吃饱肚子、穿暖衣裳,有学上、有房住、有医保”,新年贺词里,有一个变迁的中国。这里的变迁是指( C )教学 目标 一、 2022年新年贺词 二、知识链接三、新题训练教学 重点 一、 2022年新年贺词 二、知识链接三、新题训练教学 难点 二、知识链接三、新题训练课型 新授课 有无课件 有 其它准备教 学 过 程 个 人 复 备一、 2022年新年贺词 让我们一起向未来 ——2022年新年贺词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 对待事业的态度——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习近平总书记曾借用庄子名言表达对伟大事业的崇敬与责任。今天,他又以“致广大而尽精微”,表明对事业的定力和耐心。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简与巨,大与细,这是辩证法,又是事业观。突然想明白了,为什么在中国能够上下同欲?因为我们在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倾心于共同的事业。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尽精微”亦是成事之道。伟大的事业注定不会一马平川。中国人民经受的艰难困苦还少吗?面对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强精神、讲策略、增本领,胜利就终将属于我们。 对待人民的态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主席说:“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重字重千钧。既是重担,也是重心。9年贺词,“人民”二字出现80余次,居词频首位。“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一句家常话,道出人民情。领袖用“可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 九 年级 道德与法治 学科教学设计教 学 过 程 个 人 复 备 教 学 过 程 个 人 复 备①人民从吃不饱穿不暖到基本解决温饱问题②由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③从还有几千万贫困群众到消除绝对贫困人口的目标实现④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百年成就使人振奋,百年经验给人启迪。据此回答2-3题 2、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人民经千难而百折不挠、历万险而矢志不渝,成就了百年大党的恢宏气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成就有( C ) ①推翻清政府统治,使得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②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彻底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③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以下不属于百年经验的是( A )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人民至上 C坚持三权分立D坚持统一战线 4.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我们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致广大而尽精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 C ) ①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②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特征新挑战,增强风险意识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④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以不变应万变,科学应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我调研了一些地方,看听了不少情况,很有启发和收获。每到群众家中,常会问一问,还有什么困难,父老乡亲的话我都记在心里。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这是因( ) ①中国共产党是全民的政党,代表全体公民的根本利益②人民的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④中国共产党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机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6.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曾长期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黄河宁,天下平”的古谣道尽了黄河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关系。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翻开了人民治黄事业的新篇章。70年来,不羁的黄河实现了伏秋大汛岁岁安澜,为复兴路上的中华民族奉献了一份珍贵礼物。 材料一:中原大地,这片古老的土地经历过太多苦难,250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4次,其中三分之二发生在河南,26次改道也有20次在河南。辉煌的文明无数次被泥沙冲毁掩埋,但灾难过后,人们又一次次坚强站立。 (1)材料体现了中华民族哪一精神特质? 材料二:近代以来,开封却渐渐落伍了。黄河河床淤积得比开封铁塔还高出10多米,水患如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重大经济项目不落户,河南省会也从开封迁往郑州。1994年,媒体就发出《开封何日能“开封”》的感问,2005年,纽约时报一篇《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更是把开封作为世界城市没落的反面教材。 (2)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角度,谈谈“开封渐渐落伍”带给我们的反思。 自强不息.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分层作业 基础题:全体学生完成 能力题:选典型题中上等学生附加完板书设计 一、 2022年新年贺词 二、知识链接三、新题训练反思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