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我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中国在融入国际社会的同时,提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之间交往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之间既冲突,又融合,而民族融合是主流。2、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是怎样一步步形成和确立的?①秦汉的统一开启了多民族国家的新阶段;②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 加速了民族融合;③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最后形成和确立的时期。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处理民族关系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4、进入近代,中国在融入国际社会的同时,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方针? 提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中国的对外交往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政府都有管理边疆民族和国外宾客的机构)第十一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秦汉时期1、秦朝的民族关系: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端于何时?秦朝是怎样处理民族关系的?(1)发端: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端;(2)处理民族关系: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置三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2、汉朝的民族关系: 汉政府是怎样处理民族关系的?(两点四面)①在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②在边疆实行屯戍政策;向北方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北面:对匈奴,先和亲,后出击。著名将领:卫青,霍去病、窦宪。西面:设立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等。东北:设乌桓校尉;攻灭卫氏朝鲜,设乐浪四郡。南方:攻灭南越,重置郡县。3、对外交往:(开通陆上、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简述汉代对外交往的概况。(1)陆上: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166年,大秦(罗马帝国)派使者到达洛阳。(2)海上:倭国使臣到达东汉,光武帝赐金印一枚。二、隋唐至两宋时期1、隋唐时期的民族事务的机构: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什么?各有何职责?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有礼部和鸿胪寺;礼部的礼部司负责“宾礼”及“出蕃册授”,主客司掌“诸蕃朝见之事”,鸿胪寺则负责宾客接待礼仪。2、隋朝的民族关系:隋朝政府是怎样处理民族关系和加强边疆治理的?(注意四件事)(1)北方:隋初,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突厥遣使入朝,接受管辖;西突厥与隋朝密切往来。(2)岭南地区:隋文帝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3)边疆地区:推行郡县制,以当地的豪强大姓任郡守、县令。(4)流求:隋炀帝先后派朱宽、陈棱等抵达流求。3、唐朝的民族关系:唐朝政府是怎样处理民族关系和加强边疆治理的?(注意四件事)(1)北方:东突厥归附唐朝,西北各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2)西南:640年,文成公主入藏。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数次会盟。(3)云南:唐玄宗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后唐朝多次册封南诏首领。(4)设置边疆管理机构:有大都督府,都护府,羁縻州等。(今新疆地区,唐太宗设立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立北庭都护府)4、宋朝的民族关系:宋朝政府是怎样处理民族关系的?(宋朝的民族关系主要是与北方的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之间的关系。注意以下几点)(1)澶渊之盟:(1004年),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之后双方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2)靖康之变:北宋末年,女真族建立的金灭辽,随后发动了对北宋的战争,并攻占开封,北宋灭亡。(1127年,靖康之变)。(3)南宋与金长期对峙:北宋灭亡后,宋室南渡,建立南宋。此后,南宋与金长期对峙,或战或和。(4)南宋灭亡:蒙古灭金后(1234年),南宋面临的主要威胁是蒙古国及之后的元。1276年,元军攻下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灭亡。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发达的原因有哪些?举出几个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实例。(1)原因:隋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文化发达,对外关系空前发展;(2)实例:①隋炀帝命裴矩驻守张掖,管理与西域的通商事务;②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学习佛教文化,并编著《大唐西域记》;③日本向唐朝多次派出遣唐使,伴有留学生、留学僧等。(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制度,促成社会转型);④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⑤天宝十年(751年)的怛罗斯一战,唐军大败,一些人成为俘虏,造纸术因此西传。6、宋朝的对外关系:宋朝海路发达的原因和表现是什么有哪些?(1)原因:宋朝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2)表现:①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②又开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以及泉州到南海的航路。三、元明清时期1、元朝的民族关系:元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他们是怎样加强周边民族管理的?(1)民族政策: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因其俗而柔其人”,对不同民族实行不同政策(因地制宜)。(2)周边民族管理:①任用大量色目人当官,促进民族交流。(为维护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元世祖时,把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②对西藏地区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总制院事,后改为宣政院。③在东北、云南分别设立辽阳行省,云南行省。④东南,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屿与琉球(今台湾)。2、明朝的民族关系:说出明朝主要的民族事务管理的中央机构。他们是怎样加强周边民族管理的?(1)民族事务管理中央机构: 明朝管理各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有: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2)周边民族管理:①在北方修筑边墙,形成明朝长城;设置军镇,号称“九边”。②册封俺答汗,并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③采取羁縻政策:东北,设立奴尔干都司。漠南,设蒙古卫、所。西南,设土司(实行土官制度)。④管理藏族地区:敕封西藏宗教首领“法王”、“国师”等称号。3、清朝的民族关系:说出清朝的民族事务管理机构。他们是怎样加强周边民族管理的?(1)民族事务管理中央机构: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2)周边民族管理:①北方:实行满蒙联姻,加强合作;1771年,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②西北: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于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③西南:在西藏,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后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在青海,设置办事大臣。沿袭土官制度,推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④东南:1684年,在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4、元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说出元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的重大事件。(1)元朝:元世祖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2)明朝:①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②倭寇骚扰东南沿海。16世纪中期,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③1553年,葡萄牙取得澳门的居住权。(3)清朝:①16世纪初,荷兰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②1685、1686年,清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重创沙俄侵略势力。③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的边界。④1793年,乾隆帝拒绝英国马嘎尔尼使团的贸易请求,坚持闭关自守。●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形式:1、民族迁徙:如魏晋时期“五胡”的内迁、三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2、民族战争:(表现为反对外族侵略、平定分裂叛乱),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战争。3、友好交往:如唐朝与回纥之间互派使节,北宋时期榷场的设置,明朝后期蒙汉之间的互市。4、政治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等。5、和亲与联姻:如西汉后期的昭君出塞,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6、会盟与和议: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朝的“澶渊之盟”,南宋与金国的绍兴和议。7、进行册封:如唐玄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明朝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清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8、羁縻政策:(主要指设置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管理新疆;明朝设立奴尔干都司管理东北。1337—1453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爆发了百年战争。最 后,法国获胜,基本实现了国家统一。在战争中,法国为 了赶走英国军队,奋起抗争,涌现出了民族女英雄贞德。 英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开始觉醒。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发展。英国是近代西方最早的民族国家。第十二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朝代不是国。国是行政区域单位,朝代是时间单位。朝代是在同一国家中领导集团的变化。王朝国家是家族的王政专政,多以一个主要民族为主体,其它民族时而依附,时而独立;而民族国家则是侧重于共同的地域、语言和民族认同感的多个民族相对稳定的联合体)1、王权国家:西方王权国家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说出近代西方两个主要的王权国家,这样的国家有何特点?(1)王权国家出现的原因: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加强。②宗教改革(主张王权高于教权),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民族认同观念出现。(2)主要的王权国家:①英国:1534年,英国颁布《至尊法案》,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②法国: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名言:朕即国家。(3)王权国家的特点:国王就是国家,王权专制,国家的版图常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继承关系发生改变。2、王权国家转变为民族国家: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说出近代西方最早的两个民族国家和特点?(1)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出现的原因:①基督教势力衰弱和民族认同观念兴起,促使英法等国民族语言的地位逐渐上升。(13世纪,英语逐渐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②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转变为民族国家。(2)近代西方最早的两个民族国家:英国是近代西方最早的民族国家,其次是法国。(3)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特点:(注意了解)这些民族国家由单一族群组成的,更多则是由多个族群组成。民族国家主权独立,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度提高,有共同的地域、国民语言、国家体制和民族认同感,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等。(随着王权国家的出现和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于是出现了国际外交规则,也就是国际法和外交制度)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1、国际法的形成:国际法形成的原因有哪些?简述其形成与发展的情况。(1)原因:①王权国家的出现和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导致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②人们希望通过法律来处理国际关系,减少武力冲突。(2)形成与发展:(注意三点)①国际法基础的奠定:荷兰人格老秀斯在1625年岀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②国际法基本原则的确立: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结束了长达30年的欧洲混战,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奠定了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开创了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③国际法应用范围的扩大:1815年,维也纳体系建立,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2、外交制度的建立:近代外交制度是怎样建立的?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有何历史意义?(1)建立:17世纪时,欧洲国家开始派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2)历史意义、作用: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减少战争开辟了新的途径。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简述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的基本概况。(主要是了解战后国际法的制定)1、一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2、十月革命后,苏联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3、一战后的国际法:简述一战后确立的国际法及其难以实施的原因。(1)国际法: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国际联盟;1928年,各国签定了非战公约。(2)国际法难以实施的原因:①被英法控制,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②形成决议实行“全体一致”原则。4、二战期间,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5、二战后的国际法:简述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表现有哪些?二战后国际法的实施有何意义? 又有何局限性?(1)发展的表现:①1945年6月,《联合国宪章》签署,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②国际法院在荷兰海牙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2)意义:①促进了民族国家的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猛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②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大,对世界和平与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3)局限性: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裁或战争(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严重威胁着国际和平。第十三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来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总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一、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什么样的民族政策?简述这一政策实施的背景和实施概况。1、民族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总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政策。2、背景:①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格局。②在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遭受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3、实施:①1952年,我国颁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纲要》,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法律。②1954年宪法,把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③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④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纳入法制轨道。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1、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一次建交高潮新中国成立前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政策。先后同苏联、朝鲜、印度、印尼等国家建交。2、20世纪50年代的发展(注意三点):①1954年,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②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③1954年6月,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1953年底,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缅甸、印度,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20世纪70年代的成就:说出第二次建交高潮的主要事件和历史意义。(1)主要事件:①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非洲多国建交。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②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等西方国家建交;中英、中荷关系升格为大使级;1971年10月,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1972年2月,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2)历史意义(注意了解):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打开了外交事业的新局面。4、改革开放时期的外交: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外交政策作出了怎样的调整?有何重大的外交成就?(1)调整: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全面发展对外关系(全方位外交、无敌国外交)。(2)成就:①1978年,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②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③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5、世纪之交的外交(注意以下几点):(1)把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作为首要任务。①解决与哈萨克斯坦等三国的边界问题。②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建立“10十1”领导人会议机制。③2001年,积极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3)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多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6、十八大以来的外交:(1)进一步丰富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①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会点。②推动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③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④同欧洲、拉美之间也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2)倡导和平发展理念,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①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②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③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基础扫描】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前提:___________的成立。2.特征:_______、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3.内容: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_________”“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1)“另起炉灶”的核心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__________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3)“一边倒”,就是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4.成就(1)新中国成立之初①中国首先与_______建交,接着与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瑞典、丹麦、瑞士、芬兰等国建交。②1954年6月,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③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求异”方针,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④到1956年,中国又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2)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①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出现了以与亚非_________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②中国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3)20世纪70年代①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②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③_________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④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1.背景(1)中共______________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2)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提出__________是当代世界的主题。2.成就(1)____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3)世纪之交,解决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4)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5)中国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也取得新进展。(6)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合作内容不断丰富,规模迅速扩大。(7)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推动_________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8)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创立“________”合作机制,为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9)中国还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认真履行有关职责,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背景: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_______外交思想。2.成就(1)中国拓宽与________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2)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3)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加强与_______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4)中共十九大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___________,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5)中国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________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频繁密集的外交活动。(6)多项推进中外增进互信、扩大合作的新文件、新举措也相继出台。中国不断扩大同各国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共同发展。(7)中国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①在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中国积极探索解决办法,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②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_________》生效。③中国倡议和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④中国通过主办“___________”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亚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主场外交,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3.特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重点聚焦】历史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2、典型史料: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链接高考】1、(2007 天津文综 16)1971 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A.以民促官 B.国际推动 C.官方交流 D.以官带民2、(2008 江苏单科 11)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3、(2010 安徽文综 22)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 )A.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构建了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C.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 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能力拓展】1.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一声明表明A.美国承认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美两国开始走向正常化C.中美交往的大门已打开 D.中美两国实现了正常化2.20世纪70年代大批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或提升外交关系。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关键因素是( )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C.中美、中日建交 D.中国实行对外开放3.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明灯。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它A.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消除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 D.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界限【自我归纳】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自主核对】一、1、新中国 2、平等 3、另起炉灶 (2)帝国主义 4、(1)苏联 (2)民族独立 (3)1972 二、1、(1)十一届三中全会 (2)和平与发展 2、(1)1979 (7)二十国 (8)金砖国家 三、1、习近平 2、(1)发达 (3)非洲 (4)人类命运共同体 (5)结伴而不结盟 (7)巴黎协定 一带一路【重点聚焦】1、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2、解读:中法都是大国,都有灿烂的文明。两国建交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国际事务只有中国参与,才有可能真正解决。【链接高考】1、【解析】70年代美国兵乓球队访华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兵乓外交”,以小球带动大球。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中美关系仍处于敌对状态,但是双方都有改变相互关系的要求。民间的这一交往打来中美两国友谊之门。【答案】A2、【解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奉行的是不结盟政策,A项错误;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国际上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对封锁政策;D项1950年时没有涉及,只能选B项。【答案】B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上合组织与欧盟之间的区别,安全共同体(security community)是一种理想的地区秩序,因此构建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是两者共同的目标,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是两者共同的影响,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两者产生的共同时代背景,只有A是两者的区别,欧盟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而上合组织没有推动地区政治一体化,这是两者区别所在,因此选A.【答案】A【能力拓展】1.【解析】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使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选B项。【答案】B2.【解析】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老大”,中美关系的改善,使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大批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或提升外交关系,故选B项。【答案】B3.【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国家意识形态的界限,成为后来国际社会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答案】D【自我归纳】(1)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2)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3)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