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 六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9 那个星期天 作业9 那个星期天课后作业(一)班别:______ 姓名:______ 难易度:★☆☆【夯实基础】一、根据拼音写词语。míng mèi fāng zhuān dān gēróu cuō zhàn kāi yī wēi二、按要求完成。1.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近义词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改正。(1)一个人平生(一生)第一次盼一个日子,都不会错。( )(2)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空空荡荡)。( )(3)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消灭),一派荒凉。( )(4)我感到母亲惊惶(惊异)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 )2.根据意思,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下来。(1)光线不足。( )(2)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3)伤感;失意。( )(4)(景物)鲜明可爱。( )(5)人烟少;冷清。( )三、按要求写词语。1.表示“期望”的词语:盼望2.表示“惶恐”的词语:惊惶【能力提升】四、品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我”的心理的。1.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2.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绝不许她再耽搁。。【综合运用】五、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1.本文是中国著名作家 写的一篇,他的代表作还有 。2.找出对应部分的文段。(第_____自然段):“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第_____自然段):“我”终于知道哪儿也去不成了。(第_____自然段):写母亲安慰失望的“我”。3.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参考答案】课后作业(一)一、明媚 方砖 耽搁 揉搓 绽开 依偎二、1.(1)√ (2)√ (3)流逝 (4)惊慌2.(1)昏暗 (2)缥缈 (3)惆怅 (4)明媚 (5)荒凉三、1. 渴望 期盼 期待2. 惊恐 慌张 慌乱四、1.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2.通过描写“我”在等待母亲洗衣服时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我”迫不及待去玩的心情。五、1.史铁生 记叙文 《我与地坛》2.1 2-6 73. 本文写了一个小男孩盼着母亲星期天带他出去玩的事。4.“我”的心情变化。第 2 页 共 4 页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 六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9 那个星期天 作业9 那个星期天课后作业(二)班别:______ 姓名:______ 难易度:★★☆【夯实基础】一、给加点字注音。急遽( ) 惆怅( )( )咔嚓( ) 缥缈( )( )绽开( ) 耽搁( )( )二、为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缥缈 耽搁 惆怅 明媚 急遽1.急速。 ( )2.拖延。 ( )3.伤感;失意。 ( )4.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 )5.(景物)鲜明可爱。 ( )【能力提升】3、给下列句子选择适当的描写方法。(填序号)1.给下列句子选择适当的描写方法。(填序号)A.环境描写 B.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1)母亲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2)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 ( )(3)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2.根据课文内容,为以下情境填写作者心情。(1)阳光明媚。 ( )(2)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 )(3)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都渐渐按下。( )4、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1.“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你认为“我”的母亲是个怎样的母亲?为什么?3.默读第4-6自然段,找出描写的方法,批注作用及你的感受。4.默读第7自然段,找出描写的方法,批注作用及你的感受。【综合运用】四、课内阅读。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去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这个片段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不直接写“我”的心情,而是写“那个星期天”的光线和声音?【参考答案】课后作业(二)一、jù chóu chàng chā piāo miǎo zhàn dān gē二、1.急遽 2.耽搁 3.惆怅 4.缥缈 5.明媚三、1.(1)C (2)B (3)A2.(1)开心、兴奋(2)落寞、孤寂(3)越来越惆怅四、1.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2.辛苦的母亲,温柔的母亲。(答案合理即可)3.如:“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缥缈……”等一列的环境描写,把“我”焦急无奈的情感融入环境描写中。“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等语言描写及“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等心理描写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4.“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等环境描写,以及“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的神态描写,表达了“我”失望委屈的心情。五、表现了“我”不能出去玩的失望和委屈。通过环境描写的方式,更能衬托当时“我”的心情。第 2 页 共 4 页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 六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9 那个星期天 作业三9 那个星期天课后作业(三)班别:______ 姓名:______ 难易度:★★★【夯实基础】1、下列加点字读音和字形没有错误的是( )。A. 急遽(jù) 咔嚓(cā) 忱搁(dān)B. 蚁穴(xué) 跘脚(bàn) 消逝(shī)C. 绽开(zhàn) 揉搓(cuō) 惆怅(chóu)2、近义词填写。依偎——( ) 消逝——( )明媚——( ) 盼望——( )【能力提升】3、写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1.您说了去!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买完菜马上就去吗?嗯。 ( )2.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 )3.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 )你有过等待的经历吗?请你任选上面两种描写方法,写一写你等待时的心情。【综合运用】四、课外阅读。合欢树(节选)史铁生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树忘记了。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着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B.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C.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章,比获奖更重要。D.“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2.作者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为题, 而用《合欢树》为题?【参考答案】课后作业(三)一、1.C二、依靠 消失 明朗 期望三、1.语言描写 2.动作描写 3.环境描写四、1.B2.①合欢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合欢树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③合欢树里还有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沉重的愧疚。④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第 1 页 共 4 页9 那个星期天 第二课时教案一、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课文结构与大意,并且能够抓住“我”的情感变化。在本课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表达,感悟真情。二、教学目标1.写法导读,体会语言表达的特点,把握描写人物心情的表现手法。2.理解“我”在等待母亲时的心情变化,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借助课文叙述的情境,抓住重点语句,把握描写方法。感受母子之间的情感流露。【教学难点】读懂细节描写,体会写法的作用。阅读对比,明确异同点。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生字生词。2.主题回顾:出示内容提示和写法导读。3.出示结构提示:三个部分的段落及内容。(二)探究表达1.故事起因:学生阅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1)文中出现了______次“答应”。(2)我的心情是_________,你从哪里看出来?2.主线导读:展示“我”的心情变化,引导学生思考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我”的感情。3.事例呈现:展示导致“我”心情变化的事例,学生自由回答。4.心情变化一:兴奋期待。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找出描写的方法,批注作用及感受。指名学生分别回答,找出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的句子。5.心情变化二:焦急无奈。学生默读第4-6自然段,找出描写的方法,批注作用及感受。学生举手回答,找出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的句子。6.间接描写:提出问题,什么是间接描写?提示:“焦急又兴奋”的心情描写,是间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阅读出示的第4自然段选文,并找到类似的句子进行批注,比赛说一说。7.情感表达:出示第4自然段选文,图文结合感受“我”的情感。交流分享:你有过类似的等待经历吗?(当时的心情)8.借景抒情:出示第6自然段选文,学生自由寻找借景抒情的关键词语,说一说运用的手法和朗读感受。重点:明确环境描写。9.心情变化三:失望委屈。学生默读第7自然段,找出描写的方法,批注作用及感受。学生举手回答,找出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的句子。10.阅读第7自然段,了解“我”的心情,分享阅读的感受。(三)走近人物1.教师提示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找到文中“我”的反应。分享:说一说母亲还会做哪些家务事?你感受到母亲是……2.情感升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分享活动:如何评价“我”的母亲?不局限回答,鼓励多种回答。(1)为生活操劳,疏忽了孩子的感受。(2)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兑现承诺。(3)没有呵斥、直接拒绝伤害孩子。母亲:心酸又令人感动。 “我”:体谅母亲的难处。(四)体悟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语句,并说明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出示例子,学生举手说一说。重点:环境描写烘托了情感表达。2.提问课文是怎样进行环境描写的。(1)客观地了解事件发生时的周围环境。(2)明确事件的色彩。(凄惨——阴沉/愉快——清朗)出示例子,学生举手说一说。3.教师提问:《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名学生进行回答,教师对遗漏进行补充。(五)课堂小结1.出示本课的主要内容。2.主题升华:儿时等待的分分秒秒至今铭刻心头,那记忆中画面挥之不去。母亲已经长逝,唯有那清晰的等待、至纯的母爱萦绕心头。师:在你心中,你觉得“母爱”是什么?(学生举手分享)(六)随堂小测1.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描写以下情境。(1)描写中秋之夜,烘托节日快乐祥和的气氛。(2)期中考试没考好,放学路上很难受。(七)板书设计(八)布置作业1.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运用记叙文六要素)。2.拓展:阅读有关母爱题材的文章。第 4 页9 那个星期天 第二课时学案姓名: 班级: 成绩:______一、学习目标1.写法导读,体会语言表达的特点,把握描写人物心情的表现手法。2.理解“我”在等待母亲时的心情变化,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2、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借助课文叙述的情境,抓住重点语句,把握描写方法。感受母子之间的情感流露。【学习难点】读懂细节描写,体会写法的作用。阅读对比,明确异同点。3、知识构建【素养储备】1.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运用记叙文六要素)。2.阅读有关母爱题材的文章。【自主学习】1.给下列生字注音并组词。____ ____ ____ ____媚( ) 砖( ) 蚁( ) 叨( )____ ____ ____ ____绊( ) 绞( ) 耽( ) 揉( )____ ____ ____ ____绽( ) 搓( ) 惶( ) 吻( )____偎( )2.故事的起因是。4、知识训练【基础训练 字词强化】1.形近字辨析组词。拌( ) 饺( ) 偎( ) 蚁( )绊( ) 绞( ) 喂( ) 仪( )2.照样子,写词语。一声不吭(一×不×) __________ __________念念叨叨(AABB式) __________ __________翻箱倒柜(含动词) __________ __________【课堂学习 素养提升】1.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我”的感情?2.默读第3自然段,找出描写的方法,批注作用及你的感受。【课后训练 拓展延伸】1.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描写以下情境。(1)描写除夕之夜,烘托节日快乐祥和的气氛。(2)期中考试没考好,放学路上很难受。2.结合《匆匆》与《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的内容,说说它们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两篇课文都运用了将情感融入_________的方法。不同点:《匆匆》中一连串的问句占了全文很大篇幅,把情感__________地表达出来;《那个星期天》更多地将情感融入人、事、景物中__________地表达出来。阅读有关母爱题材的文章。参考答案知识构建【素养储备】1.略。 2.略。【自主学习】1.mèi 明媚 zhuān 砖头 yǐ 蚂蚁 dāo 唠叨 bàn 绊倒 jiǎo 尽脑汁 dān 耽误 róu揉搓zhàn绽放 cuō 搓一搓 huáng惶恐 wěn亲吻wēi 依偎2.那个星期天母亲答应带我出去玩,我开始盼望。知识训练【基础训练 字词强化】1.示例:搅拌 绊倒 饺子 绞杀 依偎 喂养 蚁穴 礼仪2.示例:一言不发 一丝不苟快快乐乐 许许多多指手画脚 手舞足蹈【课堂学习 素养提升】1.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神态描写。2.环境描写和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如“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等句子表现了“我”这时兴奋期待的心情。【课后训练 拓展延伸】1.(1)除夕之夜,千万家灯火通明,夜空中绽放着一朵朵烟花,不时传来人们的阵阵欢呼。(2)我垂头丧气地往家里走去,天空灰蒙蒙的,我感觉悲伤的心里更加冰冷了……2.具体事物中 直接 间接第 2 页9 那个星期天 第一课时教案一、学情分析本课讲述了“我”第一次殷切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通过动作、环境等描写了“我”等候时的情景。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同时指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知“我”的心理变化。二、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主要内容。感知作者的心理变化。2.检查预习,会写“媚、砖”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明媚、念叨”等词语,积累运用。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识字,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教学难点】反复阅读,初步体会“我”在等待母亲时的心情变化。四、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1.话题引入,出示人物经历。2.板书课题,揭示含义:以内容命题。教师介绍本文体裁为记叙文,以及记叙文的定义。3.走近作者:史铁生。(二)检查预习1.预习检查:教师及时收集学生的问题。(1)课文分成几个部分?(2)“那个星期天”主人公是_____。发生了_________(事情),结果____________。(3)默读课文,把描写“我”心情变化的词句多读几次。(4)有疑问的地方请提出来,批注交流。2.主题把握:教师提示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时要以“我”的心情变化为线索。3.结构展示:学生自由回答结构分层。提示:心情变化。第1自然段:“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第2-6自然段:“我”终于知道哪儿也去不成了。第7自然段:写母亲安慰失望的“我”。(三)字词积累1.词语认读:全班生读,教师指出读错的字音。拨弄 惊慌 亲吻 挽回 依偎 停顿 晃动 耽搁 翻箱倒柜提示:在文中圈出以上动词所在的句子,并批注有关人物的心情及感受。2.理解词义:提示学生通过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了解词义。明媚 草丛 画报 休止 时光 荒凉 沉郁 漫长3.生字展现:出示本课生字及生词,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4.重点生字指导:教师对“蚁、耽”两个重点字进行范写,要求学生跟写。(1)蚁:辨析“蚁”和“议”,分别进行组词训练。(2)耽:比较“耽”和“眈”,分别进行组词训练。5.偏旁识记:(1)出示“绊”“绞”“绽”,学生指出偏旁,再进行组新字的练习,举一反三学习。提示:带有“纟”的字都与丝线、纺织、布匹有关。(2)出示“揉”“搓”二字,进行组词练习,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图片来思考提手旁的字都与什么有关。6.词语理解:提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使用换词法、工具书等方法来学习词语。7.词语解惑:(1)指名学生找出所在的句子进行朗读。(2)课堂交流理解不懂的词语,教师及时解惑。(四)抓住线索1.导读提示:教师提出“线索”,学生阅读后举手回答文中三种不同的心情: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引导学生找出不同心情相对应的语句(语言、动作……)并批注感受,进行交流。2.叙述顺序: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寻找关键信息,理出时间顺序。重点:第一次盼望 星期天(照应题目)3.关键句提示:以“我”的心情变化为线索找出相关语句进行批注,指名学生说一说找到的句子。师:同学们是从课文中的哪句话知道了“我”的心情变化呢?(五)课堂小结1.我的收获:(1)本文的体裁是________,主人公是_____。(2)“我”的内心活动变化是_____________。(3)本文写了一个小男孩盼着母亲星期天带他出去玩的事。我的阅读方法:_________。(六)随堂小测1.根据拼音写汉字。míng mèi fāng zhuān yǐ xué dān gē( ) ( ) ( ) ( )róu dòng zhàn kāi qīn wěn yī wēi( ) ( ) ( ) ( )2.按要求,写词语。(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盼望——( ) 明媚——( )焦急——( ) 消逝——(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盼望——( ) 明媚——( )焦急——( ) 惊慌——( )依偎——( ) 消逝——( )(七)布置作业1.细读课文并批注,掌握积累生字新词。2.了解:收集阅读史铁生的杂文或者座右铭。第 5 页9 那个星期天 第一课时学案姓名: 班级: 成绩:______一、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主要内容。感知作者的心理变化。2.检查预习,会写“媚、砖”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明媚、念叨”等词语,积累运用。2、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识字,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学习难点】反复阅读,初步体会“我”在等待母亲时的心情变化。3、知识构建【素养储备】1.请抄写一首关于母爱的诗。2.什么记叙文,它的六要素有哪些?【自主学习】1.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体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命题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的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作者:_____________主要作品:获奖记录:4、知识训练【基础训练 字词强化】1.在田字格中写下本课生字,并标注拼音:( ) ( ) ( ) ( ) ( )( ) ( ) ( ) ( ) ( )( ) ( )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盼望——( ) 明媚——( )焦急——( ) 惊慌——( )依偎——( ) 消逝——( )3.写下你不懂的词语并在词典查找相关意思:( ):( ):( ):( ):【课堂学习 素养提升】1.根据记叙文的要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根据线索,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批注。【课后训练 拓展延伸】1.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在横线上。(1)我得(dé děi)_______意地望着妈妈,心想:我得(dé děi)_______不出声地多藏一会儿。(2)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jù jué)_______的变化,孤独而惆怅(zhōu càng chóu chàng)__________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cā chā)_______咔嚓搓(cuō chā)_______衣服的声音。2.阅读史铁生的文学作品,和同桌交流阅读心得。参考答案知识构建【素养储备】1.示例: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它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自主学习】1.《那个星期天》2.记叙文3.以事件发生的时间命题4.“我”5.史铁生①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②短篇小说集:《命若琴弦》③散文集:《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扶轮问路》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1998年首届鲁迅文学奖。知识训练【基础训练 字词强化】1.略。2.期待 亮丽着急 惊惶依靠 消失3.略。【课堂学习 素养提升】1.本文写了一个小男孩盼着母亲星期天带他出去玩的事。2.(1)兴奋期待。如语句“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2)焦急无奈。如语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3)失望委屈。如语句“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课后训练 拓展延伸】1.(1)dé děi (2)jù chóu chàng chā cuō2.略。第 6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那个星期天》 作业1.doc 《那个星期天》 作业2.doc 《那个星期天》 作业3.doc 《那个星期天》第一课时 学案.doc 《那个星期天》第一课时 教案.doc 《那个星期天》第二课时 学案.doc 《那个星期天》第二课时 教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