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素养培养
课外小古文练习 第二阶段练习
篇章一:
神农尝百草
民有疾,未知药石①,神农氏始草木之滋②,察其寒、温、平、热之性③,辨其君、臣、佐、使之义④,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 ——《纲鉴易知录》
【注释】
①药石:治病的药物和砭石。
②滋:生长。
③性:药性。“寒、温、平、热”是中药的四种药性。
④义:作用。“君、臣、佐、使”是中药的四种作用。
知识卡片
中国医药之始远古人民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到了神农时期,他制作耒耜奠定农业基础,遍尝百草开凿医药先河。这则神话反映我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的情况,歌颂了神农氏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人们为了纪念神农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处,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被称为神农架山区。
阅读训练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民有疾( )
以疗民疾(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________________
文中最能表现神农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
你认为神农是个怎样的人?
古文今译
上古先民有病,但还没有发明医药,神农氏开始遍尝百草的滋味,体察百草寒、温、平、热的药性,辨别百草像君、臣、佐、使般的作用,他尝百草一天,就遇到了七十种剧毒,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化了上苍,于是写文字记下药性,以此用来治疗百姓的疾病,因而我国的医疗事业也从此起步了。
篇章二:
黄帝战蚩尤①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②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③,蚩尤请风伯雨师④,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⑤,雨止,遂杀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
【注释】
①蚩尤: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中国神话中的战神。
②应龙:黄帝手下的大将。
③蓄水:据说,应龙能飞,还能从口中喷水,他一上阵,就飞上天空,居高临下地向蚩尤阵中喷水。
④风伯雨师:蚩尤请来的战将,一个能刮起满天狂风,一个能把应龙喷的水收集起来,反向应龙阵地倾泻暴雨。
⑤天女曰魃(bá):天女叫女魃。天女魃是个旱神,专会收云息雨。知识卡片蚩尤——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战神蚩尤,原为炎帝臣属,炎帝被黄帝击败后,蚩尤率八十一个兄弟举兵与黄帝争天,在涿鹿展开激战。传说蚩尤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勇猛无比。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
阅读训练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蚩尤作兵伐黄帝( )
纵大风雨(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________________
从这则神话的内容来看,这次战争的挑起人是________,文中能证明这一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在这则神话中,黄帝是凭什么赢得这场战争的?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蚩尤带兵攻打黄帝,黄帝便命令应龙在冀州的郊野与之作战。应龙居高临下地向蚩尤阵中喷水,蚩尤请来风伯雨师助战,刮大风下暴雨(应龙战败)。黄帝就叫来天女魃收云息雨,大风暴雨才停止,黄帝于是杀了蚩尤。
篇章三:
董永
董永,千乘人。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①。主人谓永曰:“妇人何能② ”永曰:“能织。”主曰:“必尔③者,但令妇为我织缣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⑤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⑥而去,不知所在。 ——《搜神记》
【注释】
①俱:一起。
②能:本领。
③尔:这样。
④缣(jiān):细绢。
⑤缘:因为。
⑥凌空:升向空中。知识卡片民间神话随着社会的发展,上古时期关于天地形成之类的神话逐渐发展为民间神话。民间神话,是民间关于神的想象,带有超自然色彩,包含丰富的想象,充满浪漫色彩。幻想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普通劳动者,其中出现的情节、事物和一部分人物,大都带有超自然的性质。民间神话表达了人们对于“神”这一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向往。
阅读训练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愿为子妻( )
十日而毕(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但令妇为我织缣百匹。________________
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________________
故事中的董永是一个____的人,织女是一个____的人。
古文今译
董永是千乘人。父亲死了,没有什么东西埋葬,就把自己卖身为奴,用(卖身的钱)供办丧事用。在道上碰见一个女子对他说:“(我)愿意做你的妻子。”于是董永就和她一起(到主人家去了)。主人对董永说:“(这)妇女会做什么?”董永说:“会织。”主人说:“一定要这样的话,只让你的妻子替我织一百匹细绢。”于是,董永的妻子给主人家织绢,十天织完了。女子出了门,对董永说:“我是天上的织女。因为你极为孝顺,天帝让我帮助你偿还债务罢了。”说完升上高空而离去,不知到哪儿去了。
篇章四: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①。孔君平诣②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③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世说新语》【注释】
①惠:通“慧”,智慧。
②诣:到……去,拜见。
③示:给……看。
知识卡片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420—581)的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是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该书原名《世说》,又名《世说新书》。
阅读训练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孔君平诣其父( )
为设果(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________________
孔君平说杨梅是“君家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杨氏之子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古文今译
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篇章五:
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孔融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①引②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③当取小者。”由是④宗族奇⑤之。——《世说新语》
【注释】
①辄:于是,就。
②引:拿。
③法:按照规则。
④由是:由于这个原因,因此。
⑤奇:认为……很特别。
知识卡片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汉灵帝时步入仕途。东汉末年曹操专权,他与曹操政治上颇有分歧,在建安十三年被曹操所杀。
阅读训练
解释下列句子加粗的字。
大人问其故( )
法当取小者(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
________________
孔融“引小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从这个故事来看,你觉得孔融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的高祖父叫孔尚,是钜鹿太守。他的父亲叫孔宙,是泰山都尉。孔融四岁的时候,与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就拿了一个小的梨。大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孔融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照规矩就应该拿最小的梨。”家里的人因此认为他是一个奇童。
篇章六:
孔融之子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②,了③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④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世说新语》
【注释】
①收:收押,逮捕。
②琢钉戏:一种儿童游戏。
③了:全,全然。
④冀:希望。
⑤不(fǒu):通“否”。
知识卡片
积累词语
积累实词“寻”在古汉语中常见的义项有:
①寻找。如“寻向所志”,意思是“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
②不久。如“寻亦收至”,意思是“不久(他们)也被逮捕了”。
积累成语成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出自本文,意思是“倾覆的鸟巢之下,怎么会有完好的鸟蛋呢”,比喻整体遭殃,个体(或部分)亦不能保全。
阅读训练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儿徐进曰( )
寻亦收至(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
________________
孔融被捕,他的儿子“了无遽容”,具体表现在____、____。(用原文的语言回答,每空限填一字)。由此可以看出他们____的心理。
由这个故事生成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
古文今译
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像原来一样在玩琢钉游戏,没有一点惶恐的样子。孔融对使者恳求说:“我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这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他们的性命?”两个孩子慢慢地走进来说:“父亲,难道您见过倾覆的鸟巢之下还有完整的鸟蛋吗?”不久,抓捕孔融的人也来把他们抓走了。
篇章七:
陈元方答客
陈太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②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③?”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④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⑤之。元方入门不顾⑥。 ——《世说新语》
【注释】
①期:约定。
②舍:舍弃,抛弃。
③不(fǒu):通“否”。
④委:丢下,抛弃。
⑤引:拉,这里指友好的动作。
⑥顾:回头。
知识卡片
古代对父亲的称呼
古代对自己父亲的称呼有:家父、家君、家大人、家严、家翁……示例:“君与家君期日中。”意思是“您和我的父亲相约在中午的时候。”
古代对别人父亲的称呼有:令尊、尊君、尊翁、令翁……示例:“尊君在否?”意思是:“你父亲在不在家啊?”
阅读训练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过中不至( )
门外戏(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________________
在这个故事中,陈太丘的朋友是一个____、____的人。陈元方是一个____、____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
古文今译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一起出行,约定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就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还未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和别人约定时间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父亲约定时间在正午,正午您还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篇章八:
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①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②折枝,诸小儿竞③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④。 ——《世说新语》
【注释】
①尝:曾经。
②子:果实。
③竞:争着。
④信然:确实是这样。
知识卡片
“信”的常见义项1.相信,信任。如“亲之信之”意思是:“亲近他信任他。”2.信用,讲信用。如“已诺不信”,意思是:“自己许下的诺言却不守信用。”3.确实,真实。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思是:“真实的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真实。”
阅读训练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尝与诸小儿游( )
诸小儿竞走取之(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
王戎认为这树上的李子是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和他们一起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篇章九: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①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②而掷③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④过门者,宁读如故⑤,歆废书出看。宁割席⑥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
【注释】
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华歆(xīn):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
②捉:拿起来,举起,握。
③掷:扔。
④轩: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
⑤如故:像原来一样。如,如同,好像。故,原来。
⑥割席:割开草席。知识卡片古代的“席”席,用草或苇子编成的成片的东西,古人用以坐、卧,是古代的坐具,坐垫。古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现在摆酒称“筵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源自本文的成语:割席断交。意思是“把席割开分别坐”,比喻朋友绝交。
阅读训练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
华捉而掷去之(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________________
本文记叙了哪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
你觉得管宁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掉了。曾经有一次,他们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华贵车辆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_
篇章十:
曹冲称象
冲少聪察,生五六岁,智①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尝致②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③之群下,咸④莫能出其理⑤。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⑥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⑦焉。 ——《三国志》
【注释】
①智:通“知”,知识。
②致:送来。
③访:询问。
④咸:都。
⑤理:办法;道理。
⑥校:通“较”,比较。
⑦施行:实施,按这个方法做。
知识卡片
曹操父子: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即魏武帝。曹丕,字子恒,曹操次子,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建安二十五年即位,即魏文帝。曹植,字子建,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他自幼聪颖,是杰出的文学家。曹冲,字仓舒,曹操和环夫人之子。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
阅读训练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智意所及( )
访之群下(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________________
太祖大悦,即施行焉。________________
这个故事把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对比,突出了________。
古文今译
曹冲年少聪明,善于观察,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孙权曾经送过来一头巨象,曹操想要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他的下属,都没人能想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一下就能知道结果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展开更多......
收起↑