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93张PPT)部编版 语文八年级下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卖炭翁》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新课导入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谁?“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世称“杜少陵 ” ,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传世。石壕吏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2.理解杜甫矛盾心理,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3.理解古代诗歌“藏问于答”的手法。学习目标《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粥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后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渲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这首诗,叙述差变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写作背景暮投石壕( )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 )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 )城戍( )。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老妪(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朗读háoyúyèshùqúnyìngyèYù1、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投宿抓壮丁的差役在夜里越过;翻过跑诉说,叫喊多么对……说服役捎信回来姑且,暂且苟且活着永远完了正在吃奶的孙子改嫁离开请求跟从,跟随还能够低微断续的哭声。前行的路。译读感知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2.齐读译文:想一想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写了几个人几件事?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齐读第一节)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研读赏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总括全文事件想一想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疑问:差吏抓壮丁为什么要利用夜间?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白天躲避战乱和抓丁。捉人想一想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齐读第二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研读赏析:总领下文对话(反复的修辞)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研读赏析:(齐读第三节)想一想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说明兵役之苛酷及战争之惨烈。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博得差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下句的言外意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逼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可见战争破坏之严重。表明了什么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为何自请赴役“听妇前致词---”一段都是写妇人的语言,凶恶的小吏会在一旁静静的听吗?不会,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小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那么,小吏会在哪些地方打断妇人的语言?他会说哪些话?请小组讨论。品读感悟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悍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悍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请仔细研读并将悍吏的逼问批注出来。 吏:【 】 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 】 妪:室中更无人。吏:【 】 妪:惟有乳下孙。 吏:【 】 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 】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吏:【 】 妪: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你们家还有别人吗?撒谎!不是还有个孩子在哭吗?这么小的孩子没有母亲吗?快叫她出来!那也得跟我们走!国家正需要人呢!你们家至少得有一个人跟我们走!你这么大年纪了,去前线又能干什么?“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 “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想一想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研读赏析:(齐读第四节)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这个饱受战祸的家庭又遭沉重的一击。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老翁的命运老妪的命运寡妻的命运乳孙的命运1. 诗歌题为“石壕吏”,诗人为什么却没有正面描写“悍吏”? 明确:从作品形式美的角度来看,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虽然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目前这场平叛战争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作者支持这场战争,并且希望此战获胜。他同时也明白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对统治阶级爪牙的凶横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写法探究2. 结合课文,思考问题:这种“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什么?请你完成下面的填空。明确:我们通过对诗文的理解,能够感受到:差役是( )的老妇是( )的战争是( )的作者对老妇一家是( )的作者对战争是( )的蛮横、凶悍悲伤、凄苦残酷、无情同情厌恶这首叙事诗,叙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深切的同情。诗 旨:差吏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安史之乱”中遭受的苦难人民时间顺序暮――投宿――开端:有吏夜捉人夜――住宿――发展:听妇前致词夜久―住宿----高潮:请从吏夜归天明――告辞――结局:独与老翁别线索:诗人的行踪归纳小结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忧国忧民、关注社会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理解,全体起立,再一次齐读课文。本课小结①诗中能总括全文事件的句子是②诗中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③诗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④诗中表现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是有吏夜捉人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出入无完裙诗句再现⑤总领下文对话的语句(议论句):⑥最能表现妇人无奈心情的语句:⑦表明妇人确被抓走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导入新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重点)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品味诗中对环境、人物的精彩描写。(难点)感受作者身遭苦难却希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培养忧国忧民、立志振兴中华的优秀品质。(重点)学习目标时代背景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 1979年版)。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四川。第二年,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资料链接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资料链接歌行体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特点是:(1)篇幅可短可长。(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厌不拘,可以换韵。(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资料链接“茅屋”,指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所建的草堂。“为……所……”是一个表示被动的固定句式。 “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题目的意思是茅屋被秋风吹破,点明了诗歌所叙述的主要内容和诗歌的体裁。文题解读整体感知怒号( ) 挂罥( ) 塘坳( )俄顷( ) 布衾( ) 恶卧( )丧乱( ) 广厦( ) 大庇( )突兀( ) 三重茅( )háojuànàoqǐnɡqīnèsānɡshàbìwùchónɡ字词学习整体感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整体感知品味诗歌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吼,卷走了我屋顶上几层茅草。茅草乱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转沉到池塘水中。高多层茅草挂着,挂住低洼的地方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精读品析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怒号”把秋风拟人化,从听觉上写秋风来势猛、声音大、速度快、力量强;“卷”字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的强劲,生动地写出茅草随风卷起的情态;“三重”既写出了风的猛烈,也写出了茅屋受灾严重。分析讨论精读品析2.“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使用了哪些动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飞渡洒挂罥飘转沉细致地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写出秋风对茅屋的破坏,流露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精读品析3.诗歌第一段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秋风破屋,吹走茅草痛惜精读品析品味第二部分喝止不住译文:南村一群顽童欺负我人老无力,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狠心如此、这样当面南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精读品析1.“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诗中哪个词照应?“我”叹息什么?“倚杖”与“老无力”照应。叹息的内容: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儿童幼稚无知,不明自己的痛苦。三叹黎民百姓生活困苦。分析讨论精读品析2.诗歌第二段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群童抱茅而去,诗人“倚杖”叹息无可奈何精读品析战乱,指安史之乱怎能,如何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一会儿阴沉迷蒙的样子接近被子断,这里指停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精读品析译文:一会儿,风停了,空中的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盖了多年的布被,又硬又冷,像铁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因为)茅屋漏雨,床头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可如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的雨点仍旧下个不停。自从经历安史之乱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精读品析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云墨色”“漠漠”“昏黑”极力渲染大雨将至的景象,渲染了阴暗、凄苦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凄伤、愁苦的心情,为下文做铺垫。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无干处”写室内漏雨之严重,突出了雨夜室内环境的艰苦。“雨脚如麻”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侧面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凄苦。精读品析3.诗歌第三段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屋破又遭秋雨的苦况痛苦难眠精读品析哪里能得到广泛地遮蔽叹词,表示感慨,相当于“唉”高耸的样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精读品析译文:哪里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广泛地遮蔽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 (而宽敞的房屋)在风雨中也安稳如山。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只有我的茅屋破败,(我)受冻至死,也是心满意足的!精读品析品味第二部分谈谈你对第4节的理解。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士人,从而产生了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诗人的大声疾呼,是他炙热的忧国忧民情感的流露和舍己为人的宽广胸襟的展现。精读品析1.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画面里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并用一个含“痛”的词组表达“我”的情感。合作探究秋风破屋 —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愿得广厦画面合作探究画面里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并用一个含“痛”的词组表达“我”的情感。痛惜————痛心————痛苦 ————痛忧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国忧民之情。合作探究1.用词生动、准确。如开头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韵脚似乎让读者听到阵阵风声。“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不仅描写出茅草被狂风卷起时的状态,而且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写作特点课堂小结2.描写、记叙、抒情有机结合。开头五句描绘了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卷了起来,吹到江郊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怎能不激起我们的共鸣?课堂小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大众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主题概括课堂小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博大胸襟崇高理想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狂风袭屋,茅草翻飞——痛惜、焦急群童抱茅,倚仗叹息——愤懑、无奈布衾似铁,雨脚如麻——忧思、愁苦广厦千万,安稳如山——坚定、悲壮(场景) (情感)课堂小结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通假字同“现”,出现知识积累秋天漠漠向昏黑( )高者挂罥长林梢( )长夜沾湿何由彻( )卷我屋上三重茅( )古今异义古义:接近 今义:方向古义:高 今义:长度古义:到天亮 今义:彻底古义:概数,泛指多今义:数词,表示确数课堂小结词类活用娇儿恶卧踏里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裂)风雨不动安如山(名词用作动词,风吹雨打)课堂小结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首》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前苏联〕别林斯基拓展延伸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社会病态,振笔疾呼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百姓疾苦,震撼人心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杜公祠拓展延伸原作题下有题注——“苦宫市也”叙事讽喻诗学习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白居易同情老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3. 掌握“宫市”的罪恶本质。鬓 辗 辙 骑敕 叱 将 系chìbìnjìchìjìzhéniǎnjiāng节奏:七言为主,基本上是二二三,断句根据句意。一读明确:第1段应该读得缓慢、低沉些,读出卖炭老头的凄苦;第2段应该读得稍快、较重些,读出官吏的骄横、强蛮。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唐]白居易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巧取豪夺的故事。二述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吗?提示:抓记叙的“六要素”。1.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三析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同情卖炭翁的是哪一个词?可怜烧炭(开头六句)运炭(中间六句)被夺炭(最后九句)“可怜”一词有哪些含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李商隐》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怜悯)(可惜)(可爱)由此我们想到卖炭翁的命运怎样?(用一个字概括)苦烧炭运炭失炭苦诗中“可怜”是怜悯,那么卖炭翁哪些与“炭”有关的事让人怜悯呢?诗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复杂的工序、漫长的劳动过程、工作环境的恶劣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烧炭苦这三句中有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肖像描写写了几个部位?几种颜色?哪两种颜色构成鲜明的对比?说明了什么?脸:鬓发:十指: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焦黄色灰白乌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心理描写本来生活就够困苦、艰辛,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几句又为下文作了什么?肖像描写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艰辛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铺垫“衣正单”“愿天寒”包含老翁怎样的心理?“可怜”写出了作者什么情感?“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运炭苦“一尺雪”——“晓”——“辗冰辙”——“日已高”——“牛困人饥”——夜来城外一尺雪,晓 炭车 冰辙 。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 驾动作描写辗歇运炭的艰难:雪很厚,运输艰难非常早,很冷车负重,路滑,很艰难时间长,路途遥远饥寒交迫,疲劳互文,集中体现了卖炭的艰辛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肖像描写趾高气扬、得意忘形失炭苦哪个词写出了黄衣使者轻快而趾高气扬?“翩翩”神态描写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动作描写狐假虎威、仗势凌人、蛮不讲理“把、称、叱、牵”这几个动词写出了什么?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 。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心理描写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也无可奈何。惜不得从“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 中你看出了什么 “红纱、绫”对卖炭翁有用吗?提问:同学们,“宫使”嚣张跋扈,盛气凌人,是不是只有卖炭翁的生活火上浇油呢?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题注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认识作者提问:宫使嚣张跋扈,盛气凌人,宫市盘剥私肥、勒索掠夺,是谁助长了如此黑暗风气呢?追问:黑暗制度下的卖炭翁“可怜”,其他劳动者呢?明确:诗歌主旨揭露宫市的罪恶及统治阶级的残暴,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明确:社会制度 社会环境这就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有一句话这样说:文学艺术家所表现的不仅仅是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而且是他认识到的人类的情感。这不是卖炭翁一个人的悲哀,不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而是所有底层劳动者的悲哀啊。难怪杜甫大声疾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难怪白居易创作的《观刈麦》,得到世人共鸣。读完《卖炭翁》后你有何感想?课堂小结本诗通过记叙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使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主旨归纳本诗通过记叙……揭露了……表达了……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劳作。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C四测2.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A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A.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D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会想些什么呢?他以后的日子又该怎么过呢?展开联想,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作业布置五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4 《唐诗三首》课件.pptx 24.1《石壕吏》视频朗读.mp4 24.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视频朗读.mp4 康桥朗诵作品:卖炭翁(白居易)-_高清.mp4 闵惠芬-江河水.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