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9张PPT)初中语文 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礼记 导入新课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导入新课虽有嘉肴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重点)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难点)3.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重点)4.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学习目标《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包括《曲礼》《檀弓》《月令》《礼运》《学记》《大学》《中庸》等篇,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记”的意思是记载、记述。 “礼记”的意思是关于礼仪制度的各种资料记述。《礼记》全书内容广博,门类杂多,多用短小生动的文章阐明某一道理,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全书气势磅礴、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作品简介资料链接《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资料链接走进作者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资料链接嘉肴( ) 弗食( )教学相长( ) 学学半( )自强( ) 兑命( )jiā yáofúzhǎnɡxiàoqiǎnɡyuè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读感知示范朗读,读准节奏听课文朗读,注意听自己读不顺的地方,在课文中标注节奏。初读感知虽有嘉肴虽有/嘉肴yáo,弗fú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ɡ也。故曰:教jiào学/相长zhǎnɡ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初读感知朗读指导本文是一篇精当的议论文,朗读时应以平调为主,语速宜舒缓。部分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示例: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其/此之谓乎!初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教学相长初读感知“虽有嘉肴”的意思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这是选文的第一句话,以此为题目,简单易记。文题解读初读感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指有骨头的肉。味美。最好的道理。类比论证:论述亲身学习的重要性。初读感知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困惑。自我反思。自我勉励。强,勉励。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与学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相长初读感知《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表示揣测,大概、或许。引用论证:进一步强调“教学相长”的道理。初读感知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就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初读感知文言知识积累学学半( )通假字古今异义“学”同“敩”,教导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初读感知2.教然后知困3.教学相长也古义:困惑今义:疲乏古义:教与学今义:教书;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初读感知一词多义学学学半学学半同“敩”,教导学习词类活用不知其善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初读感知文言句式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其谓此乎”)初读感知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方法提示,思考探究。方法提示: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分析其内在联系,明确文章的论点论据;最后用“首先……接着……最后……”表述论述层次。精读品析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请同学们借助标志起承转合的标志性词语,找到课文的结论句,并给课文分层。起承转合的标志性词语:“是故”“故”。结论句:教学相长也。课文层次:第一层:虽有嘉肴……不知其善也。第二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学相长也。第三层:《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精读品析再读感悟请自由练读课文,在文中标注那些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观点或情感的语句。说说诵读它们时应注意的地方。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重读“虽”“弗”“不知”,读出分句内部的层次感(转折、假设),两个结句要读出惋惜、遗憾之情。]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重读“不足”“困”,语速渐缓,表现出一种沉重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重读“自反”“自强”,语调略微上扬,读出一种重获力量的振奋感。)精读品析故曰:教学相长也。(全文的中心,是层层推导得出的结论,重读“也”,拖长音读,读得语重心长。)《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其此之谓乎”读出一种欣喜的感觉。)把每句背后蕴含的情感串联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情味。我们要从看似枯燥无味的文字中品味出古代学子求学的心路历程。精读品析分析讨论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教学相长(中心论点)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也”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对举“学”与“教”分别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深入论述,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类比论证精读品析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从“嘉肴”写起 运用类比的论证方法,将“嘉肴”“至道”进行类比,由吃饭引申到学习,再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论证浅显易懂,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精读品析3.课文最后引用《兑命》的话有什么作用?通过引用《兑命》中的话来讲道理,证明论点,阐述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了教的重要性,这样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精读品析1.“教学相长”与“学学半”有何异同?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阐述教和学的关系,即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主要是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合作探究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后者是论据,是用来补充强调中心论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合作探究2.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①学习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发现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②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合作探究3.如何理解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和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在同一个主体的身上,学与教互相促进。现代教育学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教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也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合作探究本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请你找出来并加以分析。第一组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第二组类比论证,导出议题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情境品味语言第三组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运用对偶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类比说理的效果。品味语言文本特色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多用对偶增强气势课堂小结本文先将“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论证了“学”与“教”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课文主旨课堂小结虽有嘉肴学习的重要性教与学的作用教学相长课堂小结类比论证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弗学至道,不知其善深入分析学→知不足→自反教→知困→自强课堂小结大道之行也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句。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本课目标】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检查预习: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 )门闩( )jǔmùguānfènwùshuān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zhǎng),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zuò),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朗读课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指儒家推崇的政治制度,这指仁政为:表判断“是”公:公共的(属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个人)。与(jǔ),通“举”,选举选:选拔 修:培养。译文:在仁政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培养和睦的气氛。行:施行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疏通文意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因此动词,以……为亲(赡养)动词,以……为子(抚养)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女子出嫁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职分,职守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介词,在憎恶、厌恶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赡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抚养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注释:谓:叫作、称作。大同:指理想社会。译文: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抢劫偷盗、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这叫作理想社会。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谋闭:图谋之心闭塞不兴、不作:不会兴起。盗窃:抢劫偷盗 乱贼:作乱害人。外户:外面的门 不闭:不用门栓插上。(1)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简要解释。①选贤与能 ( )②矜、寡、孤、独( )文言知识积累“与”同“举”,推举,选拔“矜”同“鳏”,老而无妻)(2)古今异义①讲信修睦(古义: ;今义: 。)②女有归(古义: ;今义: 。)③外户而不闭(古义: ;今义: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⑤大道之行也(古义: 。今义: 。)⑥是谓大同(古义: 。今义: 。)培养修改女子出嫁归来,归属门户口,门户等害人偷东西的人兴起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宽阔的道路代词“这”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故人不独亲其亲( )(3)一词多义①为天下为公( )不必为己( )②亲故人不独亲其亲( )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③子不独子其子( )不独子其子( )名词的使动用法,以……为子后一个是名词,指子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为亲;动词,是介词,为了予谓菊( )是故谋闭而不兴( )④闭:故外户而不闭( )⑤谓:是谓大同( )闭塞用门闩插门,关闭动词,叫作动词,认为①人不独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用作动词,赡养。②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用作动词,抚养。③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壮、幼,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中年人、孩童。④选贤与能:贤,形容词用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能,形容词用作名词,能干的人。(4)词类活用(5)重点实词①大道之行也:行,实行。②讲信修睦:修,培养。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第二个“亲”,父母。第二个“子”,子女。④皆有所养:养,供养。⑤货恶其弃于地也:恶,憎恶。⑥不必藏于己:藏,私藏。⑦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所以;兴,发生。⑧盗窃乱贼而不作:贼,指害人;作,兴起。⑨外户而不闭:闭,用门闩插门。(闩:shuān)⑩是谓大同:是,这;谓,是。(6)特殊句式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判断句)②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固定格式】(常说的“‘所’字结构”)“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口技》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内容解读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①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②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③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具体阐述:人人受到关爱(人不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物物尽其用(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人人尽其力(力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根据文意,全文可以分为几层?可分为三层:作者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述方法。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1、文章开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及作用。这三句起总领作用,对大同社会的概括说明,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即社会纲领。“天下为公”是说政权性质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这也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选贤与能”是说用人准则,管理者应由德才兼备的人担任,体现了古代的尚贤思想。“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关系,成员之间应当诚信和睦,不欺诈,唯有这样社会才会保持和平稳定。合作探究2.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解。“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特别要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第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3.“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有分”就是有稳定的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这是大同社会第二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通过人们在对待财物和劳动上毫无私心的表现,人们珍惜劳动,树公心、去私心讲求节约奉献精神,点出大同社会第三方面的特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天下为公天下无恶5.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这是理想的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生活状况的反映,把现实与理想进行对比,折射出当时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也说明了人们为什么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补充材料: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 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扶着车前的扶手板。壹:真是,实在。。然:是这样的。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古以舅姑称公婆。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识(zhì):同“志”,记住。▲《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文章主旨“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拓展延伸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孔子:大同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康有为:财产公有,按劳分配,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天下大同。孙中山:“天下为公”“三民主义”:“民族、民生、民权”就是对“大同学说”的继承和发扬。习主席:“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圣哲先贤话大同“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你看:孟子、陶渊明、康有为、孙中山等等都在为这个目标的实现努力着。如今,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就是对大同社会的一种追求。你看,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无不体现出“大同”社会的特征。本课小结社会纲领基本特征政权性质: 天下为公用人标椎 选贤与能社会关系: 讲信修睦理想社会推己及人 人人都得到社会关爱各尽其职 安居乐业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大道之行也谋闭不兴盗窃乱贼不作外户不闭大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2.《礼记》精品课件.pptx “一带一路”微视频《大道之行》_高清.mp4 《大道之行也》微课.mp4 《大道之行也》视频朗读(精品)_标清.mp4 《虽有佳肴》的论证思路微课.mp4 《虽有嘉肴》诵读:江源.mp4 一分钟读懂礼记.mp4 一分钟读懂虽有嘉肴.mp4 中华经典详解《大道之行也》_标清.mp4 大道之行也.mp3 虽有嘉肴.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