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课标要求
明长城和北京的建筑;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
教学目标
1.归纳明朝科技成就,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学习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
2.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品读《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作品,了解书画艺术和戏剧艺术的发展概况,提升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
2.教学难点
明确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明代文化成就如何反映时代特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整体了解所学内容 通过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课内容所需要掌握的内容点在哪里。
“水底龙王炮”“火龙出水”两项科技说明说一说导入 教师通过“水底龙王炮”“火龙出水”两项科技说明说一说导入,向学生介绍明代科技水平的先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教学内容。 学生讨论,重点思考两项科技发明的精妙之处。 展示先进发明成果,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树立学生民族自信心。
问题过渡:除此之外,你还知道明朝有哪些科技成就?
知识讲解一、科技名著 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1)李时珍其人 教师出示李时珍图像及人物介绍资料卡片,并对学生提问,从这些资料卡片和资料中,我们可以学习提取到哪些历史信息? 学生讨论,得出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原因,李时珍能够编写成书的优秀个人品质:博采众长、刻苦钻研、实地考察、不耻下问等。 通过展示材料,加深学生对李时珍的认识,并通过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习李时珍精神品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本草纲目》其书 教师出示《本草纲目》图片与史料,介绍《本草纲目》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与影响,知道《本草纲目》堪称为中医药学的集大成之作。 学生速记关键词,进行记忆比赛。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锻炼学生知记能力。
2.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1)宋应星其人 教师出示宋应星图像及人物介绍资料卡片,并对学生提问,从这些资料卡片和资料中,我们可以学习感悟到哪些历史信息。 学生进行抢答,引导学生认知宋应星兼济天下的情怀。 添加宋应星拓展史料,让历史课堂更丰满,提升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2)《天工开物》其书 教师出示《天工开物》图片与史料,介绍《天工开物》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与影响,知道《天工开物》被誉为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学生观看《天工开物》介绍资料卡片,谈一谈自己喜欢的类别。 介绍《天工开物》图书类别,丰富学生见闻,帮助学生快速融入教学情境,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3.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1)徐光启其人 教师出示徐光启图像及人物介绍资料卡片,并对学生提问,从这些资料卡片和资料中,认知徐光启对西学传播的贡献。 学生了解徐光启事迹。 丰富学生见闻,将历史课堂教学上活。
(2)《农政全书》其书 教师出示《农政全书》图片与史料,介绍《农政全书》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与影响,知道《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学生观看《农政全书》介绍资料卡片,从其内容中提取了解其治国治民的“农本”思想。 锻炼学生提取问题能力。
(3)想一想:教师提问这三本科技名著有哪些共同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得出实用性、实践性、总结性,以及三部图书都凝聚着作者辛勤的努力和智慧的结论。 引导学生对明代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进行分析、总结。
叙述过渡:明朝除了科技成就突出外,还有杰出的建筑、艺术成就,我们接着先来学习一下有关明朝建筑的内容。
知识讲解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 教师对明长城进行图文介绍,介绍明长征修建的目的、规模、组成、特点及作用。 学生依旧教师教师,总结归纳。 修建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长城规模: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 长城组成: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和烽火台等组成; 长城特点:规模最大,修建时间最长等。 介绍知识的同时,结合地图,结合历史评价,既锻炼学生的时空意识,又让历史学生不再枯燥,提高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历史学习的课堂成效。
(2)北京城 教师对明北京城进行图文介绍,介绍明北京城修建背景、修建者、布局特点、建筑特点、建筑规模、历史评价,知道北京城被誉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与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一起被誉为“世界五大宫”。 之后,教师出示知识拓展明朝三大殿的用途,丰富学生见闻。 学生重点知道了解北京城中轴线,知道其所体现的“皇权之上”原则。
总结过渡: 学完明朝的建筑,我们接着来看明朝的小说与艺术。
知识讲解三、小说和艺术 1. 明代小说发展原因 教师出示明代小说发展原因分析导图,分析明朝小说发展原因,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印刷术空前发达有关。 学生理解思维导图 锻炼学生逻辑思维,教会学生分析导致某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2.明代小说发展概况 教师出示明代小说发展概况过程任务卡片,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卡。 学生完成表格填写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程学习效率。
3.明代艺术 教师出示明代艺术成果资料墙,分别对学生进行展示介绍。 学生记录自己感兴趣的明代艺术成果。 指导学生及时记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随堂练习
1.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今天她已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同行慕名来中国学习中医。下列关联中,属明朝著名医药学家及其药物学著作的是( A )
A.华佗——《千金方》
B.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C.李时珍——《黄帝内经》
D.李时珍——《本草纲目)
2.下列四部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人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逐渐)广(推广)种(种植)”-语的,只能是( B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梦溪笔谈》
3.“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现在所说的长城,实际上是指明朝先后花了200多年的时间重修的长城。下列关于明长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全长6000里
B.是在古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
C.东起鸭绿江
D.西至嘉峪关
4.明朝小说和戏剧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C )
A.都维护封建专制
B.都有很高的艺术性
C.都有反封建思想
D.都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长城,以其宏伟气势,浩大规模,一直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与象征。但是,与长城的雄伟和潮涌的人群相呼应的是遍布于长城墙面上游客留下的伤痕,有刻字“留念”的,还有把城砖当作“纪念品”卖掉的,甚至附近的村民拆墙搬砖回家垒猪圈的也大有人在。
请同学们联系现实,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和保护长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