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检测题一、语文知识积累(1-6题,每题2分,7题6分,共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红(yīn) 元勋(xūn) 燕然勒功(yān) 妇孺皆知(rú)B.咀嚼(jué) 山巅(diān) 九曲连环(qǔ) 气冲斗牛(dǒu)C.赫然(hè) 校补(jiào) 深恶痛绝(wù) 酣然入梦(hān)D.谰语(lán) 呜咽(yàn) 鲜为人知(xiǎn)锲而不舍(qiè)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选聘 波澜 马革裹尸 锋芒必露B.喧闹 屏嶂 鞠躬尽粹 心不在焉C.秩序 慷概 至死不懈 妇孺皆知D.奠基 谣言 迥乎不同 目不窥园3.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那座山的后面,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庄,那里风景优美,人文和谐,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世外桃源。B.做学问最关键的是要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如果见异思迁,终将一事无成。C.考试考了个鸭蛋,他仍不以为然,难怪老师要批评他。D.潜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而有关大禹精神的传承在当代社会显得更为迫切。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人生是一次逐渐不断选择的旅行,当千帆过尽,留下的就是属于自己的一片风景。B.人的心灵如浩渺瀚海,如果不断接纳象征希望、力量的百川,才可能长存风华。C.勇气是逆境中绽放的光芒,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拥有了它,就拥有了改变。D.在人生道路上,许多不可复印的第一次,让我们从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未来。5.将下列句子排序,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一切伟大的梦想的实现,都是个人与团队的合作。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伟大的“接力跑”。③丢掉团队精神、失去奋进动力,踟蹰不前、得过且过、画地为牢、只会贻误发展机遇。④他们或是慵懒散拖、消极怠工,跑得“掉了棒”;或许是今天上山、明天下河,跑得“脱了轨”。⑤不可否认,现实中有少数人,并没有认清自己在这场“接力跑”中的角色定位。⑥这些,都是不为未来筹谋,只为眼前考虑的短视行为。A.②①⑤④⑥③ B.②⑤④⑥①③ C.②①⑤③④⑥ D.①③⑤④⑥②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黄河颂》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创作的组诗《保卫黄河》的第二乐章,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展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表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B.《老山界》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回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C.“乐府”本是官署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集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后来发展为一种诗歌体裁。D.《回忆鲁迅先生》的作者是萧红,原名张乃莹,现代作家,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等。7.根据提示填空。(每空1分,共6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的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1)故园东望路漫漫, 。(《逢入京使》) (2) ,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 (3)《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 。 (4)《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苦的句子是: ,。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8-11题,共8分)(一)综合性学习(4分)你所在班级将组织开展“孝亲敬老”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8.请你仿照示例为本次活动拟写两个活动形式。(2分)示例:“孝亲敬老”社区行① ② 9.李奶奶是孤寡老人,同学们经常去帮助她。最近李奶奶生病了,同学们自愿捐款,买了营养品前去探望。如果你是班长,见到李奶奶你会怎么说 (2分)(二)名著阅读(2分)10.请你补充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作品:《骆驼祥子》人物:祥子他的梦想: 他的人生中出现的重要人物:虎妞、老马、 他的结局:经历三起三落后完全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最终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三)书写与鉴赏(2分)11.对下面这幅书法作品的欣赏正确的一项是( D )A.作品字体属于楷书,蚕头雁尾。B.作品字体属于行书,笔走龙蛇。C.作品字体属于楷书,方正平直。D.作品字体属于行书,潇洒飘逸。三、阅读(12-26题,共34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竹里馆王 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2.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 (2分)1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0分)【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①有为人臣而戏②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③ ”平公曰:“善哉!”《秉烛夜读》【注释】①安:怎么。②戏:取笑。③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行走相比,哪一个(更好)呢 昧:黑暗。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1)即更刮目相待 更: (2)及鲁肃过寻阳 及: (3)恐已暮矣 暮: (4)臣闻之 闻: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16.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每空不超过5个字)(2分) 17.两文都是谈学习,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2分) (三)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满树槐花飘香来①每年的五月都是鲜花繁盛的时节,各种花卉五颜六色竞相开放,争奇斗艳。②我最喜欢的还是槐花。槐花与我有缘,我是闻着它的清香长大的。当年我居住在一个大杂院里,门口有一条很宽的马路。听大人说,马路边曾稀稀拉拉地长着几棵白杨树和梧桐树,不知是管理不善还是其他原因,反正蔫不拉几的。上世纪50年代中期,城市里搞绿化建设,某一年,马路两侧种上了清一色的槐树,来年槐花盛开时,犹如一条鲜花怒放的走廊,又像是撑起两排翠绿、雪白相间的巨伞,十分壮观。那年我恰好出生。③每年,槐树枝露出绿芽,邻居们就知道暖春离我们不远了,上了年纪的邻居就会拿着马扎坐在槐树下透气、养神。等到槐树枝上长满了绿色间或有些黄白色的骨朵时,就意味着槐花盛开在即。常常是白天还只看到树枝上露出一点点骨朵,经过一夜“发力”,第二天整棵树便挂满了花朵,那淡淡的黄白色花瓣,素雅,清新,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令人陶醉。④槐花一开,邻居们便开始享受欢愉的时光。傍晚,太阳还没完全落下山,下了班的,在家休息的,或是放了学的孩子便围聚在槐树下,大人们或坐在小板凳上,或半蹲在地上,一边喝着茶水吸着自卷烟,一边对盖满头顶的槐花品头论足,有喜欢尝鲜的,顺手摘几朵花含在嘴里。孩子耐不住寂寞,围着槐树跑来跑去,又是捉迷藏,又是“过家家”,欢笑声在整条马路上回荡。不过这温馨的时光很短暂。槐花花期不长,一般十天八日,最多不超过半月。欣赏过后,邻居们便拿着竹竿,端着小盆开始采摘,高处够不着,干脆扛来梯子。褪去花朵的槐树像是卸去了沉重的负担,显得更加挺拔干练。它一定是在调整状态,积蓄力量,以便来年再现繁荣。⑤槐花好吃,味道清香甘甜。大院邻居最拿手的是用槐花包包子。把摘下的槐花稍微清洗一下,讲究的再用热水一焯,去去苦味,然后把剁好的猪肉、调料拌在里面。用槐花包包子,肉必须放得多,五花肉最好,因为槐花喜油水,肉放少了就没香喷喷的滋味。过去生活条件不好,邻居们都舍不得放肉,所以很难蒸出那种香味。我们院里有户姓张的人家,老爸是七级工,挣钱多,老妈又比较舍得花钱,所以他们家的槐花包子最上“档次”。每当包子一出锅,浓郁的香味就飘散出来,全院都闻得到。那肉香裹着槐花的味道,太诱惑人了,光闻味就流口水。好在他们家人大方,每次都分些给邻居们尝鲜,一家一两个虽不多,但情谊在,邻居们还是很感激的。⑥槐树对人类的贡献是很无私的,美丽芳香的花人既大饱眼福,也大快朵颐,并且生命力强,自然界里这样的物种并不是很多。在人们眼中,槐树还是祥瑞的象征——“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在我的老家,当地政府因地制宜,靠山吃山,专门在山洼处开辟了一个园子,一气栽种了上万棵槐树,名日“槐花园”。这里每年都要举办槐花节。每逢花期,那一棵棵高大的槐树上,挂着浓密的花朵,地上则铺满了洁白如雪的花瓣,犹如一张硕大无边的天然地毯。在如此美丽壮观的园子里徜徉,仿佛置身于梦境,怎能不让人生出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18.开头第①段对写槐花起什么作用 (2分) 19.文章第②段运用哪种记叙顺序 其目的是什么 (2分) 20.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2分)常常是白天还只看到树枝上露出一点点骨朵,经过一夜“发力”,第二天整棵树便挂满了花朵。 21.文章第②~⑤段主要从哪些角度写槐花 请简要概括。(2分)“我”与槐花的渊源→ →槐花给邻居们带来欢愉时光→ 22.结尾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3分) (四)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秘 密①最近,我总是思念过世多年的父亲。思念是从一位自称是父亲老战友的人联系上我时开始的。②他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满头白发妥帖地向后梳着,一副眼镜架在鼻梁上,腰板挺拔、硬朗。陪同他来的人称呼他为“郭老”。郭老先说出了我父亲的名字,然后问我是不是他的家人 ③我踌躇着,不好回答。④因为我连父亲是否真的当过兵都不十分清楚。即便我的母亲,如今已是银发闪耀荣升为姥姥的人了,提起父亲当年,她张嘴就骂:“你父亲他就是个骗子!上门提亲的时候,说他哈尔滨军工学院毕业,毕业后当过几年兵,退役前还荣立了二等功。可等我嫁他后,翻开他那二等功授奖证书一看,‘主要事迹’一栏空着,问他怎么回事 你父亲支支吾吾,一会儿说这,一会儿说那,嗳,谁知那几年他混哪儿去了 骗了我一辈子,末了也没跟我讲句实话。”⑥郭老一怔,摘下眼镜,捏了捏鼻梁,哀叹一声:“来晚啦。”说着一行浊泪滚了出来。⑦我不知如何是好,只能看着他,长时间沉默。⑧片刻过后,郭老问起我的母亲。⑨我说:“我母亲倒还健在,只是腿脚不方便,走路需要拐杖。”⑩郭老又是沉默,随后,他说:“如果方便的话,希望能带我到你父亲的墓地看一看。” 时值三月,北方的山林尚未睡醒,灰晦的枯木间隔着肃穆的松柏,死呆呆地杵着。郭老在父亲的墓前待了好长时间,春风飒飒刮过,他的白发、他的身体在风中颤动。陪同他来的人将他搀起,他拭了把眼泪,戴上眼镜。走过青黄交接的草坪,安坐于墓园的长条椅上,问起我父亲的生平过往。 我说:“打我记事起,父亲就一直在造船厂上班。前些年退下来后,就四处奔忙去当最美志愿者。其实作为小辈儿,我宁愿父亲像别的退休老人那样遛鸟逛公园。母亲也劝他‘人老啦,不能由着性子来’。父亲不听劝,总说自我奉献让他感觉快乐。后来,在一次志愿服务回家的路上,他突发脑溢血,就这么过世了。” 郭老叹息一声,远望着肃穆的墓地、悠远的天空,像是想什么事情。好半天,他说:“我觉着我还是应该见见你的母亲。” 我沉默。心里盘算,该不该让郭老跟母亲见面呢 我想,母亲见到郭老,想起父亲又会伤感的。不让郭老见我的母亲也许会避免许多的麻烦。 我说:“您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跟我说,我会转述给我母亲的。” 郭老严肃地说:“我来,本是想告诉你父亲一个特大喜讯:我们当年军队的秘密已经在年前‘解密’了!” 我愕然。什么秘密 前些日子我刚在电视上看到民族资产解冻大骗局。现在联想到一块儿,我的脑海里一片混乱。 只听郭老缓缓地说:“1966年10月27日,我国首次发射火箭运载核弹头的‘两弹’结合热试验成功,导弹从甘肃双子城基地发射,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上空预定的距离精确地命中目标,实现了核爆炸!我们中国从此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核武器!而你的父亲,作为这次试验的加注技师之一,荣立二等功。但由于核试验‘上不可告父母,下不能告妻儿’的保密要求……” 我的泪水喷涌而出,我说:“郭老,请让我带您去见见我的母亲,她一辈子都不知道我父亲藏着这样的一份荣耀在身!”23.细读下面句子,体会加点词蕴含的表达效果。(3分)郭老一怔,摘下眼镜,捏了捏鼻梁,哀叹一声:“来晚啦。”说着一行浊泪滚了出来。 24.第 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 请简要分析其作用。(2分) 25.本文从“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有什么效果 请从情节方面简要分析。(2分) 26.张爱萍将军这样评价“两弹”功勋人物邓稼先“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以此来评价小说中的“父亲”也恰如其分,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分) 四、写作(40分)27.请以“感动在心中荡漾”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3)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检测题 答案一、1.C 2.D 3.C 4.A 5.B 6.A7.双袖龙钟泪不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二、(一)8.“孝亲敬老”主题班会 “孝亲敬老”演讲比赛9.李奶奶您好,我们又来看您了,听说您生病了,现在好些了吗 我们买了李奶奶您好,我们又来看您了,听说您生病了,现在好些了吗 我们买了(二)10.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小福子(三)11.D三、(一)12.独坐、弹琴、长啸。13.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二)14.重新 等到 晚、迟 听说15.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 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16.年纪大 事务多17.示例: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知错就改;自己要知道学习,什么时候学习都会有好处;学习能增长自己的才干。(三)18交代时令,为下文写槐花作铺垫。19.插叙。通过叙述当年“我”在大杂院与槐花的渊源,表明“我”喜欢槐花插叙。通过叙述当年“我”在大杂院与槐花的渊源,表明“我”喜欢槐花20.“发力”指集中使出力量。此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骨朵从孕育到开放的过程。21.槐花给邻居们贡献清香 槐花让邻居们吃上了清香的包子22.升华槐树的形象,突出槐树无私奉献寄寓祥瑞的美好形象;深化文章的主题,在赞美槐树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表达对大自然无私给予的感恩之情;呼应标题和开头,突出槐花花开之美丽壮观。(四)23.“一怔”的意思是“发愣、发呆、吓了一跳”,这里指的是郭老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后愣住了,表现了郭老的惊讶。“滚”的意思是“滚动、翻转”,郭老的眼泪滚动下来,突出了他对战友未能等到解密的痛惜。24.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了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环境死气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了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环境死气沉25.从“我”的视角叙述父亲的事情,使情节更加真实;“我”充当线索,情节发展更加紧凑;开头由“我”的思念引出故事;“我”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26.本文中的“父亲”因为核试验“上不可告父母,下不能告妻儿”的保密要求,被母亲误会了一辈子,淡泊名利,退休后又去当志愿者,一生都在为国家为社会付出。四、27.略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