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习作例文 学案班级: 课时: 成绩:______一、学习目标1.研读例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情感。2.掌握例文表达的写作方法,为本单元习作做准备。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指导阅读例文,掌握例文的描写方法,重点把握情感的表达。【学习难点】读懂例文,了解表达情感类文章的写法。迁移学法,合作探究第二篇例文。三、预习检测1.阅读两篇例文,批注感触比较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问题。2.阅读例文《别了,语文课》,找出“谁”和“为什么”告别语文课。3.阅读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找出“两种用法”分别指什么?四、共同探究一、阅读《别了,语文课》:1.结合旁批,说说“我”对语文课情感态度的变化。2.例文列举了哪些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二、阅读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1.想象画面,体会形象。(1)朗读第二自然段,想象母亲“叠阳光”的画面,说说母亲的形象。(2)阅读毕大妈“煮阳光”的语句,交流体会。(找出一两句进行体会)2.结合旁批二,两篇例文的构思方式。(1)《别了,语文课》:(2)《阳光的两种用法》:五、归纳整理我的收获:1.赏析例文《别了,语文课》的收获:2.赏析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的收获:【拓展练习】1.作业:我们即将小学毕业,在这六年里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动手写写吧。(例:老师对我们的关怀、同学间的友谊等。可结合本单元习作完成。)2.要求:(1)运用例文中所学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2)选择合适的事例体现情感,写一两段话。【参考答案】【预习检测】1.略。2.“我”(陈小允),移民到外国。3.(1)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2)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共同探究】一、1.①以前:不喜欢;②现在:喜欢;③临走前:决心学好。2. 示例一:“温习教过的课文”“写新学的生字”“默书得了一百分”:体现对语文课的情感变化(由不喜欢到喜欢、热爱)。示例二:“老师留言”“同学送书”:营造离别氛围,把情感推到高潮(恋恋不舍、决心自修语文),真实自然、亲切感人。二、1.(1)动作描写:通过“抱、取、叠、铺”一系列的动作现母亲勤劳、慈爱的特点。(2)举例:母亲对我说:“看人家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了!”语言描写:体现了母亲的幽默,也表现了两位母亲的生活智慧。2.(1)《别了,语文课》:以情感变化为主线。(2)《阳光的两种用法》:以关键事物(老阳儿)为线索。【归纳整理】1.(1)可以把当时所想的直接表达出来;(2)用典型的事例来表达情感(老师留言、同学送书);(3)把当时感受融入到具体的事例中,表达真情实感;(4)通过语言表达、神态、心理描写把自己恋恋不舍的情感自然地抒发出来;2.(1)例文题目新颖,把文章线索作为题目;(把“老阳儿”作为全文线索,起到贯穿全文情感脉络的作用。)(2)写表达情感类的习作可以用寓情于事法;(通过讲述母亲“叠阳光”的事例,使情感自然流露出来。)【拓展练习】略。第 2 页习作例文 教案一、学情分析本单元的习作话题是“让真情自然地流露”,学习本课的两篇例文,能帮助学生了解表达情感类文章的写法,为习作做准备。在引导学生感知例文主要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后,要重点带引学生领悟例文表达情感的方法。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研读例文《别了,语文课》后,指导学生迁移学法探究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提高学生应用迁移能力,在阅读实践中体会例文的表情达意的方法。二、教学目标1.研读例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情感。2.掌握例文表达的写作方法,为本单元习作做准备。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指导阅读例文,掌握例文的描写方法,重点把握情感的表达。【教学难点】读懂例文,了解表达情感类文章的写法。迁移学法,合作探究第二篇例文。四、教学过程(一)主题激趣 引入例文1.话题引入:(1)提出和“离别”相关的话题,例如和朋友分别等,以此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2)提问:小学六年的语文课,给你带来哪些体验?目的:引出课题《别了,语文课》。2.走近作者:介绍作者何紫的生平简介。(二)初读例文1.阅读要求:例文一《别了,语文课》(1)给例文的自然段标上序号;(2)批注感触比较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问题;(3)快速阅读例文,找出“谁”和“为什么”告别语文课。(4)概括主要内容。2.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理解例文,找出主要人物、概括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情感。(三)情感体会,写法探究1.思考讨论:“我”对语文课情感态度的变化。要求:结合旁批,思考问题;找出相关的语句。明确:(1)以前:不喜欢(2)现在:喜欢(3)临走前:决心学好2.合作探究:目的:引导学生体会例文表达情感的方法。问题:例文是怎样体现情感的?(1)对比手法。提示:第一自然段。作用:直接表达情感变化。(2)列举具体事例。提示:结合旁批提示语(一)(三)作用:叙述真实,情感自然流露。(3)插入内心独白。提示:结合旁批提示语(二)作用:更显真情实感。(四)交流分享1.我的收获:赏析例文《别了,语文课》的收获。要求:学生先自主表达,教师点拨补充。例如:(1)可以把当时所想的直接表达出来;(2)用典型的事例来表达情感(老师留言、同学送书)。(3)把当时感受融入到具体的事例中,表达真情实感等。2.思维导图:(五)合作延伸学习例文二《阳光的两种用法》1.新词解释:引车卖浆、哪吒闹海、一把好手、庸常。2.走近作者:介绍作者肖复兴。3.自主阅读:借鉴例文《别了,语文课》的学法,小组合作探究《阳光的两种用法》:(1)快速默读例文;批注理解和质疑。(2)先自主思考探究的问题,再合作展开讨论;(3)交流分享独特的阅读体会。4.内容提炼:“阳光的两种用法”具体指什么?找出相关语句。明确:(1)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2)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5.重点感悟:从两家人的生活细节,体会情感。提示:结合第八自然段及“叠阳光”和“煮阳光”的语段描述进行体会。示例:我体会到了母爱的温暖和家庭的温馨。从中表现了母亲们在艰苦生活中的乐观与智慧,突出母爱的温暖与伟大。6.难点把握:作者情感表达的方法。(1)第一自然段“……日子各有各的过法。”这句话的作用:明确:引出下文。(2)“日子各有各的过法”即“各种各样”,但例文中只写了两种阳光的用法,这是为什么?是怎样写这两种用法的?(结合旁注一)明确:典型事例+描写手法7.具体细节:想象画面,体会形象。(1)朗读第二自然段,想象母亲“叠阳光”的画面。明确:动作描写:通过“抱、取、叠、铺”一系列的动作现母亲勤劳、慈爱的特点。(2)阅读毕大妈“煮阳光”的语句,交流体会。例如:母亲对我说:“看人家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了!”明确:语言描写,体现了母亲的幽默,也表现了两位母亲的生活智慧。8.交流思考:选择典型事例对习作的帮助。提示:突出主题(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9.思路对比:结合旁批二,两篇例文的构思方式。(1)《别了,语文课》:以情感变化为主线。(2)《阳光的两种用法》:以关键事物(老阳儿)为线索。10.归纳小结:赏析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的收获。要求:学生自主表达,教师点拨补充。例如:例文题目新颖,把文章线索作为题目;(把“老阳儿”作为全文线索,起到贯穿全文情感脉络的作用。)11.思维导图:(六)完成作业1.作业:我们即将小学毕业,在这六年里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动手写写吧。(例:老师对我们的关怀、同学间的友谊等。可结合本单元习作完成。)2.要求:(1)运用例文中所学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2)选择合适的事例体现情感,写一两段话。第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六下 第3单元 《习作例文》 学案.doc 六下 第3单元《习作例文》教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