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72(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72(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2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
(第72期)
本期主题:以史为鉴
【作文导写】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资治通鉴》开篇记载了这个故事:晋国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智瑶有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高大俊美,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写善辩,坚毅果敢;他唯一的不足是不够宽仁。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不能接照仁义的标准行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智宣子却认为智瑶的性格能担负起在险恶的斗争中将家族发扬光大的使命,过分宽仁的族长可能让家族一败涂地。智果因此脱离智族家族。后来智瑶果然凭借个人的才智和力量使智家成为晋国最强大的家族。但其咄咄逼人的行事风格迫使韩赵魏三家结盟,共同对付智家。最终在三家的联合进攻下智瑶失败,智家被灭族。只有智果一支得以保全。
你在网络上参加了一个名为“读史明智”的社群,大家围绕上述材料组织了一次交流分享。上面故事哪一点让你感触最深?请将你的感受和思考写成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中三个主要人物:智瑶、智宣子、智果, 任选一个角度切入或者几个角度结合均可成文。从智瑶的角度看,他最大的问题就是崇尚力量,行事咄咄逼人,难以和别人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最终“失道寡助”,身死家灭。学生从这个角度切入时,可以联系当下实际,中美两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分别采取了怎样的策略。从智宣子的角度切入,可以选取“识人辩才”这个角度。智宣子择人失败的原因是弄错了“才德”之间的关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中国历史告诉我们选人标准。在这一点上智果显然更加明智。从智果脱离智家得以保全的角度看,我们可以看到“未雨绸缪”的远见。但是如果学生能够联系教材中学到忠君爱国的作家作品, 如屈原、魏微、文天祥等,又可以对智果的行为提出思考和质疑:屈原和智果谁更可取? “读史明智”发言稿,文体要求非常明确,文章必须倾向于论述类表达。
参考立意:
从智瑶的角度看,常怀一颗宽仁的心;
崇尚和平,绝不滥用武力。从智宣子的角度切入,正确识人辩才等。
佳作品读
以仁为本,以史为鉴
各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以仁为本,以史为鉴”。
晋国的智瑶高大俊美,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写善辩,坚毅果敢,可以说是近乎完人了,但他却因不够宽仁惨遭灭族。
追根溯源,我们可以发现是智瑶的咄咄逼人的行事风格害了他。为君者,当以仁为本,实施仁政,而不是仗着一家独大去打压他人,若是他足够仁义,依靠自己文武双全的本事,定能带领晋国走向强大,但他却凭着自己的强横制服别人,使得君臣离心,被迫结盟抵抗,终落得三家分晋的下场。
历史上因残暴不仁义而失民心,甚至灭国的情况不在少数。暴虐无度的桀,重徭繁税的秦始皇,伤财劳民的隋炀帝……他们凭着祖辈的基业,实行暴政,不知仁义为无物,只顾自己,惹得民怨冲天,最终落得毁于一旦的下场。而先贤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提出“以仁为本”的观点,自此流芳千古,后世君王为其封王,尊其为“孔圣人”。
纵朝当今世界格局,华为研发5G技术后,遭至美国的疯狂打压,甚至逼迫友好国不允许他们引进此项技术,惹得众怒,诸多国家纷纷与其断绝往来。美国还时常凭着领主地位打压发展迅速的国家,以保证自己的霸权,这无疑是不仁义的。反观中国,自汉朝起,就向外传播分享自己的国家先进的技术。如今靠“一带一路”等合作,帮助周边的国家,帮助他们发展经济,获得诸多国家的礼待与感谢。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明古今;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要善于从故事中汲取知识、道理和经验,要知道以仁为本,以礼待人,否则无论再怎么优秀,也难成大器。
当今社会同样也应如此,多一些仁义宽容,少一些咄咄逼人,让人们彼此之间保持有良好的关系,让人们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温暖和爱。
读史明智,我们应当从不断学习历史中,磨砺自己的身心,修养自己的品格,锻炼自我的意志,这样才能起到以史为鉴的效果。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先见于事,明于未来
亲爱的网友们:
大家好!
听了网友们对这段历史的看法,让我萌生了不少新的见解。有人感叹于智宣子的选人不当而致的灭族悲剧,有人悯于智瑶缺乏宽仁之心所导致的身败名裂。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智果的先见之明。
智果的智慧让人赞叹,他早早地就指出智瑶非族长之合适人选,并且预料到了家族的结局。此等前瞻性何其强大,何其惊人。人们总感于“先见之明”却并未去认真对待,结果到头来眼睁睁地看着结局无法逆转而徒叹奈何。先见之明,先见于事而明于未来。它出于对事的通透理解与深入分析,最后推导出将会发生的最终结果。这需要何其强大的智慧和胆识。
我们或叹于屈原之跃入汩罗,悲于李斯的牵黄犬于田野。试想一下,如果屈原有先见之明,意识到楚王的昏庸与无能,另择明主,恐怕不会有这让人哀惋的结局;如果李斯有先见之明,知道赵高的为人,端正自己的行为,慎重处世,做一个谦谦君子,恐怕也不会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因为没有先见之明,他们自己钻入了命运为他们设好的牢笼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比这几段截然不同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先见之明是处世良方。
网友们,先见之明并不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选择。通过对事的理解从而推导,我们可以避过荆棘与野兽。在学习上,我们要有先见之明,意识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再根据自身的条件扬长补短。但这需要极大的努力,努力思考,努力分析,认清事物的本质是先见之明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放眼世界,在新冠疫情仍在肆虐的今天,又有谁想到曾经呢?当所谓的新冠特效药“瑞德西韦”风头正劲时,中国预测到了其不可靠之处,从而埋头研究自己的疫苗。而当“神话”破灭之后,有多少国家饱受病毒之苦?中国因有先见之明成为2020年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超大经济体,并促成了多项谈判的成功进行,扩大了全球影响力。某种意义上说,是先见之明促成了这一切。
我并不否认“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坚定,但也欣赏与向往“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灵活变换。先见之明是一种前瞻的选择,一种智慧的选择,有了它,我们可以避免被命运的洪流裹挟,活出真正的自我。如果说坚持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先见之明更是一种变通的智慧。
网友们,以史为鉴,读史可明智,让我们先见于当下,明见于未来,成就更好的人生!
谢谢大家。
理论时评
新时代需要建设性的文艺批评
  近期,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总体要求,并就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强化组织保障工作等提出具体意见。这对于文艺评论工作得到更多关注与重视,文艺评论界总结已有经验、加强自身建设、焕发新的活力都有重要意义。
  《意见》特别指出,要发扬艺术民主、学术民主,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审美差异,建设性地开展文艺评论,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发生就在什么范围解决,鼓励通过学术争鸣推动形成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审美共识。这里的“建设性地开展文艺评论”,既是针对文艺评论的应有属性而言,也是针对文艺评论的当下现状而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这就是说,文艺批评要通过对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的分析与评论,对同时代的作家、艺术家起到赏析解读和创作引导作用,不断激励更多优秀作品产生,同时还应该提高受众的接受能力和艺术趣味,促进社会的审美理想和时代的文化风尚。在这里,无论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还是提高审美、引领风尚,都旨在“引导性”,内含“建设性”。因此,担负着如此重任与使命的文艺批评,需要增强自身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需要在批评实践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一切都使得“建设性”成为当代文艺批评最为基本的要务,也是最为重要的特性。
  建设性的文艺批评,既涉及文艺批评的目的与态度,也关乎文艺批评的能力与功效。文艺批评的根本意义,在于以准确的阅读感受和深切的审美判断,与作者对话,与读者交流。这种相互砥砺、彼此互动的目的与初心,必然要求批评态度的与人为善、以文会友。文艺批评的作用在于促进创作、影响接受,这就要求文艺批评必须深中肯綮、研精阐微,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取其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意义格外分明,扩大。”而要做到这些,也需要批评家“真懂得社会科学和文艺理论”。因此,在继承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话语,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就成为当代文艺批评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如此,才能使文艺批评在为文艺创作鸣锣开道和助力鼓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进而完善自己。
  如果从建设性的角度来审视当下文艺批评现状,可以说,伴随着建设性文艺批评的,总有“非建设性”文艺批评的种种身影不时闪现。这不仅让人不能满意,甚至令人甚为忧虑。比如,一些文艺批评,凭着狭隘的主观臆测去判定作品,往往把复杂现象简单化。还有一些文艺批评,抓住作者的某些言论和作品的某些缺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必欲把某些作者“抹黑”,甚至“妖魔化”。还有一些散布于网络、貌似“文艺批评”的“网红”言论,抓住某些文艺热点与争议现象,或者煽风点火,或者深文周纳,以危言耸听的话语博取关注,吸引眼球,追求“流量化”。这些批评和伪批评,不仅与文艺批评的建设性要求相去甚远,而且对建设性文艺批评构成显见的阻碍与干扰,实为文艺批评中的不谐之音和消极因素。
  因此,《意见》中提出“建设性地开展文艺评论,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发生就在什么范围解决”,就是针对这种与文艺批评相关的“越界”乱象,特别提出来的重要规范和基本要求。创作的问题,文艺的问题,要通过文艺批评和文艺争鸣的方式,依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文艺的方式解决,在文艺的范围解决。这是一个应有的规范,也是一个基本的底线。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明辨是非,进而努力形成“创作共识、评论共识、审美共识”。
  文艺批评同整体的文艺创作一样,进入一个活跃与繁杂并存、机遇与挑战共在的新状态。怎样认识这些变化,把握当下现状,解决突出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时代课题,需要文艺批评者、文艺从业者和文艺组织领导者携起手来,连起心来,共同面对,合力解决。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意见》的及时出台,为当代文艺批评焕发新的活力、重振时代雄风提供了重要动能和良好契机。
散文阅读
张纯如——一个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
“你们不会希望,一个人,在她的余生,如行尸走肉般活着……之所以这么做,因为我太软弱,无法承受未来那些痛苦……我知道,我的所作所为,会把这种痛苦的一部分加于他人。尤其是那些最爱我的人。请原谅我,因为我无法原谅自己。”
  这是她的遗言。
  这位著名的华裔女作家张纯如,于2004年11月9日决绝地在美国加州盖洛斯自己的车内吞枪自杀,结束了她年仅37岁的风华生命。
  性格文静的张纯女,从小就喜欢写作,喜欢这种自由表达的方式。在她看来,真正的作家不是玩文字游戏,而要通过文字来传达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和感情。童年的时候,纯如与父母谈话时,父母经常会提到遥远的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个叫南京的城市里发生了些什么,她的祖父如何逃离那个人间地狱,滔滔长江水如何被鲜血染成了红色……1994年12月,当张纯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时,更是感到了无比的愤怒。的确有南京,的确存在大屠杀,但是为什么有人否认它,而且在所有的英文非小说类书籍里,居然没有一本提及这段本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 纯如为这一现象震惊了,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却无人知晓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大屠杀,她为此感到阵阵心悸。
  对于美国这样的物质社会来说,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年轻人都要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不过,这位当时只有25岁的女孩有一个念头:“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 《南京暴行》出版后,她对美国读者的热情反应也感到意外,她说,“这本书虽然重要,但我以为只会得到图书馆的垂青。”但纯如也相信,真相是不可毁灭的,大家要同心协力,以确保真相被保存、被牢记。
  1997年,她出版《南京大屠杀》一书,讲述了二战期间,在中国南京,平民被日本士兵屠杀的惨烈景象。这本书在1998年进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那一年,她29岁,是第一个如此年轻就获此荣耀的华裔作家。而且,她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继续为那些边缘群体发出声音。在她2003年出版的《美国华人》一书的序言中,她表示,她有职责去驳斥美国新闻报道里对中国人的成见,她要让别人看到真实的、三教九流的美籍华人的生活,看到那些修筑铁路的华工后代,大字不识的工厂工人,白人夫妇收养的小女孩等等。
  仔细观察,她所秉奉的态度的差别,并非是出自国家。她也替美国人说话,譬如那些二战期间,在菲律宾被日本俘虏的老兵。他们大都来自美国中西部,在被俘后,曾度过一段地狱般的时光。在他们找到张纯如,希望她来写他们的故事后,她觉得自己无法拒绝。她对被侮辱的、被损害的、被遗忘的,有着特别的敏感。她有着很东方式的“侠肝义胆”,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然而,如此一个侠义女子最终选择自杀,让很多人大惑不解。有人说,她自杀的直接原因是她在被诊治为抑郁症后服用药物的副作用,导致了她的很多幻觉和自杀倾向。也有人说,对人类的绝望是纯如自杀的主要原因。读过她的书,许多读者都会对人类的兽性和仇恨,产生愤怒与绝望。而她是在长期忍受这种愤怒而绝望的煎熬,她的忧郁症也许早已埋下了根苗。
  为推广《美国华人》,张纯如穿梭北美大陆,密集参加签售活动,签售结束后她的母亲张盈盈发现一向风风火火的女儿忽然变得心事重重、闷闷不乐。一次,她向母亲讲述了旅行中的一幕:有个人演讲后走过来,用充满威胁的口气对我说,如果你加入我们组织的话或许可以安全些,我大吃一惊,不知道如何回答他,立刻走开了。
  她的父母曾回忆:“她以前从来没有自杀的念头,但后来医生说她患了忧郁症。……”两位老人清楚地记得纯如最喜欢的座右铭是美国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的名言:忘记历史的人将重蹈历史覆辙。“只有吸取历史教训,才能有未来的和平,”张盈盈说,“中国人要像犹太人一样,让全世界记住这段历史。”
  纯如死前留下了一张纸条,要求家人记住她生病前的样子,她说:“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她的遗体葬在加州洛斯盖多圣安东尼牧场的天堂之门公墓,墓碑上写有这样的话:“挚爱的妻和母亲,作家、历史家,人权斗士。”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尽管每一个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但在英文非小说类书籍里,竟没有一本提及南京大屠杀,这让张纯如震惊。
  B.29岁的张纯如凭借《南京大屠杀》一书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作者的宝座,她成为第一个获此荣耀的华裔作家。
  C.张纯如敢于揭示美籍华人三教九流的真实生活,虽在旅行中被无辜威胁,但她毫不在意,仍然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
  D.任何坚强的人都有脆弱的时候,张纯如这个“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的人自己结束了生命。
  E.本文多次引用张纯如的典型语言,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可读性。
  2.文章为什么以张纯如的遗言开篇 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6分)
  3.为什么说张纯如是一个“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 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6分)
  4.一个侠义女子最终选择自杀,让很多人大惑不解。有人认为缘于忧郁症,也有人认为缘于对人类的绝望。你认为呢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与解析
1.D E(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A.原文为“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B.原文为“第一个如此年轻就获此荣耀的华裔作家”;C项“毫不在意”有误,原文有“忽然变得心事重重、闷闷不乐”。)
  2.(6分)
  ①突出了张纯如临终前痛苦的内心世界,交代了她自杀的原因,为全文奠定一个令人叹惋的基调。(3分)②便于以倒叙方式介绍张纯如,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3分)
  (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3.(6分)
  ①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认真、努力、真诚地用自己的生命和写作提醒全世界,让世界不再重蹈历史覆辙。(2分)②出版《南京暴行》《南京大屠杀》《美国华人》,把历史真相披露于众,使历史被记住;(2分) ③有着“很东方式的‘侠肝义胆’”,不拒绝撰写二战期间在菲律宾被日本俘虏的美国老兵的故事。(2分)
  (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4.(8分)
  【示例】
  我认为源于对人类的绝望。(2分)这是因为:①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学家,通过对历史真相的了解和揭示,她看到了人类的兽性和仇恨;(2分)②历史的真相使得喜欢自由的她无比愤怒但又无能为力,使她产生了一种绝望的煎熬;(2分) ③她不想让自己的余生长期延续行尸走肉般的软弱,于是在无法排解的绝望中选择死亡。(2分)(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