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第69期)本期主题:竞技之美【作文导写】【文题展示】阅读下而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刘诗雯在混双夺金的比赛失利后,哭着道歉说:“我对不起团队,对不起大家。”有网友回复:“你没有错,别哭,你依然是我们的骄傲。”材料二:射击运动员王璐瑶预赛失利后。在网上贴出一张自拍照,并配文:“各位抱歉,很遗憾,我承认我怂了。三年后再见吧!”有网友指责她:“输了比赛还有心思自拍。”还有的网友说:“她拿着纳税人的钱训练参加比赛,却只想当网红。”材料三:国乒教练刘国梁曾在里约奥运会后接受采访时说:希望球迷能给国乒队员松松绑,这样的话,队员们打球就能更快乐一些,他们的运动寿命也会更长一些。材料四:网上有这样一段话:“之前看奥运真的只是看输赢,只愿意看中国稳赢的项目。现在觉得什么都好看,脸好看,力量好看,技巧好看,团魂好看,表情包好看,开怀大笑和嚎啕痛哭也好看。运动让人类整个超越了物种局限,变得更好看。……那些流动着的美,瞬间最真实的情感流露,背后一群人情绪力量的凝聚,才是运动最有魅力的时刻。运动真美,输赢都美。”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作。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本题是一篇材料作文。本次作文紧跟2021年东京奥运会热点,引导学生产生正确合理的观赛观念,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材料一“刘诗雯在混双夺金的比赛失利后”,网友给予了刘诗雯充分的安慰,这一幕让人看了暖心。材料二的网友的做法与材料一中网友的反应形成对比,他们在“射击运动员王璐瑶预赛失利后”送出的确是冷嘲热讽。因此综合这两种观赛者的做法,可以立意为:对运动员的表现应抱有宽容之心,要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材料三中,国乒教练刘国梁的话直指观众,他告诫观赛者应“给国乒队员松松绑”,让他们放下沉重的厚望,轻松上阵。因此可立意为:拒绝道德绑架,给运动员松绑。材料四中网友的一段话真是透着理性的光芒,“那些流动着的美,瞬间最真实的情感流露,背后一群人情绪力量的凝聚,才是运动最有魅力的时刻。运动真美,输赢都美”,这是理智的观赛者为我们全是了什么才是体育之美,告诉人们应该如何欣赏竞技体育。因此可立意为:竞技之美,超越输赢。【参考立意】(1)竞技之美,超越输赢;(2)对运动员的表现应抱有宽容之心;(3)拒绝道德绑架,给运动员松绑。佳作品读竞技之美超越输赢你会怎样欣赏体育赛事?其实胜败乃兵家之常事,此输彼赢,实属正常。不能因为刘诗雯在混双夺金的比赛失利和射击运动员王璐瑶预赛失利就指责她们,关注竞技体育,应该超越输赢,重在欣赏竞技之美。如果我们只关注竞技体育的输赢,那会让自己常常患得患失,自己关注的运动员赢了就欢呼雀跃,输了就唉声叹气,甚至不当发泄,这都不是欣赏竞技体育的最高境界。1985年足球史上最惨案——“海瑟尔惨案”,300球迷斗殴伤亡。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这种“欣赏”竞技体育的方式,让某些人成了体育流氓。关注竞技体育的最高境界是追求竞技之美。欣赏竞技体育之美,在于欣赏运动中包含的美感,正如网友所说,“那些流动着的美,瞬间最真实的情感流露,背后一群人情绪力量的凝聚,才是运动最有魅力的时刻”。近日,一场自行车赛给出了别样的角度:赛道穿梭于绿意盎然的茶园,骑手行进在雾气缭绕的山间……珍珠山山地自行车越野挑战赛让骑手体验挑战自我的美好感受,也尽赏江西婺源的美丽风景,不少人说,如果用一个字形容这次比赛,那就是“美”。竞技赛场,竞争激烈,但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看者,可供追求的不只是胜负。就像身边一名酷爱乒乓球的朋友所说:“我打球,不求胜、不怕输,一天打出一两个赏心悦目的好球,就会感到特别的满足。”这种感触,就包含着一种超越输赢的竞技之美。有时,竞技之美可见可感。在2021年国际滑联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中,伴随着或振奋、或悠扬、或凄美的乐曲,参赛选手流畅的滑行、优美的动作,带给观众沉浸式的体验。如果说花样滑冰是艺术的、优美的,拳击、举重选手则诠释了力量之美,跑步、速滑健儿则展现着速度之美,跳高选手越杆时流畅的弧线、体操健儿娴熟的动作则体现着技巧之美……还有时,竞技之美直击心灵。赛场上,总有人夺得先机,有人暂时落后,赛场下,难免会经历伤病,或者难破瓶颈,但不管身处怎样境地,健儿奋力拼搏、坚持不懈的精神总能振奋人心。那些令人难忘的竞技故事,带来的精神富足与震撼也是美的,这就是体育精神。竞技之美,难以言尽。赛场上必然有输赢,但即便没有胜利赋予的高光,人们也能从运动员的拼搏姿态中获得审美的体验。观赏赛事活动,本质上也是在欣赏美,参与体育锻炼,又何尝不是实现美的过程呢?今日视点《长津湖》: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史诗化书写 战争电影巨制《长津湖》在万众期盼中终于登上了大银幕。特殊的题材、创纪录的投资、超强的创作阵容,都预示着这将是一部史无前例的重磅影片。该片的票房预售、想看指数均在同档期影片中排名第一且遥遥领先,必将在国庆档期掀起全国观众的观影热潮。《长津湖》: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史诗化书写 《长津湖》的上映也将抗美援朝战争片创作推到了新的高点。据笔者统计,自1956年《上甘岭》上映至2019年,正式上映或播映的抗美援朝战争片仅21部。而2020年以来包括网络电影及已立项的电影在内,抗美援朝题材电影在短短两年内已达12部之多。抗美援朝题材已成为中国战争片一个潜力巨大的富矿,抗美援朝战争片创作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作为第一部表现长津湖战役的战争片,《长津湖》填补了一个题材空白。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凭借钢铁意志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击败了美军最精锐的部队,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地区,打出了令世界瞩目的国威军威,一举扭转了战争局势。这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首登银幕,无疑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 《长津湖》的史诗性叙事实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片的一次重要突破。该片在同题材创作中首次采用了全景式、文献式的“正史化”叙事方式,建构了由决策指挥的高层视点、基层连队的微观视点以及美军的他者视点“三线并行”的叙事结构,展现了从作战决策至长津湖战役这一段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历史。影片尝试以客观、理性的方式回顾历史,揭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和胜利的必然性,反映了作为胜利者叙事的高度文化自信。 该片也是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英雄主义叙事。千里刀光影,万里赴戎机,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主人公伍氏兄弟前赴后继奔赴战场,与雷公、余从戎、平河等战友用热血与生命保家卫国,兄弟情、战友情感人至深。与之呼应的是另一个并行故事:毛岸英向彭德怀主动请缨,毛泽东将儿子送上战场,而岸英最终将热血洒在了异国土地上。这些舍生忘死、为国捐躯的战士们,都是共和国永远铭记的英雄儿女。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最残酷惨烈的战斗之一,志愿军将士在严酷的战场环境中,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影片《长津湖》艺术再现了这场战役的残酷悲壮:铁道列车被炸的惨烈,乱石阵上的隐忍,通信塔之战紧张激烈,新兴里战斗气壮山河,指导员梅生退伍了亦重返战场,老兵雷公壮烈牺牲,杨根思抱起炸药包与敌同归于尽,片尾“冰雕连”令敌人亦为之动容……影片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惧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英勇无畏、震撼天地的战斗精神,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壮歌。值得注意的是,该片还是电视剧《士兵突击》的前传,伍六一向许三多讲述的那个“九死一生”的抗美援朝故事,正是《长津湖》中第七穿插连的长津湖战史,“不抛弃,不放弃”的经典名句也找到了源头。新兵伍万里与许三多之间的关联,不仅是英雄钢七连的传承,也是中国军队的精神传承。 抗美援朝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从《上甘岭》到《长津湖》,抗美援朝战争片始终有着鲜明的爱国主义主题、革命英雄主义的人物模式以及阳刚的崇高美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长津湖》重述抗美援朝历史,无疑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启示意义,它们仍是作为民族意志、国家立场政治宣示的宏大叙事,是反帝反霸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回响,发挥的是凝聚人心的精神激励功能。《长津湖》的上映说明,这段非凡的历史,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精神财富。散文阅读中国南北文化从历史上说,中国就存在南北文化差别与南北文化对立融合的问题。从周朝起,北方诸侯自称中国,而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别因为“断发文身”,地广人稀,刀耕火种,被视为“蛮夷”,并受到北方的排斥轻蔑,直到晋代仍被视为“化外之民”,南方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黄河与长江作为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远古时期就哺育滋润出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两大文化体系。而“炎黄子孙”“华夏民族”的称谓,正是远古南北文化对抗融合的遗迹。代表北方文化的黄帝部落,与代表南方文化的炎帝部落曾在申原大地摆开了宏大的战场,一决雌雄。这场战争打得异常激烈,天地都为之变色,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多次的反复,黄帝终于打败了炎帝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并从那时起,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及其权威地位。南方部落虽然失败了,但南方文化并没有绝迹和湮灭,而是作为一种与北方文化相对立的“异端”文化依然继续存在和发展,并不时燃放出一段光彩。如果说《诗经》代表的是北方文学,灌注着现实主义精神,那么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是南方文化的化身,流淌着浪漫主义的神韵。正如王逸《楚辞章句》中所说的“楚人信巫”,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这种激情激发了屈原的灵感,刺激了他的无穷无尽的想象,丰富了他的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 后来则有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立和分庭抗礼。南朝文学具有柔靡香软的特点,南朝民歌更是以情歌为主,不同于北朝文学和北朝民歌的刚健质朴。再后来则是南北文学走上合流,这种合流促成和孕育了唐代文学的博大卓著。而元杂剧作为北方文学的代表,其音律、曲调都不同于以南戏、明清传奇为代表的南方文学。 从美学上说,北方文化代表壮美,充满着阳刚之气,刚烈豪放,慷慨激昂,正所谓“铁马秋风塞北”;而南方文化则是优美的化身,弥漫着阴柔之气,“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正所谓“杏花春雨江南”。从地形地貌来说,南方多山多水,山川秀丽,北方则以平原、草原为主,一望无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从饮食结构来说,北方是麦黍文化,南方是稻作文化。 从思想形态上说,儒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北方文化系统,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道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南方文化,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而儒道互补,构戍了中国文化思想的主导形态和文化发展趋势。儒家思想成了正统思想和官方意识形态,标志着北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和主流性。文化的中心在北方中原、华北地区,这里的重要自然景观是黄土和黄河,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哺育中国文化的乳汁,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黄河,传统文化的根扎在黄土中。正统文化的底色就是黄河文明,或称黄土文明。中国历代首都大都坐落在黄土地上,分布在黄河主轴线周围,如西京长安、东京汴梁、北京等,它们都是中国传统华夏“黄土文明”或叫“黄河文化”的凝聚点和扩散中心。 20世纪,北方文化有了“五四”运动的辉煌后,政治和文化的领导权就转移到了南方,南方因居于西方现代文明登陆中国的前沿地带,获得了中国文化发展潮流的领导权。20世纪前半期进行的北伐战争,意味着南方文化在拉动着中国战车;而长征更是从南向北一路播撒革命的种子,是南方文化向北方播撒现代福音;20世纪后半叶则有文化界劲吹东南风,港台商业文化从南方一路厮杀过来,演化成大众文化对北方精英文化的挑战。 1.关于中国南北文化,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从周朝起至今,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因为“断发文身”,地广人稀,刀耕火种,被北方视为“蛮夷”,其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 B.早期代表中国北方文化的《诗经》灌注着现实主义精神,而南方文化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流淌着浪漫主义神韵。 C.中国北方文化是麦黍文化,因而充满着阳刚之气,刚烈豪放;而南方文化则是稻作文化,因而弥漫着阴柔之气。 D.中国北方文化系统——儒家思想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而完全属于南方文化系统的道家思想则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 ) A.“炎黄子孙一·华夏民族”称谓是远古南北文化对抗融合的遗迹,黄河与长江则从远古时期就形成了黄河、长江文明两大文化体系。 B.王逸的《楚辞章句>中说,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这种巫术文化可以激发屈原的灵感,丰富屈原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刺激屈原无穷无尽的想象。 C.从历史上说,中国就存在南北文化的差别和南北文化的文化融合,而"当南北文学走向合流后便促成和孕育了唐代文学的博大卓著。 D.20世纪后半叶港台商业文化从南方一路向北方传播,演化成大众文化对北方精英文化的挑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帝打败了炎帝,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及其权威地位,但南方文化依然继续存在和发展,强大时还有可能压制着北方文化。 B.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化具有柔靡香软的特点,民歌以情歌为主,不同予北朝文学和北朝民歌的刚健质朴,南北文化基本上势不两立。 C.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黄河,传统文化的根扎在黄土中,根本原因是中国历代首都大都坐落在黄土地上,分布在黄河主轴线周围。 D. 20 世纪,南方因居于西方现代文明登陆中国的前沿地带,曾领导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潮流,如20世纪前半期进行的北伐战争,就表明南方文化在起引导作用。 答案与解析1.B(A“从周朝起至今”时间表述错误,“至今”属无中生有。C强加因果。D分析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原文中说“从思想形态上说,儒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北方文化传统,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道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南方文化,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用的是“更多地属于”,因此不能绝对化地表述成“完全属于”。) 2.B(“王逸《楚辞章句》说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分析错误,偷换概念,原文说“正如王逸《楚辞章句》中所说的‘楚人信巫’”,这只是陈述了一个信巫的事实,与“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应该是作者的观点。) 3.D(A项“强大时还有可能压制着北方文化”属于无中生有,根据原文,应该是“还不时地燃放出一段光彩”。B项理解文意有偏差,“南北文化基本上势不两立”分析有误,原文表达的意思是“南北文化对立和分庭抗礼”。C项“根本原因是中国历代首都大都坐落在黄土地上,分布在黄河主轴线周围”分析不完全正确,原文有很长的限制性表述,“儒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北方文化系统”“儒家思想成了正统思想和官方意识形态,标志着北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和主流性”“文化的中心在北方中原、华北地区,这里的重要的自然景观是黄土和黄河,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哺育中国文化的乳汁”,可见根本原因应该是本段论述的重点内容——“思想形态”,而不完全是首都的位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